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國際總體經濟和金融議題的漠不關心與自滿,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我曾耗時7年撰寫書名頗具諷刺意味的著作《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與卡門.萊茵哈特〔Carmen Reinhart〕合著,2009 年出版),但我從不認為這本書能一勞永逸的喚醒世人,確實意識到債務驅動的金融操作與過度消費所潛藏的風險。那本書雖然廣受讀者喜愛、聲名遠播,但要改變人類行為中根深柢固的習性絕非易事。令人訝異的是,「這次不一樣」的新版故事竟能如此迅速取代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慘敗的舊故事,這些新故事包括:經濟學界現在自認已經徹底理解通膨,因此再也不必擔心這個問題;中國房地產出現投機熱潮,是因為優越的國家治理能力與蓬勃的經濟成長等因素讓「這次不一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不過,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與自負的經濟評論員仍然一廂情願的認為,我們正處於「美元主導時代」(pax dollar era),世人應心存感激,並仰賴美元在未來持續為全球經濟帶來穩定與成長。然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並不一定認同這種觀點,甚至連美國的盟友也是如此。這個問題終將演變為重大隱憂,尤其是美國在維持總體經濟秩序方面已面臨諸多挑戰。
這本書的書名源自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那句廣為流傳的名言。1963 年,時任德州州長的康納利與甘迺迪總統(President John F Kennedy)共乘總統座車時遇刺,身受重傷。他原本可能因為這件事被世人銘記,但1971年在羅馬舉行的一場會議改變這一切。當時,尼克森總統(President Richard Nixon)剛宣布暫停美元兌換黃金,康納利以財政部長的身分面對滿腔怒火的歐洲領袖。這些國家不僅持有大量美國公債,更重要的是,歐洲各國戰後的貨幣與金融體系都建立在「美元跟黃金一樣可靠」的前提之上。對此,康納利留下一句經典的回應:「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然而,正如讀者將在本書中看到的,康納利只說對一半。歐洲人擔憂通膨會大幅削減他們的美元準備價值,但對美國而言這同樣是場噩夢,到了2020年代初期,世界又再次嚐到這個痛苦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