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喇叭手

喇叭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42737
劉非烈
九歌
2006年4月01日
230.00  元
HK$ 195.5  







*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九歌文庫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劉非烈創作時間並不長,卻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小說與劇本。本書從他的短篇小說中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他最膾炙人口的〈喇叭手〉一文,更收錄王鼎鈞先生的逐段評論,可欣賞評析,與名家觀點作對照!

  文後並附有書評、事略、年表等,是劉非烈作品及生平最完整的紀錄。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瑞騰撰文推薦。

本書特點
★經典文集,全新版本,值得收藏!
★李瑞騰教授撰序推薦。
★ 喇叭手一文收錄王鼎鈞先生首創的逐段評論,可欣賞評析,與名家觀點作對照!

作者簡介

劉非烈

  民國十二年生,卒於民國四十七年。他是一位劇作家與小說家。來臺之前他相當熱中於話劇的演出,同時因戰爭的需要,也曾擔任戰地的文宣工作。來臺之後,他開始潛心研讀名家作品,並開始專事寫作。民國四十年他擔任中廣特約編劇,並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劉非烈的筆下,大都關懷卑微的人類,而這些被遺忘的一群,又多半是心靈殘缺或肉體殘缺之人;他的小說也不乏一種悲劇英雄對理念追尋的挑戰,同時酷愛自然,強調主觀,崇尚神秘,注重人性的發揮,嚮往熱烈的感情生活,是以浪漫的情調,也是貫穿在其小說中最普遍的命脈。



在愛的面前,連死也算不得苦/李瑞騰 009
喇叭手 013
拳王的悲哀 033
悽愴夢幻曲 043
名 畫 065
明白了一個緣故 089
一件毛衣 107
靈魂的癌 113
剩餘的生活 121
時間的藝術 127
那個傳奇故事 135

附 錄 劉非烈事略/朱白水 227 
劉非烈的小說/趙友培 239 
了解《喇叭手》的時代背景/丁 玉 241 
劉非烈年表 245



在愛的面前,連死也算不得苦
──我讀九歌版劉非烈小說集《喇叭手》

初識劉非烈

  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四日,作家劉非烈因骨癌病逝於台北台大醫院,距他一九二二年之生,得年僅三十有六。英年早逝,令人不勝歔欷。不過,作為一個寫作人,在他來台後勤於寫作的六、七年間(1951-1958),能夠留下小說和廣播劇百餘篇,在其顛沛流離且是短暫的一生中,這樣的表現,也算可堪告慰了。

  但比較起另一位早四年辭世、得年更短的楊喚(1930-1954)之永享盛名,劉非烈的身後寂寞多了,今天五十歲以下的文學愛好者,聽過他的名字的人可能寥寥無幾了,令人遺憾!從現存資料看來,他留下了兩篇散文、三首詩、兩篇書評、三十四篇小說以及五十九部廣播劇本,出版了一本小說集和一本廣播劇集。這樣看來,說他致力於小說與劇本寫作,應該不成問題,但由於廣播劇主要是為了演出,實用性強,劇作家要出頭不易,再加上電視出現並流行以後,廣播劇就衰微了,劇本的存在意義比較沒那麼大,所以劉非烈能傳世的,就只有小說了。但和大部分一九五○年代台灣的作家作品一樣,早就湮沒在時代的浪潮中了。

  一九七○年代中期,我開始在台灣文學領域探索,在朱西甯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第二輯》中讀到劉非烈的〈喇叭手〉,對於其中表現的社會底層小人物謀職之困頓及其哀情,有很深的感受;一九八○年代中期以降,我逐漸發展出對於台灣文學史料的興趣與熱情,比較有機會在相關文獻中見到劉非烈的名字,但收錄他作品的選集太少(除上述大系,另只有余之良編的《自由中國名家創作集》,新陸書局,1959),即便是編入黎明公司「中國新文學叢刊」的《劉非烈自選集》(1980),也只收入三篇小說,除最能作為代表作的〈喇叭手〉,另二篇是〈那個傳奇故事〉、〈名畫〉,比較幸運的是,我們在這本作品集中讀到他的好友朱白水先生所撰的〈事略〉及未署名的〈劉非烈先生年表〉(判斷也是朱先生所編寫),得知劉非烈廣播劇以外的作品全都發表在《野風》及《台糖通訊》上面,才有追蹤的方向。

  其實遠在一九五七年,劉非烈就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說集《喇叭手》,由「中華文藝月刊社」發行,判斷是自費印刷;一九六八年,在他辭世十週年之際,水牛出版社曾再版一次。本書收有二十一篇小說,約佔他所有發表作品的七成,這一次九歌出版社重編他的小說集,從其中選九篇(喇叭手、拳王的悲哀、悽愴夢幻曲、名畫、明白了一個緣故、一件毛衣、靈魂的癌、剩餘的生活、時間的藝術),另從黎明版選出約五萬字的中篇〈那個傳奇的故事〉,仍以「喇叭手」為名,想來應能喚起文友對他的記憶,並提醒文學史家及評論家不能忽視他的存在。

情愛的貞定與挑戰

  愛情無疑是劉非烈小說最關心的主題,九歌版《喇叭手》所收十篇,至少有五篇是在寫愛情,〈悽愴夢幻曲〉通過一位歐洲著名小提琴家白朗施在酒店演奏已故中國提琴家張鑫聰的作品「悽愴夢幻曲」,帶出張鑫聰與演奏現場一位聽者鍾惠如(小惠)微妙而糾葛的愛情,充滿戲劇張力。小說的首尾,時間是「今晚」,地點是「半島」一家「玫瑰酒店的玫瑰廳裡」的演奏現場,作者著墨於小提琴之演奏及聽者異常的激情與感動;中間大約兩倍於此的篇幅,是這一場情愛的主體部分,寫「幼失怙恃從小就在教堂苦修音樂」的張鑫聰,雖享盛名,「但他的被音樂薰陶得過分了的美感,使他沒有選中任何一位羨慕他的姑娘」,一直到在青島選上鍾惠如為鋼琴手,「她觸動他的美感」,「他對她繁殖著一股情感」,最終卻因個性及一連串的誤會,而造成他在雷電交加之中,「抱著小提琴躍下黑暗的深淵中」,完成了他自認的「為愛而獻身」。

