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民主理論現況

民主理論現況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44228
伊恩•夏比洛/著
商周出版
2005年7月11日
87.00  元
HK$ 73.95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
* 出版地:台灣


Discourse


社會科學 > 政治 > 概論









  我們對民主體制應該有什麼樣的期許,而民主國家實現這些期許的可能性又有多少?針對當代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夏比洛在本書做了批判性的評估,提出他獨特的替代方案,並探討這個方案對政策與政治行動的意涵。某些關於民主目的的解釋將焦點放在偏好的加總上,其他解釋則聚焦於尋求共善的集體審議。夏比洛揭示這兩者的不足之處,他主張民主應該致力於減少社會中的支配現象。他認為,熊彼得對於競爭式民主所提出的經典辯護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有用起點,但它仍需根本性的補強——包括它在國家政治機構及延伸至其他形式的集體組織中的運作方式。

  夏比洛的討論融合了經驗研究與規範研究的最新進展,具有一般少有的廣度,他同時還處理了影響民主存續的條件、族群差異與團體權利的要求對民主帶來的挑戰,以及民主和收入與財富分配之間的關係。出入於政治、哲學、憲法、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夏比洛以清晰的寫作風格著成本書,不僅吸引本領域的研究者,也使初學者能夠瞭解這場民主理論的辯論。

  「夏比洛做到了書名所說的:探查政治理論家最常討論的議題以及他們所採取的主要立場。書中並附有豐富的參考文獻,可供有意進一步研究這個主題的人參考。不過,他所達成的尚不止於此。正如他所說的,如果民主的重點在於改善那些無所依憑的弱勢者的處境,那麼,有問題的,不僅是民主的實踐,同時還包括許多民主理論。事實上,夏比洛主張目前理論家所提出的最熱門處方反倒會使情勢更為惡化。即使是熟知本書主題的人也會為夏比洛的分析所吸引和啟發。」——布萊恩•貝瑞(Brian Barry),哥倫比亞大學

  「對於民主國家的實際表現究竟是在怎樣的程度上符合我們對它們的希望與期許,近來的研究答案是什麼?在這本精心寫作且清楚易讀的分析中,夏比洛給了我們一個嚴肅但不悲觀的答案。這是一本民主理論家和公民都必讀的作品!」——艾瑞斯•楊(Iris Young),芝加哥大學

作者簡介

  伊恩•夏比洛(Ian Shapiro)是耶魯大學威廉•肯楠二世(William R. Kenan, Jr.)講座教授暨政治學系主任。他的著作包括《政治的道德基礎》(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Politics)、《民主正義》(Democratic Justice)以及《民主的位置》(Democracy"s Place)。



  〈推薦序〉

  $民主深化的正確方向$

  江宜樺

  台灣是晚近全球民主化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實例之一。自 1980 年代中期以後,反對運動的實力穩定增長,威權政府的控制日益減弱。1987 年政府宣布解嚴,黨禁及報禁走入歷史。1991 年臨時條款廢除,中央級民意代表全面進行改選,逐步落實主權在民原則。1996 年舉行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2000 年發生第一次政黨輪替。這些變化在短短的二十年間接踵而來,令舉世的政治觀察家目不暇給。如果要在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找出一個變化最快、過程最和平的模範,台灣應屬首選。

  然而,台灣的民主化並非毫無代價、更非完美無瑕。政府權威鬆動的同時,人們守法的習慣也漸漸改變。民眾參與擴大的同時,地方派系的勢力也得到擴張。議會政治因中產階級興起而逐步落實,但鉅商大賈對政治的影響操控也日益明目張膽。本土化、台灣化的正當訴求,在政客的扭曲操作下,演變成社會割裂、族群分化的慘烈結果。如果要在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找出一個「結果利弊參半、感受五味雜陳」的典範,台灣大概也當之無愧。

  或許因為二十幾年民主發展的成效差強人意,因此最近政府(也就是過去的反對黨)頻頻喊出「深化民主」的口號,期盼全國民眾繼續加強參與、貫徹民主實踐。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執政者所強調的「民主」,似乎與政治學理上的民主政治沒有關聯,而是「本土化、民粹化」路線的繼續深入與堅持。具體地講,在政治人物的理解中,台灣的「民主深化」意味著必須貫徹人民自決的原則,以公投完成實質的制憲,徹底切斷與「中國」這個符碼的所有關聯,以達成台灣正名、獨立建國的目標。如此定義「民主」以及「台灣民主深化」的理想,其實是「以自決為民主」(democracy as self-determination),基本上與「民主」的本義無關,甚至可能衝突。

