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571345017 | |
|
|
|
龍應台 | |
|
|
|
時報出版 | |
|
|
|
2006年7月17日
| |
|
|
|
100.00 元
| |
|
|
|
HK$ 80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新人間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新人間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沒有品格,權力會演變成災難
沒有文明,國家會淪落為巨獸
台灣領導人不可不看,中國權力高層不敢不看
兩岸三地的華人困局中,新時代的大思索
從野火到冰點, 當代最獨立的一枝筆
2006年華人社會爆發力百分百的一本書
◎ 名人推薦語
她選擇寫公開信給胡錦濤聲援「冰點」,選擇用「文明」這個既抽象又通俗、既高調又低調的名詞來當她的攻擊武器,這就是她的書寫策略,也是她的博弈策略。她跑到「冰點」上放野火,是個偶然;火燒到跟她一起搞文字起義的革命夥伴身上,她要以火滅火,卻是個必然:「我們自己是從那種爛泥巴的博弈環境裡走過來的」。--王健壯,中國時報總編輯
與其說龍應台獨自點燃了一片野火,還不如說她只是點燃了一個火種。野火一點,火種自然再燃燒開來。這是因為台灣民眾在呼應。《野火集》不是一個作家的個人事件,而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作者
近年她的文字,直刺現實,促人警醒;觸摸歷史的創痕,讓我默默拭淚;對喧囂的臺灣,對混沌的大陸,以十分微妙而艱難的方式,深入不同的語境,兩邊發言。她有靜水深流,娓娓訴說;也有?那間迸射的閃電,一朝拍案。越來越多黃皮膚黑眼睛的“七年級生”、“八年級生”,被她磁性的聲音吸引。在大陸、臺灣和香港,龍應台成為一個沒有人能夠替代的角色,成為三地傳媒人和學者思想和情感的極其重要的紐帶。--錢剛,香港大學教授
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收錄龍應台這幾年潛居香港,因講座書寫,穿梭各地,寫下她對兩岸三地華人在面對不同步調的社會卻又因為文化經濟的同脈關係而演成的困局,收錄了她對剛剛發生的台灣總統罷免案、解嚴十多年來台灣民主的當前局面以及香港因為23條50萬人走上街頭,她給特首的一封信乃至去年連宋訪問中國大陸,她重量出擊的<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乃至點名寫給中國領導人胡錦濤的公開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輯二則因緣於輯一裡的最後兩篇重量文章,這兩篇在共青團旗下的中國青年報之《冰點》周刊所發表的文章,引起中國權力高層震動,下令讓《冰點》「停刊整頓」,從刊文到停刊,主編李大同完整說明來龍去脈,龍應台更透過<一個人的筆記>,說明她從決定寫到怎麼寫以及內心種種憂慮,整個事件後來更引發台灣大陸知識分子四種不同的反應:台灣陳映真先生反對龍以西方民主進程套用在中國特有的發展、林佛兒則以大中國主義唾罵龍應台的中國主義;而在中國大陸,除了像冰點編輯檯這些人以各種游擊法繼續尋求中國加快他開放的腳步,也有像讀書雜誌快速刊登台灣社會季刊所登的趙剛文章的,藉他人之口表明中國左派的態度,龍應台的親西方觀點,並不為他們所喜。當然也有海外熟悉美國式民主發展歷程的林達為龍應台所推崇的文明價值進一步辯證,台灣或美國現今的種種怪或壞現象並不能否定民主文明的價值。
整個輯二更收錄了刊文到停刊這期間華文媒體對該事件的報導與注目,包括了蘋果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亞周洲刊、BBC中文網等等。
作者簡介
龍應台
1952 年出生於高雄縣大寮鄉,1974 年畢業於台南成功大學外文系,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台灣、德國多所大學,現任教於香港大學。
作家、社會評論者龍應台,自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職務卸任後,在兩岸三地及歐洲文化圈發表作品與演講,並任香港大學教授及新竹清華大學教授,居住港台兩地。二○○五年並和文化人及企業家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致力於社會參與、建立國際視野,引領文化思潮。
