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家庭重塑實務篇(第三版)
9789577025043
王行/著
心理
2002年5月01日
83.00 元
HK$ 78.8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心理治療系列
規格:平裝 / 285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心理治療系列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當我們首次進入家庭的時候,正是我們來到世界的第一天;而當我們開始認識這個家的時候,我們還是稚齡幼兒。那時,徒有孩子的眼光和理解,卻在其中學習了藉以度過今世的生活習慣、溝通型態、價值觀和應付壓力的方法。
「家庭重塑」是長大以後,用成人的眼光和理解,重新咀嚼過去在家中的學習,進而能對今天的自己產生新的領悟。對家帶來深刻的理解;對父母和父母的父母有更深刻的感謝和寬諒。
家庭的治療大師維琴.薩提爾以數十年歲月發展出「家庭重塑」的理念和方法,心理輔導專業人員及關心成長的每一個人均能從中獲益。
本書作者與鄭玉英女士協助家庭重塑工作達十年之久,在陪伴許多人從事自我探索與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家庭重塑突顯出中國獨特的環境背景與時代動盪,對家庭與個人產生深刻的影響,而形成中國人愛與苦的脈絡。
目
錄
第一部份 實務者的理論
第一章 心理困擾與改變歷程
第二章 應對壓力之道
第三章 家庭規則
第四章 冒險與自我價值感
第五章 家庭是一個系統
第六章 家庭如何影響人
第二部份 實務者的方法
第七章 家庭重塑是什麼
第八章 家庭重塑的方法
第九章 家庭經驗的資料搜集
第十章 展開重塑之旅
第十一章 進入歷史的洪流
第十二章 回到童年的家
第十三章 家庭重塑的理念及原則
第十四章 如何自己做家庭重塑
第十五章 再塑「家庭重塑」
序
用中國人的心眼來看中國人的家庭故事
1987年夏天在美國科羅拉多州Crested Butte小小鎮上與薩提爾的會晤至今仍十分難忘。在我的心中,Crested Butte山峰的峻峭秀麗永遠難忘,仍然記得第一次看到家庭雕塑的震撼,與眾多種族的人一齊探討家庭歷史的特別經驗。看到不同國家種族的人在Satir的魅力之下,有了共通的語言與共鳴,當真感受到誇文化的人類通性,然而我清楚知道我與他們並不共有同樣的歷史。
他們知道1950年我國的「內戰」,但他們不知道相隔小小海峽,兩岸無法與親人聯繫的感覺,不知道如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當中所描述的台灣難民營,來自大陸各省份,同文同種卻語言不育的人民集聚在小小島上,是個什麼光景。他們也不能理解電影「大紅燈籠高高照」的一夫多妻制度裡,每一房的後代子孫有怎樣的影響,一個重男輕女家庭裡,姊姊送出去做養女之後,妹妹的心情與恐懼不安又如何。他們更不知道經過日本統治五十年之後,台灣重回祖國懷抱之後,對日本與國民政府各有怎樣的複雜心情,他們怎能了解白色恐怖受迫害甚或死亡的人,他們的後代如何適應新的政權,誰又能想像推行國語期間,說自己母語台灣化要受老師處罰的孩子心中的困惑。五十年後,兩岸通了,父母返家,兩岸的重複婚姻是時代悲劇的後果,每一個家庭卻又如何咀嚼這些故事?也許每一個民族都有許多外人無法完全理解的經驗。
記得有一個下午,薩提爾大踏著步子領著我們九十名學員外出,一人手中抓著一個大氣球,準備要去施放。她要我們每個人寫個小紙條繫於汽球下方,我毫不猶豫寫下了自己的夢想,「為我的國人作家庭重塑」。到一片寬闊的草地上,大家一齊放了手,看著一大堆色彩繽紛的汽球冉冉上升,那一個下午,天特別蔚藍清朗,直到所有汽球消失在視線之外,包括我的小小夢想與承諾。