  我們可以借用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對「自由」與「主權」的區隔,來說明為何「民主」與「自決」並非同一件事。柏林說:「自由」是指一個人在某種界限內,擁有各種不容侵犯的權利。而「主權」(或「自決」)卻是指一個群體力求享有自我治理的權威,不容許外人對本地人進行統治。這兩個概念看起來很接近,因為都跟自主的意志或自主的選擇有關;但是實質上並不相同,因為前者關懷個體層次的問題,後者爭取的是集體的地位與承認。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全民的主權,可以很輕易地摧毀個人的主權」──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黨(Jacobins)的統治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基於同樣的道理,「民主」與「自決」也是貌似而神異的概念。「民主」原本指一個政治共同體之內,所有人民都擁有平等參與公共決策的權利。而「自決」乃是指一個群體只接受自己人的統治,不接受外來勢力的管轄。「民主」與「自決」都蘊含著「自主」(autonomy)的意義,但前者關心的是共同體內部成員如何獲得平等的機會,能夠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而後者跟「主權」一樣,指涉的是共同體對外應享有的自主地位與國際承認。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人民自決的行使也有可能會傷害共同體成員的平等參政權,譬如過度強調「團結對外」,結果視內部持不同意見者為叛徒,從而剝奪他們的發言權或生存權。

  如果我們能區分「民主」與「自決」的不同,就能理解伊恩•夏比洛(Ian Shapiro)所提出的「以減少支配作為民主」(democracy as minimizing domination),而不是前述的「以自決為民主」,才是我們追求「民主深化」應該採行的正確方向。夏比洛留意到:當前西方民主理論的兩大流派為「加總式民主」(aggregative democracy)與「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這兩種民主理論傳統雖然對於民主程序的意義以及民主政治能否改變選民偏好等問題立場不同,但是他們都追求某種盧梭式的「全意志」或「公共利益」。相對地,夏比洛認為民主不需要如此預設「共善」的理念,而主張把民主「視為管理權力關係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盡量減少支配」。這種界定固然仍有某種「共善」或「公共利益」的預設,但其觀點已經大為淡化,而且對「權力」問題比較敏感。

  「以減少支配作為民主」所遵循的是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傳統。在熊彼得的理論中,「民主的方式是為了達成政治決定的一種制度安排,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透過競逐人民的選票而獲得決策的權力」。夏比洛認為「如何安頓權力的競爭」要比「如何追求全體一致的共識」來得重要,也更能掌握人類集體生活的特性與問題。當然,這種「競爭式」民主觀也有其流弊(就像其他民主模式一樣),但是它的缺失可以透過某些制度設計加以彌補。譬如,放任多數決程序決定所有事務,可能傷及自由人權,其對應之道是加強司法審查及第二層慎思的制度(如兩院制)。而權力競逐者在社經資源上的不同等,則有賴社會重分配及縮短貧富差距加以制衡。

  嚴格來講,夏比洛的民主理論大體上仍屬「自由憲政主義」(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的範疇,也就是羅伯•道爾(Robert Dahl)所開啟的民主政治理論傳統。但是,他比一般的自由憲政主義者更信任競爭程序的調節作用,也更警覺權力關係的無所不在。為了讓競爭程序真正發揮安頓權力爭奪的功能,他主張大幅改變現有制度偏向壟斷的情況;為了讓受到權力影響的弱勢者真正免除支配,他主張所有政黨都必須為消除貧困及縮短貧富差距而努力。這些呼籲卑之無甚高論,卻是一個健全的民主政治所必須經歷的變革。

  我們在台灣閱讀西方的民主理論,除了瞭解各種新興民主理論的內涵與得失外,更重要的還是藉此不斷反省本國民主發展的方向。把「民主」等同於「自決」的說法,固然是當前主流政治勢力界定「民主深化」的方式,但是民主的基本課題終將回歸政治共同體之內的平等參與和政經資源分配問題。迴避社經資源重分配的問題、迴避權力競逐法治化的問題,事實上不可能達成民主的深化。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