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973383
徐明松
木馬文化
2007年5月08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木馬建築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5.5*22.5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木馬建築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王大閎一直是建築系學生最崇拜的本地建築師,他的建築作品多完成於1950到70年代,本書介紹他的生平及重要的作品,這些令人讚嘆卻被遺忘的寶貝。

  提起王大閎,馬上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這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可是對許多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來說,知道的僅止於他是蓋國父紀念館的建築師,其他作品和生平點滴甚少有印象,彷彿是武俠小說家筆下的世外高人。這和他沉默低調的個性有關,以往我們只識作品不識其人,今天我們不妨揭開神祕面紗,從人去貼近作品。也許從人與人文的角度進入,我們才有機會深入建築的核心。

  王大閎生於1918年,童年在中國文人庭院建築林立的蘇州成長,吸納了東方美學的種子。少年以後留學歐陸,先後在劍橋和哈佛就讀。在哈佛研究所時期的王大閎,是少數「直接」接受包浩斯現代主義啟蒙的人,師承包浩斯創辦人時任哈佛建築系主任的葛羅培斯,同班同學有貝聿銘和菲立普強生等人,王大閎畢業的時候是全班第一名。

  1953年 35歲的王大閎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開始了他在台灣土地上「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實驗探索,他的中國建築現代化不是抄中國建築元素到作品裡,而是融合入傳統建築的精神,更可說是全新的創作。在第一個設計案「建國南路自宅」他以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打造出內部空間自由流暢的住宅,這個作品嘗試結合中國的建築語彙和密斯的風格語法,帶給當時國內建築界極大的衝擊,並給掙扎著想創新中國建築的年輕一輩指出出路。之後他陸續完成許多建築案,除了住宅案之外,公共建築案的表現亦極為精采,如國父紀念館、外交部、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等,以及得到競圖首獎卻因政治因素而徒然化為紙上傳奇的故宮博物院計畫案。80年代後王大閎從建築圈淡出,加上他低調的個性,這個名字和他的作品逐漸被遺忘。

  王大閎的構思與創作,是一個不斷化繁為簡的過程,所以他的作品總能予人形式簡單,走入其間卻感受層次豐富,比例勻稱。在造形、尺度、線條、細部工法,乃至人文內涵,在在都讓後輩建築師由衷讚嘆,試想要有何等才氣及紮實的專業訓練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無怪乎他被葛羅培斯視為最愛的學生。

作者簡介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與建築、都市評論,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威尼斯建築學院建築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田園城市,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田園城市,2003)、《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總策畫與合著,誠品書店,2005)《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合著,木馬,2005)、《王大閎》(合著,建築師全聯會雜誌,2006)、《十城十美》(合著,聯經、2006)、《跟著建築去旅行》(合著,聯經、2006)。

王大閎簡介

- 是第一任外交總長王寵惠的獨子

-是德國現代建築大師,亦是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在哈佛大學的得意門生

-是貝聿銘在哈佛研究所的同班同學(王大閎畢業是班上第一名)

-是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 是五、六○年代台灣建築學子的學習對象(譬如1953日本駐華大使官邸、1954建國南路自宅、1955松江路羅宅、1961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62台灣大學地質館、1963淡水高爾夫俱樂部、1964虹廬)

-是第一位使用預力懸壁梁的建築師(1963淡水高爾夫俱樂部)

- 是第一位使用帷幕牆的建築師(1966亞洲水泥大樓)

-是第一位使用鋼管構造的建築師(1972國父紀念館)

-是第一位橫跨文學領域的建築師(1977將王爾德”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翻譯改寫成《杜連魁》,九歌)

推薦人

漢寶德/宗教博物館館長

  王大閎先生是台灣50年代新建築發軔期的精神領袖,成大建築系渴望把握世界建築潮流的學生們心目中的偶像。他的教育背景使他成為對建築古典美極為敏感的設計家;在藝、文素養方面很少人能超越他的水準。他沉?寡言,但生活化的貴族式的品味予人深刻的印象,他是那個時代最優異的住宅建築師。

吳清友/誠品書店董事長

  結識大閎先生近15年,他是在當今台灣時空中我最敬愛的長者,先生的謙沖、從容與素直之心,令我仰望、讚嘆!

