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性侵害團體治療

性侵害團體治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38892
李靜宜,魏瑋柔
五南
2025年11月25日
217.00  元
HK$ 206.15  






ISBN:9786264238892
  • 規格:平裝 / 372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第一章? ?監獄裡的治療團體

    第一節 性侵害加害人處遇模式(sexual offender treatment model)

    第二節 團體特性及現象

    第三節 治療取向�理論基礎



    第二章 性侵害團體治療歷程現象

    第一節 新舊成員間的變動與適應

    第二節 情緒隔離及潛意識投射

    第三節 評估系統所帶來的焦慮

    第四節 以承擔責任作為改變的起點



    第三章 藝術治療衡鑑於性侵害加害人之應用

    第一節? ?屋樹人測驗

    第二節 家庭動力繪畫(K-F-D)



    第四章 藝術治療於性侵害加害人之應用

    第一節 治療取向的選擇

    第二節 促進團體凝聚力的活動

    第三節 增進自我探索的活動

    第四節 親密關係探索活動

    第五節 人際關係探索活動



    第五章? ?各類型性犯罪之核心議題(一)

    第一節 與未成年性交犯罪類型

    第二節 暴力攻擊性犯罪類型

    第三節 家內性侵的心理動力與客體關係觀點



    第六章? ?各類型性犯罪之核心議題(二)

    第一節 趁機佔便宜的心態

    第二節 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及迷思

    第三節 常見酒精及藥物被作為犯罪的手段及工具

    第四節 僥倖心理

    第五節 透過偷拍不雅照來威脅及控制被害人

    第六節 缺乏情感交流的性滿足



    第七章? ?非自願案主之處理

    第一節 常見心理防衛機轉之處理

    第二節 憤怒及攻擊之處理

    第三節 提升治療動機

    第四節 沉默所隱含的意義及處理技巧



    第八章 女性治療師如何與男性加害人工作

    第一節 男性加害人的親密關係樣貌

    第二節 運用陰性力量治療



    第九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成長背景及經驗

    第一節 加害人的原生家庭樣貌

    第二節? ?創傷經驗

    第三節? ?老年犯罪



    第十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心理特質與人格特質

    第一節 心理特性

    第二節 人格障礙和性侵害犯罪



    第十一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認知功能及情緒調節能力

    第一節 認知功能

    第二節 情緒調節能力



    第十二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行為特質及人際關係

    第一節 行為特質

    第二節 人際關係



    第十三章? ?其他心理疾患與性侵害犯罪

    第一節 源自於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行為問題

    第二節 性倒錯

    第三節 神經發展障礙症

    第四節 物質濫用

    第五節 情緒疾患

    第六節 HIV



    第十四章? ?治療

    第一節 治療重點

    第二節 團體治療之療效因子



    第十五章 評估個案之改變

    第一節 評估的向度

    第二節 精神分析取向對改變的觀點





    作者序一



    李靜宜




      我從民國90年開始在監所擔任臨床心理師,迄今已24個年頭,當時的工作環境並沒有獨立的治療空間,與受刑人的心理治療就在辦公桌旁進行,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辦公室裡會談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時至今日,監所對於各犯罪類型受刑人的心理處遇模式已更具規模,不論是硬體設備或是專業服務內容已不可同日而語。猶記得初次接觸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業務時,對於如何與這群特殊的案主們進行心理治療著實毫無頭緒,當時心態上也沒有機會充分準備及調適,便帶著刻板印象上場與他們工作,當遇上一群「非自願案主」時,自然難以展現治療效果,在諸多治療情境中感到無奈及挫敗,多次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及心理素質來擔負此項業務。



      與性侵害加害人工作的歷程本就不是條輕鬆的路(但願我這麼說不會令有志投入此領域的助人工作者卻步),不斷與他們的心理防衛及抗拒相互拉扯是治療歷程中的常態,性侵害治療師們所承受的負面情緒及壓力也往往比治療其他犯罪類型的受刑人還要多出許多。這些壓力的來源的某一部分來自於強制治療制度對於心理治療所帶來的干擾,導致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治療關係變得相當困難,在在挑戰著治療師的心理韌性以及挫折忍受度。幸好多位在性侵害加害人治療領域努力開疆闢土的前輩們,包括:沈勝昂教授、陳若璋教授以及許文耀教授等,對於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處遇模式的發展及研究做出許多的貢獻,讓我們這些新手治療師在與加害人工作時能有更多的進展及突破,也因此稍稍降低了內心的徬徨及困惑。



