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

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581419
盧慈穎
三言社
2006年7月31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Artist’s Book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23cm / 普級 / 部分彩頁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rtist’s Book


[ 尚未分類 ]









中文世界第一本,安迪沃荷自傳式語錄!

最驚世駭俗的大師語錄,最原汁原味的普普精神

他是評論家口中「空無一物的本體」,
是朋友眼中「灰姑娘與吸血鬼的綜合體」,
是媒體報導「最會賺錢的過世名人之一」。
他是紐約社交圈的派對之王,
是藝術界的普普教皇,是二十世紀的藝術巨星,
他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

   一代藝術大師對性、愛、美、藝術、成功的種種奇想。

   安迪˙沃荷的非正式自傳。

   現代藝術的經典之作。

   最原味的普普精神,最經典的大師語錄

   安迪˙沃荷著作全球中文版首度引進

   美國作家楚門˙柯波帝(Truman Capote)重量推薦

   藝文界人士一致好評:

    包益民、阮慶岳、梅丁衍、張照堂、辜振豐、

    馮光遠、黃心健、蔡康永、 顏忠賢(按姓氏筆劃排序)

    盧慈穎、梅丁衍、黃心健 專文導讀

  美國傳奇藝術家、普普大師安迪.渥荷的第一本個人經典著作,暢談:愛、性、美容、名氣、工作、金錢、成功、紐約、美國人以及他自己。書中談到他的童年、赴紐約發展的歷程、六O年代藝術工廠的大張旗鼓、震驚社會的槍擊事件,以及周旋在時尚名人的派對生活。

  字裡行間充滿安迪渥荷式的玩世不恭與嬉笑怒罵,也?普普精神下了最傳神的註腳。本書於1975年出版,這本普普藝術的經典之作睽違三十年,才首度和台灣讀者見面。對於許多熟悉他的讀者來說,應該早就引頸企盼。

  透過這本書,除了安迪.沃荷的藝術外,讀者得以窺見一位奇才之所以躍升而為美國當代傳奇的背後原因。他前衛獨特的觀點,不按牌理出牌,非關藝術,但字裡行間,卻流露最純正的普普精神,帶給我們無比的娛樂性和啟發。

安迪.沃荷語錄

  ■完美無缺正是空無一物的相反。
  ■我真希望自己能發明像牛仔褲這樣的東西。某種令人牢記懷念的東西。某種大量生產的東西。

  ■一旦我在心裡認定我是個獨行俠之際,也正是我得到一群你可稱之為「追隨者」的時候。
  ■在六O年代,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都感到興味盎然。在七O年代,每一個人開始拋棄每一個人。

  ■美國人對賣東西興致缺缺 ──事實上,他們寧可直接扔掉而不是賣掉。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買──買人,買錢,買國家。
  ■我最喜歡買的東西是內褲。我認為買內褲是個人所能做的最私密的事,假如你看一個人買內褲,你可以真正認識他們。

  ■在商業領域出類拔萃是最令人著迷的一種藝術。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
  ■比起相貌平凡的人,美麗的人有時候更常讓人等待,因為美麗與平凡之間有很大的時間落差。

  ■綺想式性愛遠勝於真實的性愛。永遠不去做是非常刺激的。最撩人的吸引力來自於從未相遇的兩極。
  ■我崇尚長期的訂婚關係。越長越好。

作者簡介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

  .美國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出身捷克移民家庭,患有風濕性舞蹈症,從小體弱多病,主張人到四十再開始男歡女愛。
  .21歲赴紐約發展,24歲嶄露頭角,跨足插畫、設計、藝術創作、實驗電影、和音樂等領域。他將濃湯罐頭與可樂瓶變成藝術,宣稱人人都可以是超級巨星。
  .創辦「工廠」為名的工作室,採取門戶開放政策,讓年輕人自由進出,成為紐約地下文化的震央。發掘多位在一般人眼中難以界定才華的超級巨星,如艾迪˙薩琪維克(Edie Sedgwick)、布莉姬˙柏林(Brigid Berlin)以及非法利益合唱團(Velvet Underground)。
  .最喜歡的食物:糖果;最好的伴侶:錄音機;最感興趣的特質:風趣健談;最喜歡的風格:簡潔普通;最棒的藝術:賺錢的商業;最想雇用的人:老闆;最崇尚的事:整形手術與昏暗的燈光;最不合時宜的事:懷孕;最忌妒的人:設計牛仔褲的李維與史特勞斯;最好的愛情故事:關同在一個籠裡的兩隻相思鳥;最美麗的三樣東西:不會夾腳的舊鞋、臥室及美國海關。
  .朋友眼中的好總統,因為依照他的習性與癖好,他會在電視上播出自己的脫口秀,鉅細靡遺報告自己每天的行程,出示購物的收據、寫給政要的書信影印等等,並會根據自己的治國理念,撰寫一本《我如何不費吹灰之力治理國家》。
  .獲得的評價包括:藝術界的普普教皇、評論家口中「空無一物的本體」,朋友眼中「灰姑娘與吸血鬼的綜合體」,媒體報導「最會賺錢的過世名人之一」。

