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屈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38693
洛娃伊/著
新雨
2005年10月01日
220.00 元
HK$ 176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精選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精選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嬉弄 擺盪 叨絮 囈語
母體與個體的控制戰爭
新銳狂想女作家 洛娃伊
暖慾橫流的異色詼諧變奏曲
我必須要說出這個故事,然而說出來的目的不是頂重要的,一如老天對我並不特別那樣。我還看得見,看得見我出生時的那個光,看得見一個婦人尖叫並且失控的用力,然後我經過不怎麼舒適的姿勢來到這個世界。就當我什麼都還記得,也許是虛構,但是虛構是不需要道理的,猶如我現在的獨白,百分之三百是給自己卻保留千分之一引人遐思那樣。
新銳狂想女作家洛娃伊的異色大作──《屈剖》。此部小說有別於一般國內文學作品浮泛的愛情書寫與清甜調性,透過獨特的敘事視角以精神病理學之角度切入創作,描述母體與個體之間一場自羊水裡便瘋狂上演的控制戰爭。而洛娃伊在《屈剖》中對「後設小說」此一類型素材所作的嘗試,亦充滿了個體(《屈剖》一作)對母體框架(「後設小說」這樣的「類型文學」)的掙扎,整部作品呈現出午夜囈語般的異色詼諧與荒謬感。
作者簡介
洛娃伊
一個其實很不幽默的女生!
存在一個很尷尬的年紀,遊走在某些灰黯,心態是一種捲曲。
抽了87600根煙之後的某一天下午,又在一包二十根之後的解脫慰藉下,忽然想到這一切的種種不過就是一場陰謀。像是精子遇見了卵子於是開始了生命,顯現出可笑的貪、嗔、癡、狂、妄、賤、劣,是有好有壞的最多時候也是不好不壞。
看到這些文字有著那種久違了的感受,好像是我自己已經忽略那種獵食的本能又忽然感受的食慾一樣。我知道可以寫點什麼讓自己愉快點,就還在思考要寫點什麼之前又鄙視自己了起來,現在的自己像是饑渴很久又欲求不滿的樣子,有些頹廢以及狼狽恰恰讓整體充滿了自我隱晦。體認到自己目前的現狀以及失落衝擊之後的模樣,那是照了鏡子也無法像是用手術刀剖開那般地直接,危險但是純粹。
然後必須先坦承地面對某些,至少自己已經不是原先在成長階段設定的那樣,年紀有了一些,這是事實於是接受,但是接受了又如何?站在雌性生物的立場,本能盡是一切慾望橫流。又想起自己接下來的十年也許都是如此,甚至可能更久,那麼先前的重重偽裝也只是偽裝,先前的種種幼稚在此時都看來很珍貴,就像是處女膜一樣完全感受不到其重要性的需求卻又小心翼翼。
序
洪健元(藝文工作者)
「本作品為虛構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當這句話成為當今閱讀的常識時,已逐漸從書本的扉頁上消失。小說具有對現實高度擬真的特性,往往讓讀者暫時忘卻「虛構」是小說的本質之一,而盡情沉溺在文本的情節安排、角色、背景的設定上。另一種隱含虛構本性的文體則是自傳,讀者一方面懷疑自傳作者是否會避重就輕、自我美化地粉飾人生,又一方面想從字裡行間中窺得蛛絲馬跡,也因此,決定自傳精彩程度的要素,不僅在於作者本身是否具有高知名度、社會影響力、或對生命有無豐富的閱歷、體驗、見解與評價,也建立於作者是否「爆料」出私密的、為人所不知的訊息。當自傳的作者決定與讀者分享自我時,究竟願意將自已剖開有多深?曝露多少潛藏、內在的一面出來?肯勇敢、坦誠地面對自己的一生嗎?這即是洛娃伊書寫《屈剖》的切入角度。
這是一本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手法的「後設小說」(meta-fiction),洛娃伊不僅藉由主角說故事,也不斷提醒讀者「有人正在說故事」這回事。「後設小說」的有趣之處,正在於作者對書寫文本的自我質疑,於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刻意突顯書寫的過程、手法,使讀者不時從故事中跳出來重新審視文本的合理性。在本書中,主角「里克」在書中設定的是一垂死之人,他邀請「作者」來為「里克」寫自傳,而實際上洛娃伊是藉由「里克」之口──那位正在說故事的人──來述說整篇故事,在書中常以「我…」這第一人稱來現身說法,而聽「里克」說故事的「作者」──就是第二人稱「你…」所指涉的對象──其實反而是主角與之對話的讀者(也就是正在閱讀此書的人)。