      會下我在彭奇章臨床心理師所帶領的身心治療團體裡擔任觀察員,這是我首度有機會觀摩以精神動力觀點來剖析加害人的潛意識內涵的治療模式,開啟了我對性侵害加害人心理治療的不同視野,日後這也為成為我在心理治療取向的選擇上帶來影響。過去較著重在認知及行為層面的討論,意圖透過認知想法的改變來矯正犯罪行為,這是個概念清楚、容易入門的治療模式,但也形成了許多核心議題被侷限於意識層面的表象陳述之困境,加害人們集體陷入一種「該在治療裡說些甚麼或是不該說些甚麼才能順利通過治療」、「心理治療就像考試,一定要回應正確答案才能通過治療」的盲點及迷思中,治療師則被期待成為一個提供正確答案來幫助他們順利通過治療評估的角色,而這已經偏離的治療的本質。這並非指摘認知行為治療不適用(事實上,我們的團體治療歷程中也運用部分認知行為治療技巧),而是強制治療制度下受刑人們的集體焦慮為治療所帶來的負面結果,治療師們從潛意識層面切入,恰恰提供一條得以鑽進加害人們內心世界的縫隙,讓我們得以穿越重重防衛及抗拒,一窺他們的心理樣貌。



      大約民國105年開始,我與魏瑋柔諮商心理師共同帶領性侵害加害人治療團體達六年的時間,魏心理師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多年,本身也積極向學,專業程度不在話下,透過深入探索加害人們潛意識歷程,無數的討論及腦力激盪開啟了與加害人們工作的新階段,讓我們有機會以一種更接近於人性本質及內涵的角度去看待性侵害加害人的成長經驗及犯罪的心理動力,也領略到對於加害人的心理治療無法僅僅關注於意識層面的討論,理解他們的深層心理動力逐漸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治療歷程中,嘗試加入藝術治療的元素,引導他們透過藝術創作活動來表達情緒及感受,也提供讓他們與自我深度對話的空間。為了提升專業能力,我在一次難得的機會裡參加了陸雅青教授所指導的藝術心理衡鑑概念課程及工作坊,並將屋樹人(H-T-P)以及動態家庭圖(K-F-D)等投射測驗技術應用於治療歷程中,讓原本的折衷取向治療模式添加更多豐富的元素。



      本書的誕生始於我長久以來期盼以一個系統化的方式來研究及整合監獄受刑人心理治療的想法,但這樣的起心動念始終遲遲無法付諸實現,直到我主動開口向邀請魏心理師共同把這六年來的團體歷程寫成一本著作,她聽了之後欣然答應,長達三年的規劃及撰寫書籍歷程就此展開,過程中我們因為各自的生活以及事業而忙碌著,勉強擠出一些時間來撰稿,本以為完成之日遙遙無期,但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終究還是完成了。然而,投稿的過程比想像中來得曲折,在多次投稿遭到婉拒而感到沮喪之際,前輩黃龍杰臨床心理師的鼓勵讓我們備感窩心。最終,所幸獲得王俐文總編輯所賞識,本書才有了與讀者們見面的機會,在此特別感謝她的知遇之恩,讓多年的治療實務經驗得以與大家分享。



      本書記載了我們多年來與加害人們工作的治療片段以及我們對於治療歷程及內容的反思,監獄心理師的職業生涯中,看過不少性侵害治療師在遇到瓶頸及困境之後,選擇轉往其他專業治療領域發展,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是少數,每當聽到有哪位治療師表示將結束監獄治療師的業務時,我心中常常感到惋惜及不捨,這些好不容易在性侵害治療領域中逐漸孰悉且發展出專業知能的助人工作者,終究還是在缺乏滋養的治療關係中逐漸耗竭,著實可惜。在此,僅以本書獻給所有在性侵害治療領域默默努力耕耘的助人工作者,因為這條路走來並不容易,能在這項工作不斷堅持及努力精進的專業人員,這樣的精神及毅力值得我效法及學習,但願我們的經驗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專業人力來投入治療工作,讓更多的專業經驗得以累積及傳承!