譯者簡介

盧慈穎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文學系學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電影製作藝術碩士。從事電影創作與自由撰稿翻譯,主要關注為性別議題與大眾文化題材。譯有《失戀排行榜》(麥田)、《藍調──百年之旅》(大塊)、《怒女》(商周)、搖籃曲(麥田)。



1.愛(青春期)

在捷克斯洛伐克長大。暑期打工。覺得被摒棄在外。分擔疑難雜症。感染疑難雜症。
我自己的疑難雜症。室友。從沒回電的精神科醫師。我的第一台電視機。我的第一個社交圈。
我的第一位超級巨星。我的第一卷錄音帶。

2.愛(壯年期)

六O年代我最喜愛的女孩之起落。

3.愛(衰老期)

四十歲才學會男歡女愛。我理想中的妻子。我的電話夢中情人。嫉妒。昏暗燈光與幻像鏡。
性愛與懷舊。變裝皇后。羅曼史難,但性更難。正經八百。

4.美

我的自畫像。恆久性的美容問題。暫時性的美容問題:該怎麼對付他們。乾淨之美。
好的平淡長相。保持你的樣貌。美麗的單調。

5. 名氣

我的氣息。電視魔術。不對的人演對的角色。影迷與狂熱份子。伊麗莎白.泰勒。

6.工作

藝術商業 vs. 商業藝術。我早期的電影。我為何喜愛剩餘物。生活即工作。性愛即工作。
如何雙眼直視傭人。一屋子的糖果。

7. 時間

手上的時間。時代之間的時代。排隊等待。街頭時間。飛行時間。不足的化學成分。
我為何試著變得這麼難看。遵守約會。伊麗莎白.泰勒。

8.死亡

一切種種。

9.經濟

羅斯柴爾的故事。全天候藥局。收買朋友。桌上型支票簿。一分錢、一分錢、一分錢。
吉娜.露露布麗姬妲。

10.氛圍

空蕩蕩的空間。把藝術當垃圾。畢卡索的四千張傑作。我的著色技巧。我的藝術之死。
我的藝術之重生。香氣空間。鄉間的美好生活以及我為何無法承受。
一棵試圖在曼哈頓生長的樹。一間樸實無華的美國快餐店。安迪墊。

11.成功

樓梯上的明星。為何人人都需要至少一位美髮師。小餡餅。烏蘇拉.安德絲。伊麗莎白.泰勒。

12.藝術

大獎。新藝術。切一片義大利臘腸。華麗的風險。「別拉住我」。冷掉的魚。

13.頭銜

跨洲際的婚姻。女官。是誰騷擾誰。香檳下巴與啤酒肚。

14. 刺痛

如何打掃:美國風格。

15.內褲功力

週六當我的普普哲學乾涸之際所做的事情。



推薦序

又見普普之王

梅丁衍

  一九九四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曾舉辦過一次小型的安迪沃荷作品展。當時的場景記憶猶存:走進慘白的展覽大廳,沃荷的遺作整齊地排列在冰冷的牆壁上,眼前浮現的,恍如出殯前的公祭景象。也許是我習慣了沃荷的作品擺設在熱鬧的磚坊畫廊;炙熱的聚光燈,加上絡繹往來人潮,沃荷的作品總是洋溢著青春氣息,至少,它們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接近百貨公司豐饒炫爛櫥窗的景觀。沃荷的作品好像永遠不該離開它的「國度」,或許說,不該離開蘇荷區。台北對它太陌生,在沒有「普普」年華浸淫過的環境中出現,沃荷的作品難免顯得冒失、滑稽和無趣。

  沃荷過世兩年後,我曾經在他著名的「工廠(Factory)」舊址工作,多少耳聞一些他生前的軼事。我曾坐在他的指揮總部——一間仿十九世紀復古風的辦公室,冥思良久。我難以想像這位神話人物究竟是如何成為可能!

