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揭開生死謎—三百名瀕死經驗重生者的永生啟示

揭開生死謎—三百名瀕死經驗重生者的永生啟示
9789861244730
諶悠文/著
商周出版
2005年9月05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open- mind系列


[ 尚未分類 ]









  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事?

  人類已經問了這個問題幾千年。世界各大宗教的教義都探討了這個部分,許多宗教都肯定瀕死經驗會對人產生影響。科學家也研究幾分鐘到幾小時停滯在生死之間的瀕死經驗對人的影響。對許多人來說,瀕死經驗是完全的安詳和無條件的愛。對其他人來說,瀕死經驗是不安甚至是恐怖的。

  本書中,羅默爾醫生對瀕死經驗進行深究。她訪談了三百多個案例,企圖從中解開生死之謎。她著重在痛苦瀕死經驗的起因及其對當事人的後續影響。她發現這些人在有過刻骨銘心的瀕死經驗後,突然有了通靈或治病的超能力,行為、習慣和生涯也發生轉變,甚至最初差點「害死」這個人的疾病也不藥而癒了。最重要的,她發現:幾乎無一例外的,每個有過痛苦瀕死經驗的人在重回人世後,生命都產生了正面而積極的改變。即便每個人的改變有所不同,其共通性都是:對死亡不再那麼恐懼,更尊重生命,更能無條件地愛別人,變得更有靈性,對物質的慾望降低,而且確定不再妄加評斷別人。

  藉由一個個鮮活的瀕死經驗案例呈現,作者為讀者帶來兩個有關生命的信息:第一,死亡不足懼。死亡只是一扇門,推開此門,生命仍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宇宙間,而那些遠離你的家人、朋友並未真正逝去;在那個世界,許多瀕死經驗者都感受到造物主無條件的愛與寬容。第二,死後重生的人都對生命有了新的覺知及頓悟,瞭解自己今生所為何來而變得更具靈性、更有智慧,不再惶惶度日;他們都發現今生是造物主提供給生命一個學習「愛和寬恕」的最好平台。

作者簡介

芭芭拉•羅默爾(Babara R. Rommer, M. D.)醫學博士
是一名內科專科醫生,在佛羅里達州羅德岱堡開業超過二十五年。她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的活躍成員,常常演講這個主題,並在醫學或科學專刊發表過許多文章。她上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節目「四十八小時」和「蒙托爾•威廉斯秀」。

羅默爾醫生開始研究瀕死經驗的課題是為了減輕她的病人對死亡的恐懼。她與超過三百人談過他們的瀕死經驗,這本書的一些資料便是們的經驗談。她常常到安寧療護組織和其他團體演講。



〈專文推薦〉瀕死現象是明心見性的體悟 呂應鐘教授
〈專文推薦〉瀕死經驗研究的另一股強心劑 林耕新醫師
〈專文推薦〉重塑生命 趙翠慧小姐
〈原著序〉靈魂深淵的最佳代言 雷蒙•穆迪 博士

獻詞

致謝

〈前言〉重拾與生俱來的真知

一個難忘的夜晚
死亡的謬誤觀
偽裝的祝福
人生道路的轉折點 等待覺醒的一刻

第一章 安詳的瀕死經驗
什麼是瀕死經驗?
瀕死經驗經歷者的人數被低估了
客觀的證據? 瀕死經驗中「常見」的元素
「典型的」瀕死經驗
靈界的時間感
美好瀕死經驗過後
兒童瀕死經驗
為何相同國度卻眾說紛紜?

第二章 不美好的瀕死經驗
不美好瀕死經驗的發生機率為何發生不美好的瀕死經驗?
迷途者的生命指引
嗡嗡、漆黑中的生命覺醒
量身訂做的特性
憑屬性預測自己的瀕死經驗
不美好瀕死經驗的類型
不美好瀕死經驗的導因

第三章 黑暗中頓失掌控
黑暗的隧道之旅
驚恐過後的錯解
掉進骯髒的下水道
一路下墜無人解救

第四章 墮入永恆的虛無
刻骨銘心的靈魂痛楚
死了不會就算了
噪音四起,動彈不得
飛出車外,望向童年
四次「瀕死」,終於「重生」
黑影重重,祖先在前
預見丈夫背叛
跳水時發生癲癇

