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亞當的肚臍:關於人類外貌的趣味隨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732701
麥可.席姆斯
麥田
2007年7月06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Renew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Renew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紐約時報》2003年年度選書
《華盛頓郵報》、《衛報》、《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等十多家媒體強力推薦
席姆斯的無所不包真是令人讚嘆! ──暢銷科普作家馬丁.葛登能
如果亞當確實是上帝所造的第一個人,他到底有沒有肚臍?
如果亞當沒有肚臍,夏娃有嗎?
如果他們都沒有肚臍,他們的後代呢?
為什麼吸血鬼的造型總是「眉毛幾乎連成一條線、耳朵尖尖的」?
為什麼歷史上許多神職人員都痛斥口紅是「娼妓的標記」?
在電視影集《神力女超人》當中,女主角要變身為神力女超人時,總是有一股光芒從她的肚臍附近散發出來。為什麼是肚臍,不是其他器官?
芭比娃娃那對大得不成比例的乳房到底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既然是小女孩的玩具,為什麼要讓她如此引人遐思?
在這部深具知識性與原創性的人體導覽中,專欄作家席姆斯帶領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從頭到腳共有十二個章節,不但有深入淺出的身體結構介紹,還有廣博豐富的神話、宗教傳說、歷史、演化論與流行文化,讓我們了解自己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認知究竟從何而來。
本書巧妙融合了科學寫作與故事敘述,是一部迷人又獨特的著作,深具啟發性與趣味性,旁徵博採又引人入勝。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同樣的皮囊裡,對這具皮囊的了解卻可能非常有限;閱讀這本書,恰好是深入探究自己身體的一大良機。
一場迷人的人體導覽之旅,從頭到腳……幾乎每一頁都有充滿趣味的軼事,涵蓋各種主題……席姆斯匯集了各種故事與知識,加上許多令人發噱的詮釋,以及充滿詩意的描寫。這樣的成果,就是一部妙趣橫生的人體「奇幻之旅」。 一一《出版人週刊》
內容廣博豐富……值得一讀再讀的著作,廣為蒐羅有關人體的事實、幻想、傳說與個人省思。 一一《華盛頓郵報》
《亞當的肚臍》是一部罕見的作品,對所有事物都抱持真切的好奇。 一一《衛報》
作者簡介
麥可.席姆斯(Michael Sims)
是個多才多藝的作家兼新聞工作者,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演講者。他的文章與評論散見於各個刊物,包括《美國考古學》、《醫學人類學季刊》、《檀香山時報》、《洛杉磯時報書評》、英國的《新政治家》,以及澳洲的《金融評論》。而他為各家獨立週報撰寫的文章,經常聯合刊登在許多報紙上。
席姆斯寫過的議題包羅萬象,不論是流域生態學、蝙蝠俠發展史、兒童書籍,還是反菸運動,全都難不倒他。不過,他最拿手的領域是自然與文化的交界處,也就是人類想像力面對自然界所產生的各種天馬行空的反應。就連著名的科普作家馬丁.葛登能(Martin Gardner)都自嘆弗如地說:「席姆斯的無所不包真是令人讚嘆!」
