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9789867247230
奧罕.帕慕克
馬可孛羅
2006年3月11日
140.00  元
HK$ 119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405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系列


旅遊 > 亞洲其他地區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而且帕慕克家族的分支分戶全都住在同棟公寓的不同樓層中。隨著時光遞嬗,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土耳其的政經情勢而改變,對於帕慕克來說,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整個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家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他家族的秘辛與習性,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拼貼出形形色色的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和透過他所剖析自己家族的秘密和特質,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不啻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他頹圮的鄂圖曼別墅中、後巷裡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06.07-)
  出生於伊斯坦堡,除了花三年的時間待在紐約之外,他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以及在伊斯坦堡大學念新聞研究所。自一九七四年開始有規律的寫作起,至今從未間斷,而且得獎成績斐然,他的作品被評論為「當代小說中最新穎、最具原創性之作。」
  如今,這本《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更為帕慕克獲得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殊榮,足見奧罕?帕慕克的才華不僅深獲讀者的青睞,更受到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矚目。



1.奧罕的分身
2.幽暗博物館內的照片
3.我
4.帕夏宅邸的拆毀:哀傷的街道之旅
5.黑白影像
6.勘探博斯普魯斯
7.梅林的博斯普魯斯
8.我的母親、我的父親和各式各樣的消失
9.另一棟房子:奇哈格
10.「呼愁」
11. 四位孤獨憂傷的作家
12.我的祖母
13.歡樂單調的學校生活
14.痰吐止禁
15.拉西姆與都市專欄作家
16.不要張著嘴巴走在街上
17.繪畫之樂
18.科丘蒐集的史實與奇事:《伊斯坦堡百科全書》
19.征服或衰亡?土耳其化的君士坦丁堡
20. 宗教
21.有錢人
22.通過博斯普魯斯的船隻、有名的火災、搬家、以及其他災難
23.內瓦爾在伊斯坦堡:貝尤魯漫步
24. 戈蒂耶憂傷地走過貧困城區
25.西方人的眼光
26.廢墟的「呼愁」:坦皮納與雅哈亞遊貧民城區
27.美麗如畫的偏遠鄰里
28. 畫伊斯坦堡
29.畫畫和家庭幸福
30.博斯普魯斯海上船隻冒出的煙
31.福樓拜於伊斯坦堡:東方、西方與梅毒
32.兄弟鬩牆
33.外僑學校的外國人
34.所謂不快樂,就是討厭自己,討厭自己的城市
35.初戀
36.金角灣的船
37. 與母親的對話:耐心、謹慎與藝術
關於照片
索引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4,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tzuhsiensang
/ 台灣新竹
2007.08.16看tzuhsiensang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2006諾貝爾文學獎宣佈後不久,我人在舊金山灣區,到兩家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以及Borders)找Pamuk(帕慕克)的書,特別是Istanbul這本。我並不驚訝地(但還是有些困惑)發現,兩家店都沒把Nobel prize當做什麼促銷的機會,只見主要展區都是耶誕禮物書或當期暢銷書。好不容易在文學區依照字母排列找到Pamuk,架上有氣無力的幾本書、但都沒有 Istanbul。後來還是上網訂購了英文版。這大概又說明了諾貝爾文學獎在美國閱讀人口中沒什麼即時促銷功能,是不是僅單一作家規模不夠大?書商也不怎麼在意。

前些時日拿起他的“我的名字就是紅”,立刻被第一頁擺明了本書即是個大迷宮歡迎讀者前來解謎的陣仗給嚇跑了,想想這種作品大概需要密集投入大量精力方能首尾貫通,等到有空再說吧,是以至今仍無緣一窺其小說藝術之堂奧,“伊斯坦堡”則是由許多短小篇章購成,約略以帕慕克成長年歲排列但各章節間並無明顯邏輯關係,可以隨看隨停,非常容易親近,我才可能在這裡寫讀後心得。

原先受了某些宣傳的誤導,以為本書是帕慕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因素,後來仔細看了瑞典學院的得獎頌詞,方知他的小說才是獲獎原因,伊斯坦堡這本書在頌詞裡作類似引言之用。這就對了,和我讀完後的感想相同:這不是諾貝爾獎級的作品。

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好看,只是它的好並不極端也不特殊。伊斯坦堡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煌煌帝京、一時鼎盛,自然有許多故實可寫。一個老北京可以很自然地寫一本精采的北京之書,帕慕克寫這本伊斯坦堡也是情理之中(伊斯坦堡上承兩千年前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彷彿北京加西安,其歷史遺?之豐富令人讚嘆),反倒有些意料之外讀來令人彆扭處。他在其中還加了一些殖民/後殖民、自我/他者、傳統/現代、東西方相互凝視等一些時髦的話語,但其立論並無突破,說不上是成就。(最近有兩本書在這些方面很吸引我注意:陳光興教授的“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以及諾貝爾經濟獎得主Amartya Sen的“Identity and Violence”,或許過些時候再寫寫它們的讀書報告。)

