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住宅巡禮

住宅巡禮
9789867174604
林錚顗
左岸文化
2006年11月06日
133.00  元
HK$ 113.05  






* 叢書系列:左岸精選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8.1*25.7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左岸精選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民屋/住宅建築









  這本書可說是二十世紀世界「住宅建築」之旅,是作者走訪八位二十世紀偉大建築家所設計建造的九件不朽住宅名作,藉由置身於那些住家中並在其四周走動,記下所見、所思、所感而寫成的。所以本書既像是旅行日記,又像是建築的導覽書,也像是素描和照片組成的田野調查筆記。

  從本書的內容中,藉著作者的眼和手,讀者得以了解到柯比意、萊特、阿斯普龍德等建築大師是如何思考人與建築的關係、什麼樣的住宅空間和設計才是他們認為理想的方式。

作者簡介

中村好文(Nakamura Yosifumi)

  建築師,一九四八年生於日本千葉縣,一九七二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築系。在?道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之後,進入都立品川職業訓練學校木工科學習。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為止,在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工作。一九八一年設立Livinghouse。一九八七年以「三谷先生的家」獲得第一屆吉岡賞。一九九三年再以「一系列的住宅作品」獲得第十八屆吉田五十八賞特別賞。現在,擔任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居住空間設計術》(王國社)、與柏木博共著《普請的顛末》(岩波書店)。

  主要建築:「三谷□□的家」(1986年)、「朝吹□□的家」(1991年)、「清水高原的家」(1992年)、「上□的家」(1993年)、「今村家改修」(1994年)、「美術館 as itis」(1995年)、「扇□谷的家」(2001年)、「風子□□□」(2002年)、「REI HUT」(2003年)□□。

  從他的著作中感受到作者是個纖細、柔和、風趣的藝術家。他每天和事務所的人一起用早餐,是相當有名的。他自己也參加抽籤以決定早餐的工作任務,有時擔任採買,有時擔任烹飪。他認為生活不只是工作,所以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乃是住宅設計上非常必要的。建造一個家最感愉快的是,能夠與住在那個家的spirit(靈、靈魂、精神)相遇的瞬間。所謂舒適的空間,就是能讓自己感覺自然的地方。

  中村好文先生自學生時代起,就有志於把住宅設計和家俱設計當作一生的工作。自創業以來,已經設計過百間以上的住宅以及各色各樣的家俱。他以喜愛旅行和料理、輕妙灑脫的隨筆作家而為人所知;在著作中,可以見到諸如遊戲之心、餘裕、自然體這樣的言詞。他心中理想的家就是穿著像牛仔褲這種居家服的家。



前言

柯比意的「小屋」
瑞士/柯爾塞 一九二四年

菲利普.強森的「城市住宅」
美國/紐約市 一九五○年

阿爾瓦.阿爾托的「科耶塔羅」
芬蘭/穆拉茲羅 一九五三年
 
里特弗爾德的「施洛德住宅」
荷蘭/烏德勒支 一九二四年

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
美國/賓州密爾.巒 一九三六年

阿斯普龍德的「夏日住宅」
瑞典/司提那斯 一九三七年

馬里奧.博塔的「利果爾內托住宅」
瑞士/提契諾地方 里郭內多 一九七六年

路易士.康的「耶歇里克住宅」
美國/費城 栗子崗 一九五九─一九六一年

柯比意的「休閒小屋」 
法國/馬丁岬 一九五六年

《住宅巡禮》讀者指南

後記



  這幾年來,我持續在世界各地旅行,拜訪依然存在的二十世紀住宅名作。

  學生時代,我從柯比意等偉大建築家的經歷中得知,為了成為建築師,或者為了當個建築師,旅行是一項必要的課外學習。雖然從年輕以來,我就喜歡旅行,但這次「住宅巡禮」之旅,卻是將我這個旅行喜好加快腳步的成果。

  我自己經營一家設計事務所,千方百計地擠出時間和籌措費用,曾經最多一年七次,如果將日數加在一起的話,差不多有三個月的時間在海外度過。

  以這種程度屢屢遠赴海外,應該已經讓我變成一個習慣搭飛機旅遊的人,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完成機場報到和出關手續,度過無聊的等待時間,隨著成排的旅客緩緩地進入機艙內,深深地坐進指定的座位裡,卡嚓,一繫上安全帶,輕鬆的安心感覺在胸中擴散,而同時旅行的緊張不安、心頭噗通噗通的興奮感,也從體內某處滲出來,浸透全身,說什麼也無法保持像坐上通勤電車時那種平常的心情。唉,真是白活了!