在第一人稱的小說中,作者常要扮裝成主角,設身處地地反應其視點所見的世界,亦給讀者帶來一種角色扮演的趣味,成為文本中正在遭遇事件的人。然而也有各種因素使得這個模擬活動失敗,使得讀者無法融入角色中,與文本呈現拒斥、疏離的窘境,以致於顯得主角呈現喃喃自語、自說自話的情況──事實上這也是閱讀「後設小說」時常有的感受,因為「後設小說」往往帶領讀者以批判的態度看待文本,也刻意使讀者不致與文本過於親近。疏離與同情的複雜情緒構成了《屈剖》的閱讀軸線,洛娃伊不僅以後設的手法拆毀這個意欲製造讀者認同的寫作計謀,也不斷地在書中以自我嘲弄、自我評價、並斥責「作者」的方式來消解「後設性」所帶來的疏離感,強化主角孤傲的人格特質,使其形象更加鮮明。
在故事文本中所出現的「作者」其實是個曖昧的角色,在此書中亦扮演重要的功能 ──「作者」除了也可能指涉著洛娃伊身為作者一事之外,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這個「作者」是個聽主角「里克」說故事的人,暗喻著讀者的存在(這時我們其實是站在「作者」的位置旁觀「里克」的故事),另一方面「作者」也可能是紀錄下整起事件的人,成為書中另一個被讀者審視的角色(我們也旁觀「作者」的行為)。其實觀察故事中的「作者」這個要角,會發現到「作者」並沒有名字、沒有台詞,只具有職業功能的身份,是主角「里克」口中不時提起的一個對象,我們也可以懷疑這個故事中的「作者」根本不存在,只是「里克」為了說話而虛構出來的對象(假如這層想像可以增加閱讀樂趣的話),因為到了故事尾聲,「作者」如何紀錄下「里克」的故事?值得我們玩味。
就在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到洛娃伊如何玩弄「後設小說」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後設性」問題。「後設」(meta-)意指著「在…之後」,有「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在此之前的事物」之意,也因此亞里斯多德的重要著作「Meta-physics」被稱為「形上學」,就字面意義而言指的是研究「在物理學之後」(也因為這本著述被安置在物理學一書之後)的學問,也就是追問事物本質、基本原理的學問,亞里斯多德更稱之為「第一哲學」,具有以此「統攝一切事物」的思想企圖,因此在大陸那裡亦把「meta-」翻為「元」,如我們將「meta- narratives」翻成「後設敘事」,在大陸則翻作「元敘事」。將「meta-」翻為「元」,著重的是其在功能上的「位階」意義;翻成「後設」,著重的是其功能的操作方式,所謂的「後設敘事」也就是敘事者不僅製造事件、操作事件、還要對整起事件進行觀察、描述、甚至最後為事件代言,也可說敘事者以此獲得了「更高」、「在此之上」的位階。「後設小說」即是站在這樣的位階審視、評價、介入文本中所發生的一切,因此寫作風格往往充滿了質疑、批判的力道,是故洛娃伊索性給予書中的主人翁「里克」這樣的設定──一個高知識份子,善長運用所知的知識與質問能力進行詮釋與批判,不時搬弄心理學理論解釋「里克」自我的行為──「里克」本身的性格設定就很「後設」;洛娃伊也給予故事這樣的設定──這是一本關於「里克」如何從壓抑中得到救贖的自傳──有什麼比自我 (ego)更適合為自我代言的?然而自我意識的不可靠,則貫穿了整個《屈剖》整體的故事脈絡,自傳的可疑性,以及總是站在合理位置對書寫行為進行審查的「後設」視點,也在故事的最後一刻,回到了小說的虛構本質。
誠如《屈剖》在文本中指出,母體與個體的控制戰爭在出生前就開始了,洛娃伊在《屈剖》中對「後設小說」所作的嘗試,也充滿了個體(《屈剖》一作)對母體框架(「後設小說」這樣的「類型文學」)的掙扎,然而洛娃伊並非是確認目標 ──針對「後設小說」類型──而別開谿徑的顛覆,這本看似沉重的故事,其實充滿了擬仿的趣味──它是仿理論、仿自傳的,「說理就說到底」,「要寫自傳,不如從胚胎開始寫起」,要批判不如拿理論作根據,要談人生,就不能只談生下來後,洛娃伊以「大正其道」的基進(radical)方式,用特質突顯特質,使得《屈剖》既不崩解「後設小說」的框架,但又不陷入於「不斷後設」的陳窠,反而呈現了「後設」本身的荒謬感。