1999至2003年春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著有《野火集》、《銀色仙人掌》、《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十餘部作品。其他著作:《我的不安》、《人在歐洲》、《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托瑪斯曼》、《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野火集 二十週年紀念版》
|
|
目 錄
|
序一 爛泥巴裡有人跪著造反 ◎王健壯 04
序二 蒲公英的歡樂和悲傷 ◎錢 鋼 11
<輯一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今天這一課:品格 003
為台灣民主辯護 --與華人世界對話 010
超越「台灣主義」 --向核心價值邁進 020
誰,不是「天安門母親」 --獻給丁子霖 029
民主大道四公里 --為香港人喝采 038
誰把蠶絲當鐵絲 --我看馬英九訪港被拒 045
黑色玻璃罩 050
盆栽香港 054
陷阱何其多 061
十五歲的史觀 064
冷酷的盤算 067
不愛國不容易 071
父親的家鄉 074
羅素,一九二○ 077
我就這樣認識了廣州 080
一個警察的背後 092
走過的路 096
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 --觀連宋訪大陸有感 100
一個主席的三鞠躬 118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 138
<輯二 二十一世紀初的我們>
讓如炬的目光穿透迷霧 ◎知 一 148
《中青報》刊文介紹台灣經驗捱批 ◎《亞洲時報》 155
你不知道的台灣——讀龍應台〈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有感 ◎林佛兒 160
心有壁壘,不見橋梁 ◎林 達 167
從「野火」到「冰點」 ◎李大同 189
一個人的筆記 ◎龍應台 203
中國媒體遭寒流 《冰點》被停刊(節錄) ◎BBC 216
《冰點》主編擬告中宣部 ◎台灣《蘋果日報》 218
無聲與失焦 ◎新加坡《聯合早報》 220
我寧可選擇文明–論陳映真與他的中國 ◎李弘祺 223
中國政治進入了十字路口 ◎楊鵬 240
<附錄>
我的文章像沼澤裡飛起的鴨子 ◎《亞洲週刊》江迅專訪龍應台 251
|
|
序
|
有「序」為證---爛泥巴裡有人跪著造反
王健壯
「冰點」這兩個字本來是三浦綾子的代名詞,是因為龍應台才讓它跟李大同與盧躍剛這兩個名字、跟中國媒體與政治這樣的現實,產生了新的聯結。但當龍應台向胡錦濤喊話「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那天,台灣媒體爭相報導的卻是「龍應台痛批老長官馬英九」,爭相追問的卻是「國青團該不該出個像共青團那樣的胡錦濤」,冰點、李大同、盧躍剛通通加起來也不如一個馬英九;每個人祇聽到「台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每個人都在遙望北京的背影自我洩慾。
二○○五年十月初的事:早上睡過頭,匆忙從薄扶林大道香港大學宿舍趕到赤臘角機場時,原以為一定趕不上班機,沒想到飛機誤點,反而偷得浮生片刻閒。悠悠哉去機場書店逛了一圈,買了本書,再走去機場「星巴克」的咖啡座,點了杯咖啡,隨意翻讀剛買來的書。
書是董橋的「甲申年紀事」。
每次看董橋文章,都會感嘆自己患了貧血症,才、學、識、情樣樣貧血。醫學上,貧血是小毛病,但才、學、識、情的貧血卻像絕症,讀再多書,寫再多文章,就像吃再多補藥一樣,依然藥石罔效。
看「甲申年紀事」時,亦復如是。從第一頁小引裡的一句話:「亂世文章可怒不可怨,宜悲不宜愁:怒則發憤,怨是小氣,悲而能壯,愁必纖弱」開始,就一路感嘆不已。
翻到書後面「龍應台看海的日子」那篇,本來無聲的感嘆竟不自覺化為沉重的一聲嘆氣:「台灣的國民黨已經吊著歷史的尿袋坐在院子裡打盹;執政民進黨一味吞服台毒的春藥遙望上海的背影自我洩慾;香港剛剛變成四九年十月之後頭幾年的大陸」,「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著風燈的客棧…靜夜裡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爭吵,聯想的也許是台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真是字字句句血肉豐沛啊。
董橋叫龍應台師妹,他這個師妹從台北辭官後就南飛落腳香江,「看海的日子」中董橋寫的「望海的樓台」,就是龍應台這幾年的棲息地:「沙灣徑二十五號」;這是她寫信的地址,專欄的名稱,辦沙龍的聚會所,有一天也許會成為一個代名詞,文化地標的代名詞。