  在藝術領域裡,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似乎永遠沒有定論,不過以當前經濟政治全球化為導向的流行趨勢來看,安迪沃荷的確不愧為一藝術先知。美國普普藝術的誕生,有一段曲折的背景:由於歐陸二次大戰爆發,紐約取代了巴黎,頓時成為畫家們新的棲息都市。

  搭上普普最後列車

  當時,美國正執世界政治、經濟之牛耳,年輕藝術家試圖擺脫歐陸文化包袱,以建立真正的美國本土化藝術。但這個思維的基點是建立在坦率、直接與粗俗的自信上,內容則是反應大眾對物質的消費經驗。沃荷先是受到同儕藝術家的啟發,他嘗試過在畫布上撒尿,不成,轉畫鈔票、可口可樂、湯廚罐頭,最後,在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自殺消息傳出時,他立即大量印製夢露畫像,並因此殿定其風格。在諸多以大眾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家中,沃荷終於以最潔癖及最徹底的執著精神,奪下了「普普之王」的冠冕。

  一九八七年二月,沃荷在膽囊切除手術的第二天,悄然離世。誰都不願相信,竟然因為看護人員的疏職而導致他心臟病發致命。沃荷享年五十九歲,比他的啟蒙大師杜象(Marcel Duchamp)少活了二十三歲,比他的同輩大師波依斯(Joseph Beuys)則少活了九歲。沃荷一生喜愛熱鬧,廣交朋友,但是大家都抱怨他太冷酷,無法交心,結果圍繞在他四周的人只想透過他的關係迅速成名,這也是造成沃荷孤獨而終的必然下場。

  沃荷在普普藝術族群中算是出道較慢的一位,當另二位普普先鋒瓊斯(Jasper Johns)和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雙雙成為明日之星時,沃荷的資料卻仍被壓在畫廊的檔案室,畫廊老闆對他的連續重複影像風格壓根兒不感興趣。當時沃荷一邊從事插畫工作,一邊希望能當個專業的畫家。最後,在「普普」陣容幾達飽和時,畫廊才讓沃荷搭上「普普」最後列車。如果說,沃荷的作品後來奪走了普普藝術家的光彩,倒不如說是沃荷個人搶盡了媒體的風頭;他的作品若不輔佐一些八卦軼聞,恐怕未必比參觀一次卡片大展好到那裡。

  一位年輕藝術家的崛起

  沃荷的父母是捷克移民,他們在賓州過著簡樸的礦工生活。沃荷得有先天的白化症,嚴重的弱視並未阻礙他從小資優的繪畫天賦。微禿的頭,使他經常更換假髮的顏色。沃荷一生的轉捩點是在遇到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Salvador Dali)之後,達利的「偏執狂」鼓舞了沃荷去找尋自己的特質。

  五○年代末期,沃荷已是紐約設計界頂尖的插畫家,這對他日後自我藝術的推銷經驗有直接的幫助。六○年代是「普普」文化的收耕期;好萊塢明星夢的追逐,貓王、披頭四熱門音樂的崛起,電視傳播業的興盛,超商、牛仔褲……。沃荷趁勢將社會新聞圖像轉譯為時代藝術的新圖騰,這個動機不外是讓自己迅速成名。

  沃荷對電影明星的崇拜,導致他一生與電影藝術藕斷絲連,但是沃荷的電影卻永遠是沒有劇情的,它不要故事,甚至連剪輯都免了。臨時演員或對白內容,完全是生活實錄。他利用年輕人的明星夢,經常在街上找人到「工廠」充當演員。他的經典名片往往是:拍七十分鐘男人的屁股、八小時男人睡眠狀態,以及二十五分鐘自慰時的臉部表情,或將攝影機固定在腳架上,連拍帝國大廈二十四小時等等。

  關於沃荷的私生活部份,最引人異議的應當是他同性戀的浪漫史。沃荷經常邀請年輕小夥子到他的工廠,要他們脫下褲子,為他們拍照或素描。他曾經畫了一本男性生殖器的書,他認為不一樣的人,生殖器長的就跟不同人的臉一樣,也是一種肖像。不過沃荷的情愛卻是專情的,他通常是扮演女性角色,即使介入集體性愛時,他仍然保持旁觀者的「廉潔」,他更喜歡以電話交談來滿足性幻想,安迪曾說:「性是一種幻覺,最興奮的事情就是不去做它。」

  六○年代沃荷的「工廠」,除了大量製造影像之外,也是著名的性公開交易場所,不同的是,這些出入的年輕人並沒有金錢上的糾紛,他們自由進出暗房,辦完事就走,因此吸引了不少社會邊緣人,後來也成為年輕人「瞌藥」的大本營。沃荷的工廠治安果然堪憂,一九六八年,沃荷就曾經被一名自稱是女權主義者的精神病患開槍擊中兩彈,差點致命,對方聲稱是沃荷欺騙了她的明星夢。沃荷遇刺後,他身旁總是伴隨著若干保鏢,而死亡的恐懼陰影也大大損傷了安迪的創作元氣。

  收藏成癖的大頑童

  沃荷對商品的喜愛和他對藝術的信仰也是一貫的,為了消弭藝術品與商品之間的界線,他大量收藏商品,其項目之多,種類之繁,在藝術面是無人能出其右;從廉價塑膠首飾到油畫真蹟,都是他的獵物,而且,有許多時候收藏的目的只是為了競敵。他生前的好友彼德.麥克斯 (Peter Max)曾告訴我,他們每次逛街,最好的東西總是被沃荷先霸佔,彼德以寬容的語氣述說,甚至還帶點崇拜的口吻。

