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到亞維儂--尋找自己的舞台

到亞維儂--尋找自己的舞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287631
孫麗翠/著,阿度、李小融等/攝影
閱讀地球
2007年7月12日
83.00  元
HK$ 70.55  







* 叢書系列:私房旅程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大25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私房旅程系列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歐洲地區









  普羅旺斯一直被視為神所選擇的寶地。法國有一個傳說:上帝完成了創造世界的工作之後,手中尚存著最一塊寶石,祂在地球上選擇了一個地方放置這塊寶石,這塊寶石就是現在的普羅旺斯。而普羅旺斯地域最為耀眼的焦點,便是以風命名的風之城市--亞維儂(AVIGNON)。亞維儂很迷你,幾個鐘頭便可以踏遍它的每一吋土地。它也很特別,前後共有七任教皇在這裡長居。而使它至今仍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年一度的亞維儂藝術節。亞維儂之於作者孫麗翠,是個生命中最為特別的所在,她在這裡結婚、生子,居住長達十年,熟悉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後來她的「上 默劇」團又成為台灣第一個參與亞維儂藝術節非官方活動「OFF」的表演團體,獨特的東方默劇深受外國觀眾的喜愛。在這本書裡,她想告訴你許許多多,關於亞維儂、亞維儂藝術節、「上 默劇」團在亞維儂、台灣劇團在亞維儂,以及生命充滿戲劇性的她自己的故事……

◎「上 默劇團」簡介

  上 默劇團由台灣表演藝術家孫麗翠於2000年成立於臺灣台北,經多年的訓練課程,一步步將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表演藝術精神融匯貫通,以新的美學呈現表達生命源頭的人類普遍性。上 默劇的演員肢體都具備鬆、沉、靜、簡的特質;演員在訓練過程中不但以西方表演藝術為表演架構參考,而實質生命則是奠基於東方武術及技藝中天地人的思維基礎、集雅樂舞、太極拳、中國書法及音樂的精隨為導引,化繁為簡,在今世與環境整體合一的宇宙觀,活潑的理出新的古老生命。

作者簡介

孫麗翠

  生長於內壢眷村,自幼習武、太極拳師鄭曼青楊式太極及張少泉孫式太極,並隨峨嵋臨濟氣功傳人傅偉中老師修習氣功多年。
# 1980年於國立藝專影劇科(現台灣藝術大學)完成學業後赴歐深造,旅居德、義、法、英。
# 1983年至1986年間在巴黎受教於賈克勒寇、馬歇馬叟、艾田德庫及湯馬契夫斯基等當代戲劇大師。
# 1991 年返台。返台後從事默劇推廣,致力表演教學。
# 1994年起遊歷中國,遍及黃河流域、華北平原、戈壁沙漠、青康藏高原、四川雲南,並經泰、緬等地,及澳洲大陸,旅行期間才開始了解到表演藝術的真義,便漸能融會貫通。
# 1997秋重返台灣後定居屏東一年,實驗所悟之表演藝術教學,教授高雄、台南、屏東及台東各大小劇團。
# 1998年北上尋屋,落腳陽明山平等里,開始個人演出生涯。
# 1999 年成立「上 默劇」團,專程從行、住、坐、臥、飲食、農耕、製衣的生活中實踐劇場工作與生命主體。創作作品有《浮世》、《蓮花大地》、《大風吹》、《山海經》、《山海經-巫人演義》








一、亞維儂我家

陽光下的婚禮
三口人家
緣起

二、密思塔風(Mistral)

風之城市
亞維儂印誌
跟著風走
美亨德餐廳旅館
歐洲旅館(Hotel D’EUROPE)
克拉弘旅館(Hotel Clarion Cloitre Saint Louis)
街頭市場
手工藝市場
跳蚤市場
露天咖啡館與餐廳
方思旺其人
銅先生和他的店
妮寇的城牆天空
瑪瑞蓉的粉牆洞天
歐洲文化庭園(Jardin Des Cultures d’Europe)
皇宮後牆
亞戴寇裝飾美術學校(Association Ardeco Atelier-Ecole / M?tiers d’Art Decoratif)
亞維儂大學(Universite d’Avignon)

三、戲影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
重回台灣
台北的春天
上 默劇到亞維儂
《善哉吾人》
《山海經》
艱辛的藝術節OFF
相遇與重逢

四、台灣的異國之光

台灣-亞維儂
1998魅耀亞維儂
2007台灣館看戲趣
終點?起點?

後記
附錄
【一】來自詩人靈感的亞維儂藝術節
【二】你不可不知的尚維拉
【三】相關資訊
1來去亞維儂
2亞維儂藝術節 主流IN活動與演出場地索引
3 亞維儂藝術節非主流OFF活動與演出場地索引

top

  我的幼年生長在桃園的糧食局倉庫,倉庫裡聚住了十多戶由中國大陸逃難來台的北方軍人家眷們,在那種面臨捨去與重生的時代,家家戶戶同甘共苦一起生活,大家共用廚房與廁所,也分享生活中的瑣碎,每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齣戲,一部電影腳本。

  我父母的來歷格外地與眾不同,兩人各自經歷命運中一次又一次的大變遷,最後居然在台灣相遇,組成了三口之家,安定了下來;父母容我擁有所有的自由,在那般克難艱辛的年代,給予我一切他們可以提供的物質生活,賜我無限的機運,我在他倆那溫厚豐滿的文化背景薰陶下,小小心田裡已埋下逐夢的種子,在成長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時地讓心靈翱翔在高空之盡。