《亞當的肚臍》曾被《紐約時報書評》評選為頭版評論書籍,也獲選為《紐約時報》年度選書,以及《圖書館期刊》最佳科學書籍,並已譯成包括西班牙文、德文、保加利亞文、波蘭文與韓文等多國語言出版。除了本書之外,席姆斯的著作還包括:《Darwin’s Orchestra》、《The Annotated Archy and Mehitabel》、《Arsene Lupin, Gentleman-Thief》、《Apollo’s Fire: A Day in Your Life on Earth》。
序
有機結構,從頭到腳,是我頌唱的對象,
單純的外貌或才智,都不足以獲得繆思的禮讚,
我說,完全的整體價值更高,
不論女男,我同聲頌唱。
──惠特曼
尼安德塔人也打呵欠
尼安德塔人累了會打呵欠,圖坦卡門傷心會哭泣,亞奎丹的埃莉諾 1吃飽也
會打嗝。紫式部想必會梳頭,穆罕默德一世必定也喜歡墊腳,路易十五的侍從一
樣會想坐下休息。孟特儒2手下的將士也有踢到腳的時候,平常一樣會搔頭眨
眼,吃飯也是大口咀嚼;他們受傷也會流血,呵癢也會發笑。這些人最大的快樂
與最深的痛楚,都是肉體帶來的感受。自古以來,有多少愛侶互相撫觸,又有多
少戰爭傷患在痛苦中扭動身軀?這些人和我們一樣,最害怕的都是肉體所可能受
到的各種傷害,甚至因此身死人亡。他們的神話和我們一樣,都是有關肉體復生
的傳說。因為,脫離肉體的意識,對我們而言實在無法想像。
世界上雖然有各式各樣的文化,每個人的一生卻都是前人的翻版,我們都以
肉體的形式誕生人世,也一樣帶著這個肉體走向人生終點。在大都會的街道上,
我們可以在周圍看到各種模樣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小胖瘦,黑黃紅白
──不但膚色臉形各不相同,眼睛形狀與毛髮質地也彼此互異。每個人都有一尊
軀體,而且每個人的文化背景也都會告訴他該怎麼對待這尊軀體。這樣的一群人
當中,可能有在敬神活動裡服用迷幻藥的佩奧特教徒3,也有剃了光頭的陸戰隊
員;有直髮的非裔人士,也有捲髮的歐裔人士,有人裝假指甲、塗趾甲油,有人
為鬍子造型、在肚臍上穿孔,有人裝假牙、拉皮,有人刮腿毛、不刮腋毛,有人
拔眉毛、上胭脂,有人隆胸、縮鼻,有人穿高跟鞋而小腿緊繃,也有人戴耳墜而
拉長了耳垂。
由這種種擺佈身體的方式,可見我們看待身體的態度一方面矛盾複雜,另一
方面卻又充滿創意。在《慾望之翼》一片中,德國導演溫德斯確切捕捉到肉體所
帶來的煩惱和喜悅。片中的天使沒有形體,對自己只能永遠窺視人類的生活深感
厭煩,而渴望能夠獲得在肉體內生活的經驗。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於里爾克的
詩與導演本身對柏林分裂狀態的感想,劇本由溫德斯與漢克共同撰寫,內容傳達
出對於「觸摸」的渴望。一般人覺得平淡無奇的觸摸,卻是片中天使難以企求的
感受。他們渴望用手握筆、撫摸耳朵、伸展腳趾、餵食貓咪,甚至渴望體驗手指
沾上報紙油墨的感受。其中一名天使說道:「我不要永遠盤旋在天空,我想要感
受自己的重量……我要拋棄永生,繫屬於人世。我希望自己每踏出一步,每感受
到一陣風,都能夠說:『就是這一刻!』」首次和女人做愛之後,他說:「我現在知道了其他天使無法體會的感受。」
我們每天都浸淫在豐美的感官經驗裡,生活在天使所渴求不得的狀態中。人
類的身體經由感官察知周遭的世界,也只有經由觸摸才能產生感受。世界經由你
的身體和你相觸。食物的分子撫觸舌頭,你就嚐到了巧克力和香檳的味道;聲波
拂動耳膜,你就聽到了音樂;氣味粒子在空氣中漂浮,碰觸到鼻子裡的感受器,
你就聞到了咖啡香;光子進入眼睛,你才能看到樹葉在陽光照射下的顏色。另外,還有我們稱為觸覺的感官,能夠讓你察覺羊毛外套與棉布襯衫的不同,辨別行李箱的質感,並且感受到陽光照射在眼瞼上的溫熱。
經過長久緩慢的演化過程,現代智人這種目前所知唯一能夠自我省思的動
物,才終於發展成現在這樣的身體。這段演化過程,是個非常精采的故事,身體