    作者序二



    魏瑋柔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想當初第一次踏進臺北監獄從事性侵害加害人的心理治療時,心情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一轉眼性侵害團體治療的服務已經近10 年。感謝上天的安排,能夠幸運地遇到李靜宜臨床心理師,接受她的教導,並與其搭配合作一同帶領團體。我們合帶團體長達6 年的時間,後來因機關主管的政策轉變,方結束兩位治療師偕同帶領團體的方式,而我也開始獨當一面自行負責帶領性侵害加害人的團體心理治療。



      性侵害加害人的工作十分耗費心力,需要協助加害人釐清犯罪動機,以及覺察自身犯罪的心理機制,進而協助他們學習調節情緒、壓力和使用合法的方式紓解性慾。而人性上總會逃避困難,難以勇於面對自身的脆弱,因此這些性侵害加害人會有各式各樣的狡詐藉口或理由遮掩犯罪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治療師的思考必須具備高度邏輯性,以及同理這些加害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生命受虐經驗導致他們身心能力的缺陷,而難以適應環境的問題。團體成員們在團體互動中也可能因不健全的人格傾向,和不良的人際互動習慣,增加團體動力的複雜程度。帶領性侵害加害人的團體心理治療是極為耗能與讓人疲憊的工作,加上監所大多位處在較偏遠的地區,治療師需具有強大的心願以及相關的督導或同儕支持,方能長久維持工作效能而不精力耗竭。很慶幸剛投入此職務時,每次療程結束後都有機會與好搭檔—即李靜宜心理師一同討論、思辨並獲得鼓舞。而且剛好我們兩個人具有良好的溝通默契,大多可平均地分配我們的治療工作份量以相輔相成,李心理師對治療工作思考的細膩度讓我獲得不少專業成長。



      因與性侵害加害人的治療工作難度高,加上後來疫情封城的影響,導致團體治療工作的時間及空間結構產生不穩定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公務機關提供穩定的薪資待遇,但仍有不少治療師對於時間的調動,或是轉換為視訊進行心理治療感到干擾不便而決定離職。但是新進人員的訓練不易,過往雖有實習生見習團體,但是因工作地點遙遠而舟車勞頓,和會後討論耗費時力,我感覺到實習生的學習動力和品質是不太足夠的。而監所的專任心理師們也會需要輪調業務,無法有充分的時間和心力培訓新人,後來的新進人員不再有我剛到職時那樣的學習機會。因此,李心理師邀請我一同整理我們過往使用精神分析取向,以及搭配藝術媒材治療模式的經驗,撰寫成冊與後輩分享,期許未來有興趣至監所服務性侵害加害人的專業工作者,有個參考依歸,並可較迅速認識監所的專業心理治療環境與制度。



      書寫過程中,我並未完全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完成這個貌似不可能的龐大任務。我跟李心理師憑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本身現職的忙碌下、下班或休假時額外抽空,一點一滴地整理我們的團體治療筆記,定期每週一次的會面討論,歷經兩年多,幸好最終這些經驗得以呈現、分享。這些性侵害加害人們就如同角落生物一般,在過往人生容易受親友與社會大眾所忽略。因此,在黑暗邊緣求生,也未能習得使用正規的方式解決問題,錯誤地投機取巧或逞凶鬥狠來求取成功。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幸福與被愛的人生,但某些人卻因為心理創傷導致心態不健全和觀念偏差。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不是只要處罰和扼殺所謂的壞人就能解決問題,我們應從根本重建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做起,方能確保社會大眾的安全。心理治療過程並不是訓斥性侵害加害人,而是提供矯正性經驗,讓他們學會正確的性別觀念,及修復如何經營人際親密情感關係的能力。



      若說這群性侵害加害人他們心理是生病的,我們不是希望將病人終身監禁於療養院,而是讓他們可以健康地走出醫院,好好地在外面的社會散散步。社會大眾可能極度恐懼與嫌惡這些性侵害加害人們,但希望藉由此書,我們可以揭開他們內心受苦的一些面貌讓大家認識。預防性侵害犯罪是全體社會的責任。俗話說:「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但願我跟李心理師的拋磚引玉,可以讓大家了解與關注性侵害犯罪防治的重大議題,並創造美好、安全與平等的社會環境。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