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妮.克萊恩
自本書出版後,已經又過了好幾年。對於我所敘述的理論,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心得,特別是有關嬰兒第一年的生活。這個新發現使我對於某些主要的假設有更精緻的描繪,我將在此一一提出來。本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讀者對於這些修飾的本質有一些了解,目前我所想到與此有關的假設如下:嬰兒在前幾個月的生命中會經過一段被害焦慮的階段,這階段與「施虐高峰期」(phase of maximum sadism)有密切關係。小小嬰兒會因為自己的摧毀衝動,以及對於原始客體的幻想而感到罪疚,這原始客體指的是他的母親,或者更確切地說,指的是母親的乳房。而這罪疚感會使嬰兒想要修復與被傷害的客體之間的關係。
在經歷嘗試填補這一時期的細節時,我發現有些重點以及時間先後順序的改變是難免的。我區辨了嬰兒在六個月到八個月生命中的兩個主要發展階段,我稱之為「偏執心理位置」(paranoid position)和「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我以「心理位置」稱之,乃因這些現象雖然出現在早期發展階段,但是它們並不只出現在這些發展階段。心理位置所代表的是一些特殊的焦慮與防衛機制。它們在小孩第一年的生命中不斷重複出現。)
在偏執心理位置中,小孩被摧毀衝動和迫害焦慮主導。這階段從嬰兒出生至大約三四個月,甚至五個月大;這個說法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對於施虐高峰出現期的看法,但是它並未改變施虐特質與迫害焦慮間親密互動的觀點。
憂鬱心理位置與自我(ego)的發展息息相關,大概在小孩一歲的時候完成。在這個階段,施虐衝動、幻想及迫害焦慮的威力較低,嬰兒將一個完整的客體內攝(introject)進去,同時也能夠統整客體的不同面向,以及自己因它所產生的情緒。在他的心智中,愛與恨同時存在,這使小孩有了焦慮──害怕他的內在與外在客體被傷害或被摧毀。憂鬱和罪疚感使嬰兒想保留或使愛的客體再生,並修復之前摧毀衝動和幻想所導致的結果。
憂鬱心理位置的概念不只表示早期發展階段日期的變更,也幫助我們瞭解小小嬰兒的情緒生活,同時大大地影響我們對於整個兒童發展的瞭解。
這概念也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早期發展階段。我仍然相信伊底帕斯情結大約在六個月左右即已開始,但是由於我不再相信施虐特質在此時達到頂峰,因此我將重點放在嬰兒與父母的情緒關係以及性關係的開始點。雖然在一些地方(見第八章),我認為伊底帕斯情結在施虐特質及恨的主導下開始;我現在認為伊底帕斯情結始於當嬰兒轉向第二個客體(亦即父親),並對他又愛又恨的時候。(在第九、十和十二章中,我從其他角度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當時的看法比較接近我目前的看法。)我認為憂鬱的感覺來自於害怕失去所愛的母親;做為內在與外在客體,母親是早期伊底帕斯慾望的重要誘因。如此,我將伊底帕斯情結的早期階段與憂鬱心理位置做了連結。
根據我過去十六年的工作經驗,我很想重新修飾本書所提的一些概念,但這些修飾並不會改變本書中所涵蓋的主要論點,因為本書基本上與我現在對於兒童分析的看法類似。有關我的理論之最新發展,基本上來自於以下假設:一、內攝(introjection)與投射(projection)的過程從出生即開始運作;二、超我(super ego)在各方面的發展,來自於生命成長過程中不斷內化進去的客體;三、嬰兒早期與內、外在客體的互動,嚴重地影響超我的發展與客體關係;四、伊底帕斯情結在很早即已開始;五、精神病式的嬰兒焦慮是精神病症(psychosis)的發源地。此外,有關我在1922和1923年所發展出來的遊戲技巧(play technique),以及本書所談到的遊戲技巧之主要特質,仍保留其原來的價值。在我未來的工作中,我只是更詳細地描繪這些技巧,但並未改變其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