第五章 地獄景象歷歷在
地獄裡的黑猩猩
玩命之徒遇上頑皮鬼
上帝顯靈,逃過一劫
沒有亮光,好戲照演
羅馬小鎮的奇遇
放蟑螂一條生路
死亡之象繫乎一念
日本鬼子在追我
魔鬼、死亡天使和耶穌
這裡才是地獄!
五次未亡,必有後福
走火入魔,看見美女變野豬
惡魔試煉後的驚喜發現
腎肝病變不藥而癒
與愛滋病毒和睦共處
一個自殺者的地獄之旅
上天下地發現還是「做人」最好
地獄中途站? 兒童心裡共通的地獄景象
跳水時發生癲癇

第六章 恐怖的人生回顧
仆倒在人生的磨難前
地獄審判其來有自
救贖之旅
受檢驗的人生才值得一活
為口出惡言內疚不已
人生回顧後的深刻體悟

第七章 瀕死經驗過後
接受不完美的事實
第一百隻猴子現象
被耶穌拯救的猶太人
信守承諾,不藥而癒
在殯儀館裸身蘇醒
與妻子天人永隔
化悲劇為祝福
常見的人生轉變
死亡並不可怕
大難不死,必有任務
發現生命的源頭
繼續背負人生的十字架
回應上帝的呼召
與上帝同行,擁抱人群
更重親情,活得更坦然
冥冥之中自有命定
生命不死,人生只剩報稅
人生如階梯,爬完才終了
效法耶穌的精神

第八章 超感應能力的覺醒
開啟第六感
一切不過是氣的運行和流轉
進入「神我不分」的合一境界
鬼門關前走一回
隨意念來去自如
看見三位一體
「設身」處地,預見未來
悟出宇宙運作的方式
擁有治病超能力
徜徉於無比的愛與諒解之中
半睡半醒間看到兩個自己
悲劇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
夢中透視千里物
沐浴在電子藍光中
化身成晶瑩剔透的水晶
前世今生都落馬
人生的要事與天機
暫脫肥胖的軀殼
人生回顧,無所遁形
擺脫教會迫害,善待寶貴生命

第九章 其他重大的人生轉變
脫胎換骨非一蹴可幾
開導病人坦然面對死亡
遠離負面能量
翻閱人生大書
價值觀為之改變
身上電力四起
成為孩子的心靈導師
與上帝對話
應證選擇的信念
感同身受的學習之旅
擺脫羞愧,迎向藝術人生 慘遭殺害後的天堂之旅
被勒斃後的生命得救

第十章 心靈轉化的奧妙
真實學習經驗的前奏
需要大於想要
意念的投射與集體治癒
對醫界的懇求

〈後記〉「心」療癒的時代來臨了!  巴特•奧斯卓夫先生



瀕死現象是明心見性的體悟

呂應鐘

  自從一九七七年起加入中華民國超心理學研究會,便開始涉獵「心靈學」的研究,體會到當今科學界和醫學界將「生命」等同於「生物」的定義有很大的問題。到了一九九七年,開始研究生死學,更是將個人多年的心靈科學研究推向更高的層次,「瀕死經驗」正是生死學裡的一個重要主題。

  宗教界人士一向相信人是有靈魂的,所以也都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當然不會否認瀕死經驗。科學界人士則分正反兩方面,醫學界則大多不相信瀕死經驗的存在,他們認為是因為腦部缺氧而導致功能崩潰瓦解的所產生的幻覺。

  很多人經常問我此類的問題:「到底有沒有死後世界?」「人死了會不會下地獄?」「通靈事件到底是真還是假的?」的確,一向缺乏生死教育的國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再加上二十世紀唯物科學只注重能夠驗證的物質層面現象,使得很多人認為死亡就是結束,也有不少人說:「這些都沒有科學的根據。」

  誠如本書所說:「蓋洛普民調對科學家(包括醫生)進行調查,發現只有百分之十六的科學家(包括醫生)相信死後有生命存在,與美國全部人口有百分之六十七抱持相信的態度形成對比。」這樣的結果歸因於「一九六○年代讀過醫學院的人大多採取不相信的態度。當時的醫學訓練與壓抑或否定人的靈性有很大的關係。」

  西方醫學理論起源於解剖屍體的認知,失掉生命的屍體只是物質成分而已。中醫有經絡理論有穴道,這是無法否認而且愈來愈受重視,卻在屍體上絕對找不到。可見,人的生命是由「物」的肉體與「心」的靈體所組成,「心物合一」的生命才是每個人的真正生命。

  因此,理解了這一層面,何庸再爭論有沒有靈魂?有沒有死後世界?有沒有瀕死經驗?只要進入「心」的層次,一切都明白了,這也就是「明心見性」的真理,佛陀在二年五百多年前就告訴人類了,只是人類一直執迷不悟而已。