洛娃伊在《屈剖》中盡其所能地套用心理學的知識文本來說明主角「里克」的人生,然而故事從一開始濃厚的理論說教,到後來角色們逐一陷入家庭情感的泥淖,理論味也在這鋪陳的過程中消淡了不少,與反覆交錯在《屈剖》中出現的辯證論旨有了呼應──似乎再多的知識只為了解決人生的際遇,自以為能夠縱觀全局的視點,也有知識未逮的困局。
我不忘在此提醒,你可以將《屈剖》看作非典型的心理療程,但不要太執著於書中引用的理論,因為一切只是虛構故事。
義而言指的是研究「在物理學之後」(也因為這本著述被安置在物理學一書之後)的學問,也就是追問事物本質、基本原理的學問,亞里斯多德更稱之為「第一哲學」,具有以此「統攝一切事物」的思想企圖,因此在大陸那裡亦把「meta-」翻為「元」,如我們將「meta-narratives」翻成「後設敘事」,在大陸則翻作「元敘事」。將「meta-」翻為「元」,著重的是其在功能上的「位階」意義;翻成「後設」,著重的是其功能的操作方式,所謂的「後設敘事」也就是敘事者不僅製造事件、操作事件、還要對整起事件進行觀察、描述、甚至最後為事件代言,也可說敘事者以此獲得了「更高」、「在此之上」的位階。「後設小說」即是站在這樣的位階審視、評價、介入文本中所發生的一切,因此寫作風格往往充滿了質疑、批判的力道,是故洛娃伊索性給予書中的主人翁「里克」這樣的設定──一個高知識份子,善長運用所知的知識與質問能力進行詮釋與批判,不時搬弄心理學理論解釋「里克」自我的行為──「里克」本身的性格設定就很「後設」;洛娃伊也給予故事這樣的設定──這是一本關於「里克」如何從壓抑中得到救贖的自傳──有什麼比自我(ego)更適合為自我代言的?然而自我意識的不可靠,則貫穿了整個《屈剖》整體的故事脈絡,自傳的可疑性,以及總是站在合理位置對書寫行為進行審查的「後設」視點,也在故事的最後一刻,回到了小說的虛構本質。
誠如《屈剖》在文本中指出,母體與個體的控制戰爭在出生前就開始了,洛娃伊在《屈剖》中對「後設小說」所作的嘗試,也充滿了個體(《屈剖》一作)對母體框架(「後設小說」這樣的「類型文學」)的掙扎,然而洛娃伊並非是確認目標──針對「後設小說」類型──而別開谿徑的顛覆,這本看似沉重的故事,其實充滿了擬仿的趣味──它是仿理論、仿自傳的,「說理就說到底」,「要寫自傳,不如從胚胎開始寫起」,要批判不如拿理論作根據,要談人生,就不能只談生下來後,洛娃伊以「大正其道」的基進(radical)方式,用特質突顯特質,使得《屈剖》既不崩解「後設小說」的框架,但又不陷入於「不斷後設」的陳窠,反而呈現了「後設」本身的荒謬感。
洛娃伊在《屈剖》中盡其所能地套用心理學的知識文本來說明主角「里克」的人生,然而故事從一開始濃厚的理論說教,到後來角色們逐一陷入家庭情感的泥淖,理論味也在這鋪陳的過程中消淡了不少,與反覆交錯在《屈剖》中出現的辯證論旨有了呼應──似乎再多的知識只為了解決人生的際遇,自以為能夠縱觀全局的視點,也有知識未逮的困局。
我不忘在此提醒,你可以將《屈剖》看作非典型的心理療程,但不要太執著於書中引用的理論,因為一切只是虛構故事。
內
容
試
閱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小嚕
/ 台灣高雄
2005.10.17看小嚕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最原始的焦慮是起源於脫離母體。
在這樣的前提下,洛娃伊開始了《屈剖》。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架構下,主角里克開始也結束了他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一生,接著又是輪迴後的另一個開始。
故事環繞於大量的精神分析及簡單到幾乎不著痕跡的藏傳佛教輪迴理念,帶給讀者一個看似合理卻荒謬的世界。或許在翻開《屈剖》的第一時間,會被那生硬的理論及冷然的描述方式給下到,但只要耐心的翻閱下去,你或許會被故事的荒謬給深深吸引。
畢竟,一部小說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荒謬。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