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想念的日子:給失去摯愛者的告別練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92025
?口幸弘,赤田???
陳令嫻
天下生活
2025年11月1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792025
  • 叢書系列:心時代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時代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推薦文 摯愛喪失迷途中的一盞明燈�施壽全

    推薦文 當同行的身影遠行,我的餘生該如何前行?�周桂芳

    推薦文 讓悲傷有處安放──寫給正在思念的你�謝宛婷

    推薦文 撫今追昔──搭一座思念的橋,許我重整喪親後的自己�李佩怡



    序言



    第一章 在悲傷的漩渦中

    提示1 總之先撐過今天:以自己的步伐,慢慢來就好

    提示2 每個人的悲傷不盡相同: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正確答案

    提示3 憤怒也是重要的情感:嘗試流露怒氣,表達憤怒

    提示4 後悔,是重視故人的證明:回顧自己為對方做了什麼

    提示5 先從吃想吃的食物開始:無須堅持營養均衡

    提示6 照顧好身體:聆聽身體的聲音

    提示7 作息是否日夜顛倒?確保生活作息規律



    第二章 傾聽自己的心

    提示8 難過的不是只有自己:增加關於死別的知識與資訊吧!

    提示9 試著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些事情要說出來才會明白

    提示10 只是寫下來也行:面對無法言語的心情

    提示11 重視「不去想」的時間:與悲傷保持距離

    提示12 離開原地去轉換心情:看看和平常不一樣的地方

    提示13 休息一整天也是重要的行程:刻意停下腳步來休息



    第三章 望向身旁的人與事

    提示14 接受他人的好意吧!面對好意無須客氣

    提示15 大家很重視你:嘗試自己開口求助

    提示16 不要在意周遭的人:暫時無視周遭的話語與期待

    提示17 有諮詢的對象嗎?活用專家與當地社群的服務

    提示18 尋找相互瞭解的夥伴:認識有相同經驗的人

    提示19 神佛都支持你:造訪宗教相關地點



    第四章 邁向明日

    提示20 故人不會回來:面對「雖然很難過,但是故人已經不在了」的現實

    提示21 當自己最好的隊友:選擇自己相信的道路

    提示22 重視當下的生活:在悲傷中發現樂趣

    提示23 著眼自己的人生:制定小小的目標,朝目標前進

    提示24 有些人需要你:試著思考自己能為他人做什麼



    第五章 常伴我心

    提示25 懷念故人:特意空出時間,沉浸在無可取代的回憶裡

    提示26 出門旅行,重新建立關係:打造思念故人的場所

    提示27 尋找故人曾經來過人世的證據:生命的傳承

    提示28 犒賞自己:不要勉強,寬以待己



    結語?



    ?









      隨著年齡增長,應該不少人感覺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



      例如送走年老的父母,或是長期以來一同生活的伴侶——總有一方會先離開人世,獨留一人繼續度日。

     

      當重要的人離開人世之後,內心充斥難以忍受的悲傷。

     

      有時,情緒會一波波湧上心頭,甚至讓人幾乎要溺斃在情感的汪洋之中。有些人覺得自己忘了怎麼呼吸,也有人覺得自己像是沉入海底,呼吸困難。

     

      即便理性明白再也無法見到對方,感性方面卻還是忍不住想見見對方,想聽聽對方的聲音,想摸摸對方的手。

     

      「我其實知道媽媽已經不會回來,也知道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對方,我必須接受沒有媽媽的生活……可是心裡還是好難過,好寂寞,痛苦得不知道該怎麼辦。」

     

      「家母過世時享壽一百歲,他過世前一天我們還一起聊天吃飯,大家都跟我說媽媽這樣是壽終正寢,應當要高興才是……但我還是很寂寞。明年春天曾孫就要出生了,我好想讓媽媽看看他的玄孫,要是他再活一年就好了……。」

     

      「好不容易終於撐到快退休,要開始新的人生……我們明明說好之後要一起去旅行,回鄉下做喜歡的事情過日子,現在卻只剩下我一個人……怎麼會這樣呢?」

     