  當時的生活環境單純樸實,又充滿了無限的趣味。後來搬到內壢眷村,我的生長空間又與村後的田野、樹林、溪流及村子裡的小孩們纏繞了起來,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徜徉在林間、溪邊,跟著大人們去聽戲、看電影,每天都在遊戲,都活力充沛。

  度過了叛逆的青少年,考上了板橋藝專的影劇科,好像夢想有了落實的土壤,我在這段時期不斷地創作,羽翼因而強?,終於有朝一日隨著風,飛至地球歐洲彼處,我在這一如夢如戲的人生裡,做了一串串的夢,演了一場場的戲,去歐洲學戲劇表演是著意地讓自己認清精誠遊戲的方法,可以精誠地不著意地活;當處在亞維儂藝術節期間人潮洶湧的廣場時,很清楚地感覺到這種心情。

  我在1984年來到亞維儂,至今已有二十餘年,這些年中我遊旅不同的國度,居所不定,但總是會再回去看看,每次回去,都感覺到古城的變化。

  藝術節深深地影響著亞維儂人事物及各個環節,它帶來了興盛的觀光業及文化藝術的交流,每年7月的藝術節,吸引了萬千的外來遊客、藝術家,這些人潮給城市帶來了繁榮的經濟,特別顯現在餐飲旅館業上,新的小型表演空間也應運而生,讓藝術節呈現多元化,亞維儂也從古老的歷史記憶裡重新得以有新的機動,重獲青春。

  僅僅一個月的藝術節活動,人潮湧來,接著,像一陣風般,又隨著節慶的結束而離散,商店一家家關門歇業,等待次年的生機。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時時不自覺地走入了過去的時光中,再一次地看到那一場場曾經上演、消逝的戲,在劇院舞台上的,也在我自己生命記憶中的,有些當時不經意的際遇,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回想,也能尋到一些脈絡;我想,在生命裡曾經發生過的事,都不得不因存在過而影響,延續下一段步子的前進。

  2004年,終於領著自己的表演團體──「上 默劇」在亞維儂第58屆藝術節演出,我覺得自己仍然是個自由的人,無論在演出當下或是過後,心中都是平平靜靜的,似乎也不特別是為了什麼顯然的目的去完成這件事,只是有感表演藝術這份工作的推動力,以及亞維儂友人們順水推舟的幫忙。

  連續的投資,幾乎已經快將自己僅有的積蓄完全花盡,可是想想,人生不是每次都在起點上嗎?完成一件事,心上就好滿,演出時的劇評與觀眾反應,工作人員回家以後的回味與再來的努力都是成就,父母親當年身無分文地各自逃難來台,辛辛苦苦地組成了家,看看如今,我帶著台灣年輕人在亞維儂演出,也跟他們一樣,在訓練自己的能力。

  這本書寫完後,我仍帶著「上 默劇」去參與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演出《山海經──巫人演義》。由於《山海經》原本就是旅者的書,改編成戲在藝術節上演,似是相應的。

楔 子

  寫這本書不僅是想多開幾扇亞維儂不同風貌的門窗,可使遊人多認識一些這座古城的來龍去脈,也整理一下自己在不同時期與亞維儂交會的情懷,讓我原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街角會突然因為一場表演而改變印象,亞維儂是一座奇特的城市,縱然在夏季成千上萬的觀光客穿梭在街頭廣場,也不見這古城有失一絲她那份與生俱來的普羅旺斯優閒。

  這本書中所敘述的街巷人物,都是我所熟悉的。老友方思旺(Francois Liard)長年居住在亞維儂,對人熱情洋溢,他的愛情故事都是只有他自己才能算清的一筆賬,他不但在我早期求學時代幫了我,日後能夠順利參加藝術節演出也全靠他的熱心。

  妮寇(Nicole Lamarche)是外來人,卻帶給這座城市一種鍥而不捨的力量,她崇尚自然的天性,爽直的待人接物態度,都是維繫我們之間深厚友誼的基礎,我們時常一起騎單車去市場買菜,一起喝茶吃飯,我也常借她家的陽光邀朋友聚會;在亞維儂生活有如我生命中的另一份歸屬。

  理所當然地,我必須介紹亞維儂藝術節,尚維拉(Jean Vilar)是亞維儂的英雄,也是法國的英雄,是真藝術家本色的英雄,多麼幸運地,藝術節竟然如此成功地永續下去:我花了許多時間翻譯「尚維拉之家」所提供給我有關尚維拉與藝術節的資料,一面鼓勵自己要更努力地從事藝術創作;一面也希望中文讀者也有機會可以了解亞維儂藝術節創辦的艱辛,同時有更廣闊心胸及遠瞻,支持文化藝術的發展。

  我感謝陳秋華小姐,在這本書成書二年多的過程中不斷地配合我的調子,給予我許多創作這本書的空間,讓我與亞維儂之間那麼長時間紛雜的互動關係終於理出一片條理,無論是我自己的生存經驗或是亞維儂既有的特色,都希望能藉著這本書做成紀錄,與讀者們分享。

  我同時感謝方思旺、妮寇、瑪瑞蓉(Marion Pochy)、銅先生(Francois Bronze)、馬汀.史坦(Martin Stein),以及歐洲旅館、克拉弘餐廳旅館、亞戴寇美術學校與尚維拉之家,他們提供了這本關於亞維儂的紀錄資源,讓中文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座城市的另一面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