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9789571335971
史景遷/著
溫洽溢,吳家恆/譯
時報出版
2002年2月04日
87.00  元
HK$ 73.95  






規格:平裝 / 261頁 / 21*14.9c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學小說 > 歷史/武俠小說 > 華文歷史小說















  異質文化之間的互動融匯與內在張力一直是史景遷著述的主題,從康熙與曹寅、來華傳教的利瑪竇、遊歷歐洲的胡若望、乃至馬可孛羅、洪秀全,學貫中西的史景遷,每個透過奇絕的敘事佈局和斐然的文采,讓歷史人物躍然紙上,耕耘出滿漢、東西文化交錯的吉光片羽。

  史景遷深諳歷史的詭譎多變與偶然,施展迷人的拼貼寫作手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與理論的糾葛,以人物的慾望、動機為座標,重新編碼歷史素材,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

  這本《雍正王朝之大義絕迷》說的便是《大義覺迷錄》這部奇書形成、流傳、禁燬的過程,乃至其間橫生的許多耐人尋味、匪夷所思的枝節。

  雍正「出奇料理」曾靜一案,下令將《大義覺迷錄》「通行頒佈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以澄清即位以來種種流言,並清理異議。雍正自逞筆舌之能,撰文闢謠,反倒巧成拙,竟引起天下人競相窺視宮廷鬥爭。乾隆即位,為求補救,將《大義覺迷錄》一書列為禁燬之類,從此銷聲匿跡,只有少數或私藏民間,或流至東瀛。清末,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發現此書,結果書中暴露滿清皇室的權力鬥爭,以及呂留良、曾靜反滿言論,又成為革命黨人攻訐清廷的材料。

  因為這本書,生出了種種枝節。捲入無數角色,有些本應為人遺忘的人物躍上歷史舞台,有更多不知名的小民因此案丟了性命。

  這種種紛擾,就只因為在湖南安仁縣的路旁有個不起眼的私塾;這一切,就只因為他喚了個人,差他往另一條路遠行,懷裡揣著封信......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9,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李育緯
/ 台灣台北
2006.08.22看李育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雍正坐朝一直給予後人的是一個陰險狡詐,得位不正的歷史身影,而其中的關鍵之處就是隨著大義覺迷錄的出現開始的,究竟雍正在曾靜一案裡頭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一個世間流傳的暴君,竟會放過一個投書叫他手下的將軍謀反的人,又同時出書讓天下臣民一窺究竟,這個舉措在現代的觀點來看,確實一點都不令人驚訝,只是在那個封閉專權的時代,帝王的舉止言行,並沒有一定要向天下人交代跟說明的,即使如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對當年玄武門之變也是諱莫如深,毫不提及,本書站在研究史學的觀點,沒有過多的編劇效果,以史官筆法忠實紀錄了關於曾靜一案的始末,尤其作者是一名外國人士,對於雍正其人並沒有太多的既成觀念跟個人感情,所以本書跳脫了一般坊間對雍正的過多貶抑,屬於平鋪直敘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以一個後世史學家對當時那個刑案的側寫,且看一個皇帝如何出奇料理面對自己的惡意攻訐跟質疑,又為何繼位者將這些一一消除殆盡,此書都會給有興趣的人滿意的答案^^
Judith C.
/ 台灣台北
2005.12.05看Judith C.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對於這本書的感想,有關作者史景遷與和歷史相關的議題因其他書友已經提及,就不再贅言;在此要特別對譯者的努力與用心致敬。

一般要將英文原稿譯成通順的中文原本就已是龐大工程,何況原作者引經據典、參考了大量艱澀的史料,而譯者竟能把那般的英文原稿轉譯成半文言體的中文版本,其中提及的人名與地名也都根據作者參考的書籍校對考察過,其功力與認真的態度著實令人折服!
吳文欽
/ 台灣台北
2003.02.16
評鑑等級:

4顆星
歷史因人迷路而迷人——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基本上,我們可以把歷史看成濃密茂盛的森林,地面上矗立著各種人物事件,其下則是盤根錯節、互相影響,甚至決定了其他樹種萌芽的命運,而歷史家的任務,就是替每棵樹標記定序,像植物圖鑑般供人索引參閱。

問題是,新事件不斷隨人互動而變種滋生,歷史家經常來不及指出它們的意義和後續,此時身處其中的主角,因為見樹不見林,不是萌生對未知的恐懼,就是抱著無知的天真,行為也開始匪夷所思,七闖八撞,像迷失在叢林裡的遊客,最後終為歷史的一部份。所以大部分的歷史故事,就是在描述人物如何尋找出路的過程,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雍正皇朝之大義覺迷〉也不例外。

簡單來說,作者這本書是在講〈大義覺迷錄〉如何成書、流傳,最後遭銷燬的過程。雍正皇帝將「曾靜謀反案」的審判過程,「出奇料理」輯成〈大義覺迷錄〉,頒行全國,希望藉由曾靜的悔悟,向世人澄清有關他登基的流言,以及解決清朝異族統治所面臨的正當性危機。