上的每個部位都足以證明長久以來的緩慢變化。自然科學當中一種有如禪理的副
作用,就是衍生出生物時間這種全面性的觀點。我們緊張兮兮地隨著一時的風潮
或危機盲目亂轉,卻忘記自己和黏菌以及渡渡鳥一樣,都受制於自然的法則。就
連宗教基本教義派人士也承認,我們和其他動物一樣選擇伴侶,並且複製彼此的
特徵──不論是爸爸的身高與眉毛,還是媽媽的骨架與膚色。同樣的,我們的孩
子也會選擇伴侶,繼續繁殖,進一步增加身體形態的變化。他們所不願意承認的
是,這項過程已經持續極久,久得難以考究。我們不同於我們的祖先,而且仍在
繼續改變。
一旦習於這種想法,就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人的身體。身體在你眼前開
始模糊變化,面容有如電腦影像般互相融合在一起。於是,你會發現人體具有極
大的可塑性。早在美容外科把人體當做未完成的作品而任意改動之前,大自然早
就不斷對人體削整雕塑,以應各種環境的需求。大自然永無休止的創造力,可見
於身體的每個部位上。我們有突出的鼻子與渾圓的臀部;我們以兩腿直立;兩耳
的分布,是為了接收聲音以及定位聲音來源;至於肚臍,則顯示我們是胎盤動物。和其他多毛的動物近親相較之下,我們的身體看似赤裸無毛,但其實還是有許多毛髮,而且都叢聚在適當的部位以蓄集氣味。
不過,無論這樣的事實有多麼令人訝異,我們仍然不能滿足於這類事實的描
述。聖修伯理指出:「事物的意義不存在於自身當中,而是存在於我們看待這些
事物的態度裡。」人類心智慣以象徵方式看待世界,而且從來不會停止運用想像
力。於是,文化當中的許多觀念都是虛幻的想像,為自然的事物賦予象徵上的重
要性。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人類的身體,又稱為生活的機器、靈魂的殿堂,以
及俗世的煩惱。人體的每個部位與每一種功能,都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象徵角色。
在伊斯蘭教中,手掌張開後的五根指頭就代表五大戒律。火燄的變幻莫測,就由
沒有腳的火神代表。剪頭髮、打噴嚏、甚至修指甲,都可能代表生命力的削減。
我們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神祇,因此神祇的形態也就套用了人體的特徵。擎天神
阿特拉斯把世界扛在肩上,力大無窮的斯垂努則以她強壯的臂膀協助人類。聖經
裡大力士參孫的頭髮也不只是頭皮上的毛囊所製造而成的蛋白質物質,而是上帝
賦予凡人神力的管道。
人體的自然發展史就像油畫底下的素描草稿,引導著我們過往的神話以及目
前的思慮。不論我們屬於社會裡的哪個社群,也不論我們效忠於什麼樣的團體,
我們仍然是靈長類、哺乳類,以及脊椎動物。不過,在理性取得對現象的解釋權
之前,迷信早已為身體的每個部位賦予了種種假設性的「解釋」,甚至連畸形、
美貌、疾病,以及醜陋等條件也都不例外,結果就此形成我們許多的共同文化。
藉由神話與藝術,以及近代以來的科學,我們試圖透過身體回答高更曾經引為畫
作標題的三個問題:我們來自何處?我們是什麼?我們去向何方? 可見事物之謎
本書內容寫的雖然不是我的個人經驗,但靈感卻來自我的一段親身經歷。我
和大多數身體健全的人一樣,都把各種身體動作視為理所當然,例如抬頭或指尖
的觸感。應該說,以前這些動作對我來說從來不是問題。不過,我在幾年前由於
椎間盤脫位而導致頸背持續疼痛,後來更因為左臂突然癱瘓而接受椎間盤切除手
術。我的神經外科醫師指出,在他動過手術的上千名椎間盤突出病患當中,我是
最嚴重的一個病例。儘管我對自己的與眾不同頗感「自豪」,但在接下來必須平
躺著度過的兩個星期當中,身上的疼痛還是一點都沒有減少。醫師吩咐我盡可能
不要抬頭,並且用了個鮮明的比喻強化這項醫囑的說服力。他說,人類頭顱的大