  彼得至今仍沒有進入普普美術史,但是,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也足以讓人驚嘆:他在曼哈頓高級商業區擁有一棟五層樓的「公司」,其中一層「工廠」也像沃荷一樣,請了若干藝術助理為他修正草稿,提供速寫題材或塗抹背景;另外兩層則為個人作品展示中心,依不同年代、風格再分若干展示區;另一層為倉庫,頂樓則為業務辦公區,共聘業務員三十人,負責業務推廣與市場行銷。這種道地的個人藝術企業經營,完全是得自沃荷的靈感。

  然而,相較之下,光是沃荷的收藏品倉庫就有六層樓,每層約四十坪,收藏品排列整齊而且堆至天花板。具體的數據有三百一十三隻各式勞力士錶,一百八十張各式古董椅,四百三十九件油畫作品,一百癖五個餅乾盒等等,這些收藏物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風格,完全只是滿足沃荷的童心未泯。他甚至換了大量的一疊鈔票,成綑的堆積,每次出門,口袋鼓滿了上千的一元鈔票。

  據悉,沃荷的收藏品最後拍賣的總價高達二千五百三十多萬美金。儘管如此,一些沃荷生前死忠的朋友,仍然反對將他的收藏物分散轉售,他們建議應該成立一間收藏室,把這些物品原封不動的凝聚在一起。這樣才能彰顯沃荷一生的藝術理念。果然沒隔多久就傳出一則消息:沃荷的好友某天在超市看到一位老太太大量採購湯廚(Campbell’s)蕃茄罐頭,朋友好奇詢問她是否知道有位藝術家,以此罐頭當作品主題?老太太回答:當然知道!當朋友再追問既然喜歡沃荷的作品,為何不考慮去買沃荷的湯罐頭版畫?沒想到老太太回答:因為這些罐頭才是原作!

  名列全球十大最會賺錢的過世名人

  安迪沃荷基金會在他過世的同年成立,據說他身後留下的藝術遺產超過一億多美元。一九九四年在匹茲堡又成立了安迪沃荷美術館,共典藏三千九百件藝術作品、插畫、攝影、雕塑、電影音樂等創作。其授權業務目前由國際大型商標授權代理顧問公司Beanstalk Group代理,該公司代理有積架汽車(Jaguar)、AT&T美國通訊、富豪汽車(Volvo)、蜆殼石油(Shell)等知名品牌。

  沃荷在世時即已與多個商業品牌合作,例如他曾替ABSOLUTVODKA(絕對伏特加酒),設計一系列以酒瓶為主的平面廣告,使其銷量驟增;另替 Wedgwood知名餐具精品集團旗下之德國品牌ROSENTHAL設計精緻的咖啡杯組。沃荷過世後,授權產品線更加多元,涵蓋服裝配件、家用品、文具等,而且多與奢華時尚品牌結合。

  二○○三年高級男仕配件品牌都彭(S. T. Dupon),就推出大師畫作和肖像的限量打火機和鋼筆精品;二○○六年三月則有時裝牛仔品牌Levi’s,推出Warhol Factory X Levi’s限量版系列。而他的傳世作品也成為許多藝術家、設計師的靈感泉源,在眾多國際品牌中均可見到他作品風格的影子。據統計,二○○五年安迪沃荷基金會靠版稅收入就有一千六百萬美元,已位居「全球最會賺錢的十大過世富人排行榜」第四名。

  普普藝術正式登台

  五O年代的台灣正值「反攻大陸期」,美軍協防台灣海峽之後,抽象主義旋風一度橫掃台北,掀起一波遲到的抽象畫風。由於抽象畫融入了東方精神而成為台灣第一波本土化現代藝術。吊詭的是,美國電影與普普流行音樂雖也同步登台,然而卻因受制於政府推動的?文藝清潔運動?,真正的普普藝術始終不見蹤影。這反映出當時台灣物質生活尚處饋乏的情況,美式品味無法形成。

  事實上,普普藝術從未直接登陸台灣,一則因為台灣藝壇向來標榜藝術的超俗性,另則是相對於中共的?文革?期,台灣則全力的投入反共文藝運動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普普相似的創作直到解嚴後的九O年初才略見蛛跡。近年來,當插畫與純藝術的疆域已被破除,且流行漫畫和單純性的視覺美感訴求形成新品味時,沃荷式的普普風想當是水漲船高。

  沃荷辭世行將屆滿二十年,坊間有關他的畫冊已俯拾可得。這又讓我想起沃荷曾說過,他要把自己變成一部櫮,只顧生產。他說他只負責製造藝術,不需去認識藝術。看來這部生產櫮的能量已安心地付託給地球自轉了!

