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現代脈診圖譜學

現代脈診圖譜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825582
黃進明
知音
2007年4月15日
150.00  元
HK$ 150  







* 叢書系列:中醫藥教育叢書
* 規格:平裝 / 322頁 / 19.0*26.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醫藥教育叢書


醫療保健 > 中醫 > 總論















【本書特點】

  這是一本將醫學工程學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於中醫脈診研究,結合脈波圖及頻譜圖分析來闡述中醫脈診科學性的著作,內容包含:

# 1.綜合相關的脈學研究與新型脈診儀的研究發現,闡述中醫脈診的科學性。
# 2.詳細說明脈波分析的科學立論與方法。
# 3.以脈波圖及頻譜圖分析闡述二十八脈的形成機轉與意義。
# 4.五臟辨證常見脈象之脈波圖及頻譜圖分析。
# 5.瞭解中醫以手指切診的科學性。
# 6.研究說明脈波頻率的信號強度在10Hz之前及10Hz之後的意義。
# 7.脈診中「脈氣」與頻譜之相關性研究。
# 8.分析現代脈診儀應用於中醫切診之要件。
# 9. 從脈波頻譜之分析來論述中醫脈象的成因與意義。
# 10.瞭解切診的脈象變化與學習切脈的方法。
# 11.以脈圖有系統地說明中醫切診「位數形勢,微甚兼獨」的意義與方法。
# 12.以脈圖討論醫書尚未印證之臟腑寸口脈的定位,如鼻腔、肝臟、膀胱、大腸、子宮及卵巢等。

作者簡介

黃進明

【學歷】
#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醫學士、中醫研究所醫學碩士
【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西醫內科住院醫師
# 中醫診斷科住院醫師
# 中醫內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主任。
# 中國醫藥大學講師。
【研究】
# 1. Chinese Herbal Med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T-lymphocyte Subsets (中國醫藥研究叢刊:vol.16,p49-77,1994)
# 2. B型肝炎帶原者、慢性B型肝炎及肝硬化之脈波圖形研究
# 3. 高血壓左心室功能正常與異常者之脈波與超音波對照研究
# 4. 濟生腎氣丸合炙甘草湯加味治療高血壓伴左心室功能異常者之療效觀察(協同主持人)
# 5. 脈搏擷取暨頻譜分析顯示儀器(pulse taking and spectral analysis and display instrument)專利申請中
# 6. 脈波圖及頻譜圖分析與中醫脈診關係之探討
# 7. 由脈波頻譜分析探討鼻病之寸口定位
# 8. Analysis of the Pulse Spectrum in High Frequency: A Study on Dyspepsia Patients
【著作】
# 1. 《B型肝炎中醫療法》(昭人出版社,1995年6月,ISBN 957-99373-1-1)
# 2. 《中醫脈診圖譜診斷》(知音出版社,2001年10月,ISBN 957-9101-88-4)
# 3. 《實用臨床脈診》(知音出版社,2004年12月, ISBN 986-7825-36-5)



第一章 脈診的科學性與重要性
第一節 脈診的科學研究
第二節 手指診脈的科學性
第三節 脈診的意義與臨床應用
第四節 中醫四診與脈診的發展
第五節 脈診的方法

第二章 脈診儀與脈圖
第一節 脈診儀
第二節 脈圖的形成機轉與脈圖分析
第三節 脈圖判讀基本步驟
第四節 無法由脈形診斷之探討
第五節 脈圖與切診對應性研究

第三章 正常脈與脈象的辨別
第一節 正常脈
第二節 脈象表現
第三節 脈象的分類與鑑別
第四節 左右表?與血氣形勢
第五節 切診常見脈象變化

第四章 二十九脈
第一節 依脈位分類
1. 浮脈
2. 芤脈
3. 散脈
4. 沉脈
5. 伏脈
脈位綜合討論
第二節 依流利度分類
1. 滑脈
2. 澀脈
3. 動脈
脈象流利度綜合討論
第三節 依緊張度分類
1. 弦脈
2. 緊脈
3. 牢脈
4. 革脈
脈象緊張度綜合討論
第四節 依脈力分類
1. 弱脈
2. 濡脈(軟脈)
3. 微脈
4. 虛脈
5. 實脈
脈力綜合討論
第六節 依脈寬與脈長分類
1. 大脈
2. 洪脈
3. 細脈
4. 長脈
5. 短脈
脈寬脈長綜合討論
第七節 依脈率與脈律失常分類
1. 遲脈
2. 緩脈
3. 數脈
4. 疾脈
5. 結脈
6. 代脈
7. 促脈
脈率與脈律綜合討論

