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給神的信

給神的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275607
賈翊君、陳蓁美
美麗殿文化
2006年8月20日
87.00  元
HK$ 73.95  







* 叢書系列:Spirit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19c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pirit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外國文學研究









  本書由出版社編輯基內.雷棟(Rene Guitton)召集了世界各角落不同領域不同信仰的一百位人士,一致投書給神,寫下各自最想跟祂說的話。

  最年輕的寫信者是11歲的女孩,她的父母被送入納粹集中營後,她懇求老天讓爸媽盡快回來──雖然不久後她自己也被送入集中營了。其它知名人士還有:以色列前總理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裴瑞茲、成立ASMAE組織,致力在世界各地救助貧苦的艾曼紐修女、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拯救貧苦的組織 Emma?s的創始人皮耶埃修道院院長等。

本書由十七世紀的哲學家、數學家巴斯卡揭開序幕:
不打賭上帝存在, 就是打賭祂不存在,您選擇何者?
一邊衡量其中的得失,一邊選擇相信上帝存在罷。
如果贏了,您贏得全部,但如果輸了,您也不會輸掉什麼。
所以,別猶疑,睹祂存在罷。

  以法國啟蒙運動的健將伏爾泰「向上帝的祈禱文」作結。這封信雖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讀來非但沒有時間更無空間的隔闔。

  一百封信一百種口吻:有人乞求、有人抱怨、有人讚美、也有人僅僅見證他們對這位「萬世巨星」的愛,讓人像如浴甘霖般地舒服受用;不僅著重於抒情溫煦的層面,更有桀驁不馴、傲慢無禮、調皮幽默以及濃厚的知性面。

媒體推薦

Paris Match 週刊
  尋找上帝,往往是一條不歸路,正是本書令人動容之處。它提醒著我們 : 金錢、權力、成功、愛等不該佔據我們所有的一切。關於這一點,我們似乎永遠重覆得不夠。

Le Point 週刊
  我們見到來自不同階層、領域、性別、信仰的人或懇求、或斥責、或質疑或只是單純地見證自己對這位巨星的愛;一位從未回答的巨星。

費加洛報
  一個向不可證明之處的勇敢反應,上帝似乎太沉靜了,必須對他發出呼喊,因此, 誕生了一百封給造物者的信。有著不確定、追尋和親密的希望。

費加洛周刊
  公開地與神對話是何光景? 一百個靈魂委身在與神的對話裡,風格繁多,有時演變成紙上巴別塔,我們也許會因為將心靈、人文、宗教混淆不清而感到遺憾... …但是最後卻因而造就與眾不同的特殊文字。今天,這樣的平靜,讓人舒服受用。

Elle雜誌
  每一個人,都在一封信的時間裡, 轉變成大小孩...... 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天神,怎麼和地球上所有的不幸相容並存呢?這個疑問出現在大半信件裡。

回聲雜誌
  編輯冒著風險, 這個遊戲大可落入俗套, 或是變成跟收件人算舊帳的遊戲, 但成就了一本充滿樂趣與情感的好書,就像以色列前總理亦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裴瑞茲 (Shimon Peres) 說的?:「有許多信在黑夜裡寫下,但發出的卻是黎明的訊息。」

猶太時報
  一開始,我們以為將讀著一封比一封無聊且沾滿聖油的信,但是,非但不如此而且引人入勝。有些信特別讓人感動,譬如,有童年即喪失信仰的猶太人寫下的猶疑,也有自以為是不太有趣者,有些則像偉大的揭示......回教徒者的信也許更為我們所熟悉, 而基督徒者的信則敏感、 正直、 嚴謹得不得不讓人敬佩。

比利時自由報
面對存在的神秘性, 沒有比冷漠更危險的禍害。
......是文學上的出色傑作。

日內瓦通訊報
  這些毫不知情卻相互呼應的聲音, 引起讀者迴響, 並引人思索。時至今天, 面對「不容異己」的潮流下,心靈上的抉擇變成一個包袱......一個被人類陰暗罪行蒙蔽的神, 儘管狂熱份子要我們相信祂的面容, 但祂什麼也不像。

譯者簡介

賈翊君

  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曾任影視節目工作,留學法國數年,巴黎高等視聽導演學校畢業,隨後進入波堤埃大學電影系研究。

