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父母不敢問孩子不會說

父母不敢問孩子不會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745684
林蕙瑛/著
幼獅文化
2005年10月25日
220.00  元
HK$ 187  







* 叢書系列:新 high親子手記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 high親子手記


[ 尚未分類 ]









父母應如何加強本身的知識以及如何學習與孩子開放的談心與說性?

林教授在本書中蒐集了許多真實發生在家庭及校園中的案例,除了反映社會現況,更希望能讓為人父母與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目前青少年的內心,讓讀者了解問題所在,也提供分析及建議的處理方式,著實讓許多父母親遇到孩子類似的問題時,心裡有準備而更有力量的去面對及處理。

作者簡介

林蕙瑛

  資深婚姻諮商專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台灣性教育協會監事、杏陵性諮商診所婚姻諮商師,也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情愛、婚姻專欄,著有《EQ創意──老師的感情故事》、《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性說愛》、《問情.問愛.問性》等二十餘本著作。



和父母談「情」說「性」

女同性戀的故事

保險套事件

虛驚一場師生情

到底是誰的錯?

我的媽媽要出嫁

斷絕往來

男人壞還是女人壞?

趕時髦的女兒

兒子長大了

男大當婚?

志明的性取向

母親的關心令他煩心

如何說「不」?

天下父母心子女情

我愛您,媽咪!

高材生之死

你情我不願

父母離異子女傷心

情事複雜糾葛多

附錄
Ⅰ、預防性侵害
Ⅱ、父母對子女的態度
Ⅲ、性教育觀念
Ⅳ、性別刻板印象
Ⅴ、約會與兩性關係
Ⅵ、性愛觀念



自序

  大人們常會感嘆,現代的小孩早熟,國中生就亂搞男女關係,一些輔導老師也常分析,國中生來自父母太忙或不睦的家庭,感覺不被關心,所以向外尋求親密關係,誤以為男女之性就是愛情。他們所言一點也不錯,而媒體的推波助瀾也是助紂為虐,只是最重要的一點,大人們忽略了,就是孩子們在性方面似懂非懂,有些人還近乎無知,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不用懂太多,老師在學校課程開始教授性教育,畢竟時間有限,孩子們基於身體的呼喚及心靈的好奇,早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進入男女親近的世界,感受肌膚相觸的滋味了。

  國高中生發生性關係的人數比例愈來愈高,男生憑衝動行事,女生以為是愛情的表徵,就因為只是喜歡,不是愛情,所以來得快、去得快,被分手的一方比提出分手的一方受傷更重,但是雙方都有可能被錯誤的性愛觀念引導,影響到大學時期乃至進入社會後的男女關係。

  父母親總吝於與讀高中的子女談「性」說「愛」,雖然學校裡已經有不少男女來往的機會,因為父母期望孩子能用功讀書考上大學,或者完成高職學業進入社會再說,其實高中生在情愛之路上已經開始徬徨了,有關自信心、情慾需求、性愛知識、戀愛與婚姻、避孕與性傳染病,都已經變成切身的問題了。到了大學階段,男女社交開放,機會增加,校園裡一對一的情侶常可見,也有同居現象,但父母不是不知道就是呈現不悅而責罵,因此孩子自小到大在兩性關係的路上都是自行探索,獨自行走。有原則或運氣好的孩子走得順暢,不懂性事,對自己沒信心的孩子則是滿心挫折與傷痛,同時也帶來社會問題。

  孩子的本質是善良的,愈年輕其可塑性愈高,而父母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最久的照顧者,除了了解他的個性特質及知道他喜歡吃哪些食物之外,經常與子女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談「性」說「愛」,灌輸正確性愛感情婚姻觀,以期他除了完成學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外,也能擁有自信,享受愛情關係,過著兩情相悅的感情生活。本書《父母不敢問孩子不會說》即是針對父母而寫的有關子女性教育與性諮商之書,透過常見的案例來說明年輕當事人的情愛與性需求,他的心情上下與種種盲點,他的心路歷程,讓父母由此管道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其感受及行為緣由,以家長及朋友,甚至過來人的身分來陪伴他支持他,期望子女能藉由父母的愛與關心自內心產生力量來面對,並培養能力來處理自己的感情性愛問題。

  本書包含了現代家庭中逐漸成長的高中大學子女常見的一些性愛感情所牽扯出來的議題,如同性戀、談戀愛、性關係、懷孕、避孕、墮胎、劈腿、分手、性別觀念、趕時髦、婚姻觀、親子距離、父母離婚及父母再婚等,以及有關父母該不該介入子女的感情困擾,對於問題作深入的分析及討論,是父母必讀,輔導老師要看以及子女可以翻閱的生活化叢書。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可以做借鏡,未雨綢繆,因為有心得有思考,萬一發生在自己的子女或學生身上,也可以當成教材、講故事給他們聽,容易獲得信服。

  僅在此感謝幼獅文化出版公司的孫小英總編輯,經過她長期愛心的鼓勵及耐心的催稿,這本書在醞釀了一年後終於寫成了,也感激出版社的相關工作人員將文稿編成美麗的書。以本書我願與天下父母共勉之,讓我們除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外,一起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建立幸福家庭和諧社會。