小與重量相當於一顆保齡球,而脊椎就像一根向日葵莖般柔弱,卻必須承載如此
沈重的負擔。由於不想讓自己身上這根負荷過重的莖桿再次斷折,我只好乖乖遵
照醫師的吩咐,躺在病床上,兩眼盯著天花板。
百無聊賴之下,為了讓自己的頭腦有些活動機會,我於是開始思考人類的身
體。我發現自己可以把筆記本擺在胸口,眼睛不盯著看就開始寫字,只要偶爾把
筆記本直立起來,看看字跡是否足以辨識即可。在這段養病期間,我打發時間的
方法就是先設定一個標題,例如「耳朵」、「肚臍」,或者「腳趾」,然後記下各種自由聯想的結果,紙張就這樣在我床邊一頁頁堆疊了起來。普里尼提到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那具有治療功效的大拇趾,使我回憶起瑪格麗特?福克斯以及美國精神主義的創立。胡迪尼對其助手所打的暗號,則讓我聯想到耳朵邊緣的「達爾文點」。一想到阿姆斯壯精心拍下的登月靴印,就不禁想起瑪麗?李基在利特裡所挖掘到的遠古足印。每次我想抬頭,就會跟著想到科學家總是把背痛歸咎於我們笨拙的兩足行走方式──原本水平的哺乳動物脊椎,硬生生給扳成直立狀態,以便撐起野心勃勃的頭顱、解放貪婪的雙手,導致脊椎神經和外表的防護層全部擠成一團。
不久以後,我便明瞭到這些想法可以彙集成我的下一本書。等到我可以坐起
來之後,我就立即埋首鑽研人類的身體。每一項資料來源都讓我獲得新的發現,
於是我也開始向專家討教。由於我對文化與自然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也就不
免注意到許多有關人體的傳說,其實都是我們面對人體的自然發展史而發揮想像
力的結果。在這兩個領域交接之處所產生的許多奇特混種產物,最能夠激發我的
想像力,所以《亞當的肚臍》一書本身也算是融合各種領域的成果。
人體的研究有許多種方式。醫學專家鑽研人體的控制體系,這套體系負責管
控身體的各個部門,包括骨骼、肌肉、神經、消化、呼吸、心血管、內分泌,以
及淋巴系統。古生物學家不斷找尋我們演化來源的確切證據;社會學、心理學,
以及反射學等領域的專家,則是各自採取不同的基調來看待人體。運動員把自己
的身體雕塑成藝術品,各類書籍則分別探討自我形象、外貌的美醜、性能力的高
低、營養吸收、運動保健、肉體逸樂的罪衍,以及輪迴轉世的問題──我們雖然
把全副心思都放在自己的身體上,但是我們的靈魂卻可能在不同的身體裡居留
過。
上述這些探討方式都不符合我的興趣,因此,我在本書便自行採取另一種寫
作途徑──從「頭」到「腳」,一次探討人體上的一個部位,男女皆包括在內。
我寫作本書所仿傚的對象,是法國十六世紀中葉一種體裁奇特的詩歌。當時,在
馬侯這位流放詩人的提倡之下,一群著名的文人開始創作「人體頌詞」──也就
是一種頌讚女性身體個別部位的詩歌。這種歌頌身體部位的作品早有先例,包括
佩脫拉克在一三○○年代所寫的讚歌,頌讚他所鍾愛的蘿拉那雙美麗的眼睛,以
及後來沙梭斐拉托歌頌乳房的淫穢詩作。至於那些法國詩人的創新之處,則是在
於他們不侷限於讚頌靈魂之窗或養育生命的胸脯,而把範圍擴大到其他比較不那
麼具有象徵意義的部位,於是,他們也因此遭遇到反對的聲音。歷史學家維克斯
寫道:「吟詩頌讚蘿拉那雙表情豐富、觸動人心的眼睛,原本是正經感人的文學
作品,可是一旦拿來歌頌隨便一顆牙齒或者一根腳趾,就讓人覺得荒謬可笑了。」此外,這種頌詞通常都直接以該身體部位為稱呼對象,所以如果詩人直接對著手
肘講話,自然不免顯得頗為愚蠢。不過,維克斯也指出,馬侯當初如果遵循傳統,僅歌頌女人全身,就不可能開啟這麼一個豐碩而且極富爭議性的詩派。不久之後,便出現了各種「頌詞」與「反頌詞」,其中表達的態度從仰慕到厭惡等不一而足。
就某方面而言,本書也是一種新版的頌詞暨反頌詞,內容主要(但不限於)
探討人體的文化演進史如何反映出人體的自然發展過程。儘管我對人體頌詞作家