陳蓁美

  政大廣告系畢業,法國普瓦提大學表演藝術系電影與視聽研究碩士、辭語學與表現博士候選人,目前從事法文翻譯與教學,譯有《瑪塔和大章魚》、《花的智慧》、《與美味相遇》、《藍色圓圈之謎》、《夜》、《消防專線》,審訂《我告辭了》;並為法文雜誌中文版編譯。



前言 雷內?基棟  上帝先生 您標題為創世紀的大作我們確實收到無誤
為什麼要有如此多的恐懼?
禰與我之間,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愛情故事 人類的現況可不可能只是一項刻意計畫的結果? 一個小兒科醫師是不是可以憑處方箋,對上帝發言呢?
給窮人與權人的神
對我而言禰並不陌生 寫給亞伯蘭、穆沙、阿依夏、穆罕默德、亞伯拉罕、摩西、耶穌,與馬罕枚的神 禰要不就並非全善,要不就並非全能
禰,是不可能的存在 人類為你做了這麼多事 請您告訴我,我要怎麼做才能愛我的鄰人如愛己? 我寫信給禰,是因為你存在對上主唯一且獨特的祈求:人與人之間更多和平 沒有別的真理,只有一個絕對真理 謝謝你作為這樣的你 我警告祂,而祂也警告我
給所有存在之編輯者的信
喔,吾主 親愛的,禰應該是親愛的,因為我相信我付出了最大的代價而我堅決相信! 沒有禰,我會是什麼? 給上帝之子的一封信 有些「進步」擾亂了自然秩序我在等待恩典的降臨 致主管單位負責人 寫給吾友的信 禰是誰? 關鍵永遠不是人給天主的信,而是天主給人的信 給厄羅音的信 請讓我們更清楚地聽見禰附註 非─給神的信 天父,禰是否與我同在? 抱歉沒有早一點回應禰 我的上帝,我什麼都不向您要求 主,如果我信仰禰,那是以自由人的身分藉由跨宗教對話接受彼此的不同點 愛比死更有力量 誰會相信我? 以愛的輕盈填滿我心 父啊,我只想告訴禰我愛禰要是我可以不用下地獄受火刑……我能不能得到一點小小的折扣?只是以防萬一…… 您,至高的矛盾 在我靜默的空洞中,我不再畏懼 請讓我的爸媽回來吧!剩下的全都是文學 我的信寫給光 禰到底在搞什麼?
我讚美你,給那個居無定所、四處流浪的神啊!主啊!當禰的子民學會認識禰,他將永不離開禰為他所指引的路 自己也渴望愛的愛之神 一切皆為您吹出來的氣息之果 衷心感激您 信心請您讓醫學助我們盡可能地延長人類的壽命
寫給耶穌基督稱為天父的一封信 給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所信仰的神 願人類和平的美夢早日實現我找禰找得好久 為什麼有這麼多殘缺不全的幸福呢? 讓我歸依信仰禰 回頭見 無所不在、神出鬼沒、捉摸不定的您 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悲天憫人的慈愛之神 寫給「我是自有者」? 寫給禰,那個我自小小年紀便親密稱呼的禰 源於希望的溫柔暴力 我們不能把爪子伸向虛無 若不是禰…… 禰是我,我是禰 親愛的丘揚創巴 給上帝的祈禱 在你的道上,你每天呼喚我 世界裂痕的中心便是你最常現身之處 獻給無限,以上帝讚歌的形式我們都是依祂的形象而生
請讓我們化悲憤為力量
我尋覓禰的容顏 流星雨夜 人類暗夜裡的微光回教徒與基督徒,你們真的能夠一起祈禱嗎? 不是給神的信 給我的造物者的信 親愛的眾神之神 主啊!求你開啟我的雙唇,我的口要讚美你 上帝的沉默我們的父,我們的王! 靈魂的脫衣舞 在銀河圈的背後
給宇宙真主的公開信我一直夢想著寫信給上帝 在給普世大眾的房簷下
禰是愛的神 絕望
主啊,讓我們聽見禰的聲音! 「是」最高無上
來自深處的呼喚 給上帝、宇宙之主、耶穌之父及我的父
給上帝的禱詞



給神的信 前言

雷內.基棟(Ren? Guitton)

  某天早上,我們的地球看起來正遭受異常的磨難,這天混亂的程度是那般不堪,以至於否定了上帝--除非正是因為否定上帝而引來混亂--,這天早上,慣有的質疑益形尖銳,比平時更難以抑制。筆者眼見自己猛然面對許多重要的問題:關於時間、存在,與演變,關於從前、以後,關於生命無法轉圜的特性,關於人與物注定且無可避免的殞落消逝......,還有那些讓我們烏托邦夢醒的日子,好比每個人皆生而自由平等的那個烏托邦,此理想卻只能在最終一刻得到驗證。