  再次翻開沃荷的肖像,想起他做拉皮手術不知幾回?那張冷酷表情的面具代價是,連說話都成為負擔。如今沃荷被喻為繼畢卡索之後最重要的藝術大師,但有誰會相信,這位藝術先知,在他身後的告別儀式中,列席的普普藝術戰友卻只有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與歐登勃格兩人(Claes Oldenburg)。

梅丁衍

  1954年生於台北,1977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獲台陽美展銀牌獎、雄獅美術新人獎等。1983年赴美,以達達為創作研究,1985年取得紐約市普拉特藝術研究所碩士。滯美期間專注文化、政治「身分認同(identity)」課題,並投入社區意識政治性藝術展覽活動。1992年返台任教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同時參與台灣美術本土化論戰。除持續以社政題材發表創作外,並陸續發表光復初期木刻版畫美術史論文。1999年著《臺灣美術評論全集─何鐵華》。2000年受邀參加法國里昂雙年展。2003年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邀請舉辦創作二十年回顧展。2004年獲台新獎。現任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作品為國內外美術館典藏。

明日狂歡派對

  All Tomorrow’s Parties

  1.試想有這麼一個人,同時兼具吸血鬼與灰姑娘的人格特質,這兩種令人又愛又恨的矛盾性格非但沒有搞得他精神分裂,相反地,還讓他名列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林。一九九O年,非法利益合唱團(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簡稱VU)的兩名大將路˙瑞德(Lou Reed)與約翰˙凱爾(John Cale)重新聚首,合作發表《德瑞拉之歌》(Songs for Drella)專輯,獻給之前兩年過世的安迪.沃荷,這位發掘VU的伯樂與樂團初期經理人。德瑞拉(Drella)正是沃荷的友人對他的暱稱──「(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與「(灰姑娘)仙度瑞拉」(Cinderella)的綜合體。

  提起安迪.沃荷,這兩種極端的印象大約是一般常見的反應。有的人形容沃荷如勤奮溫馴的灰姑娘,受到神仙教母的眷顧飛上枝頭當鳳凰,年紀輕輕的三十出頭便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藝術界成了名,成為眾人艷羨的注目焦點。不喜沃荷的人,批評他對身邊的人是:suck them dry, then spit them out.(吸乾了血後吐渣兒的吸血鬼),以及他對於名利的病態迷戀。就連他一手挖掘捧紅的VU,也在短暫的蜜月期後,與沃荷由知音成了怨偶繼而分道揚鑣,主唱路˙瑞德甚至直到沃荷死前都未曾與沃荷言和。

  但無論愛或怨、甚至對於沃荷漠然置之的人,都無法忽視沃荷其人其藝的影響。六O年代時,沃荷的普普藝術(pop art)與他的一掛同黨自底層社會(low life)竄起,他們絲毫不把性、藥物、扮裝、變性、同性戀當作禁忌,攪亂原本以精英藝術(high art)獨大的文化界,一路搗進矯情偽善的上流社會(high society);然而他們又在裡面大搞反諷,太過積極進取地自我出賣(sell out),以至於甚至連主流都無法正經八百地將他們收編。沃荷將濃湯罐頭與可樂瓶變成藝術,他宣稱人人都可以是超級巨星。無論世人同意與否,他所投下的震撼彈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世界引爆,炸得傳統美學與價值滿頭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便提出藝術在普普藝術之後已經「消失」 的論述。而這股大爆炸的威力在沃荷過世的近二十年後,依然在各地餘波盪漾,持續發酵。

  2.And what costume shall the poor girl wear
  那個可憐的女孩該穿什麼服裝
  To all tomorrow’s parties
  去參加明日所有的狂歡派對
  A hand-me-down dress from who knows where
  一件不知打哪兒來的二手洋裝
  To all tomorrow’s parties
  去參加明日所有的狂歡派對

   And where will she go and what shall she do
  然而她該到那兒去,她又該做什麼
   When midnight comes around
  當午夜時分來臨之際
  She’ll turn once more to Sunday’s clown
  她將再一次變回週日的丑角
  And cry behind the door
  躲在門後哭泣

  假如說沃荷原是那個不知道該穿什麼服裝參加狂歡派對的可憐女孩的話,很幸運地,他並沒有在午夜時分變回原來灰姑娘的窘態,而是在有生之年不斷扮演各種人生派對中最受人矚目的孔雀。