第五章 五臟辨證常見脈象
第一節 中醫肝病證型與脈象
1. 肝的生理功能與病理
2. 常見肝病辨證分型
3. 肝炎脈象
第二節 中醫心病證型與脈象
1. 心的生理功能與病理
2. 常見心病辨證分型
第三節 中醫脾與胃病證型與脈象
1. 脾與胃的生理與病理
2. 常見脾病與胃病的辨證分型
第四節 中醫肺病證型與脈象
1. 肺的生理與病理
2. 常見肺病辨證分型與脈象
第五節 中醫腎病證型與脈象
1. 腎的生理與病理
2. 常見腎病辨證分型
參考文獻與期刊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張永賢推薦序】
脈診是中國醫學獨特的診病方法,累積數千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的狀況。脈診雖居四診之末,但在古代即用來驗證望、聞、問診所得到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得出完整面,作為正確的診斷客觀指標。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理論與經驗根據,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症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中醫脈學歷代有豐富的典籍,從公元前7世紀扁鵲,《史記》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接著《史記.倉公列傳》記載西漢倉公淳于意醫師(公元前216-150年)的25醫案,即有記錄19種不同脈象。《內經》使用 “三部九候診法”診脈,《難經》獨取寸口脈,形成“寸口脈法”,東漢,張仲景(公元150-219年)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三部診脈診法”診脈,西晉王叔和(公元201-280年)所著《脈經》為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整理易於掌握容易辨證的24種脈象,為基本應用臨床診脈,確立指感形象的標準,首開脈象鑑別的先河。明代李時珍著《瀕湖脈學》記載 27種脈象,言淺意深,具歌訣易記易用。清朝,李士林著《脈家正眼》,清《醫宗金鑑》,加上疾脈,共28種脈象。目前,一般中醫書籍都採用 28種不同脈象。
醫師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來診斷病患兩手的寸口,也即觸摸橈骨動脈的部位來辨別脈象。在橈骨動脈上分寸、關、尺三部位,又分別給予壓力,浮舉、中按,沉尋觸摸不同脈位。脈象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按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脈搏數、律、位、形、勢的變化。脈數為頻率,脈搏之至數(緩脈、遲脈、數脈、疾脈)。脈律為脈的規律(促脈、結脈、代脈)。脈位為脈搏部位的深淺(浮脈、沉脈、伏脈)。脈形為脈的形態(弦脈、緊脈、滑脈、澀脈)。脈勢為脈搏的強弱(虛脈、實脈、細脈、洪脈、大脈),其他複合脈(濡脈、弱脈、散脈、微脈、芤脈、革脈、動脈、牢脈)等。
現代醫學的研究,構成脈搏的形象,主要是心臟搏動(包括搏出量與搏出力)所產生的壓力、動脈管壁彈性與末梢抵抗力、血液黏稠度三個條件。正常脈搏的成因是心跳頻率、心臟活動節律、心臟射血功能、動脈壁脈彈性、小動脈緊張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等多種因素綜合反映。脈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組成。升支和降支構成主波。降支上還出現兩個波和一個切跡,即潮波(壓力波)(重搏前波),降中波(重搏波)和降中峽(重搏波切跡)。脈波圖可反映脈搏應指的動態,可表現脈搏的速率、緊張度、流利度和均勻度。中醫脈診難學難精,連《脈經》作者王叔和也說“在心未了,指下難明”,如今有脈波儀顯示脈波圖即可客觀詳實診斷和研究。
脈診可結合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顯示在電腦螢幕,可作為臨床、教學與研究使用。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圖與電腦相結合,使脈波圖、心電圖同步顯現,並將脈波圖給予一次導函數可看出斜率,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沉建立一套脈波判讀的標準,為中醫脈診的科學化跨出一大步。目前中醫脈診電腦輔助系統有病患資料管理系統,脈波與心電圖訊號擷取系統,脈波訊號分析系統,脈波訊號辨識系統與脈診資料庫系統。
黃進明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及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兼學中西醫學精華,先在西醫內科當住院醫師,以後轉入中醫診斷研究室,追隨汪叔游教授等大師給予啟蒙,黃醫師從住院醫師步步學習進修耕耘,擔任總醫師、主治醫師,並負責中醫內科主任,將脈波圖形與脈學理論及豐富臨床經驗相互結合,在2001年出版《中醫脈診圖譜診斷》,2004年出版《實用臨床脈診》。經過這幾年累積豐富經驗與臨床相結合,並與生物科技醫學工程專家們深入討論,共同研發更新脈波儀器,使脈波訊號解像能力及分析能力加強與提高,特別在頻譜分析發現高低頻域能量不同,有特殊診斷意義。低頻與臟腑血流內部細微變化有關,與身體正氣有相關;高頻與生病時身體的反應有關,即所謂邪氣病理現象有相關,尤其當疾病急性期顯現。說明脈有經脈與血脈,兩者相互依存,顯現出「氣血樂章」,解釋古人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有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以致黃醫師再寫本書《現代脈診圖譜學》,深入淺出,將脈診的基礎、臨床與脈波圖三者相結合,使得脈診由原來的「指下難明」成為「脈診圖明」,開拓脈診學的現代化,脈診學也可有如心電圖一樣以圖形表現,客觀及數據化,並互相參照,使中醫脈學的傳承更為紮實,並且發揚光大。黃醫師將脈學的經驗及現代化承先啟後,出版第三本脈診書籍《現代脈診圖譜學》,今見這書已完稿,即將出書付梓,樂為推薦,並為之序。