  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開始尋求上帝,比其他時候來得絕望,甚至得摸索著前進,因為包圍在我們周遭的黑暗是如此濃密。而我們重新憶起不遠的往事:

  A:如同阿富汗,B:如波士尼亞,C:如象牙海岸,D:如造成黑潮污染的傾倒者,或是傑寧,H:如海法,F:如饑荒,或是因為人類的瘋狂而導致的狂牛症,I:如伊拉克,M:如曼哈頓,P: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T:如恐怖主義、車臣或是車諾比與其可怕的輻射變形,S:如愛滋病,或是受威脅物種的生存,而E,如同etc.等等等等,這份名單是如此之長。

  我們活在最糟的時代嗎?可嘆啊,其他算不上比較古早的苦難也再度冒了出來。一連串啃噬我們的不幸事件可以沒完沒了的不斷出場。這些不幸肇因於蒙昧主義與人類不知節制的好戰,彷彿戰爭才是人類的自然狀態,其中斷續間以稀有的停火時期。 A:如亞美尼亞,奧斯威辛(Auschwitz),G:如古拉格集中營,H:如廣島,V:如凡爾登(Verdun)......,然後還是etc.的E,等等等等,人性便是如此無可救藥地追逐著自身永恆的衝突。這些為數眾多的災禍應該讓人換個角度重新思索這個世界,可是人類卻固執於以權力打擊理智,只有在為了複製更多的災禍時才記得自己造就的災禍。在這裡他揮舞著道德的旗幟,好聖化他所行的殺戮。在那一頭,他以和平的假面裝扮自己,以發明更多新的恐懼,以恐怖回應恐怖,卻不知從中記取教訓。

  編纂這本書的想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我們覺得神好像太過於沉默了,所以必須將祂攔下來質問。

  我們下的賭注是邀請一些善於溝通的人來直接與神進行對話,而編輯則會負責-─大家應該早就明白這一點──把他們的訊息傳遞給人們。

  我們排除了捍衛宗教異化的人,對於他們來說,神不是解放的來源;也排除了確信神不存在的否定論者,他們辯稱從來沒有遇見過神。他們是否尋求過神呢?我們沒有邀請那些堅持以機械化觀點來看待神聖超凡、確信偉大秩序是偶然之果的人,他們絲毫不懷疑我們如此井然有序,如此無盡複雜的世界,必然是某種更龐大、更有智慧的力量所創造的。我們避開了那些將經文引導到基本教義歧路的人,還有那些主張活著用不著詢問神的人,即使不能阻擋神的概念在他們腦海中出現,他們還是拒絕深入的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留下那些宣稱信仰已經式微的人,他們選擇站在非信徒的那一邊,只因為這樣正合時代潮流,那些「執拗的百姓」(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第九節),或是有時候自稱是無神論者,有時候又自稱是信徒的人,他們隨自己高興或不高興,或是接近死亡與否而改變立場;還有惦念著自己的方便,在所有物質、精神理論間取其妥協的人。我們拒絕了公開主張完整教義派的宗教裁判者,一如那些以達爾文來打擊上帝的進化論主義者,還有搶著引述尼采、說上帝已死的人。

  我們找到一些修道者,收集了他們的見證,有猶太教徒、東方與西方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回教徒、巴海教徒、佛教徒。還有追尋意義的世俗之人:作家、哲學家,知識份子、大學教授與科學家,儘管他們為博大無垠所著迷,卻不會僅僅滿足於相信他們所能夠相信的。這許多貢獻出文字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出身,關心不同領域,說不同的語言,而他們共同的語言便是神的語言,也是人類的語言。

  可是要怎麼樣用即將被印刷出來的單純話語向身為聖言的神做出陳述?這樣的練習顯得相當微妙。與造物主的相遇、可能與祂建立的交流,所觸及的是一個人最為個人、最為隱密的部份。然而,這些短信的作者接下了挑戰。為此我們對他們致上感謝。他們在本書中把自己給交付了出去,讓我們得以進入他們最私密的思緒。他們接受以最大的真誠去回應公開信的強制形式。如此便是認可神的本質,神的「存在」,人的生死是在神的支配之下。

