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遇見天使之前:夢境與死亡的對談

遇見天使之前:夢境與死亡的對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088369
凱利.巴克里、派翠西亞.巴克里
高寶
2006年3月29日
77.00  元
HK$ 65.45  







* 叢書系列:New Window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ew Window


心理勵志 > 天賦/潛能開發









將死之人都做了什麼夢?蘇格拉底的最後夢境是什麼?
瀕死夢境教你用嶄新觀點看待死亡的過程!

  「極具說服力與獨創性的見解,刺激我們的心智與心靈用嶄新的觀點看待死亡、療傷與希望的過程。本書值得一讀,個人強烈推薦。」──厄爾.格魯門,猶太牧師,《深愛的人重病時,你怎麼照護與調適》一書作者

  「本書探討夢境的隱喻力量,涵義深刻,不只橋接起生命與死亡、情緒與理智、科學與臨終照護,更透過完美的母子合作銜接起世代差距。《遇見天使之前:夢境與死亡的對談》是科學上的一大貢獻,也使我們更勇於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挑戰。」──唐.布朗寧,《宗教思想與現代心理》一書作者

  「西方文明的早期還存在著一種死亡的藝術,但是後來這項藝術消失了。凱利.巴克里博士和派翠西亞.巴克里牧師幫我們找回了這項藝術。他們讓我們看到,夢境可以帶領我們跨越種種門檻,如同交通工具一般乘載我們進入未知的領域。在夢境的氛圍下,我們自認幾乎理解,卻又不禁感到神祕。夢境與我們的心靈對話,在這趟不可避免的旅途上一路與我們低語。極需指引的時刻,夢境便開口說話。本書讓我們瞭解夢境的語言。我拿到本書書稿時,本只打算略讀一遍,但是越看越入迷,最後一口氣把整本書仔細看完了。」──羅伯特.伯斯納,《夢境小課程》一書作者

  古今中外的紀錄都顯示,瀕臨死亡時所經歷的夢境能夠使臨終者對於死亡的過程產生更深刻的體認,並帶來更深層的心靈安慰。在《遇見天使之前:夢境與死亡的對談》一書裡,凱利.巴克里和派翠西亞.巴克里牧師結合兩人的專業領域,整理出一份瀕死夢境指南,提出實用的建議,帶領讀者深入瞭解瀕死夢境的現象。

  兩位作者首先檢視文化、歷史、心理學與現代夢境研究中所探究的夢境與作夢現象,讓我們看到遇見瀕死夢境傾向呈現三種主題:死亡是一趟旅程;死亡是一趟有嚮導帶路的旅程;死亡是一趟充滿障礙的旅程,而這些障礙正呼應著臨終者真實生活中的擔憂。擷取派翠西亞在安寧療護機構擔任了十年顧問的經驗,兩位作者為我們敘述了幾位臨終病患的瀕死夢境,說明怎麼探討夢境的意義,並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些特別的夢境能夠為作夢者帶來堅定的意志與安寧的心境。最後一章更為照護人員整理出清楚實際的建議,說明如何引導臨終病人探討他們的夢境。

  派翠西亞.巴克里牧師擔任宗教顧問的經驗賦予本書豐富的感性與人性色彩,而凱利.巴克里的知性架構則有助於讀者瞭解瀕死夢境背後的廣闊意義。本書適合臨終者閱讀,也適合他們的照護者閱讀。《遇見天使之前:夢境與死亡的對談》揭露了死亡過程中最獨特深奧的部分。透過本書,我們看到瞭解瀕死夢境不只能夠帶來安慰,最終更能帶來心靈深處的平靜安祥。

作者簡介

凱利.巴克里博士:
  美國柏克萊聯合神學研究院的訪問學者,擔任多本書籍的作者或編輯,近作有:《夢境:解讀作夢現象的宗教、文化與心理學面向》(Dreams: A Reader on the Religious,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Dreaming)、《療傷的夢:把惡夢變成希望的窗口》(Dreams of Healing: Transforming Nightmares into Visions of Hope)、《思考的大腦:從認知神經科學內與外探討宗教》(The Wondering Brain: Thinking about Religion with and beyo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派翠西亞.(提許.)巴克里牧師:
  長老派教會牧師,在美國馬霖安寧療護機構擔任「心靈顧問」達十年之久。她於普林斯頓神學院取得教牧學博士學位,目前為舊金山神學院基督教精神計畫的副教員。



第一章 死亡夢境
第二章 夢的本質與意義
第三章 旅程
第四章 嚮導
第五章 障礙
第六章 照顧臨終者
結語



  在生命旅程最後幾天、最後幾小時帶來強大啟示的夢境──在整個人類歷史及世界各國文化中,都有人經歷過。大部分的文化都把這樣的夢境視為一種宗教經驗,此時即將死去的人正開始從肉體的生命過渡到另外一種存在的狀態。現代人也會經歷這樣的夢境,而且這類現象並不少見,但是多數人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些奇異的夢境。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科學主宰一切的文化裡,被教導「作夢只不過是腦中神經細胞隨意放電的結果」,因此在死前曾經歷這種充滿啟示力量的夢境的人往往質疑自己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他們會懷疑或許是身體的疾病正在損害他們的腦部,才導致這種奇異幻想的產生。也許罪魁禍首就是這些醫學治療,這些強效藥物,或者也許這些夢境只是身軀逐漸頹敗的自然產物,沒有特定的宗教意義,也沒有更深層的啟示意味。那麼,探討這些夢境有什麼好處呢?反正我終究會死亡。

  沒錯,每個人終有一死,做了一個充滿啟示的的夢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但是如果我們認為無法從生命最後幾天的經驗裡得到任何收穫,那麼這種想法只反映出我們對於人類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事不夠瞭解。

  我們的經驗讓我們深信,死前的夢境和幻境能夠帶來寶貴的領悟與智慧,深刻改變一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也能夠使臨終者的朋友和家人在悲傷的時刻得到幫助。

  我們關心的焦點並不是夢境理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探討照顧臨終病人時認真看待這些瀕死夢境與幻覺所帶來的結果。我們對於這些經歷的來源不多為何,我們重視的是它們對情緒造成的衝擊。這些夢境或幻境往往直接減少了病人對於死亡的恐懼,並對於生存、死亡和死亡之後的世界帶來一種新的體認。

  我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開一扇窗,讓讀者看到遇瀕死夢境與幻境能夠讓肉體生命的最後一刻充滿意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