1941年12月8日至1945年8月,上海進入全面淪陷。電影工業在這段時期逐步被日汪政權整合與統制,受制於政治、經濟與文化權力的角力。由於牽涉民族認同與道德判準,這一段歷史長期以來少有系統研究,也因此被視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黑洞」。然而,即便具有爭議性,「淪陷上海電影」仍無疑是一份歷史遺產,它不僅指涉實體層面的影片拷貝、資金帳目與產業結構,更牽涉對「淪陷影人」的評價與再認識。
《非常時期•非常電影──淪陷上海電影史論》將「上海電影」視作一個產業整體──不僅僅侷限於電影文本,更包括電影機構與生產、電影從業者等重要方面。透過一手檔案、報刊資料與電影文本,本書分析「中聯」、「華影」兩大「淪陷電影機構」的體制重構與權力整合;詳述電影產業中製片、發行、放映三個環節,具象化日汪政權的「國策」與商業力量之間的博弈;分析「國策電影」與娛樂電影的語言策略及歷史脈絡,剖析《萬世流芳》、《春江遺恨》、《萬紫千紅》、《漁家女》、《秋海棠》等片,揭示電影文本的多義性;闡述川喜多長政、李香蘭、嚴春堂、張善琨、朱石麟、李麗華等影人個案,呈現個體選擇與身分模糊之間的歷史張力;記錄戰後對資產的接收、對「附逆」影人的檢舉與審判,呈現歷史如何被界定、清算與遺忘、滬港影人的離散與「49後」的再造;書末更收錄「中聯」、「華影」的財務報告、公司結構,以及淪陷上海影業大事紀等重要史料。
深入「非常時期」,不僅是歷史重建,更是一種觀看方式的練習。作為後來者,回顧、論述、書寫這擺盪於政治與文化邊界的「非常電影」,將具體而微地呈現電影如何既反映時代,也介入時代。
本書特色
★見證影像與歷史交纏的非常時刻,破解禁語時代的電影密碼
★發掘淪陷上海電影文本、電影產業、電影工作者的多義性,剖析電影如何走入政治,也走進歷史的縫隙
各界推薦
石川(上海戲劇學院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教授)
晏妮(日本電影大學特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