巧的是,看董橋這本書之前三十幾個小時,我就坐在沙灣徑二十五號的客廳裡。當天,主人邀請了二十多位客人,除了香港本地外,分從北京、廣州、吉隆坡、新加坡、台北前來,大家圍成一圈坐而論華文媒體的未來,十幾個小時輪流不停地各言爾事也各述爾志。
我就是在這場被龍應台事後形容為「繁花亂插」的沙龍型聚會中,初識李大同與盧躍剛。
我對大陸媒體的「異議人士」一向有興趣,對「中國青年報」裡常搞「文字起義」的老牌異議人士李大同與盧躍剛,當然也略知一二;平常我雖然不習慣也不擅長沙龍式的坐而論道,但那次匆匆趕赴沙灣徑,有很大的因素是想見見這兩個「造反派」。
大同與躍剛造過很多次反,但他們造的最大的一次反,卻是請龍應台寫了一篇文章:「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刊登在他們主編的「中青報」招牌版面「冰點」上面。
當時連戰與宋楚瑜剛結束大陸破冰之旅,兩股台灣吹來的風吹得許多人薰薰然,大同他們想借風駛帆,左思右想便請了龍應台這位「知道限制並且能超越限制進行寫作」的境外作家,跟他們一起搞文字起義。「我不是在向妳約稿,我是在邀請妳一起來推動歷史進步」,這是盧躍剛向龍應台約稿時的台詞,既甜蜜窩心,又自信氣魄,難怪龍應台會欣然應命。二十四小時後,稿件就從望海樓台傳到「冰點」辦公室。這個曾經放火燒遍台灣的作家,第一次在共青團中央的機關報上粉墨登場,當起了台灣的代言人。
在沙灣徑那場聚會中,有人問大同他們:「為什麼想登、敢登龍應台的文章?」他們的回答是:「這是博弈!」
博弈?沒錯,他們用的確是「博弈理論」中的「博弈」這兩個字。把衝突、談判、妥協、角力,化為可計算的程式,再計算好各種可能的變化,以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贏得勝利,就是「博弈理論」。
其實,不用懂「博弈理論」是什麼,大同與躍剛早就是博弈老手。他們過去寫萬言書向領導抗議,是博弈;拒絕刊登「典型宣傳」,是博弈;用「大領導」的話罵「小領導」,也是博弈;請龍應台寫文章,當然更是不折不扣的博弈。李大同說:「以前不可能博弈,但現在我們可以試著跟當局下兩步棋」;龍應台成了他們的棋子,一顆也許可以替中國困局殺出一條活路的棋子。
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棋子下定位,龍應台文章在「冰點」刊出,大同他們贏了棋;但贏棋的滋味猶存,二○○六年元月二十四日,共青團中央卻下令「冰點」停刊,他們輸了這盤棋──也許李大同他們不作此想,但城堡都被人奪去了,還不叫輸棋?
元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我在報館接到龍應台的電話:「『冰點』停刊了,我想寫篇東西」,語氣夾雜著沮喪與悲忿。隔天,她傳來一篇三千多字的稿子;元月二十六日早上,「中國時報」A5版上登著斗大的兩行黑色標題字:「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致胡錦濤的公開信」,左右兩張照片,龍應台與胡錦濤各據一方。一個境外作家在境外媒體上直接與他對話,這大概是胡錦濤的平生第一次吧。
一如以往,龍應台的文章以燎原之勢迅速燒遍全球華人知識圈;怎麼封也封不住的網路到處散佈這則文字起義的消息,海內外抗議聲援的言論像煮沸的開水滾滾作響;短短二十天後,共青團中央下達命令:「冰點」復刊,但李大同與盧躍剛調職。城堡保住了,但堡主卻換了人。
「冰點」復刊前,我的朋友楊渡,人在北京出差,他跟大同與躍剛見了幾次面,有天他問到復刊的事,李大同很生氣的回答:「有這麼隨便嗎?他們要停就停,要復刊就復刊,這不是欺負人?我們先去海南島曬幾天太陽回來後再說」;問他們「復刊後會不會被調職?」回答是:「不會,不可能的事。這次博弈他們輸了,輸得很難看啊!」
又是博弈!共青團中央史無前例收回成命,團中央博弈輸了;李大同與盧躍剛被剝奪兵權,放逐到研究所當閒差,好像也博輸了;龍應台呢?「冰點」復刊是否跟她開第一槍起義有直接關係?國家最高領導人有沒有看過她的文章?無從查考;但不問不查也知道,「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言而動天下,一文而變決策,她當然是這場博弈的贏家。
楊照曾以台語的「憨膽」形容野火時期的龍應台,傳神至極;她自己也說寫「野火」時「是帶著一股『氣』去寫的,一股跟你周旋到底的氣」。現在的龍應台雖然仍不失憨膽本色,卻多了幾分世事洞明的博弈技巧。
龍式風格的書寫策略,獨步江湖,很難找到罩門,但稍稍用點心的人,卻不難洞穿她細縫密織的策略防護網,從她的字裡行間,隱約可以感覺到她的壓抑、修飾甚至是掩飾;很顯然她還有「氣」,但她不想像其他人那樣的氣急敗壞──換種說法吧,她不想像別人那麼的不文明,那麼的沒有教養:誰聽過她罵人帶過髒字?