  一九六三年,沃荷租下曼哈頓東四十七街上前身為製帽工廠的廠房作為工作室,將它命名為「工廠」(the Factory)。由於工廠的門戶開放(open door)政策,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出,再加上當時在藝術界日漸走紅的沃荷,讓工廠很快成為紐約地下文化的震央。白天時,工廠裡有人做絹印版畫,有人拍電影試鏡,有人排練音樂,空氣中迴盪著卡拉絲的歌聲;到了晚上,沃荷一群人成群結隊參加城裡的各式派對,動輒二十人之多。他們在彼此的懷抱中找到了現成的大家庭,性愛與藥物隨處可得,性別認同與變裝不再受到異樣眼光。這種生活就像集體嗑藥一樣,隨時處在一種腎上腺素激升的生理心理狀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沒有做不到的事。由沃荷的「社交圈」(scene)主導的這場超大型社交派對,與會人幾乎涵蓋了所有六O年代到八O年代在紐約出沒的知名人物──社交名流、搖滾明星、騷人墨客、當然還有在沃荷「工廠」進進出出的「超級巨星」(superstar),這些後人稱為the Factory people的人──可以說紐約文化界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曾與工廠有過關聯,或是跟某個跟工廠有關聯的人有關聯。約翰˙凱爾就曾說過:「這裡(工廠)像是宇宙的中心。」

  一九六三年也是沃荷買進第一台Bolex十六厘米攝影機的時間點,沃荷向來是個工作狂,頭一年便完成了十一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沃荷的「超級巨星」們開始紛紛在他的作品中出現。「超級巨星」以沃荷自己的定義就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但他們的才華很難界定而且幾乎不可能銷售」。比方說什麼樣子的才華?拿沃荷的密友布瑞吉˙柏林(Brigid Berlin)來說,她的才華──如果算得上是才華的話──就是對於在人前袒胸裸體感到非常自在,甚至曾用她的胸部沾顏料創作一系列的「奶頭畫」;喜歡幫人打安非他命;患有各式各樣的強迫症;以及出身非常富裕的上流社會。

  除了布瑞吉之外,工廠生產的影片還真的捧紅過好幾位超級巨星:跟 VU合作過的妮可(Nico);後來主演過娃達與溫德斯影片的維娃(Viva);幾乎變成工廠後期影片第一男主角的喬(Joe Dallesandro)斷斷續續在大小銀幕都有作品。但要說工廠電影中最為人知的超級巨星,則非艾迪˙薩琪維克(Edie Sedgwick)莫屬。

  艾迪.薩琪維克在工廠的時間前後約莫短短兩年,但她卻成為工廠超級巨星的代表。艾迪跟布瑞吉一樣來自富裕的上流家庭,同樣患有精神官能症,同樣會嗑藥;不同的是,她過人的美貌、獨特的裝扮、風趣迷人,使她成為沃荷的最愛,沃荷拍攝過許多以她為主角的影片,帶她出席各種社交場合,甚至要求路˙瑞德為她寫歌(<Femme Fatale>),艾迪瞬間成為風靡紐約社交圈的“it girl”,許多時尚雜誌,如《時尚》(Vogue)、《生活》(Life),都曾為她拍照。後來,艾迪為了與鮑伯.迪倫(Bob Dylan)合拍電影而離開工廠。然而,合拍電影的計畫終究沒有實現,沃荷與艾迪也形同陌路。但她在工廠期間發展出嚴重藥癮,後來年紀輕輕便死於用藥過量,沃荷連葬禮都沒有出席。許多人認為沃荷多少要為艾迪之死負責,她也是許多人指沃荷為吸血鬼最關鍵的人物;但沃荷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也許可以用《德瑞拉之歌》裡的一首歌表明──<It Wasn’t Me>(不是我):
  It wasn’t me who shamed you, it wasn’t me who brought you down
  讓你出醜的人不是我,讓你沉淪的人不是我
  You did it to yourself without any help from me
  你自作自受,我沒有使力
  It wasn’t me who hurt you, I showed you possibilities
  傷害你的人不是我,我讓你看見許多可能性
   The problems you had were there before you met me
  你的問題早在遇見我之前就在那裡

  這首歌指涉的不只是艾迪而已,沃荷圈子中超高比率的折損率──無論是自殺或意外死亡──一直飽受抨擊。然而檢視工廠裡的人物,不難發現,許多人確如同歌詞所說的「你的問題早在遇見我之前就在那裡」。這些乖異、怪誕、病態、反常,在沃荷的世界裡得到完全的包容,甚至特別表彰,因為沃荷認同他們甚於他人。當每個人都是怪胎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顯得正常。工廠成為這些特質的庇護所,於是這些人自動地向工廠匯聚,或者可以說,蒐集成癖的沃荷也蒐集了這群「人」,就像換季大拍賣後的商品都集中到同一間倉庫裡一樣,而慧眼獨具的沃荷最擅長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挖寶──VU、艾迪、當然還有著名的塗鴉畫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而他不幸地也是早夭的一員。

