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到現代文學──
探尋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發展與精神流變
探尋中國古典文學的起源、發展與精神流變
▎開啟中國文學之源
本書以通俗而深刻的筆觸,系統梳理中國文學從上古至六朝的發展軌跡。全書由淺入深,首章闡述《詩經》、《楚辭》之起源與性質,揭示中國文學與西方史詩不同的開端。作者指出,《詩經》為北方民間詩歌總集,情感真摯而自然;《楚辭》則以屈原為中心,展現南方浪漫的抒情精神。兩者一質一華,為中國文學奠定「風」、「騷」並立的格局,也象徵理性與情感、民歌與個人創作的融合起點。
▎歷史與哲學的文學光彩
第二講轉入歷史家與哲學家的著作,如《尚書》、《春秋》、《左傳》、《戰國策》,展示歷史敘事與文學表現的交融。作者認為,這些史書不僅記載事實,更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和鮮明人物描寫,開創中國敘事文學之先河。哲學家部分則論及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強調他們以辯論、寓言、比喻為文辭手法,使思想與文學互為表裡。尤其《莊子》之浪漫、《孟子》之辯麗,皆為後世散文與思想文學的典範。
▎漢代文學的繁榮與轉折
第三講集中於漢代文學的全貌,詳論賦家、史家與論文家三大類。賦體由辭章華麗的枚乘、司馬相如開創,至揚雄、班固等人益趨雕琢,反映帝國盛世的豪華氣象;而司馬遷以《史記》開創「紀傳體」,成為史學與文學結合的最高成就。作者特別指出,《史記》之敘事技巧與人物塑造,遠超前代,奠定後世傳記文學的範式。另一方面,賈誼、王充等論文家則以雄辯見長,使理論文字呈現思想之力。此期文學雖多模擬,然其宏偉的格局與筆法,為後世文學奠下深厚基礎。
▎建安以降的詩歌風華
最後一講論魏晉以至六朝的文學變化。作者視建安時期為中國抒情詩真正成熟之時,曹操父子、王粲、劉楨等人開創豪放悲壯的「建安風骨」。繼之陶潛以平淡自然之語描寫隱逸人生,成為人格與詩意統一的典型。此外,書中亦評析《古詩十九首》及民間樂府之真摯動人,顯示詩歌由宮廷雅頌轉向人間情感的過程。至此,文學的主體由史學與哲思移入個人心靈,象徵中國古典文學邁向成熟的人文境界。
本書特色
本書以淺白而嚴謹的文字,系統性梳理中國文學自上古至六朝的發展脈絡,內容涵蓋詩歌、散文、史傳與哲學。作者以深厚學養揭示《詩經》、《楚辭》之源流,並將歷史、思想與文學融為一體,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趣味。全書語氣平實卻見批評眼光,既是中國文學史的入門書,也是一部引人思考文學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經典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