我的立志仍在心底,薩提爾引導冥想的渾厚聲音猶在耳邊,這樣一份使命感、一份深情、一份美感,沉在我的心底,陪伴了我許多日子的工作。如今,十餘個年頭過去,社會好多變遷,專業領域好多變化。1988年薩提爾去世了,她的弟子John Banmen和Maria Gomori持續來台,繼續其志,貢獻甚大,也對台灣的心理成長界影響甚大。國內人才輩出,有關的書籍陸續有中文譯本問世,薩提爾模式儼然是當今台灣心理治療的主流之一。
在後現代的潮流裡提倡反思,對於家庭重塑,是否也到了反思的時刻?反思是能夠跳出來重新看看、想想,不要井中觀天而能換一個框架,放寬一下角度。其實那也正是重塑的精神。家庭重塑邀請我們用長大的眼光重看自己生長於其間的家。這會兒卻是邀請讀者用另一個眼光重看一次家庭重塑,邀請工作多年、成長多年的人,拿出中國人或台灣人的心眼,重看這一項由西方引進的理論與成長原理。家庭歷史與心理治療這書的再版中,增加了文化的回顧,與專家姿態的省思。
王行一向勇於挑戰。甘冒大不諱,向主流心理成長和治療的理論提出質疑,我不能不為他的勇氣喝采。多年來我與王行一起工作,一路上我們討論過許多,我們都不認為這本書裡面的思想成熟周詳,卻欣喜於一個爭議討論的開始。
翻箱倒櫃找出我曾收到薩提爾給我寫的一封回信,當時她正在飛往俄羅斯工作的旅途中,在信上說她相信人類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人的低自我價值感。她斬釘截鐵的將自我價值的影響視之為一個廣泛的普同性的現象。當時,我對這個遙遠而陌生的民族所知甚少,卻相當肯定薩提爾所持信念,多年來未曾懷疑過。一個穩定的信念給人立足點和方向,也讓人有朝此方向發展的力量,然而這些普同性的信念是否也有例外?
成為一派宗師當然要有她的明確信念。但是,當如此普同性的理念成為一個模式,在長久的歲月和不同的地區代代相傳,收入到每一個文化當中的時候,有沒有調整的需要和修正的空間?會不會顯得狹隘或成為一種宰制式的意識型態呢?這正是值得邁入成熟階段的我們三思的。要認識一個成長與治療的模式是需要時間的,不能光看其表面就草率的論斷,需要經過充分的消化與實驗。薩提爾風靡台灣地區十幾年之後,是可以開始作一些反省,並不是此一模式特別需要反省,而是所有助人領域的理論模式經過相當時日都應該加以回顧反思,才是一種專業負責的態度。
我一直相信人性裡有些東西是跨文化的,也有些事物習俗是文化特色的,更有一些是個別差異的或性別差異的。本書作者指出薩提爾的基本假設與本土草根性之間的差異就十分耐人尋味。
在我和王行的工作坊裡,也曾有許多中國人的家庭故事上演,在其中我們拓展了對家與人的認識,我們發現家庭重塑可以展現地域性的故事史實,其實應該說是家庭重塑打開了我的眼界,我才知道中國人的家庭如此多元而又如此類似,也才看出來家與國的歷史如此息息相關,而發現需要有鉅視的眼光,和文化性的角度才縛運用。
我們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造就出我們獨特的苦與樂、情與仇。是不是與西方治療觀點、家庭觀點、個人主義有所差別呢?在這個中國人無根的時代,與尋根的過程裡,我們可能增加了當事人的適應性,會不會也減弱了一些什麼精神意義呢?這是我們在後期的工作中常在思考的。參加心理成長運動雖非多數人口,但是不能否認的,也是令人高興的。這些運動與思潮對於社會是有某一程度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身為實務工作者的我們往往有機會也有需要擔任起觀察者的角色,一起來看看過去幾十年來,家庭重塑對社會的功過如何?正負影響如何?