  或許有人會說,以這些人的才華,無論有無沃荷的加持,他們都能各自闖出一片天。但就像麗莎.明妮莉(Liza Minelli)說過的:「他(沃荷)讓你覺得自己非常特別。」沃荷允許工廠成為一個開放舞台,免除不必要的價值判斷與自我壓抑,在這裡人人可以自由上下,憑藉「才華」成為目光的焦點;他讓許多邊緣人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促使原本或許不會踏入藝術界的人成為創作者,鼓勵他們把生活變成創作的素材,這種思維經過工廠的推波助瀾,成為貫徹紐約藝術圈的核心創作理念。

  3. 凱爾(John Cale)曾形容工廠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沃荷說他喜歡任何與「解放」有關的東西,沃荷的解放是一種集體狂歡式的解放,他的手段不是鬥爭與對立,而是以遊戲取代儀式、以詼諧對抗嚴肅,他的解放更接近巴赫汀(Mikhail M. Bakhtin)所說的,是慶祝大眾文化中「無政府主義式、以身體為基礎、怪誕」 的元素,是顛覆禮教的嘉年華狂歡。

  但更重要的是,沃荷並未忘記狂歡之際生活仍繼續進行,而生活中的沃荷努力創作不懈,他將工作當作第一要務,並以此提醒他週遭的人,就像路˙瑞德在《德瑞拉之歌》的<Work>唱道:
  Sometimes when I can’t decide what I should do
  偶爾當我無法決定該做什麼的時候
  I think what would Andy have said
  我想像安迪會說什麼
   He’d probably say you think too much
  他大概會說你想的太多
  That’s ’cause there’s work that you don’t want to do
  那是因為有些工作你不想去做
  It’s wor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ork
  那是工作,最要緊的就是工作
  Wor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ork
  工作,最要緊的就是工作

  沃荷出人意外地過世之後,這場曾經令人目眩神迷、人聲鼎沸的狂歡派對,人潮已逐漸散去。但歷經六O年代風起雲湧的洗禮之後,紐約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它不再跟隨歐洲的腳步,而是像發跡於當地的普普藝術一樣,生猛又厚顏地宣告新世界的來臨。一九六四年,威尼斯雙年展將首獎頒發給美國普普藝術大將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引發歐洲藝術界一片譁然,但藝術的世界首都移轉到紐約已然是不可檔的趨勢。無須承擔歐洲歷史包袱的紐約藝術界,更能自由大膽地探索結合其他不同媒材,如沃荷涉入電影、音樂、舞蹈、流行文化、地下文化,在二十世紀的後半,讓藝術產生徹底的質變。

  狂歡派對或許有結束的一天,但藝術會留下來,沃荷的花朵高掛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廳堂,VU的香蕉專輯還在繼續播放,而工廠這面鏡子反映出的漣漪仍然在我們週遭迴盪……

盧慈穎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文學系學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電影製作藝術碩士。從事電影創作與自由撰稿翻譯,主要關注為性別議題與大眾文化題材。譯有《失戀排行榜》(麥田)、《藍調──百年之旅》(大塊)、《怒女》(商周)、搖籃曲(麥田)。

後安迪.沃荷的世界

黃心健

  如果說到二十世紀的媒體天才,我想,橫跨藝術,電影,音樂等的超級巨星:安迪.沃荷絕對是當之無愧。而這本自述,則是直觀他內心想法的詳盡記錄。雖然安迪?沃荷已經過世十九年,但是,這本自述,在今天的台灣出版,卻是有它必讀的價值。

  我所說的,並非是以追星族,或是崇拜偉大師匠的熱情來閱讀。我想,在這麼多年以後,除了少數藝術系的學生,安迪?沃荷的名字,早已被排除在大部分人的字典之外。然而,在網路興起後,這世界正在快速地被各種大小眾媒體所淹沒。從《蘋果日報》,《壹週刊》,網路上的Dodolook熱潮,彎彎的MSN頭像……完全如安迪?沃荷所說:
  「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

  事物的表象與名聲,在商業與傳播媒體的操縱下,已逐漸與其本質脫離。最近一個消息,讓我驚詫不已:號稱知識建構者的Google,其搜尋排序,事實上是廠商網路出價競標的結果。所以,我們以為的知識,網路眾生所拼命搜尋的資訊,其實,只是廣告廠商的排名。

  藝術先知的預言

  在這個媒體取代本質的時代,大眾傳播工具,已經被小眾傳播工具逐漸代替,個人部落格的光芒,有時比巨星的百萬製作還要閃亮(想像Dodolook在短短幾週內的五十六萬瀏覽人次)。一個人的名字,在他的專業領域裡,必須要以品牌經營的方式去操作;而隨著拍賣網站的興起,人們逐漸改變對於身邊事物的根本看法。