她選擇寫公開信給胡錦濤聲援「冰點」,選擇用「文明」這個既抽象又通俗、既高調又低調的名詞來當她的攻擊武器,這就是她的書寫策略,也是她的博弈策略。
她跑到「冰點」上放野火,是個偶然;火燒到跟她一起搞文字起義的革命夥伴身上,她要以火滅火,卻是個必然:「我們自己是從那種爛泥巴的博弈環境裡走過來的」,「我常常想,為什麼我對中國大陸的『氣』那麼容易就涼了?是因為我對這個地方的情感和承擔不夠吧?這讓我很慚愧」,這是她當初答應替「冰點」寫稿的原因,當然也應該是她決定從境外馳援「冰點」的原因。
的確,台灣有許多像龍應台這樣年紀的人是從爛泥巴裡爬過來的;爛泥巴裡藏著警總、文工會、總政戰部、新聞局、戒嚴令與出版法,處處荊棘,遍地詭雷,不傷不死者幾希。有過這樣經驗的人,一旦看見或聽聞有人在爛泥巴裡「跪著造反」(盧躍剛的話),怎能別過臉轉過身,不聞不問不伸手?
中國的今天也許並不全然是台灣的昨天,但中國現在的「全能主義」(totalism,鄒讜教授創造的名詞)不再那麼全能,「高度一體化的整體」逐漸鬆動,「國家佔領社會的空間」日益縮小,卻的確有點像昨天的台灣:緩慢的降壓,逐步的向民主過渡。對媒體,對李大同、盧躍剛這樣的記者,這是變局的序曲,冰裂的第一聲。
然而,台灣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樂觀的人肯定有,我不悲觀,但有所保留。更何況,政治的魔鬼不死,祇是換了一張面具;台灣現在還跪著造反的人雖然沒了,站著造反的人也偶而有之,但讓人駭異的是,怎麼竟然還處處看得到跪著請安的人?向換了面具的政治魔鬼跪安,也向戴著笑鐵面的商業魔鬼跪安。
中國要這樣的台灣的今天嗎?或者說中國在複製台灣的同時又可以不變成這樣的台灣的今天嗎?
對許多人來說,「冰點」這兩個字本來是三浦綾子的代名詞,是因為龍應台才讓它跟李大同與盧躍剛這兩個名字、跟中國媒體與政治這樣的現實,產生了新的聯結。但當龍應台向胡錦濤喊話「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那天,台灣媒體爭相報導的卻是「龍應台痛批老長官馬英九」,爭相追問的卻是「國青團該不該出個像共青團那樣的胡錦濤」,冰點、李大同、盧躍剛通通加起來也不如一個馬英九;每個人祇聽到「台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每個人都在遙望北京的背影自我洩慾。
如果等待的結果是這樣的台灣的今天,我相信李大同與盧躍剛大概會搖搖頭:「我們還是跪著造反吧!」
(本文係作者為龍應台新書「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所寫的序文)
|
|
內 容 試 閱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4,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rein
/ 台灣台北
2009.10.30看rei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從野火系列後我就很少看龍應台的書,最近才又看了大江大海跟這本,果然是個會寫文章又思慮周密的一個文化批判者
她的文筆犀利已經是眾所皆知的,或許常有偏鋒,但不可否認的是至少都還頗有見解。她的執著不在內部鬥爭或較低層次的口水戰,更多的是對家國將來的思維,統獨的概念對她來說應該不是那麼重要的思想
或許一個先知或智者的理念向來都會是被兩面批判的,對左對右應該都不甚討好,但是讀這些文章倒是讓我更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基本教義派的偏執何在或許是我這種新一輩的人,無法那麼容易理解的事,但是思想的百花齊放何仿又不是一種幸福?