王鎮華/德簡書院主持人

  他的人跟他的建築同樣硬朗質樸。

  他說:意志力比靈感重要!有好的生活才有好的建築。

夏鑄九/台大城鄉所教授

  王大閎所移植與詮釋的現代建築,可以說是遊走在現代技術理性、機能主義,與中國文化認同、形式表現兩者間的巨大張力中。在壓迫性的政治氛圍下,王大閎展現了現代性知識分子的歷史抱負,既不同於外人移植的建築(如公東高工與聖心女中),也拒絕中式復古主義的空間嘗試。

柯錫杰與樊潔兮/知名攝影家與舞蹈家

  在我們的心目中,王大閎先生是一位具有東方禮教,又有西方士紳之風的一位大氣風範的藝術家。

簡學義/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

  王大閎先生的建築始終流露著一股寧靜的力量,如同其人,

  在喧囂的時代裡,更顯得從容優雅的身影,

  是一種什麼樣的內在的豐富,才能無視於這一切外在的孤寂。

王增榮

  王大閎的作品意象簡單、空間樸素,但仔細品味,卻又讓人感覺豐富,感受愉悅。

  該怎樣形容?就好比啃白饅頭一樣,嚼著嚼著,就會嚼出甜味來!

  他就是這麼微妙的整體。真正的藝術家,我們很難用分析的方式,把他剝解成各種化學組成元素以說明他與他的創作!

本書特色

1.本書的出版乃見證台灣五、六○年代建築文化的重要發展,同時也看到活躍於建築界的青壯建築師及建築系老師們於五、六○年代仰慕學習的本地建築師「典範」。透過本書尋訪王大閎的作品,更在於找回屬於這塊土地的舊有美好價值,祈盼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位當代建築大師。

2. 作者經多方溝通,耗時兩年始促成王大閎展覽和本書的誕生,其苦心搜羅史料以外,並走訪王大閎好友和他一幢幢的建築,文字深入淺出,每個作品的誕生和建造經過都像故事般有趣且耐人尋味,就像鑽入時光隧道回到五六0年代。

3.收錄建築與非建築業界人士的評論和訪談摘錄,超過百幅珍貴照片。探討王大閎23個作品(含譯寫的一本小說),包含那些未被執行的計畫案如故宮競圖計畫、台大禮堂和登月紀念碑等等,還有已遭到拆除或是改建的建築,在這個王大閎的作品持續消失中的時代,本書更具有珍藏價值。



A〈序〉 夏鑄九
B〈小女孩掀起裙子來──建築師王大閎〉 成寒
C前言/導讀 徐明松

王大閎作品
E  住宅類 

E-1 1945 城市中庭住宅
E-2 1946 文明的沐浴與沉浸的冥思
E-3 1953 建國南路自宅
E-4 1953 日本駐華大使官邸
E-5 1964 虹廬
E-6 1965 臺灣銀行臺北宿舍
E-7 1970 良士大廈
E-8 1973 淡水假日自宅計畫案
E-9 1977 張群宅
E-10 1979 弘英別墅

F 公共建築類

F-1 1961 臺大禮堂周邊規畫案與學生第一活動中心
F-2 1961 故宮博物院競圖計畫案
F- 3 1963 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
F-4 1963 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F-5 1965 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
F-6  1966 亞洲水泥大樓
F-7 1972 外交部大樓
F-8 1972 鴻霖大廈
F-9 1974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F-10  1977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F-11 1980 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G其他作品  

G-1  1965-69 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
G-2 1966-1977 杜連魁

H訪談摘錄 整理徐明松

王增榮
王俊雄
王鎮華
郭肇立 

I附錄 王大閎創作年表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