本土家庭裡許多值得珍惜之處,在重視多元文化的今日,不把文化特色當病態乃一基本原則。當事人的一些因應方式可能由治療觀點來看是不健康有待改變的,卻可能也在其間呈現出來某種文化性美感或韌性、一些人為家人甘願犧牲求仁得仁,例如辭職放下一切回家照顧生病的父母,的確那是在滿足她自己的未滿全願望(unment expectation),但是他也在侍奉到底之後有了完全的心安理得;又如不肯離開家庭的被毆打妻子,硬是忍耐到了兒女長大、夫婦年邁,讓年歲來結束暴力,似乎也是一種求仁得仁,誰能說這種婦女一定不智呢?面對這樣的案主,我們也曾內心交戰於視之為病態連結,或視之為特殊的因應之下的韌性,應該尊敬他的堅持及親情,還是應該在他的獨立追求自我上面加把勁兒。
對於這樣的衝突,我們學到不以單一價值看待,承認屬於我們的困惑與不確定,倒讓出了一個寬裕的討論的空間。孝女自我犧牲的抉擇、老兵的沈默不作表達、無我到底的母親,不顧妻子哀怨的長子,為弟妹無怨無悔付出的兄姐,倘若我們不把這些個人風範與家庭倫理當成病態的依附關係,也能陪著當事者看到自身與其家庭的美麗而有另外一份超越性的寬慰。文化有其俗化與高雅,交談的品質每個人的堅持不同,在自我認識與家庭探索上有知與不知的選擇。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家庭重塑裡,詮釋權理應交給當事人,但是當探索者站在團體面前,面對的治療者的專業權威時,仍然很難不受到治療者的價值判斷影響,語言高明精緻的治療者豈能不察覺自己擁有的權力?是否有過多的個人主義?追求獨立自立的意識型態控制其間?是否也需要察覺所抱持的治療模式在怎樣掌控了團體、當事人與治療者自己?
當王行與我發現我們工作的狹隘之處:老是走向分化、獨立。這會不會是已經內化了的單一方向呢?又發現可以有更多與家庭和好寬恕的靈性層面。於是反省之心已經在體內醞釀,於是「抗拒案主」再度贏得我們的尊敬與好奇。
我們認為家庭重塑要多一個文化認同的因子、和一個專家的自省,已便更能將重塑的精神真正實現,放下落入專業霸權的可能性,尊重文化特色,協助案主自我欣賞。
讀者必定要問:充滿人本主義精神的薩提爾模式怎麼會有霸權主義氣息呢?其實霸權與否在於使用者的態度而不在於原著者的內涵。以案主中心心理治療創始者卡爾•羅吉思為例,我以為他的思想壟斷台灣的心理諮商領域二、三十年,至今仍對社工會談技巧影響深遠。在助人會談的訓練工作時,發現許多工作者在做引導發問時,總要先機械化的先來一段同理式的回應,也有許多社工人員想起會談技巧,第一掛帥的就是同理心,甚至有些工作者唯恐自己不夠同理心而使得在會談當中欠缺了某些該有的原則及界線的堅持。這些現象都可能是因為誠惶誠恐的奉羅吉思的同理心及接納尊重案主之態度為圭臬之原故,這絕非羅吉思的本意,而是追隨者與使用者的省思度不夠,致使羅吉思的治療模式也可能成了宰制性的意識型態,充滿霸權色彩,也使同理心這種本應內化了的態度竟淪為一種叫人不自由的匠氣技巧。
薩提爾是我生命中的恩師與智者。家庭重塑仍然是我助人生涯中的最愛之一,對我而言,所謂「重塑家庭重塑」無非是引發專業助人工作者反思之心與自我批判的態度。薩提爾模式只是一個例子,其實每一種治療模式都應該在消化相當年份之後與以專業上的重塑與文化性的反思。每一名助人專業工作者也都應該察覺自身在案主面前具有的專業權威與影響力。或許這種精神可以稍微緩解因證照制度實施,而可能更為高張的專家權控之勢。
資深心理輔導實務工作者
鄭玉英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