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隨著年齡增長,應該不少人感覺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
  例如送走年老的父母,或是長期以來一同生活的伴侶——總有一方會先離開人世,獨留一人繼續度日。
 
  當重要的人離開人世之後,內心充斥難以忍受的悲傷。
 
  有時,情緒會一波波湧上心頭,甚至讓人幾乎要溺斃在情感的汪洋之中。有些人覺得自己忘了怎麼呼吸,也有人覺得自己像是沉入海底,呼吸困難。
 
  即便理性明白再也無法見到對方,感性方面卻還是忍不住想見見對方,想聽聽對方的聲音,想摸摸對方的手。
 
  「我其實知道媽媽已經不會回來,也知道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對方,我必須接受沒有媽媽的生活……可是心裡還是好難過,好寂寞,痛苦得不知道該怎麼辦。」
 
  「家母過世時享壽一百歲,他過世前一天我們還一起聊天吃飯,大家都跟我說媽媽這樣是壽終正寢,應當要高興才是……但我還是很寂寞。明年春天曾孫就要出生了,我好想讓媽媽看看他的玄孫,要是他再活一年就好了……。」
 
  「好不容易終於撐到快退休,要開始新的人生……我們明明說好之後要一起去旅行,回鄉下做喜歡的事情過日子,現在卻只剩下我一個人……怎麼會這樣呢?」
 
  「要是我更常回老家,不要老是推辭很忙就好了……要是知道媽媽這麼年輕便撒手人寰,我一定會更常回去看他。媽媽一個人住在那麼大的房子裡,想到他每天是什麼樣的心情,我的心就像被人緊緊揪住一樣。」
 
  和重要的人死別之後,遺屬向我們分享了這些心聲。
 
  死別的悲傷本質也許在於,儘管理性明白現實情況,卻不知道該如何排解複雜的情緒。
 
  「與悲傷共存」
 
  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對於和重要之人死別的人而言,這件事情遠比大家想像得困難。
 
  我們不可能知道何人會在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離開。
 
  棺材裡是死人,不是老人。父母、兄弟或是摯友可能年紀輕輕便過世,又或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事故、事件、天災人禍、自殺也可能突如其來。
 
  流產與胎死腹中也是痛苦的離別。
 
  貓狗等寵物對於飼主而言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家人,寵物的死亡也會造成沉痛悲傷。
 
  在各種死別當中,送走老去的父母或是長年一同生活的伴侶是「常有的事」,看在一般人眼裡並非特殊的情況。
 
  但是即便是所謂普通的死亡,對於親近的人而言仍舊是「無法取代的人」離開人世。
 
  相較於眾人的想像,送別的一方往往抱持更為深刻的悲傷。
 
  即便周遭的人認為是「常有的事」,在失去年邁雙親與伴侶等重要的人時,有些遺屬依然獨自承受無法言喻的悲傷,因而痛苦不堪。這本書就是寫給這些人。
 
  不好意思,拖到現在才自我介紹。我的名字是赤田???(Akata Chizuru),在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
 
  研究中心至今藉由研究悲嘆與死別,或是援助失去重要親友者的「悲傷照護」活動,接觸許多身陷悲傷的遺屬,聆聽他們的心聲。
 
  本書根據研究中心至今的研究與活動的所見所聞,彙整成二十八個重點,協助讀者在失去重要的人時面對悲傷。
 
  研究過程調查了大量承受死別悲傷者的相關文獻,聆聽眾人分享經驗,最後分析彙整成本書。
 
  具體來說,我們盡心盡力研究了七百三十四個案例,分類彙整為二十八個便於實踐的重點。
 
  網路和書籍記錄了許多遺屬在遺屬會等互助會上,分享如何與悲傷共存的工夫與智慧。
 
  但是這些不過是個人經驗與想法,過去鮮少把大量的個人「經驗智慧」系統化彙整。
 
  因此研究中心採用建築、教育與長照領域經常使用的建築模式語言(The Pattern Language)來分析彙整。
 
  死別屬於個人體驗,每個人面對悲傷的方法各有千秋。本書將這些前人經驗的智慧匯集成二十八個提示。
 
  這二十八個提示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有效。
 
  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標準答案,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有些提示或許有效,又或許無效。
 
  希望大家能從二十八個提示當中發現值得參考的作法,並且發現專屬自己的第二十九個提示。
  人類至今根據所屬時代的文化與宗教,以某種形式面對悲傷,互相援助。
 
  然而近年來,喪禮逐漸縮小簡化,悼念的機能隨之薄弱。同時,親戚往來與社會連結相較於過去也日益淡薄。
 
  社會整體相互扶持、克服悲傷的力量漸漸縮小。
 
  我期盼在這般時代背景之下,這些提示能有助於當事人與悲傷共存。
  失去重要的人,有時或許會悲傷到徹夜不眠。
  好不容易哭著睡著,半夜卻突然醒過來。
  夜裡獨自一人的時候,無盡的悲傷與後悔突然包圍自己。
  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又忍不住想見對方。
  我在寫作時,期盼本書能成為某種救贖、撫慰或是生命的力量,安慰那些在夜裡渴望再次見到死別親人的遺屬,並在字裡行間融入了「不需要再勉強自己,請好好珍重……」這樣的想法。
  拿起本書的讀者應該都失去了重要的人,希望本書能有效協助大家面對悲傷,成為思考今後如何生活的幫手。
二?二四年九月
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員 赤田千鶴
*本書故事源自研究中心根據研究與悲傷照護所認識的遺屬,故事經過改編以保護遺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