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德國觀念論講演錄

康德與黑格爾之間:德國觀念論講演錄
9789861247335
彭文本
商周出版
2006年10月28日
167.00  元
HK$ 141.95  






* 叢書系列:哲學人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哲學人


[ 尚未分類 ]









1781 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

1804 年,黑格爾的哲學發展邁出最後一步,而康德也在該年過世。

短短二十三年的時間,卻發生了哲學史上最驚人的變遷:從康德到費希特與謝林、再到黑格爾的整個哲學發展。

  沒有這場變遷,就沒有浪漫主義,也無由出現黑格爾系統崩潰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甚至也無從導致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亨利希於1973年首次對美國的學生演講,優雅地詮釋德國觀念論的歷史及其與當代哲學的關係。他從康德系統裡的結構和衝突開始,從近代思潮的哲學主題和當時的文化狀況去理解康德主義以及斯賓諾莎哲學的重生;接著仔細鋪陳費希特的《知識學》,然後綜觀由諾瓦利斯、施列格和賀德林所開啟的浪漫主義;最後以黑格爾系統的簡述做結。

作者簡介

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

  慕尼黑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著作達三十二部,發表的論文超過兩百篇,為德國重量級哲學大師。

大衛.帕西尼(David Pacini)

艾莫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歷史神學系教授。





:穿越除魅化的記憶
DAVID S. PACINI
銘謝
正文注釋和書名的縮寫

1 導論

I. 康德哲學的系統結構
2 內在經驗與哲學理論
3 感受、認知、及「形上學的謎」
4 自由作為理性大廈圓頂之「拱心石」

II. 康德早期的批判者
5 「神秘主義」的誘惑
6 雅可比和「自由的史賓諾莎主義」
7 雅可比和直接性的哲學
8 萊因原德和系統精神
9 萊因厚德和「基礎哲學」
10 舒爾轍和後康德的懷疑論

III. 費希特
11 《埃奈西迪慕斯的書評》
12 〈自己對基礎哲學的沈思集〉I
13 《自己對基礎哲學的沉思集》II
14 《知識學》(1794-1795)
15 構想力和渴望的理論以及它們對施列格、諾瓦利斯和賀德林的衝擊
16 在《知識學》中的基礎和系統
17 意識自我關連性的吊詭特性
18 思辯神學的轉向

IV. 賀德林
19 賀德林的〈判斷和存有〉之地位

V. 黑格爾
20 到達第五哲學的路(《邏輯學》)
21 否定的邏輯和它的應用

索引

top

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

  三十年前,我在哈佛大學做了這些講席。1973 年,我接受了凱文爾(Stanley Cavell)和羅爾斯(John Rawls)的邀請,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期間休個假,到哈佛大學教授一個學期的德國古典哲學。講席課程期間,哈佛大學延長了我客座教授的邀請,使我可以在海德堡大學(與隨後的慕尼黑大學)和劍橋大學之間輪流講學。我在哈佛大學講學至 1984 年,期間十分榮幸有這個機會參與許多卓越同事的講座──從蒯因(W. V. Quine)的所有課程到某種邏輯的證明理論。

  從一開始,羅爾斯和凱文爾便向我解釋為何希望我能讓美國學生和學者得以一窺傳統德國古典哲學。而我也開了一個學期的課以回報他們,嘗試去揭開康德(Immanuel Kant)哲學及其後繼者的動機及其系統結構。我也試著去解釋他們的理論和論證(而略去他們經常提出的誇大主張),好讓那些受過分析哲學訓練的同事及同學能夠嚴肅地對待它們。令人吃驚的是,有一大群來自各系的學生和同事聽眾,使得這些演講頗受歡迎──其實是太熱情了。

  這門課程中,有三位我的學生,其中一位是帕西尼(David Pacini),他為這門課程做了筆記,不只分送給修這門課的學生,也分送給其他科系的資深教師與一些圖書館。這份筆記提供我這本書的基礎。帕西尼同時也貢獻他的知識、能力及關懷,來編輯及詮釋這些材料,而我也非常歡迎他所提供之深刻及有見地的解釋,而他的前言,更是深刻而普遍地解釋了我為何將後康德運動(post-Kantian movement)轉化為一種可被接受的哲學觀點之動機。感謝他,同時也感謝華特(Lindsay Waters):他對於出版此書鍥而不捨的興趣。

  無疑地,這些演講代表了我在 1970 年代早期對於後康德運動的知識及理解。那個時期,我已經廣泛地出版過關於此運動之種種的著作,並仰賴一些我所發現的尚未出版文獻。當然,隨著其後幾十年裡新的題材的發現,我對於後康德哲學歷程的理解也持續在發展。「耶拿計畫」(Jena Program)的提案,使得我能得到某些機構和基金會的支持而繼續我的研究。由於研究的情況和我自己的理解持續不斷地進步,使得我能夠發展自己的哲學立場。帕希尼與我都認為,本書最好只是以注解的形式把這個計畫的一些成果以及我近年來的哲學作品放進這些演講裡。因此,這本書的主體仍然是我在 1973 年教授時的哲學觀點。

  The book which is now available in Chinese Language is based on a lecture course I deliver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Spring-term of 1973 - my first semester at this university and the first course of this kind since many decades. I am told that it was effective in changing the American perception of the classical German tradition and that it contributed to the origination of the recent wave in Anglosaxon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which associates itself with this tradition.

  I am grateful to the translator and the publisher for making the course available within the Chinese civilisation which I admire and which, I am sure, can contribute to the survival of this tradition within the thought of mankind.

Dieter Henrich 亨利希教授為本書中文版的序言

  這本現在以中文面貌呈現的書是根據我1973年春季學期在哈佛大學所教授的演講稿─這是我第一學期來大哈佛講學,而且這個大學數十年以來也第一次有這類的課程。我聽說這個演講引發美學界對古典德國傳統的理解一些轉變,而且它對於與這個傳統彼此交流的英美哲學新思潮的開創也提出了一些貢獻。

  我非常感謝譯者和出版社使得這個演講能夠在我所景仰的中國文化裡流通,而且我敢肯定,中國文化必能在人類思想中為這個傳統的延續提出它的貢獻。

狄特.亨利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