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43369
陳義芝
九歌
2006年8月27日
83.00 元
HK$ 66.4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九歌文庫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從筆墨的簡潔、天人遠隔的失子傷痛,追懷的蘊藉,至情至性,可見陳義芝傳承中文散文譜系的氣質。他不僅是詩人,更是散文家。
二十年前他的散文即獲四方獎譽,二十年後,他潛入命運深海,隨波翻湧,以孤獨而深刻的體驗,為倫理悲喜作出知識系統般的注解。長文沉鬱,小品峭拔,在參悟人生的哀涼中,透露一股幽韻,為當代最深情而雅重的書寫。
本書特色
★本書封面由繪本作家幾米繪圖。
★〈異鄉人〉、〈為了下一次的重逢〉等文,發表時感人熱淚,廣受讚譽。
作者簡介
陳義芝
1953年生於台灣花蓮,成長於彰化。台灣師大國文系畢業,高雄師大中國文學博士。1972年開始創作散文與詩,為中堅代著名作家,曾應邀出席新加坡國際作家營,日本秋吉台國際藝術村翻譯計劃。現任聯合報副刊主任,並於大學兼授現代文學課程。
已出版詩集、論著十餘冊,主編散文選多種。所著散文曾獲教育部文藝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近年新作傳承中文譜系,發揚文化氣質,以描寫倫理悲喜的事件特受矚目。
目
錄
潛入沉船殘骸處(自序) 003
輯Ⅰ
異鄉人 015
運河邊上 029
再別艾城 033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038
再見山門 048
你所不知的軌道 053
台北行 056
始見太魯閣 063
中國人子 067
我的刪節號 069
別後消息 072
與洪醒夫有關的記憶 079
附章:
寧波女子 083
試蹄的小馬 088
小記邦兒 095
生在花蓮 098
輯Ⅱ
鐘錶館 109
金蟲祭 110
流浪的狗 113
桃花蝌蚪 116
金魚的巴夫洛夫實驗 118
冬之光 120
鐘上的小人兒 121
玄武岩守望 122
代 筆 124
書 緣 125
資料室之夜 127
誤 讀 128
熱帶魚遐想 129
發光的淚水 131
山邊那孩子 132
第一句話 134
火 山 135
無 心 136
千禧年 137
備忘手記 138
輯Ⅲ
不知不覺就開啟了新天地 147
成長之書 150
蕉香與書香 154
到三民站下車 157
一九八○年代遺事 161
玉山手札 167
遇見柏林 174
泰北清邁、清萊山區行 182
趙玉老觀音寺求籤 193
春深的廣州.一九九一 198
從漳泉來的 203
瑟瑟的風在低語 207
輯Ⅳ
她出現了 213
美麗的工作 217
一個指環 221
節 日 224
任 命 227
愛情這顆星球 230
向一口泉水走去 234
很藍很藍的對話 237
巴歐巴 240
附章:
水邊札記 243
序
潛入沉船殘骸處
上一本散文集《在溫暖的土地上》,出版於一九八七年。明年就二十年了。
這段期間,我寫詩,寫雜文式的評論,也寫學術論文。出版詩集五冊,選注兩冊,學術論文兩冊。散文著墨不深。應蔡文甫先生邀請,散文選倒編了一些,例如:《散文二十家》、《散文教室》,及「新世紀散文家」書系十餘冊。分別撰寫過〈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文成法立〉、〈誰是當代散文大國手〉、〈散文的傳統〉等編序,表達自己對散文的看法。二○○三年參加東吳大學「散文創作與時代感受」座談發言,強調:愈是有個體感受的個人化散文,愈有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是「集體」的一個角落,是集體面相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這本散文,全寫我熟悉的、立足的角落,套用美國當代女詩人亞德麗安.芮曲(Adrienne Rich)「潛入沉船殘骸處」的說法,我去探查我的沉船殘骸,看看沉在水下的船身和那些留下的寶藏。誰的生命角落沒有沉船殘骸?如果我們潛得夠深,就能發現。
