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的數學表現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等國際評比的世界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反映臺灣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優勢。然而,如果觀察其他幾項指標,卻能發現一項驚人的反差:我們的孩子很會算數,可是也很怕數學,不少人說自己不喜歡學數學,學起來很有壓力。這不是單一現象,而是一種集體的學習經驗,考試分數高,卻情緒低落;成績良好,學習過程卻很痛苦。
其實,上述覺察和管理個人、他人情緒的能力,孩子不是學不來,而是他們很少被教導「怎麼面對壓力」、「怎麼表達感受」、「怎麼和別人好好相處」等技能。然而,這些看不見的情緒與關係能力,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往往被忽略。雖然十二年國教課綱提到「自發、互動、共好」,綜合活動領域也納入了情緒與人際的教學元素,但整體仍偏向片段與零散,尚未形成系統性的培養架構。也因此,提倡「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不只是流行,更是我們的教育當下迫切需要補上的一塊拼圖。
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出來的,過去幾年,我們在臺灣師範大學成立了「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簡稱SEED中心,一路從理論探究、量表編製、課程研發、教材設計、教學實驗,到與教師共同研習,累積了不少實作與對話的經驗。這本《社會情緒學習導論》,是把我們這段時間的思考與實作策略整理出來,從SEL的基本概念、核心能力、背後的心理學理論,到實作成效及國內外案例,並聚焦臺灣現況與發展,彙整成一本結合理論、策略與實務觀察的「社會情緒學習指引」,希望能成為教育現場的工具書,也是一張可以依循的地圖。在本書中,我們也特別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小活動(見附錄),幫助讀者更認識自己的情緒腳本、了解每個情緒背後的需求,以及在情緒特別強烈的時候,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穩定下來、照顧好身心。這些練習不難,也不需要太多時間,只要願意試著做做看,相信會對自己的情緒世界多一份理解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