僅以此書獻給我去逝八年的父親林衡道教授。

推薦序

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

  「性」在中國人傳統且保守的社會中,一直是難以侃侃而談的話題,然而,「性」對人生的影響極大,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終其一生都與性脫不了關係,而家庭更是每個人性教育的最佳學習場所,因為家庭是一男一女因為愛而結合的最親密組織,在生理上,家庭有著滿足性慾及延續生命的功能;在心理上,有著彼此互屬的信賴感,能相互分享快樂、分擔痛苦;而在社會上,性別角色的剛柔並濟、分工合作,其實也都與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已經是落伍的觀念,一個良好的人格特質應該是有男性化、女性化特質並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無數機會接觸到相關的訊息,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觀念與價值觀,甚至可能比學校教育更深深影響著孩子。

  過去社會的「男女授受不親」、「男主外女主內」等觀念,都是在避免兩性有所接觸,已經不合時宜,對孩子來說,在這樣的社會規範下,反而會讓孩子對兩性更好奇,但在缺乏正確的教育之下,青少年極容易產生迷思,誤認為性行為才是「真愛」的表現,甚或性價值觀混淆而產生以身體來換取金錢的性交易,以及社會新聞中時而出現相關的性偏差事件,如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導致未婚懷孕,或是高學歷的男女用極端的方式處理感情問題,傷害自己也傷害到別人,更有才國小年紀的孩子就對同學性騷擾、性侵害的事件,其實這些都顯示出孩子是多麼缺乏正確的性知識與性觀念,父母常會認為孩子太小不需要告訴他們這些,等到孩子大些,進了學校了,父母認為學校的老師就會教,也知道該如何教,等到孩子更大了,父母更認為孩子都已經這麼大了,不用告訴他們了,結果,孩子很有可能從小到大都沒接觸到這塊領域,或者是接觸的極少,然而,不管在人生的任何一階段,孩子成長的路上都會遇到諸多「性」方面的疑惑與困難,若是等到發生問題才正視孩子的性教育,將很難使用正確的方式處理。

  父母實為孩子性教育最早與最重要的啟蒙老師,但許多父母本身的性觀念並不一定正確,甚至會認為性是一件骯髒可恥之事,絕對不能拿到檯面上談,更不能與孩子討論,以免教壞孩子,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應是父母應如何加強本身的知識以及如何學習與孩子開放的談心與說性,父母應該要學習建立健康而開放的人生觀,坦然地與孩子一同探討性,若遮遮掩掩的避免孩子去接觸性,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下,孩子仍會有非常多元的方式與管道去獲取他們想要了解的事情,我們反而無法確知孩子所吸取的知識、觀念是否正確,通常孩子也無足夠的能力去辨別不實的內容,而照單全收的結果,卻造成孩子身心靈受創,而當孩子生活中出現危機的事件時,也許更因為擔心父母的責罵與不諒解,不敢告知家人,反而延誤事件的最佳處理時機。

  對孩子的教育,我們深知預防的效果絕對重於補救的工作,然而無論是父母或是教師,給青少年的性教育多半仍停留在「性生理」知識,常會忽略「性心理」的部分,我們常可以發現受到「哈日」的影響,青少年的性價值觀已經過於開放,很多性氾濫的現象,如「援助交際」事實上都已悄悄流入青少年的次文化中,漸漸使青少年對性愛關係、身體意象或是物質需求等價值態度混淆,一切以自我享樂為準則,無形中很容易傷害到自己也傷害別人。青少年快速地膨脹自主意識,其實他們尚不懂得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也不了解何謂對自己的決定負責,衝動下做出的行為,常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性教育絕非僅指生理教育,而是全人的生活教育,更不能只靠學校教育獲得,學校固然會有這方面的教育,但校內教師一人面對數十名學生,難以一一照護,孩子縱然有疑惑,也不見得敢勇於求知或是可在第一時間獲得解答,父母與學校均應加強此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建立自己對性的正確價值,以健康的態度面對性議題,更要學習溝通與問題解決的技巧,以教導並協助青少年能正確且負責的作決定。

  林蕙瑛教授係本人多年老友,一起為台灣之性教育推廣而努力,她不僅是婚姻諮商專家,而且數十年來收集青少年、家長、老師、社會各界人士有關情感問題之疑難雜症,無數分析回答問題經驗老道。林教授在本書中蒐集了許多真實發生在家庭及校園中的案例,除了反映社會現況,更希望能讓為人父母者與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目前青少年的內心,從多年來的實務經驗,讓本書讀者了解問題所在,也提供分析並建議處理的方式,著實可以讓許多父母親遇到孩子類似的問題時,心裡有所準備也更有力量去面對及處理。

  雖然我們都希望年輕的生命是一段快樂的花樣年華,但對於許多青少年來說,青春生命可能是既熱情又茫然的,所謂「少年維特煩惱」,是需要我們花心思去陪伴孩子渡過這段青澀時期,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本書特別為家長設計,面對青春中、後期子女的感情困擾提供指導,可作為親職性教育的重要參考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