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當研究團隊著手撰寫《臺灣智能障礙者性侵害行為人社區處遇工作指引手冊》時,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極敏感但具意義的議題,若討論不周,可能引發爭議;若避而不談,則忽略了工作人員的迫切需要。
手冊的核心理念,在於結合「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前者提醒我們,單一專業無法獨力承擔此責任,必須仰賴跨領域協力;後者則指出,若忽視風險評估與管控,不僅個案難以獲得適切支持,社會安全也將受到威脅,兩者需兼備考量。
撰寫過程中,研究團隊面臨三大挑戰:首先,資料有限且零散,必須透過文獻蒐集、焦點團體及專家訪談逐步整合出適合臺灣的樣貌。其次,跨專業之間語言與觀點差異極大,必須不斷澄清、轉譯,才能獲得共識。最後,是在「控制」與「權利」間的掙扎:行為人雖造成他人傷害,但仍是需要支持的個體;不能以同情掩蓋責任,也不能因責任抹煞同理。同時,因本手冊適用對象擴及為身心障礙服務機構與處遇性團體,特將工作人員泛指智能障礙行為人照護服務與處遇者。
本手冊共分六章:
第一章「準備篇」強調工作人員需具備充分知能,以落實合作與風險管理。智能障礙者的犯罪樣態往往與認知限制、情緒調節等交織,若僅依一般犯罪模式理解,難免偏頗。
第二章「知識篇」依據理論基礎,提出衝動控制、教育治療、生態系統與優勢韌力四種觀點,提醒大家從多元角度理解個案:自我調節、性教育與社交訓練、環境支持與潛能培養,皆是降低再犯的關鍵。
第三章「評估工具篇」整理靜態與動態風險評估工具,並說明如何應用於臺灣情境。評估工具能提供客觀依據,但若僅依賴也可能淪為機械性操作,因此必須跨專業團隊合作判斷,兼顧科學與人性。
第四章「方法篇」彙整復發預防、風險需求反應、良善生活及認知行為治療四種模式。僅有控制難以持久,僅有支持則忽略社會安全。這些模式唯有互補整合,並依個案特性調整,才能真正落實處遇。
第五章「實務篇」探討日間型、住宿型及社區生活三種場域。日間單位觀察便利但時間有限;住宿機構支持密集卻易脫節;社區生活最貼近真實,風險相對高。沒有單一模式能解決所有問題, 但透過資源整合,方能建構穩定社會安全。
第六章以案例總結,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調整的歷程,案例篇讓我們看見限制與挑戰,也獲得學習與成長。
本手冊提醒我們,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並非平行線,而是交織成網的支撐力量:沒有合作,風險管理無法周延;沒有風險管理, 合作也將失去方向。
手冊得以完成,感謝衛生福利部支持、社團法人臺灣司法社工學會協助,以及諸多學者、專家與機構夥伴的投入。研究團隊期盼,本手冊不僅是專業工作指南,更能成為推動社會對話的平台。唯有專業合作與風險管理真正結合,臺灣才能走向更安全、更包容的未來。
吳慧菁、施睿誼、葉怡伶、鍾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