作者自言,曾靜案不但凸顯「事情可以匪夷所思到什麼地步」,以及記錄「人們如何回應那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外在環境」。他從史料典籍中,重建曾靜案所牽連的人事物,發現這件禍及九族的謀反案,始自於主角曾靜的道聽途說,更扯的是另一個主角雍正,煞有其事地層層追查流言的傳佈網,於是整個案子越滾越大,最後引得全天下人竟相爭窺宮廷鬥爭,使得乾隆即位後,下令將該書禁燬。

只是歷史是很難斬草除根的,這些已經作古的人物,經過史景遷報導文學式的生花史筆,其面對歷史時的動機和動作躍然紙上。最有趣的是雍正,他以為既然可以使曾靜從「滿漢對立」的民族情結中出走,就可以讓千萬百姓瞭解他的皇位坐得理直氣壯,無愧於歷史。於是他一手主導曾靜案的審判過程及結果,並將〈大義覺迷錄〉列為政府機關的指定讀物。

再來是以曾靜為主的大批讀書人。在異族統治的清朝,他們間的心理其實相當矛盾,一方面「夷夏之防」是儒家自孔子以降的重大課題,另一方面「君臣之義」也是維繫儒家倡導的五倫之一。講白一點,就是今天換了滿人當皇帝,他們還要不要繼續參加科考,成為帝國統治階級的一部份?如果不考,那十年寒窗就是付諸流水?進一步的問題則是,如何合理化自己跑去當官的行為?又該如何面對那些不當官的守節同志?

這就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它指出當歷史籠罩在民族大義的濃霧裡,主角、配角開始不按劇本演戲時,這樣的戲碼反而更使人拍案叫絕。只是,當歷史越是高潮跌起,就代表有更多人牽連其中且不得善終,讀著他們的在認同和權力間掙扎的故事,我們也希望台灣能早日走出這樣的困境。




mike lin
/ 台灣台北
2002.12.07
評鑑等級:

5顆星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出版訊息時,我其實就已經決定要把它找來讀,原因主要有二點:一、因為大義覺迷錄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值得討論的作品,二、因為史景遷本人是一個著作等身中國史專家,不論他的另一套巨著「追尋現代中國」、或者小冊「胡若望的疑問」,或是前一陣子剛出的「婦人王氏之死」,還是我尚未看過的「大汗之國」等等,史景遷所展現出來的筆功均頗獲讀者的好評,因此也讓我對他的這本書抱著非常大的期望。

基本上,這本書延續了胡若望以及婦人的風格,是一本簡短有力型的歷史著作,書一開始馬上切入正題,但由於史氏的筆法,往往會令人以為他的作品是小說,但如果有用心去看注釋就會發現其實史氏在寫作時是非常嚴謹的對證史料的,簡言之,他的治史風格正如歷史主義者所說的那樣:「讓證據說話」,只是在文章的鋪陳上,他會作一些修飾,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著作雖然有著學術格式,但卻更加接近普羅大眾,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至於本書所要討論的重點其實是很清楚的,透過對「大義覺迷錄」這本書的寫作、流傳以致於禁銷,透過討論兩位皇帝對待謠言的不同做法-雍正希望藉由「大義覺迷錄」來對天下說明對他的不利傳言,來使流言不攻自破結果卻使子民更加相信謠言;乾隆則以為把書毀掉就可以使他的父親不再受到污衊,但結果卻使人民相信真有其事-史景遷想討論的其實不外乎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清帝國內部的滿漢文化之間的矛盾:滿人皇帝要如何在繼續維持本身的民族的自主性下,穩固地統治比他們人數多數十倍的漢人?雍正選擇了「以彼之道還諸彼身」的方式,以儒家的五倫之道以及仁民愛物來對曾靜等悖離份子「曉以大義」,但乾隆卻認為這是天命所歸,因此曾靜這類逆賊逆天行事,其罪當誅。若我們再進一步的解釋,也就是說雍正將自己看成是漢人文化的繼承者、儒家禮教的捍衛者,但到了乾隆時,乾隆並不在乎類似曾靜這類漢族讀書人,是否將之看為夷狄,而純粹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角度來處理這類的事件。

至於如果將史景遷筆下的雍正拿來與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來做比較,我認為並不妥當,因為史景遷畢竟是根據史料來形塑雍正,其本質基本不脫歷史,但二月河的小說卻是將史料重新做過調整,用來描述雍正時期的繁華強盛,因此難免會注入了太多的個人主觀與臆測,而與既存史料有所扞格。

此外,我個人覺得如果讀者看完本書對清朝歷史有興趣的話,我個人建議尚可再閱讀由孔復禮所寫的「叫魂」,如此更能深刻體會雍正與乾隆這兩位清朝鼎盛時期的皇帝父子在面對個人認為的政權危機時是如何來處理的,這樣或許更能理解清朝時期的滿漢矛盾的微妙之處。





其 他 著 作
1. 太平天國(下)
2. 太平天國(上)
3. 「胡鬧領主」毛澤東 永不休止的顛覆與冒險
4. 婦人王氏之死
5. 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下冊>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6.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上冊>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7.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