  這些正是發信人用以打開思緒的形式,為了棄絕漠不關心--這種作法本身便具有相當的價值--他們起身抵抗對於信仰的傷害,見證信仰並不過時,並不比性靈的追尋或提升來得更為陳腐。

  閱讀他們的文字,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熱切的祈禱、告解、大膽的書寫,反抗與懷疑交織的訊息。「如果上帝存在,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惡?如果上帝不存在,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善?」(萊布尼茲(Leibniz))。不過懷疑本身便已是通往神的道路,正像是批判的作用可以遠離狂熱主義一般。有些信件傳達了對善、對惡、對受暴力牽連的無辜者、對棄絕迫害的徵詢。我們在其中讀到了神的存在,或是神的暫時遠離,但是,不管這些信的作者是誰、不管他們的手法多麼不同,這些信對大部分人來說,更是深度人道主義的印記,在聚向超然收件者的同時,也在向人類做陳述。

  這些便是被造者留給造物者的訊息。沒有一封信是無足輕重、無關緊要的,所有的信皆是懸在放棄與希望之間。我們必須閱讀這些信,這些具有思考性的信件。無論它們是悲愴,是痛苦,是激烈,是有所保留;無論它們是含蓄,是現實,是詩意,是光明,它們全都把我們攔下來詢問。有些信具有文學或哲學的真正內涵,有些信創造出可敬的親切度。有些信燃著怒火,面對不公平發出叫喊,有些信自我徵詢,滿懷同情。這兒,它們帶著戰爭的記憶與人民的苦難。那兒,他們見證了驅散緘默的單純與忘我。這一頭,藉著幽默,它們表達出傷心與絕望。那一頭,經由控訴,它們有意申明人類對加諸其身的負荷並不是罪有應得的。有些信也許顯得不敬神,但其中卻隱藏了如此豐富的思緒,將我們推向其他人,好比在玩回聲的遊戲,其中所有的想法互相呼應而不自知,其中所有人雖從未相遇而卻精神同在。於是這些信將人類所傾慕與追尋的,組成了獨一無二的馬賽克,是投向超然的一聲呼喚。

  我們必須要去閱讀信件的作者,懂得去探求他們在對神的相關書寫之中所欲表達的真正意義。他們提到愛,提到公平與不公平,其不同的處理方式形成了一種豐富性,一種恩典,足以讓人更接近神,於是也更接近自己和他人。

  這本合集裡的所有作品均是作者直接交給我們的,除了下面幾個例外:

  --出生在尼斯,十一歲的小莉莉安.葛蘭斯坦,1944年在伊季厄(Izieu)被捕的幾天之前所寫下的信。當時她的父母已經被遣。

  --伏爾泰的祈禱,節錄自其作品〈論寬容〉(Trait? de la Tol?rance)。

  讀者將會了解,加入這兩篇文章,對我們來說顯得是多麼重要。這兩封給神的信所寄寓的架構比其他的信更為龐大。這些頭尾相接的信,將會激發我們的思考,並且以富有哲意的意涵豐富我們。

  我們以巴斯卡著名的賭注,也是對人的提醒,作為開啟這本書的題銘,以伏爾泰對他所做出的回應作為本書畫下句點的結語。儘管在〈給尤拉妮的信〉(l’?p?tre ? Uranie)這篇文章中,作者強調自己對教條的棄絕,我們向他借用這句話:「我不是基督徒,但這是為了更愛你」,我們這本書不希望宣揚某種特定的神學,去鼓吹揚棄宗教組織與神職人員。本書也不特別鼓勵某些人,他們認為隸屬於某種宗教便已經是對自由的破壞,只要與神建立直接的關係就夠了。

  面對日常生活無意義的庸庸碌碌,與重大事件的紛雜議論,這本內容飽含見證者訊息的書想要做的是,為從未如現在這般必要的對話相互連結。本書是為了參與,為了對長久以來其他人所努力建設的偉大工程貢獻一份綿薄的力量,試圖讓懷著善意的人們相互溝通,進而藉此證明,如果必須證明的話,藉著對神說話,我們同時也在對人類說話。

  本書不是幻滅的表述。相反的,是載滿希望的聲音。這個聲音確定人類永遠精益求精,因為人們信仰一個更好的,對絕對的追求。

  本書自許藉著對神的確認,作為邁向奧祕的一步。本書唯一的野心,只是為了把我們從麻木不仁之中拉出來,因為沒有比漠不關心更為糟糕的危險。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