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1241821
張鐵志/著
商周出版
2004年5月17日
113.00  元
HK$ 107.35  







叢書系列:音樂河
規格:平裝 / 200頁 / 23*17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音樂河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總論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刊組主任楊澤、聯合報副刊組主任陳義芝、自由時報影藝中心副主任藍祖蔚、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路寒袖、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新新聞週報社長王健壯、新新聞週報總編楊照、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破週報總編輯黃孫權的共同推薦?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影像藝術家張照堂等數十位藝文界人士的聯合背書?

  就是這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張鐵志撰寫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Sounds and Fury: 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

  張鐵志稱自己是左手搞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聲音與憤怒》正是這樣一本融合政治研究、社會批判、音樂文化觀察的書。

  走過鮑布狄倫(Bob Dylan)抗議歌曲時代的人,知道六O年代不僅是民謠搖滾樂向政治嗆聲的時代,也是爭取民權、反戰、提倡嬉皮烏托邦理想的時代,更是音樂社會學者Robert Flacks所謂的「青年反叛文化」誕生的年代。從此,搖滾樂與政治展開漫長的糾纏鬥爭。

  從六O年代以降,無論流行音樂是披著龐克、新浪漫、新左派、後龐克、後搖滾、電音、嘻哈的面貌呈現在聽者面前,它的商品本質總是無法完全扼殺它反對體制的熱血衝動。因此我們看到了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看到了瓊拜茲(Joan Baez)的身影穿梭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火地,看到MTV音樂台結合歌手鼓勵年輕人勇敢地站出來投票,看到了電音瑞舞客用力衝撞布萊爾的第三條路,看到了酷玩樂隊(Coldplay)與討伐體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在反全球化抗爭中標舉反血汗工廠與追求公平貿易的呼籲,也看到了U2的波諾(Bono)與各國政要坐下來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

  搖滾樂能夠改變世界嗎?這是本書的疑問與探索。透過搖滾樂歷史的爬梳,作者認為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是無數人的價值變遷構成了社會的進展。

  《聲音與憤怒》是台灣第一本全面探討搖滾樂與政治鬥爭的書,作者拒絕文化研究式的理論分析,而是呈現許多精彩而動人的故事,卻又將這些故事與事件放在一個完整的歷史視野架構下檢視。

  更難能可貴的是,針對九?年代之後的搖滾樂政治運動,連西方的文獻都十分匱乏,作者卻能以廣泛的音樂新聞閱讀,勾勒出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與地位。書中對於世紀末的反全球化、反戰等各種議題和行動都有中文媒體界少見的完整分析,加上作者個人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背景,更強化討論的深度。另外,書中對於英美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來吸引選票,也對台灣近來膚淺的政治文化提供許多啟示。這個對本土現實的觀照,也流露在本書各個角落,拉近了和台灣讀者的距離。

  對不熟悉這些搖滾樂社會面的樂迷來說,這些故事可以讓他們看到他們熟悉的樂手如何實踐他們的社會關懷,企圖改變世界。對於已經瞭解這些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觀點則深化了音樂與社會實踐的進一步對話。

作者簡介
  張鐵志,以追求社會進步為人生志業。進大學時曾掙扎於要作文藝青年還是革命的學運青年。結果選擇了後者,但最終發現這本書可以是兩者的結晶。
  曾經歷以下戰鬥位置來進行社會改革游擊戰:媒體記者、MTV電視台「音樂百年記事」撰稿人、公視記錄片「人民的聲音」研究撰稿,參與勞工陣線「勞工搖籃曲」及台灣人權促進會「美麗之島人之島」音樂專輯策劃,以及其他政治、學術工作。並企圖以左手進行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現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
  接下來的寫作計畫是書寫紐約的音樂、文化藝術與基進主義,以及台灣社會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
  聯絡方式:ironc@hotmail.com
  鐵志的音樂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iron1210/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15,共有5位網友寫書評。

S
/ 台灣
2008.07.24看S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讓這本書節由音樂帶你進入更深層的政治、更嫉世憤俗的情緒、更加滾燙的熱血……