  這個特別的興奮感,一定直接連繫到四十多年前,某個旅行的早晨,那令人懷念的記憶……

  行駛在短距離區間的小型火車,稱為「輕便鐵路」,也許知道這個名詞的人已經不多了。

  我生長於房總半島海邊的農家市鎮,它與國鐵車站(現在的JR車站)所在的城鎮相隔十公里,兩地之間的交通聯絡方法,唯有依靠由兩三節車廂組成的那種「輕便鐵路」。

  不過,當時我們並不稱這種火車為「輕便鐵路」,而叫它「軌道」或者「火柴盒」。「軌道」是「軌道車」的簡稱;「火柴盒」的暱稱則來自兩點,一是它的車廂大小只比遊樂場的電車約大上一圈,形狀像個可愛的盒子;一是它那表面觸感有如砂紙的焦褐色車頂,專門術語叫做「砂質車頂」。

  反正農家的孩子幾乎沒有旅行的機會,一旦坐上「軌道」,對我來說,它就意味著將「啟程」朝著遙遠的陌生土地前進。

  小學一年級的秋天,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那樣,我和母親兩人一起回去她在大阪的娘家。其實,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像旅行的旅行,而且是為時一星期的長期旅行。

  不只這樣,出發那天的早晨,我們所搭乘的「軌道」車廂內部的氣氛,即使對一個小孩子來說也是印象深刻的:秋天柔和的陽光,從車廂上下開啟的窗子射入的模樣,以及那時車廂內籠罩著清漆微微的味道,還有眼光好奇的乘客們看著在漁港城鎮上少見的、樣子像是都市人準備去旅行的一對母子(前些日子母親到美容院燙髮,打扮的很俐落,而我則像是過七五三節的樣子,還繫著領帶)。這些景象彷彿是古老無聲電影的畫面,映入了我的眼簾。

  除上述的情景,還有當我一坐上木製的堅硬座位,心中就因期待、不安及好奇三者相互角力而產生的異樣興奮;在經過老師和父母同意之下獲得休假的特別待遇之時,那種像是被誇讚後的明朗心情,也都從記憶陰暗的一角完全甦醒過來。

  其實,這是從成田機場搭乘飛機出發的一瞬間,在腦海中、在感情和感覺上,我所清晰回想起的那值得紀念的起程記憶。

  或許有人會說:「說什麼啊,都已經是白髮雜生的歲數了,還像個小孩子似的。」但是我還是要再加一句話,在走訪目標住宅時,還得在這種心情之上再添加「雀躍感」才行。比方說,那種心情就像是前往與苦戀多年的愛人相見吧!

  這本書,是我親自訪問歷史性的住宅名作,而且置身於那些住宅中,在那些住宅的四周走動的時候,記下所見、所思、所感而寫成的筆記。

  本書既像是旅行日記,又像是建築的導覽書,也像是素描和照片組成的田野調查筆記,如果您從這本書中能體會到那使我心臟噗通噗通地跳、緊張不安,而又雀躍不已的到底是什麼,這就是我的幸運了!

欣賞「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 文/施植明

  西方建築師設計住宅始於威尼斯商人在大運河兩側爭相建造華麗的建築立面,文藝復興時代富甲一方的家族更聘請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如同宮殿般的府邸(palazzo)以及鄉間的別墅(villa),使得住宅從滿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空間提升到表達美學意圖與社會地位的象徵。這股風潮在十七世紀吹到了巴黎,建築師開始為貴族與資產階級設計體面的府邸(h?tel)。十九世紀末巴塞隆納的資產階級也爭相聘請建築師設計傲人的住家,其中建築怪傑高第(Antoni Gaudi, 1852-1926)設計的奎爾府邸(Palacio G?ell, 1885-9)、巴特羅公寓(Casa Batll?, 1904-6)與米拉公寓(Casa Mil?, 1906-10)在一九八四年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文化資產。

