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筆者寫過一些兒童哲學的教材,卻從來沒以「兒童」作為故事主角,在這本書兒童終於作為主角登場了。
這些年來,臺灣的兒童哲學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呈現百家爭鳴的榮景。兒童哲學是為了兒童而設計的哲學,是為了啟發兒童思考,發現思考的樂趣而存在。不論形式是討論、辯論、寫作、遊戲、繪畫、閱讀,最終願景都大同小異。
但也因各方路線不同,課程差異頗鉅,在了解實際課程以前,免不了幫讀者對焦,以期發揮最大效用。但這些對焦的動作既不是在「定義哲學」,也不是在「定義兒童哲學」,而只是為了理解本書安置的腳踏板,踩上去看完風景後就可以扔棄。
對筆者而言哲學家是群怪人,常人以為美好的現實世界,他們往往斥之為虛妄不實,把眼前花花世界視為一堵厚牆上的壁畫,推斷牆後隱藏著某些真相。哲學是他們窮畢生之力在現實的牆上開通的小窗,目的是為了看穿整個世界。
兒童哲學則是讓兒童在成人的幫助下爬上這些美麗的小窗,看一看窗外奇景。鑿透牆從古至今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這些奇景除了小窗外是很難看到的。哲學可以冷門,卻很難被替代,因為它根本不是現實世界中的任何東西。面對當今快造快拋引起的焦慮,唯一出口就是看見超越現實的永恆。
所以,如果你多少願意接受以上比喻,請試著把本書中的故事當成一扇扇遠望的窗,它帶你看見的不是現實世界,而是穿越過一整個世界,是造窗者投入一生心血所發現的奇妙真相。
兒童有辦法學哲學嗎?
有些人認為兒童沒辦法學哲學,因為哲學太難太抽象。舉個例子,在兒童心智發展研究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不可能有抽象的形式思考,所以不可能有「兒童哲學」,因為兒童缺乏學習哲學的能力。
不難想像,皮亞傑對「哲學」一詞的想像應該是成熟期的哲學,特別是那種大戶頭、布滿論證的哲學,也許是邏輯學,或至少像康德風格的哲學家,在這種意義下,連成人都很難達到這種水準,所以當然言之成理。
可是這難道是「哲學」的唯一形式嗎?哲學家亞斯培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想到可能是叔本華這類哲學家,會給出一種靈光一現、瞬間啟蒙的警世觀察。比方說當某個孩子發現大人喜歡自尋煩惱、自以為是的時候,他的眼界豁然開朗。
各位想必聽過「國王的新衣」的故事,故事裡的小孩就是個能看穿真相的哲學家。大人們有的因為害怕得罪國王,有些想諂媚討好國王,有的因虛榮心而撒謊,也有人對大家同意的事想也不想就說好。雖然是故事,但這說的就是兒童哲學家。
他們倆到底誰對?他們倆說的根本就不衝突。造成這種表面衝突的原因是人類使用語言的習慣。維根斯坦指出,當問「什麼是『遊戲』」時,我們很快會想到一些例子,沿著例子給解釋。例如當人說「遊戲就是在平面上移動某些東西的活動」,他想到「下棋」。當人說「遊戲應該要有競爭」,他想到的是「比賽」。
但遊戲「真正的定義」是什麼?傳統上一廂情願地相信「有」,維根斯坦認為也許沒有真正的定義,一連串相近的活動,一組組玩的過程都可以叫「遊戲」。也許一連串相近的思想都可以叫「哲學」,因此亞斯培與皮亞傑兩人都沒有錯。
所以兒童能學哲學嗎?要看哪一種哲學。有親切易懂的教材與教案,就代表有能學又值得學的哲學。不過筆者這裡又偷偷加了一個概念,兒童哲學就算能學,﹁值得﹂學嗎?這是下一段的討論主題。
兒童學哲學是要做什麼?
現代世界是一個忙碌的工商業世界,反映在教育上,講求速成、喜歡競爭、渴望答案、以短期實效為依歸。這創造了現代世界巨量的生產力,永久改變了地表的風貌。
實效教育有很多好處,就像肉有許多蛋白質與營養素,能促進發育,使人骨肉強壯。但光只吃肉對健康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兒童哲學是一種思考教育,講求看得長遠、想的透澈。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補強短視近利的實效教育流失的養分。
實效教育的壞處就是一種以﹁感覺﹂為自我的思考習慣。想像一個難以受眼前痛苦的孩子,你無法改變他的處境,唯一的安慰手段就是請他看遠一點,痛苦不會永久,未來好處多多。可是如果他的回應是我現在就是痛,就是受不了,想以後幹嘛呢?狀況就會導向無解。放棄了思考,當下的痛苦將會是永恆而且毫無意義的。想一想以後,理性的思考可以安慰自己,讓痛苦變成暫時的、可理解的。
兒童哲學想在感覺的自我之外建立一個「理性的自我」,理性的自我不一定對,但可以提供雙向檢查的機會。如果大家記得前一段窗子的比喻,我想請大家用這個角度來想一想。為什麼我們要花心力去看現實世界背後的東西?
首先是滿足天生的好奇心,自由好奇的人類常常想東看西看,即使沒有特別好處,但就是感到好奇。其次是你可以在攀爬過程中變得強壯有力,有些小窗特別精緻,甚至可以啟發美感。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表面上如何,真正的樣子又是如何的結構,本身就是思考的基本姿勢。思考就是不能照單全收,認為表面上如何就如何,要經過推敲判斷去發現背後的真相。在哲學課的每一刻,都充滿理性自我的思考訓練。
學哲學可以加強思考,讓人更深思熟慮,看穿紛擾的世界。優質思考能幫你說得清、聽得懂、想得透,甚至看得開。這些不是分開的能力,而只是升級的思考在不同活動中的表現。以教育一個成熟的人類來說,應該是值得的。
關於本書
本書是希臘哲學史,特點是「短」,每個故事都只有四百至八百字,呈現某個哲學家或學派的理念。遇見理念後可以看看哲學歷史,瞭解這屬於哪個哲學家,然後自然前進。家長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念故事,讀歷史,思考反省,然後下一篇。
本書的書名「斐羅與蘇菲」連起來剛好是哲學「Philosophy」一字,這是個諧音梗。姐弟倆在立場上也不同,充滿熱情與創造力的蘇菲比較像柏拉圖,冷靜犀利的斐羅像亞里斯多德。其實這也只是一種假定,即使這些哲學家在歷史上不完全是這樣,這種思考風格的對立依然是種值得注意的有趣景緻。
順利的話,這本書還會有續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