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173341
余秋雨/著
天下文化
2004年7月30日
167.00  元
HK$ 141.95  







叢書系列:華文創作
規格:精裝 / 672頁 / 21*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華文創作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余秋雨先生說: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借我一生》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先生調理真實經歷的節奏,創出「記憶文學」不同於傳記與回憶錄,《借我一生》呈現深厚的文學價值以「結構」代替「虛構」,讓故事魅力充滿豐盈靈動以「散文」幻化「史詩」,讓人生對立更形迭盪力度這便是《借我一生》劃時代的文學意義。跟隨余先生的生命之旅,走出恩仇伐殺的荒原,摸索回到簡樸理想的太平歲月,借一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我們得以注視生命的偉大。

  余秋雨先生在父親天天緊鎖的抽屜,發現大量的文字資料與借據,他開始帶著這些父親生前的時代疑問,逐一尋訪家族的人生歷程在十九世紀後期上海與浙東的興衰幽微,中找到文學感悟的寫作力量。

作者簡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鄉讀完小學後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重要著作如《文化苦旅》曾獲上海市文學藝數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成就可見一二。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19,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謝昇翰
/ 台灣高雄市/元智國企
2007.10.07看謝昇翰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有點小說式的寫法,寫出了作者一生中幾段精彩的故事。他的文筆、對事物感悟的描述、以及經過生命難關時的意志力,透過文字打動了我。對生命認真的程度,成了現代人的榜樣。
Jessie
/ 台灣桃園
2005.10.14看Jessie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對我而言,這是本不太容易看的書,或許沒有我熟悉的歷史感懷,而是余先生成長環境和精神歷程的呈現。

因為喜歡余秋雨,不論如何還是看完了,或許,以後再看會更有觸發。

大陸,有些台灣沒有的東西,以台灣人來看,或許會感覺莫名奇妙,余秋雨先生可被害慘了,譬如:文革時大批判文化的荒謬、中國文化圈誹謗的無理、書籍盜版的猖獗…

他說他的災難來自於虛假,另人玩味。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更了解,我最喜歡的作家-余秋雨的成長環境、面對災難的精神、個人使命的堅持、文化人的風骨、以又各書籍寫作動機和過程。

特別一提,書籍寫作動機和過程部分,讓我這個小書迷看的別有興味,認為最讚。

原來,《文化苦旅》的開端來自於「不能承受一系列令人窒息的虛假」,余秋雨決定出走;《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對一些重大課題的有意考察,分為兩大主題:中國文化與社會災難、中國文化的精神歸宿;《千年一嘆》考察過程凶險無比,余秋雨是以何種心情與愛妻告別…

總而言之,我給這本書的書評是,喜歡余秋雨的才再看囉!可以發現不少有趣的東西,更貼近他。
戴莫若
/ 台灣台北
2004.10.17看戴莫若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這本著作和以往余秋雨的著作還是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在文字上的造詣,厚積而薄發的書生本色,依然放諸當代少有能出其右者。

然而名為記憶文學,以文革時期為重心,時空縱貫兒時至今的大半生,除第一次婚姻外細節鉅細靡遺,名之為回憶錄亦不為過。文中對個人之威武不能曲,貧賤不能移的高貴人格節操,從三代以降家傳的優良傳統,反覆舉證論述生平遭遇至如司馬光之『生平無不可告人之事』的地步,這是傳統中國文人,士可殺不可辱,必也正名乎的傳統。然而反覆為自己大聲疾呼的動作,放在文學的領域裡又不免有些矯情,面對人生的態度,面對文革的態度,和高行健比較起來,還是讓人不免有一種諾貝爾獎得主和暢銷作家之間視野落差之大的感概。

高行健的文字看似赤裸小氣,余秋雨的文字看似縱橫古今,然而哪一個人在敘述悲劇的同時,讓讀者感受到真實的人性,而由內心發出深沈的悲憫?不言可知。

另外,不得不提出的是余秋雨在批評中國文人集體失憶的同時,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個人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選擇性失憶。在大量回憶文革時期文人苦難的同時,對現下大陸受壓迫的異議份子,政治犯,未置一詞;在提到已然平反的文革浩劫時,立論鉅細靡遺。對尚未平反的六四血腥,卻一味忽略。所以,這份著作也許某些老文人們讀了要老淚縱橫,但是在裝飾和迴避之後,不免缺乏讓年輕人能感動的真誠,去相信一個近十年來冷眼忽略六四的人,二十多年前曾經是如此的大義凜然。

對一個生長在台灣的知識青年來說,這更是困難萬分,我難以相信這樣一個文化人,就好像我不相信所有道貌岸然的政客是一樣的道理。
mjhorn
/ 台灣台北
2004.08.09
評鑑等級:

5顆星
什麼時候,人會追憶自己的生命?
什麼時候,人會懷疑自己的嘆息?
余秋雨,從父親的死,開始追憶、開始懷疑……
原來,自己的一切都是借來的。

或許,每個人都必須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能真正明白這件事……

這是一本值得你細心閱讀的回憶錄。(儘管,余秋雨自己稱之為“記憶文學”…)你得花上一點時間,但你可以重新思考過去的歷史。當然,所謂的歷史,大多數人都不熟悉,也或許是大多數人都不感興趣的歷史。

雖然,我不特別欣賞余秋雨,也不完全認同余秋雨提出的每一個說法。但我選擇用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書…不必掩卷沉思,只需分享,毋須苦嘆。





其 他 著 作
1. 行者無疆
2. 掩卷沈思
3. 余秋雨台灣演講
4. 山居筆記
5.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