  大家談到死亡,就呈現負面的害怕印象,最主要原因是由於未知產生的恐懼。譬如我們到一處陌生的地方,或和陌生人坐在一起,就會有莫名的恐懼產生。何況是面對生死抉擇的死後世界,那是一去永不能回頭的過程,人世間的財富、名望、親人、地位等一切統統要捨棄,當然恐懼的程度更甚。

  然而,當你能夠經由本書領會到生死的界面,領會到永恆的存在之後,一切就會釋然。書中多次出現耶穌,你可以深入思索二千年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如今卻是高層靈界的光體,幫助書中這些瀕死經驗的人回到人間,祂的存在難道只能用世間的狹隘認知來看待?

  作者最後提出「對醫界的懇求」,她「衷心希望傳統上執著於實證主義的醫界,能夠用客觀以及接受各種可能性的開放態度來看這本書。」如果醫界及生命科學研究者能夠跳脫物質的思維,我相信那一天之後,人類將不用再傻傻地探討瀕死現象,因為,那只是生命回家的過程而已,我相信這個境界很快就會到來。
(本文作者為歐盟Bircham國際大學心靈科學教授)

瀕死體驗研究的另一股強心劑

林耕新醫師

  場景回到二○○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下午四點三十分,「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ANDS)西雅圖年會,愛特華特(P.M.H. Atwater,瀕死經驗著名的研究者兼暢銷作家)、摩斯醫師(Melvin Morse,M.D.)(《死亡之光》、《跨越生死之門》作者),同時也是研究兒童體驗的世界權威和我正一起享受午後香醇咖啡,話題轉移到恐怖的瀕死經驗,愛特華特推薦我不可錯過羅默爾醫師(Barbara R. Rommer, M.D.)所著Blessing in Disguise,內容主要討論不好的瀕死經驗,是有關這個領域的必讀之作(Must Read)。當時立刻到會場書攤買回旅館狂讀,得到一個結論:即使最不好的瀕死經驗都有正面意義。

  自雷蒙•慕迪醫師(Raymond Moody, M.D.)提出「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s, 簡稱NDEs)迄今逾三十年,少數勇敢的醫師及學者都零星發表研究論文,但不為主流醫學界接受,一直到二??一年十二月,權威的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刊載一篇荷蘭的研究論文:三百四十四位心臟停止病患經急救後,六十三人(18%)有瀕死經驗,其中四十一人有主要且深入的體驗項目,最精采的部分是,經與對照組長達八年的追?,發現人生觀有重大改變。至此,醫學界算正式接受「瀕死經驗」現象,雖然,「瀕死經驗」可能是所有超自然現象中最具體可被研究的,可是,多數的醫療人員仍以懷疑、觀望的保守態度來看待。

  我們從小接受一個簡單的邏輯,不管來自宗教或道德,「如果你是好人,就會上天堂;如果你是壞人,就會下地獄。」,經歷「不美好的瀕死經驗」者(Less-Than-Posit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 簡稱LTPs),可能出現自我貶抑,認為下地獄是「報應」的結果,因此不敢對他人談論自己的體驗,我曾訪談幾位有不美好瀕死經驗者,發現他們在乎的並不是我相不相信,反而擔心我會不會認為他們是壞人,進一步會談後,總是能清楚地了解這些所謂不好的瀕死經驗,其實已經在他們的身上,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轉變成美好的心靈體驗,最後產生正面的改變。以往,我們總期待瀕死經驗都是正向、充滿愛、能量的完美體驗,殊不知不美好的瀕死經驗,卻可能激發出更巨大的生命能量。

  臨床工作中,不免遇到病患死亡,必須處理臨終病患及家屬的心理衝擊,我完全認同羅默爾醫師的研究動機:「藉著轉述死而復生的經驗來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當我們知道那麼多人害怕死亡,恐懼面對未知的死後世界,身為精神科醫師,常常想到除了藥物及心理治療以外,還能提供什麼給面臨死亡的人們?握發現藉由了解瀕死經驗,不管您是否親身經歷,誠如著名瀕死經驗研究者肯尼斯•林恩(Kenneth Ring)所說:一旦接觸瀕死經驗的人,對死亡將不再恐懼。曾經跟幾位臨終病患分享穆迪醫師的《來生》(Life After Life),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無懼死亡的威脅,甚至有人堅強地告訴我,他已經準備好要走了!試想:只要透過閱讀有關瀕死經驗的資料,就能轉化臨終病患對死神的態度,國內的臨終關懷醫療,或許應該認真考慮將「瀕死經驗」的訊息納入治療計畫中。