走過了許多經典樂團與事件,告訴你許多國外所發生的樂界大事。作者描寫政治層面時夠客觀。

看完本書會對許多傳奇性的樂團、搖滾文化有更加瞭解;想想許多事件發生時自己都還沒出生、卻已能滿腔沸騰。

當我用pick當書籤來閱讀本書時就有這個預感了吧:嘿!就是這個!
卓曉青
/ 台中
2007.04.25看卓曉青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搖滾是激越的嗎?那與世界又有何干?
當檯面上的一切充滿謊言、虛假與建構偏頗,
音樂的衝撞卻是最直抵人心而難以言說。
張鐵志的筆尖總在此時流利的帶入他個人的政治想法與學養,
無所逃脫,音樂可以讓人想得如此地多;或更正確的說,它無法不讓你想那麼多。
一段歷史,以音樂為基調所流潟的一段歷史,試著看完它,
can rock&roll change the world?
世界最真誠的一面一直在獨立搖滾自我的音樂中。
U.ELTON
/ 台灣台北
2006.10.26看U.ELTO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本書沒話說,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在市面上我們有看到所謂的很多"聖經",如"股市投資聖經"之類的,而這本可以算是"搖滾聖經"了!跟許多翻譯書籍比較起來,這本書顯得較淺顯易懂,不像翻譯書籍翻成中文許多語句怪怪的。
這本書從六零年代講到九零年代,把搖滾樂的歷史寫出,但是並不是用地毯式的方式,而是用重點式的,把一些值得了解的風潮和文化告訴大家,搖滾樂是與社會密不可分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入世的主義、理念和信仰,是可以與政治、國際關係、貿易制度、人民權益相結合的,這才是搖滾樂,在這方面做的最徹底的就是U2的Bono了。搖滾樂不是只是在那邊比技巧,比賽誰彈吉他彈的快,更不是耍帥用的,是一種音樂與思想的結合,在這本書中更清楚的告訴我們。在台灣許多學校的熱音社,裡頭的人努力的練吉他,比賽誰的技巧高,甚至有許多同學想耍帥才組團。我更建議他們閱讀這本書。


小弟之前看到一句話,可以跟本書呼應:


【搖滾樂是一種態度,而不是只代表狹窄定義下的一種音樂形式。搖滾樂是一種你做事情的方式、是你處理事情的態度。寫作也可以是一種搖滾樂、或者一部電影也可以是搖滾樂,搖滾樂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萊斯特•班恩斯】

Roker
/ 台灣台北
2005.12.05看Roker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在一般人流行音樂聆聽的歷程裡,可能會有幾種情形:一種是認同偶像,一個過氣了再換一個;一種是在某些契機裡被經典搖滾觸動心裡的某個點,然後一頭栽進搖滾樂的世界裡。

開始「認真」欣賞搖滾樂的話,聽到的可就不止是旋律和歌詞了;和流行偶像不同,正港的搖滾樂,從一開始發展出來的時候,就同社會背景與各式運動脫不了干係。不過在台灣電台電視播的大多是英美日韓台的流行音樂,想聽「真正的搖滾樂」本來就得費點兒工夫了,想要再知道到底哪個時期的搖滾樂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什麼關係,那可就更費事兒了。

想搞定這方面問題,《聲音與憤怒》這本書正好是個極佳的入門。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在《聲音與憤怒》這本書裡給了肯定的答案;當然搖滾樂不像拿刀動槍的革命,也不搞表裡不一的選舉,而是透過音樂、歌詞以及樂手本身的意念,去闡述他們所關心的議題、影響群眾;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讀到這些認真的受訪者,不僅致力於創作好歌,也關懷著種族問題、冤獄案件、核能危機、全球化的謊言... 他們不只是會讓歌迷尖叫、讓警察頭痛的偶像,更是身體力行的社會運動份子。

如果你想更深一層地認識搖滾樂,如果你對於社會運動研究有興趣,如果你不知道這種音樂的深層的動人之處何在,如果你不知道搖滾樂與商業的流行歌有什麼不同... 那麼拿起《聲音與憤怒》,將是個不錯的選擇。
張世倫
/ 台灣,台北
2004.06.10
評鑑等級:

5顆星
搖滾樂的能與不能:推薦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

張世倫

商周最近出版了張鐵志所寫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標題是個大哉問,內容主要探討的,則是所謂的西方(主要是英美)搖滾樂史中,若干具有社會意識的音樂人,在面對並質疑既存的社會�政治建制,與所屬的唱片工業時,三者間的緊張關係,主題包括著名的六0年代嬉皮反文化運動與民歌,七0年代的龐克搖滾與華麗搖滾,八0年代的英美新保守主義、四海一家慈善活動、反種族隔離運動,及九0年代的反全球化運動等。

這些有關音樂與政治間的議題,在台灣即便是自詡為搖滾樂迷者,有些恐怕也只是略知一二,似懂非懂(例如現在的六年級生,有誰會完全不記得小時候電視不停疲勞轟炸的四海一家援助難民系列〈We Are The World〉,我們甚至有了自己的翻版〈快樂天堂〉與〈明天會更好〉),有些則可能從未聽聞,十分陌生(例如英國工黨與樂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或Glam Rock如何挑戰傳統的身體與性別認同)。而這些議題,都是每年在台灣,乃至全世界各個角落,都擁有龐大消費量,並引發一代代年輕人前仆後繼地聆聽、認同、乃至模仿的,所謂西方搖滾樂歷史的一部份。

的確,搖滾樂作為一種來自西方世界的表現形式,就像電影、文學、舞蹈、攝影一樣,有其表現手法、歷史、相關論述、及籠罩這種形式的迷思(myth)。而當這些來自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被引介,逐漸進入其他社會時,事實上也就是一個「典範轉移」的過程。以西方藝術電影為例,正是從1970年代開始逐漸被引介進入台灣,這套典範逐漸被一些愛好電影的年輕人吸收、消化、思索,才有80年代屬於台灣自己的藝術電影典範出現。

搖滾樂如何進入台灣,如今細節已不可考,論者或謂,與當年美軍駐台時流風所致有關,而70年代起,若干藝文人士的擬文引介亦有影響,但無論如何,在此一「典範轉移」的過程中,台灣式的搖滾樂論述,常是消費主義式的感官刺激,或存在主義式的個人苦悶,而非社會意識的集體異議。對於西方搖滾樂史中的重要論述,常知其一二,但又不完全知其所以然,總是一知半解,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酷,叛逆,革命,要不成為文藝青年式的孤決姿態,就是成為消費主義下的購買行為。

因此,張鐵志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正在於補齊了搖滾樂作為一套論述與典範,在過往引介進入台灣的過程中,最模糊隱誨的一部份:究竟在英美搖滾樂歷史中,這套典範是如何與那些關於社會、政治、身體、性別、階級、族群、反戰、反全球化等議題,三不五時交集摩擦,迸出火花?這是過往的台灣搖滾樂論述中,談最少的一部份。此種充滿社會意識的集體反叛與異議,自然不只是消費主義式的商業買賣,或存在主義式個人觀照所能完全涵蓋,雖然後二者,也是搖滾樂作為文化現象的一部份,但要理解西方搖滾樂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此二路徑顯然有所不足。

那麼,回到這本書的標題,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老實說,這是一個蠢問題,搖滾樂作為一種表現形式,自身並不保證「能」或「不能」改變什麼,一切,都取決於這個藝術表現形式後面的參與者,包括樂手、聽眾、產業、及社群,是否要運用這個形式,去回應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各種不公不義的現象。

但也多虧了這個1960年代以來西方搖滾樂特有的「改變世界」迷思(你不會聽到有人說「爵士樂能改變世界嗎?」或「現代音樂能改變世界嗎?」), 讓世界各地無數的樂手、樂迷、社群,能「踩」在這個迷思之上,以搖滾之名發展出自身典範,並面對,質問,並挑戰當下眼前的一切,那可以是,抗議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那可以是,反對興建日本成田國際機場,那可以是……………一切的一切的開始。

期待這本好書,就是這樣的一個踏腳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