亞德麗安.芮曲說得好:
我要來目睹的是
船的殘骸,而不是殘骸的故事
事件本身,而不是傳說的神話
我心目中感人的散文就是「船的殘骸」、「事件本身」,我希望自己的散文也是。它可能是無聲的陰影,可能是幽冥的暗夜,都是作者親身經歷,因而帶有近乎知識系統的感性。
加拿大作家馬格麗特.艾特伍(Margaret Atwood)在〈作家論寫作〉,提出「與死者協商」這一論旨,同是為了透露吸引人而不為人知的另一世界的聲音。
所謂「另一世界」,當然不是營營利害的現世,而是響著七弦琴音的生命之鄉,大情大義的倫理、大悲大喜的命途。二十年如一夢,這是我最切切思索的主題,也是我認為最值得作家一窺究竟的領域。
中國先秦的散文,我一向當思想、歷史材料讀。文學散文,要以唐宋以後之作更富於創造,歐陽修、蘇軾、歸有光、袁枚,都是我寫散文的活水源頭。輯I勾勒感情長途的轉折試煉,輯II寫點滴在心的鏡頭啟示,輯III寫知性的感觸、探訪,輯IV寫紅媛與我,回扣輯I。貫串整本書的軸線是:緣與命。
緣與命是五十之年的我找到的一把梯子。我踩著梯子下到深海,打撈可用的或可紀念的時光殘骸,發出一些脆弱的訊息,獻給一起跋涉的人。
二○○六年八月二日寫於台北
內
容
試
閱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eason
/ 南臺灣高雄
2007.01.09看easo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除了臉上多添幾條皺紋以外,最令人感傷的莫過於目賭親友離開人世的那種永別。讀完這本書中的<異鄉人>及<為了下一次的重逢>這兩篇文,我坐在書桌前悵然了許久,瞬刻間,腦海裡浮現許多畫面,其中有不少是個人參加過親友公祭時的場景。我抬頭望著牆上的時鐘,不自覺地將這本書一口氣讀完,儼然已經是午夜兩點多了。我試著用作者及其親人的角度來感受永別的憂傷,這樣的思緒打轉讓我一整悶,一時間找不到令自己釋放的出口。直至讀到附章<小記邦兒>,這篇反而平
實簡單的筆觸,甚至使用了注音來做狀聲詞的寫法,竟讓我不爭氣的眼眶傾刻間決堤。
曾有一位密宗大師這樣跟我提過,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就如同一盞蠟燭,它的粗短長細在我們入世時就已註定好的,而人為所能掌控的就是它的燭火,燒得越快,緣份越快散盡;反之,緣份較為延長,這關係到此生的修身及修為。佛家云: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作者在遭逢如此家變,勢必在內心做過最沉痛的省思,其中多少會有些自責,這是人之常情。『什麼樣的痛最痛?哭不出來的痛才最痛』早忘了在何時,腦袋瓜子裡有吸收過這樣的句子。2003年的悲傷,潛伏在作者的胸口侵蝕近一年,才在逝兒週年提筆寫下<異鄉人>。不過,我相信,至少作者周遭友人在看到作者的抒發後,可以安心許多。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書中,收藏了陳老師的夫人,葉紅媛的畫作;還有已逝邦兒高中時期的油畫作品。其中,我對於陳夫人於2005年所繪的一幅畫感觸頗深,那幅畫名為<等待過河>,海天一色的灰濛中,一家四口在岸邊等待,如同在生命的洪流中期待著什麼?然而人類在面對大自然(延伸命運、世俗皆然)時,更顯出自我的渺小於無奈。在作者的文字抒發間,編者收錄了這些繪圖,恰如其分。這本書值得一讀的不只以上所述,還有作者個人的世界觀、愛情觀,以及他擅長的詩作,乃至他與文學友人的對話記述,都是上選之作。閱讀過程中,讀者即可感受到所謂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畫裡有話的超然意境。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