【前言】
自 1979年受教於中國醫藥大學學習與研究脈學迄今已28年,及至畢業後於1990 年轉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研究室,承襲汪叔游教授的脈波儀訓練,1991年於研究所受業於王唯工教授學習脈波基本理論與分析,並鑽研中醫脈學基礎與切診方法,臨床診脈依循「位數形勢,微甚兼獨」之原則,於寸口各部按此八字,反覆尋之,以訓練手指能達到指到脈上能洞察脈形與審知脈氣於脈管內外,體會病證之真假與氣分血分之病。中醫診斷有「望聞問切」四種,如《素問》:「善診者,察色按脈」、「視喘息,聽音聲」、「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其中脈診的重要性,如《賈疏》:「臟之動,謂脈之至與不至。」有心學習診脈者,因脈氣體察不易常有「在心易了,指下難明」之嘆。現在,拜科技發達之賜,很多學者運用科學儀器探討脈象的成因與意義,如1976年汪叔游教授的三部脈形、1980年魏凌雲教授的脈波譜能量比(SER)及1987年起王唯工教授頻譜諧波與臟腑的相關性研究等,皆為中醫脈診奠定科學化的基礎。
國內這幾位學者,汪教授的時域分析研究確定左右寸關尺之脈形特徵不同的基礎,魏教授的研究發現正常人脈波頻率的信號強度大多分布在10Hz之前,但生病時的信號強度在10Hz之後會有較大改變,而王教授血液動力學的「共振理論」解開內臟、經絡與血流的對應關係。個人從臨床切診與研究脈波儀的經驗,深知要解開兩千年深奧的中醫脈診原理是一件艱難的任務,衡諸兩岸幾十年的脈學研究,從已發展的脈診儀至今只能部分應用於中醫臨床切診可見其困難度。由於學者在不同方向的努力已建立脈學科學化的基礎,個人綜合各家理論配合臨床切診的經驗,進行研發合乎中醫臨床診斷的脈波儀。有關訊號分析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所幸有好友陳工程師亮安、魏博士清泉義務幫忙與指導才得以順利完成,期間廖醫師殷梓的參與,使臨床與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經不斷以不同配件組裝與研究測試,終於開發第一台可以對應於臨床切診的脈診儀。
由於新式儀器的解像力提高,以此儀器研究發現更多中醫脈象的科學立論,且古代醫書所記載的脈象皆能由脈波圖及頻譜分析找到科學證據,其中脈波圖形與心血管功能關係密切,頻域分析中的低頻與臟腑血流內部細微變化較有關,而高頻則與身體異常時的生理反應有關。研究中並發現醫書未印證的觀點,如鼻腔、肝臟、膀胱、大腸、子宮及卵巢等之寸口定位,以及從《內經》、《傷寒論》以至清代《重訂診家直訣》所討論的「脈氣」,大多可以藉由高解像力與良好分析功能的現代儀器解析出來,尤其臨床常使用的二十八脈其形成機轉與意義皆有其科學依據,當了解這些科學分析後就可知道中醫脈學不但是一門有科學依據的診斷方式,而且可藉由正確的學習方式,達到「在心易了,指下明瞭」的要求。因為經由新式儀器所檢測的脈波資料能充分對應中醫臨床切診的「脈氣」表現,因此,將2001年所編著的《中醫脈診圖譜診斷》一書重新編輯,並加入新的研究發現,內容除了參照脈學專著及學者的研究外,主要有系統地以脈波圖與頻譜分析來論述中醫脈象的成因與意義,使傳統的二十八脈脈象皆有科學的分析與之對應,如此可讓學習診脈者對於脈書的內容不再霧裡看花,使「學」與「用」能夠配合。
中醫脈學深奧且浩瀚,個人不揣淺陋,將研究的最新發現,依照每一脈象的特性與脈波圖、頻譜圖的對應關係做完整的分析整理成冊,深切期望這些資料對有志研習中醫脈診者有所助益,編輯過程中,廖醫師殷梓全程幫忙將研究資料與脈象對應校對,林醫師軒名的排版與實習醫師廖玉娟、醫學生陳苡芃的校稿,以及張副院長的指導與書序,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個人才疏學淺,有關脈象與現代的研究分析,書中引述及見解或有誤謬,尚祈先達不吝指正,不勝感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