  對於強調建築形式應回應當代實質條件的現代建築師而言,住宅提供了表現「形隨機能」的最佳舞台。以住戶的生活需求組織內部空間,依照不同的機能賦予相應的空間與造型,「由內而外」的設計程序所發展的「機械美學」顛覆了「由外而內」強調中軸對稱與和諧量體的「古典美學」。基於人類基本生活需求的共通性以及建築生產的合理性與經濟性的考量,現代建築提出了摒除文化差異性考量的「國際樣式」來因應工業革命之後都市化現象所面對的中低收入住宅嚴重不足的社會問題。 法國建築師科比意所說的「住宅是生活的機器」清楚地說明了現代建築的住宅設計又重新回到以生活機能為原點的思考模式。

  吊詭的是,現代建築試圖解決社會問題的「機械美學」在二十世紀初期並不足以對抗學院與官方支持的「古典美學」,只能獲得追求前衛思潮的中產階級所青睞,使得原先為了解決勞工基本生活需求而發展的現代住宅設計思維反而經由建造強調個人生活品味的住宅與別墅,逐漸形成現代化的住宅空間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急迫的重建工程中,強調經濟性的現代建築終於成功突破地域與文化差異的藩籬,「國際樣式」成為全球現代化國家共通的建築語言。

  對於強調機能的現代建築而言,除了私人住宅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使用者之外,所有的建築物在考量未來的使用者的機能問題時,建築師只能以中性的方式處理,如同設計機械產品時針對操作性能進行客觀的研發工作。事實上,在看似中立的「形隨機能」美學價值觀裡仍留給建築師個人詮釋機能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只有面對有明確使用者的私人住宅設計時,建築師才真正面對如何回應業主生活空間需求的考驗。正因為這樣,任何一幢私人住宅如果不知道主人的生活狀況的話將很難加以評價,就像是要評價一件為某人量身訂做的衣服一樣,只有當衣服是穿在衣服主人的身上時, 衣服是否得宜的判定才有意義。

  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在《住宅巡禮》中帶領大家參觀了九幢由著名的建築師所設計的住宅作品,除了「施洛德住宅」與「落水山莊」已經成為開放參觀的建築物之外,都是作者運用各種管道排除萬難才能入內參觀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除了有現場拍攝的照片之外,更以參觀導引、配置、平面、細部大樣、家具……等手繪的圖面,讓讀者能透過他細膩的空間觀察深入地體驗建築大師作品的空間奧妙。如果硬要挑剔的話,未能針對每一幢住宅主人的生活與空間之間的對應關係加以探討,讓讀者只能以「成衣的」標準去評斷「量身訂做的」生活空間究竟好在哪裡?應該是本書唯一美中不足之處。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阿曼
/ 南投中寮
2006.12.25看阿曼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是個空間感很差的人,最顯注的例子見於我的書法字,若不給個經緯就休想見著不歪邪的字體;或者見於我的繪畫,由於抓不穩物體形狀,我定得想法子把空間塗滿,在色塊與色塊間,才得見物體安棲之處。因為如此欠缺感覺,我通常是帶著欽羨的目光來看能把空間經營得很好的人,從書法上、繪畫裡,至於住屋的收納;也就是用這樣的態度,我翻看著這本《住宅巡禮》。

在展卷本書時,作者的文筆總給我一種閒逸散淡的印象,真要說個譬喻,慚愧,只能以吾所欣悅之祝允明的小楷為擬。有時人是這麼稱祝先生的小楷:『……(祝允明)將鍾(繇)的古拙之趣和王(羲之)的醇厚雅逸融合在一起,點畫豐腴中不乏清氣,結字端重中不失姿態,而通幅之間又給人以一種簡靜平和的神韻,有咀嚼不盡的滋味。』也如同觀看祝先生的小楷,看本書時,有一種從心裡泛上的寧靜喜悅,這種喜悅是完全居家的,那些散落在書中的手繪平面圖和照片,給予我同樣感受,作者中村先生,他的視角和攝像的光影,也是完全居家的。