      「要是我更常回老家,不要老是推辭很忙就好了……要是知道媽媽這麼年輕便撒手人寰,我一定會更常回去看他。媽媽一個人住在那麼大的房子裡,想到他每天是什麼樣的心情,我的心就像被人緊緊揪住一樣。」

     

      和重要的人死別之後,遺屬向我們分享了這些心聲。

     

      死別的悲傷本質也許在於,儘管理性明白現實情況,卻不知道該如何排解複雜的情緒。

     

      「與悲傷共存」

     

      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對於和重要之人死別的人而言,這件事情遠比大家想像得困難。

     

      我們不可能知道何人會在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離開。

     

      棺材裡是死人,不是老人。父母、兄弟或是摯友可能年紀輕輕便過世,又或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事故、事件、天災人禍、自殺也可能突如其來。

     

      流產與胎死腹中也是痛苦的離別。

     

      貓狗等寵物對於飼主而言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家人,寵物的死亡也會造成沉痛悲傷。

     

      在各種死別當中,送走老去的父母或是長年一同生活的伴侶是「常有的事」,看在一般人眼裡並非特殊的情況。

     

      但是即便是所謂普通的死亡,對於親近的人而言仍舊是「無法取代的人」離開人世。

     

      相較於眾人的想像,送別的一方往往抱持更為深刻的悲傷。

     

      即便周遭的人認為是「常有的事」,在失去年邁雙親與伴侶等重要的人時,有些遺屬依然獨自承受無法言喻的悲傷,因而痛苦不堪。這本書就是寫給這些人。

     

      不好意思,拖到現在才自我介紹。我的名字是赤田???(Akata Chizuru),在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

     

      研究中心至今藉由研究悲嘆與死別,或是援助失去重要親友者的「悲傷照護」活動,接觸許多身陷悲傷的遺屬,聆聽他們的心聲。

     

      本書根據研究中心至今的研究與活動的所見所聞,彙整成二十八個重點,協助讀者在失去重要的人時面對悲傷。

     

      研究過程調查了大量承受死別悲傷者的相關文獻,聆聽眾人分享經驗,最後分析彙整成本書。

     

      具體來說,我們盡心盡力研究了七百三十四個案例,分類彙整為二十八個便於實踐的重點。

     

      網路和書籍記錄了許多遺屬在遺屬會等互助會上,分享如何與悲傷共存的工夫與智慧。

     

      但是這些不過是個人經驗與想法,過去鮮少把大量的個人「經驗智慧」系統化彙整。

     

      因此研究中心採用建築、教育與長照領域經常使用的建築模式語言(The Pattern Language)來分析彙整。

     

      死別屬於個人體驗,每個人面對悲傷的方法各有千秋。本書將這些前人經驗的智慧匯集成二十八個提示。

     

      這二十八個提示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有效。

     

      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標準答案,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有些提示或許有效,又或許無效。

     

      希望大家能從二十八個提示當中發現值得參考的作法,並且發現專屬自己的第二十九個提示。



      人類至今根據所屬時代的文化與宗教,以某種形式面對悲傷,互相援助。

     

      然而近年來,喪禮逐漸縮小簡化,悼念的機能隨之薄弱。同時,親戚往來與社會連結相較於過去也日益淡薄。

     

      社會整體相互扶持、克服悲傷的力量漸漸縮小。

     

      我期盼在這般時代背景之下,這些提示能有助於當事人與悲傷共存。



      失去重要的人,有時或許會悲傷到徹夜不眠。

      好不容易哭著睡著,半夜卻突然醒過來。

      夜裡獨自一人的時候,無盡的悲傷與後悔突然包圍自己。

      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又忍不住想見對方。



      我在寫作時,期盼本書能成為某種救贖、撫慰或是生命的力量,安慰那些在夜裡渴望再次見到死別親人的遺屬,並在字裡行間融入了「不需要再勉強自己,請好好珍重……」這樣的想法。



      拿起本書的讀者應該都失去了重要的人,希望本書能有效協助大家面對悲傷,成為思考今後如何生活的幫手。


    二?二四年九月

    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員 赤田千鶴

    *本書故事源自研究中心根據研究與悲傷照護所認識的遺屬,故事經過改編以保護遺屬。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