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乙巳版語
《斗數卷》卒之遊蕩到乙巳年。由卷一出版至今,已是十八年一條好漢。二○○七年開始,《斗數卷》便不是甚麼暢銷書,至今仍不是,相信將來也不會,有把握的是細水長流,冀有日涓滴成河;我佩服出版社勇敢,幾次再版,一次輯成套裝,今年又來一次。
《斗數卷》不會入江湖廝混,寫來都是給朋友看的、同學看的,多年下來,我發覺我可能還是寫給自己看的;寫無節制,每次都砌到磚頭般厚,然後設計封面,事成放在哪裏,自我感覺是養眼的點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歷過鬱金香狂熱式的全民大煉斗,氛圍已成,我也真的不會奢望《斗數卷》能扭轉甚麼局面。人性喜路徑依循,喜歡看熟悉的東西,聽熟悉的耳軌,且會入鮑忘臭;我一直沒有公開收學生,卻曾經有個冒「阿松介紹我來」的不速之客,在我幾次界定一些星曜意義的時候,底氣十足地引「大師」說過的東西嚴正的矯正我,我這真躺平大師樂得偷閒,倒是有些同學沒有耐性,把他攆了出去。
《斗數卷》寫結構,追源溯流,還原本義,將基礎概念重新整理,的確不是看熟的眼緣,聽慣的耳軌,有時我會在媒體上看見一些對《斗數卷》評論,都是引用軌跡之見,理由、角度、jargons(術語),都耳熟能詳,的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尤其是表達概念,用文字最耗時以及最昂貴。筆者天性,懶不駁嘴,《斗數卷》反而可以旁若無人、自由自在地生長。
《斗數卷》將整幢結構,每卷用加厚頁數,提前用五卷寫完,不覺已屆七秩之年,以後幾卷若寫下去,便是環繞主軸添加色彩,也就隨緣了。
由大煉斗時期的搖頭擺腦,到今日AI 滿途,想是銀河體系亦已變天。近年感傷,「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日常除了行逛、照相之外,也有略用AI 遣圖,今次卷一至卷五藉之畫上新皮,大概是呼應,不論內容還是外相,都宜更新。
乙巳仲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