  近幾年來,台灣出版不少與「瀕死經驗」相關的書籍,羅默爾醫師以內科醫師的敏銳觀察力及嚴謹的科學訓練背景,不畏艱難地整理出這本佳作,相信一定能為瀕死經驗的研究再注入一股強心劑,也希望透過中文版的付梓,引發台灣醫療學術界不再漠視及逃避解開生死之謎的契機。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重塑生命

趙翠慧

  二○○○年八月,一股冥冥中的力量,驅使我到書店去,隨意的在書架上取下雷蒙•穆迪醫師的《來生》,一翻開就被首頁的詩震攝住了:

  #老天爺捏我成形
  再用他厚重的大手
  像寶貝似地
  捧住我這塊皮囊
  小心翼翼地 好不容易地
  把我送到這一站
  去玩吧 去樂吧 玩累了嗎
  不要緊 別忘了回家睡覺
  既然有人照顧你來
  當然有人照顧你回去#

  連夜,讀完全書,激動不已,我才明白一九九九年八月,我經歷的意外,原來是瀕死體驗。

  而近年來,因為曾經沐浴在光中的至福感,我知道自己是被揀選的幸運兒,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生命故事,我的人生觀有明顯的改變:我不害怕死亡、謙卑恭敬、?納自己、了解淨化的真愛、無條件的助人、常常日以繼夜瘋狂閱讀,讓我的寶貝兒子女兒擔心我的視力受損,我?樂此不疲。只是自己也不明白怎麼變得這麼用功,竟然還報名去上生死學研究所,強烈的求知慾,帶著我走上探索心靈的領域。

  慶幸有好多善心的出版社,提供豐富的資訊,像《柳暗花明又一生》、《穿透生死迷思》、《死亡、奇蹟、預言》、《死亡之光》、《跨越生死之門》、《瀕死體驗》、《前世》、《靈魂轉生的奧秘》、《我有死亡經驗》、《前世今生》、《生命不死》、《跨越前世今生》、《生命輪迴》、《返璞歸真》、《前世今生之回到當下》、《永不說再見的靈魂》、《來自天堂的守候》、《我見過的靈界》、《西藏生死書》……,不以商業取向,讓我們有過瀕死經驗的人明白自己不寂寞、不怪異,所有人格上的轉變也正常。

  全美地區在一九九四年蓋洛普調查就有一千三百萬人經歷過瀕死,我們非但不寂寞,還有一大群朋友呢!因此,大觀基金會於二○○二年七月成立了「台灣瀕死研究中心」,提供交流的平台,透過各界共同努力,探討生命的真相。我也在這五年間走訪歐洲、南美洲、澳洲、東北亞、東南亞,近三百場的分享講座,大家專注的傾聽,我毫無保留敘述親身的經歷時,大家不懷疑,尊重包容,讓我更加謹言慎行,唯恐傳遞出不當的生命訊息。為了充實自己的見聞知識,只要有關瀕死的書籍,我都希望不錯過,所以,當本書讓我先睹為快時,我捧著樣書,心中是漾滿了感激。

  當我逐字逐句讀完全書時,更是感動不止。

  羅默爾醫生的研究,彌補了其他學者專家忽視的區塊,讓瀕死經驗的後續發展,更顯圓滿珍貴。

  透過羅默爾醫生的慈心悲願,每位受訪者全心全意提供自己的經驗,給讀者安頓身心的力量。像一六五頁的茉莉安娜,她提到「母親不久於人世,她知道她會好好走,她將來會過得很好,因為沒有那麼多肉體的折磨……」使我想到去年八月過世的媽媽,我雖然也知道彼岸的好,卻因為茉莉安娜的印證,更加確定欣慰。不論何種類型的瀕死,都教導我們「慈悲寬大、自我反省」,明白「愛是一切的答案」,起心動念間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我完全同意一九五頁裡,海倫提到「死這個字應該刪除,應該只有生命的蛻變和轉換」,讓我們瞭解生死是不二的哲學。

  感謝本書的問世,流暢生動的書寫方式,淺顯易懂,最難得的是讓每個人有可能抓住「重塑生命」的機會,讓大家在感動、激動之餘,起而行動。接受造物主偉大的能量,打通和宇宙間不可思議卻存在著的頻率,讓每個人成為彼此的祝福,共享這份心電感應的幸福。
(本文作者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