  張鑫聰通過死亡表達了他深沉的愛與堅決,而〈名畫〉中的易莉莉,原也因愛情的破滅而想跳水自殺,卻在臨水的那一剎那,因姊姊的親情而回頭,同時保住了肚子裡的孩子。「名畫」在這裡只是個譬喻,「你的微笑真是一幅名畫」,先前的「恨」、「氣昏」之轉變,自有一種體悟的過程。劉非烈把情愛的現場擺在「劇團」,從團長、重要演員兼劇務及化裝主任白夢生、戴天仇及呂大姐等,對易莉莉來說,面對白戴二人的情愛之掙扎,如果也算是一場戰事,她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不是親情的召喚,她將自我了斷。

  〈明白了一個緣故〉堪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範例,敘述者第一人稱「我」是一個家庭教師,他的學生陸安國雖是「自由地成熟了愛情的」,但他還是奉命到女方家去求婚。事成之後,一對佳偶卻被雙方家長約束,相互隔絕,男的得更加用功讀書,而女的(孫素雯),「一個媳婦是應該和貞操一起嫁過來的」;然而到要結婚之際,素雯因重病而逃婚,最終雖然是結婚了,但素雯卻在婚禮上昏倒過去。「我」選擇離開了陸家,兩年之後,安國已是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第二次結婚了,「我」趕來赴宴,才發現新娘是「健康的充滿生氣的」孫素雯。

  陸安國可以說感動了上天,但〈一件毛衣〉中的龔太太在貴為總經理的丈夫過著放縱生活的情況下,以替丈夫編織一件毛衣「消磨永夜」,她沒有選擇以激烈方式對待丈夫,最終把他感動回到她身邊。

  第五篇是中篇〈那個傳奇的故事〉,背景在香港九龍的荔枝角的海濱,一個三十五歲貴婦人(范麗雲)和一個十六歲的中學生(陸國俊)因游泳而結識,發展出一段類似姐弟戀的過程。但背後其實潛藏著范麗雲和國俊殘廢了的叔叔(陸文瀾)一段過去了的纏綿悱惻的情愛糾葛,他們當年曾是泳壇健將(海獅與虎鯊),且是一對戀人,最後她棄他而嫁,卻在最後一次海中談判中,他擬借酒將恨轉化成非理性的性侵,因覆船而遭鯊魚咬斷了兩腿。她救了他,為他安排了一切,包括提供他環境、鼓勵他寫作與泳事有關的書,甚至這一次和陸國俊之邂逅,照顧他生活、訓練他游泳等等,其實都是她一手安排的。

  劉非烈好像在向我們展示他的豐富之閱歷,上面五篇的背景分屬樂界、劇團、杏壇、商場、泳壇,情愛的貞定與挑戰,應該就是劉非烈所欲表現的的主題,在〈明白了一個緣故〉中陸安國所說而讓「我」寢不安息的話:「在愛的面前,連死也算不得苦」,似可以用來作為概括說明。這裡面,女性之美,不論形神,看來像是作者內在理念的投射,理想主義傾向不言可喻,甚且都可以回溯到他本人的情愛經驗,尤其是范麗雲,很難不讓我們想到朱白水先生告訴我們的那位尹淑君。(見本集〈附錄〉)

禮贊生命

  另外的五篇也不是沒碰觸愛情,像〈拳王的悲哀〉和〈時間的藝術〉,但只是陪襯,前者重點放在非理性的復仇,後者則像一齣黑色的幽默劇,對愛情和婚姻的抉擇有所嘲諷;〈剩餘的生活〉中苦命的女孩也萌生淺淡的愛的情愫,但她由瘋而癒,最後的結局之出人意表(別人以為她在接連喪母喪父之後的閉門是一種自殺行為,沒想到她以一己之力重整家園,門再打開時是一間全新的茶館),說明作者對於「一個成熟的驕傲而堅強的人」的一種禮贊。

  〈靈魂的癌〉和〈喇叭手〉兩篇和愛情無關,前者寫今之首富關明達其實是昔之江洋大盜,靈魂之癌代表一種懺悔意識,而他在十年之後的投案自首,根本就是一種自我救贖。至於〈喇叭手〉,如前所述,把社會底層最卑微的生命之苦楚,出之以怪誕的行徑,讓我們想起像陳映真的〈將軍族〉、黃春明的〈鑼〉,甚至於七等生的《沙河悲歌》,和命運在搏鬥中,還得有一種嘲人自嘲的諧謔,讓人感到天地之不仁,莫此為甚了。本篇另排有王鼎鈞先生的細部批讀,極有參考的價值。

  從廣東中山到香港求學、成長,從香港回中國大陸參與救亡圖存的抗戰,輾轉來到了台灣,這樣的生命,夠迂迴、夠辛酸的了,他最終沒能像他筆下的孫素雯、茶館的女孩,走過痛苦的死蔭幽谷後,卻奇蹟似的迎向新的人生,令人鼻酸。今日重讀他約五十年前的舊作,歷史處境、個體生命以及文藝表現之間的連動性,還真教我們感慨繫之並深刻反思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