不同於觀看建築大師的經典作品──我是指那種「讚美主」型的經典作品──而去看建築大師為生活起居所構想打造的房屋,會有一種期待感,那種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微微興奮感,所以我能夠與作者筆下的情感產生共鳴:『比方說,那種心情就像是前往與苦戀多年的愛人相見吧!』(p.9)並且在一章又一章的觀看裡,不時為湧上心頭的雀躍和「原來如此」的驚嘆而感到快樂。作為一個建築的門外漢,私以為我與書之間的距離可謂良好,因為與專業隔一段距離的緣故,我可以充份享受當一位漫遊者的樂趣,也就不會掉入本書煞風景的序的情景裡。(嘿,抱歉啦豪哥,您知道「讀」這件事一向都是很自私的…)

說到距離,奇思妙想和實用生活間到底有沒有距離呢?如果有的話,那麼它們之間「最大」相容度到底可以到達何種高度呢?抱著如此讚嘆性的疑問,漫遊在作者一次又一次的造訪裡,終於給了自己一個答案:無止盡。無止盡的謹小慎微,在一磚一瓦的鋪設裡;無止盡的契合創造,在光與水、天空和陸地的自然中。例如書封上馬里奧.博塔的「利果爾內托住宅」,這棟長方體建築物的外觀是一絲不苟的紅褐色與灰色條紋,具有地方性的傳統意義,照理來說,它應該是那麼顯眼的條紋幾何狀的存在,卻不動聲色地融入周遭的住宅群和風景裡;又如封底阿斯普龍德的「夏日住宅」,它是南北狹長、東西短的一個長條型建築,大門幾乎違背光照學理的坐東向西,位於南方的起居室又奇妙地和主屋之間錯開了一個小角度,隨著作者近乎偵探式的推理,我們才能夠發覺這棟建築物所在島嶼與岩勢,是如何由北向南地「流動」,而起居室錯開的角度,其實形成張開雙臂迎接客人的感覺……小至柯比意只有八張榻榻米大的「休閒小屋」,大至萊特的「落水山莊」,幾乎窮究每一個設置的氣氛,從書中很強烈地撲面而來。

掩上書後細思,最有趣的,我想應該是里特弗爾德的「施洛德住宅」,二樓每間房的隔間牆,在夜晚時可以打開,白天可以收起來;最可愛的,大概非阿斯普龍德的「夏日住宅」、那個像童話故事裡大怪物般的壁爐莫屬;最讓自己想一探究竟的,大概是路易士.康的「耶歇里克住宅」,這棟住宅的木頭、光和牆壁,僅在紙上玩味實在不夠;至於讀完後或有想發問之處,是在馬里奧.博塔的「利果爾內托住宅」,中村先生說:『在古代希臘的建築原理中,好像有條「不正面接近建築物,務必斜向接近」的規定。』這是否和本土的「路衝」意識相近呢?

遊走完這趟《住宅巡禮》,回到作者的前言:『本書既像是旅行日記,又像是建築的導覽書,也像是素描和照片組成的田野調查筆記,如果您從這本書中能體會到那使我心臟噗通噗通地跳、緊張不安,而又雀躍不已的到底是什麼,這就是我的幸運了!』分享了作者的幸運而寫下這篇心得的我,也希望能帶給還沒有看過本書的人們,一點點來自書中寧靜喜悅的感受。

p.s.回頭打量我的「書」房,這還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房間的空間哩。若要說得出什麼來,可能得再讀讀中村先生的其它著作吧?所以…左岸加油啊!





其 他 著 作
1. 罪惡的代價:德國與日本的戰爭記憶 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2. 法官不吐不快的內心話
3. 西洋住居史:石的文化和木的文化
4. 華麗的雙輪主義:有自我風格的自行車生活
5. 奧運的歷史:從古代奧運到現代奧運的復興
6. 中村好文建築四書(加贈建築書袋)【意中的建築上+意中的建築下+住宅巡禮+住宅讀本】
7. 住宅讀本
8. 意中的建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