書中當然有許多興味昂然的小段落︰想知道為何不要張著大嘴在伊斯坦堡街上漫步,請看第十六章。這些添花之處並沒有影響我對它的評價,它之所以不是諾貝爾獎級之作是因為帕慕克太過個人化的視角以及不怎麼樣的文體風格。好的作品當然多有其獨特的觀點,但帕慕克所展現的關懷重點是他自己,伊斯坦堡的歷史風土人物主要是為他的個人成長史和心理治療史作註腳,當他解釋必須依賴西歐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塑造伊斯坦堡的形象時,他說:“因為沒幾個伊斯坦堡的作家注意過這個城市。”只這句話怕就要讓許多老伊斯坦堡氣得跳腳,從常理推斷,帕慕克要不就是誇大其詞,要不就是以自己觀照這個城市的方式為標準、否定許 多人的努力。(讓我想起某些台灣人在引進國外事物時總要誇稱:“這東西風行某國,台灣人孤陋得竟然不知,我是第一個引進的。”他們是否自覺,“這東西” 或許本質是垃圾、之前無人引介只是剛剛好罷了。此事非關帕慕克,我借機發發牢騷。) 帕慕克介紹了四位伊斯坦堡作家,大約意味著就這四人夠格,即便如此,他們在書中也是面目漫渙,為帕慕克的到來而先行鋪路。以一座偉大的城市命名的書,這樣的寫法,我不能滿意。

再就是文體風格,不知是否英譯功力低下,讀來頗覺平淡,找不到精奇出彩處。第十章“憂鬱”裡有一大段(英譯本94頁至99頁)文法上只是一句、羅列了大堆所謂可傳達伊斯坦堡的憂鬱的風物,但我讀不出感動:沒有色彩、沒有聲響、沒有氣味、沒有情節、沒有動作,整個單子比流水帳好不到那裡去,我傾向於相信這是翻譯過程中失掉了節奏、韻味。寫得最好的就屬第三十五章“初戀”,可以想見帕慕克面對情人時是做作的,但這是他面對讀者最不做作的一章。不再急於解釋他是如何成為大作家的,情感奔騰而出後,其中曲折也就自然顯現了。

最後值得一提,許多段落對身處亟欲西化的國家的讀者而言,當有極大的共鳴。試看一段:“歐洲和美國快樂的人們可以過上像我剛看過的好萊塢電影裡美麗又有意義的人生;至於其他的人,包括我,天譴住在老舊、殘破、乏善可陳、亂塗一通、破敗、廉價的地方,我們注定是不重要的、二流貨色、受人忽視,我們做的東西永不會為外面世界的人注意。”(頁310)讀此心裡豈能無痛?


2.
草壯
/ 台灣台北
2007.03.07看草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看了前幾章後,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鄉關何處",也是作者的回憶錄,不禁開使比較兩位作者的異同,各有千秋.
在本書中常提及的"呼愁",似乎有點像台灣所謂的悲情.
3.
Florence
/ 美國
2006.10.17看Florence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你對你出生或生活的城市有什麼樣的記憶?你了解它多少?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訴說了他對這個城市的依戀,及這個城市對他的影響。
很難定義這本書是小說、自傳、還是所謂因為迷戀而寫成的城市紀錄。帕慕克以他獨特的歷史感與描寫書寫著那些曾經發生的故事,關於他的童年、他的家族、他的成長,但最重要的主角,還是伊斯坦堡這座城市。

伊斯坦堡是有著輝煌歷史的帝國廢墟遺址,是多元文化的匯集之地。在這個曾經為東西文明、不同宗教交相傾輒的戰場,那千年來糾葛不清的曖昧,早已讓伊斯坦堡失去了自明的身分。而生長於此的帕慕克,更是難以確立自己觀看這座城市立足點的恍惚,與情緒複雜性。他在書中寫著:「就像一之眼睛始終盯著西方的每一個伊斯坦堡作家,我有時因不知所措而感到痛苦。」

或許你可以簡單地來看這本書,一個小男孩的成長故事;一個家族興衰落沒;一個城市的凋零變遷;與一個千年帝國的瓦解。
4.
周貝錡
/ 台灣嘉義
2006.10.13看周貝錡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帕慕克將自己的身世和整個伊斯坦堡連成一體,也就是繁華落盡的伊斯坦堡古都造就了帕慕克。
帕慕克對整個鄂圖曼帝國和其家族的歷史,皆直率批判,毫不遮掩,反思深刻。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特殊,又有深度,是一本另闢蹊徑的城市傳記和自我傳記。





其 他 著 作
1. 黑色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