人跟人的思維深度真的是人比人氣死人,但是汲取先行者的各種不同想法卻又是必經道路,這樣才能讓整體的素質更能提升,而不是淪為政客或有心人士操弄的布偶,加油吧!龍應台,繼續說、繼續寫妳認為應該的話或文字,讓我們用更寬廣的幅度來思考
ellen’s attic
/ 台灣台北
2008.07.08看ellen’s attic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從《野火集》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不管你認同她的文章或者不同意她的論述,龍應台總是能用她那一支文人的筆在依舊動盪的世界掀起波濤,引發彼此赤裸裸的激辯與爭議。
相較於二十年前《野火集》時的時局變化,也許我們在民主演化的「質」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然看到目前當今紛擾的社會及傾向「絕對化」的價值體係,不論是檢視台灣,眺望兩岸,放眼全世界,顯然我們需要學習的,除了建立彼此認同的「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 ── 自由的心靈、人權的堅持、對異議的尊重、對法治的遵守、對內部集權的反抗、對弱勢團體的照顧等等。」,我們似乎更需要試著去學習存在多元價值社會裡難得的人與人之間的「寬容」。
"自由的國家,需要內心自由的人民──有自尊,但不自負的人民;對自我人格價值有信心,也對自己能力、 價值觀有信心的人民。…因此,我們每個人該自問的是:在我能力範圍內,我為自己與國家的未來,做了什麼?"*
儘管「犀利的文字背後,有著台灣知識份子沉重的痛心疾首」,但龍應台說「我的文章像沼澤裡飛起的鴨子」....數十年一路走來,龍應台不過是在用她的一支筆與坦誠的勇氣「實踐良知」。如果你也讀懂了她的初發心是建構在「對真理的嚮往與堅持」及「價值認同」,請你拍拍龍應台的肩膀,給她一點默默的溫暖,表達知音的感動。
這本書也同時在強調,同樣的議題論述,可以容許存在不一樣的觀點,不同的聲音。還是不想翻閱這本書?….那就來聽歌吧!
我說的每一件事 / 你都可以說得一樣好
從你那邊看 / 你是對的
從我這邊看 / 我也是對的
因為我們都經歷了太多個早晨
還有身後一千哩的路途**……
Note:
* 《自自由的國家,需要內心自由的人民》,這是脫離蘇聯獨立十五年的拉脫維亞共和國總統維克佛瑞柏加(Vaira Vike-Freiberga) 在去年國慶日上令人振奮的演講,提醒族群複雜的國民,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天下雜誌2006.12.20)
** Bob Dylan - One Too Many Mornings 歌詞譯文節錄自《地下鄉愁藍調》,作者馬世芳。
邱季雍
/ 台灣嘉義市
2007.06.04看邱季雍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龍應台女士犀利的筆鋒,一針見血的筆調,道出所有中華民國國民心底的困惑及心聲......精采!精采!!
Srong Hsu
/ 台灣新竹
2007.05.09看Srong Hsu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在龍應台的作品集中, 無疑地, 這本書是最「精采」的.
從為台灣的民主辯護, 寫到給兩岸的領導人.
不同的時空, 不同的事件, 或許在今日的反貪靜坐、滾滾紅流中,
給台灣的領導人一文「今天這一課- 品格」, 是當頭棒喝.
但本書的菁華, 其實是在給大陸的領導人一文「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前後因果.
導因於大陸黨刊"冰點週刊"編輯者急於突破現行於中國大陸言論混沌的空氣的邀稿,
龍一文「你不得不知道的台灣」掀起萬千波瀾, 以致日後的冰點停刊,
再拱出龍應台給中共領導頭子的公開信.
這段期間龍應台的尷尬處境: 被彼岸知識份子的讚賞與批評、被此岸知識份子的讚賞與批評,
大華文區媒體(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報導、台灣媒體的"有趣"報導、冰點周刊編輯的勇敢,
都可以讓我們慢慢地瞭解中國大陸的言論自由處境, 對比兩岸人民思想的鴻溝.
她這隻躍然而起的鴨子, 讓我這身處此岸的獵人, 了解與彼岸獵人所立之處有多遙遠.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