  我們所擁有的,不管是實體或者是虛擬的,都可以貼上一個價格標籤(還記得之前雅虎拍賣『一根用過的靈氣牙籤』嗎?)。一個男孩的童貞,可能是在eBay上的有價商品,並由本人親自主持拍賣問答。而最近有個網路遊戲已經宣稱「玩家免費」,所有收益,完全來自販賣遊戲中的虛擬寶物(是的,您花錢買的是一個只存在網路上的盔甲!);而在多年前,安迪?沃荷就已經談到,有家公司想要購買他的「氛圍」(aura)。

  我也曾像是觀看股市行情一般,每天盯著我自己的網站流量表,當參訪人數破萬時,我的心情,也跟股市衝破萬點一樣的興奮。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處於一個「後安迪?沃荷」的世界裡。

  媒體侵蝕症候群

  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經驗之談,由媒體操作之神安迪?沃荷親筆所寫。但是,這本書並非是「如何操作媒體」的教戰守則,而是:身處於一個媒體與商業世界,如何保有自我,如何躲避媒體與商業的侵蝕。

  如果讓其他人來寫這個議題,我想,絕對會變成一本厚重的論文型書籍。如同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你要打倒權威,你必須先成為一個權威。然而,每當任何一個憤世嫉俗的天才嘗試挑戰商業與媒體文化,如果成功了,他將會迅速竄紅,然後變成另一個媒體名流,他的論點將會成為這個媒體文化的一部份,成為大家暫時討論的焦點,然後迅速地被這個媒體腐蝕殆盡。而且,任何邏輯論述都無法讓患者從『媒體侵蝕症候群』裡痊癒;因為,沈迷的,不是理智,而是人心。

  那麼,到底要如何與媒體和商業文化相處?多年來我一直迷惑於兩極之間,既不能對我在其中獲得的名聲太過認真,但也不能直接承認,自己竭盡心力所從事的,只是一種可笑荒繆的空泛結果。而這本書讓我著迷的地方是,安迪˙沃荷是以流暢的生活性敘述,一個個輕鬆透明的調皮步驟,將煩惱我多年的媒體與社會制約的魔咒,如同手塚治蟲筆下怪醫黑傑克的手術刀一般,轉眼間切割殆盡。於是,我瞭解:
  最沈重的束縛,往往只能用最輕盈的態度來化解。

  自成一格的不朽傳奇

  綜觀安迪.沃荷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他的真實生命就如同一件最精彩的創作,印證他的立論思考。例如,在他被槍擊的第二天,因為羅勃.甘迺迪也被刺殺,安迪.沃荷的光芒,就這樣被『蓋台』了。當他被槍擊時,一切事情發生得太快,安迪?沃荷躺在醫院裡,從報紙上逐漸瞭解自己被槍擊的來龍去脈。

  在病床上,安迪努力地活了下來。他並沒有像約翰˙藍濃那樣,以死成為一個流行文化的傳奇。我想,他是以「活著」這個行為,將自己的生命與流行文化切離,並保有自己的私有人生。

  我最近發現一家經紀公司,專門經紀已死影星與名流,瑪麗蓮.夢露、詹姆士.狄恩等都是他們的「客戶」。據稱,夢露一年的肖像權就有兩百萬美金的收益。在這些人死後多年,他們還是繼續被「經營」(Agent)與「維護」(maintain)……我很高興,安迪並不是這家公司的「客戶」(不過,美國黑人政治家馬爾康?X卻是)。

  當然,這本書裡,還有其他許多非常有趣的論述與經驗談,但是,都以安迪式的無所謂與漫不經心寫出。安迪?沃荷無疑是奠定美國文化巨擘中的一位。然而,當我讀到他認為三件永遠美麗的事物,其中一項是歸國時的美國海關時,不禁有些傷感。以前入境美國,海關官員是歡迎而友善的,但自從九一一以後,美國海關變成了一個高傲而有敵意的關卡。當年安迪所扶持之地下絲絨樂團的主唱,我的朋友Lou Reed,他也抗議美國侵略伊拉克的行為。

  也許,沒有任何的美是經得起時間的侵蝕吧?就像書中的最後的問句:
  「永恆的什麼?」

黃心健

  畢業於台大電機系,赴美就讀巴沙狄那藝術中心學院工業設計系,並獲得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系博士候選人資格。一位精於電子科技又具藝術觀點的創作者。

  曾與紐約音樂人Laurie Anderson合作,後則擔任美國Sega產品研發部與Sony電腦娛樂公司產品研發部的藝術總監。返台後成立故事巢工作室,並於國內大學教授電腦相關的設計課程。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bounded
/ 台灣高雄
2007.03.29看bounded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跳著看這本書,因為寫法像是記給作者自己看的。有點凌亂,這樣反而有它的味道,剛好很符合這個人給我的感覺:有點偏執。 書裡很多名言,我覺得這是他的人生哲學,很棒的句子,關於擁有、名氣等等。 這本書讓我覺得他有點偏執,也正是這樣才好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