恣意使用的那種擬人化手法頗感排斥,但我還是要探討我們對於身體的矛盾情
感。這個軀體終生承載著我們充滿抱負的意識,兼含滑稽與悲劇性的成分,也兼
具聖潔與凡俗的面向。我們看待身體的態度,涵蓋了從讚揚到唾罵等各種不同情
緒;我們一旦採取像人體頌詞那樣的觀點,詳細檢視身體上各個分別存在而又相
互依賴的部位,便可清楚看出我們對身體這種褒貶互見的態度。我喜歡《考利歐
雷諾斯》劇中那位叛變的公民對各個身體部位的描述方式:
那戴王冠的頭,那警覺的眼睛,
那足智多謀的心,那給我們做衛兵的胳膊,
給我們當馬騎的腿,給我們吹號手的舌頭……
實際上,我在書中沒有納入詩人口中那「足智多謀的心」。我把注意力集中
在身體的外表。王爾德曾以詼諧的說法指出:「世界上最大的謎,不是不可見的
事物,而是可見的事物。」與其探究隱藏體內的肺部、心臟,以及骨骼,我選擇
探討我們每天都看得到的身體部位,包括臉龐的形狀、嘴耳眼鼻、肩臂與雙手、
胸部與乳房、腰腹與肚臍、生殖器、臀部,還有雙腿與雙足。這些部位恰可分為
三大區塊:頭顱和臉龐,手臂和軀幹,生殖器和雙腿,每個區塊都反映出我們演
化過程中的不同面向。這不是為了方便而任意劃分的結果,而是代表了我從各種
不同領域所蒐集得到的證據,包括現代人的解剖結構與生理運作,現代人和靈長
類祖先的相互比較,以及我們早已絕跡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化石遺骸。身體的這三
個區塊,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體現過去的發展歷程,也各自激起不同的文化反
應。本書以三個部分個別探討這三個區塊:「群龍之首」、「身負重任」,以及「立定腳跟」。這三個標題分別代表了三個區塊的自然演進過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強烈寓意。
我選擇從「頭」談到「腳」的寫作順序,有兩個原因。首先,我覺得這樣的
敘述方式比較像說故事,感覺上像是一場旅程,而不是一套系統。後來我又想到,人類的發育其實也一樣是依照這種順序。在新生兒剛成形的身體上,嬰兒所能夠控制的第一個部位就是眼部肌肉,接著才逐漸察覺並學會控制臉部肌肉,而終於達到自主微笑的第一個里程碑。接下來,他也開始懂得控制頸部肌肉,於是頭顱不再總是偏垂著面向側邊。然後,他又發現軀幹也是自己全身上下的一部分。最後,雙臂與雙腿終於也加入身體其他部位的行列,從原本笨拙的附加物以及吸吮用的玩具,轉而成動作精確的雙手以及謹慎踩踏的雙腳。
只可惜篇幅有限,許多主題無法納入本書。簡單舉幾個例子,我略過不談的
主題包括了牙齒、隆乳、鬍鬚、體重的增減、手肘與膝蓋,以及種族歧視與膚色
差異這項龐大的議題。不過,在這場縱覽人體的旅程中,有些地標卻絕對不可省
略,譬如機警的雙眼就是一個例子。我經常發現自己寫這本書的方式就像我旅行
的方式一樣,只要看到有趣的東西就停下來賞玩一番。我在書中簡短談及人類腳
趾絕妙的古怪形態,以及我頌讚眉毛的篇章,目的都是為了讓讀者明白,即便是
最微不足道的主題,其中的奇妙之處仍然像黑洞的質量一樣密集繁多、講述不
盡。不論是在文化還是自然的演進歷程上,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絕對不乏趣味橫
生的故事。
1 譯註:法王路易七世和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也是英格蘭獅心王理查一世的
母親。
2 譯註:阿茲特克王朝的國王。
3 譯註:北美印第安人一種揉合基督教與土著信仰的宗教,在敬拜儀式裡使用
「佩奧特掌」(Peyote)這種提取自仙人掌、具有迷幻效力的藥物。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