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容 試 閱
|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Twogugu
/ 台灣台北
2008.05.18看Twogugu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一開始, 對我這種不喜歡甚至不太相信管理書的人而言, 這原本是一本不容易想去看完的書. 但是, 看完之後, 感觸良多, 真覺得是為我設計的書. 或真切一點, 是為我們這種人生已走完一半, 向前看或向後看都剛好適合的人所設計的書.
與其說這是一本管理書 (或許是被中文書名及“組織大師”誤導), 更應該說是韓第先生的自傳. 韓第大師雖然具備了如同彼得杜拉克一般的豐富企管學術基礎及經驗, 但此書一點也不是在談管理, 反而是他從一生的回顧觀點, 娓娓道來對人生的現象, 生命的哲學. 加上他出身愛爾蘭的背景, 對我更是十分的新鮮有趣. 我第一次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所從事的管理及領導的工作.
韓第在50歲人生最成功的時候, 選擇換了跑道. 一般人比較容易做到的原因是看破了金錢價值, 我覺得最難得的是, 他能從體會公司, 社會, 家庭, 朋友的價值, 而做出這樣的改變, 並以身相許, 終身投入. 這點恐怕多數人要到70歲退休之後才能體會, 但是體力或時間都已不夠了.
這其中有許多一棒敲醒我的至理名言或道理, 發我深省. 譬如:
Johari Windows 的理論: 如何擴大D區,誠實面對自己.如何發覺B區,隱藏的自己
亞里斯多德 “足夠”的哲學觀.
改變工作內容, 也是一種休息.
阻止組織內負面的力量, 散播熱情的感染力.
組合式生活 (Portfolio Life).
四種不同的工作 (不是只有 Salary work!)
公司或組織創辦的目的只是為股東的利益?
…..
尤其, 最後的幾個章節, 韓第在分析完自己的一生經過後, 從極為清新而近乎禪學的角度, 談及了俗世, 死生意義. 縱合了自我,社會,公司,國家的責任與對待, 用平凡的敘述把本書帶入發人深省的結尾, 讓我久久無法自己
我準備看第二遍
2.
larlar
/ 台灣台北
2007.08.19看larlar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在可能是職涯的最高點時,看了韓第教授的這本書。
每個人都有自己用生命寫成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都是以努力的工作來填滿故事的版面。
不停地工作、不斷的學習。
在一個偌大的組織中,不斷地接受一關一關的挑戰,測試自己能夠延伸的極限。
對於周遭發生的一切,不在乎。對於一個一個離開的夥伴,從來也沒有過多的關心。
直到有一天,有位前一日才見面的夥伴,隔一天卻因為瓦斯中毒,而與她獨居的小孩過世。
的確,她的離去,讓組織有不小的騷動。但隨著接手的主管來了後,前後不到一週,已經沒有人再提起這件事了。就像韓第教授說的,組織是會遺忘過去的。
你可記得曾經坐在身邊一同工作的所有夥伴,他的生日何時?他家住哪裏?他有幾個小孩?小朋友是唸那裏的,他最大的煩惱是什麼?
不會的,你不會記得的。因為你跟他的關係只是建立在工作上,下了班後,你有自己的生活圈,他有他的生活圈。即使你與他相處的時間超過與自己家人相處的時間(睡覺不算的話)。
這位夥伴的離開,真正的離開。而我,再沒機會遇到他,瞭解他。對我而言,他不過是組織中眾多來去的其中一位罷了。反過來說,我也不是如此嗎?
你,除了名片上掛著也許能讓人尊敬的頭銜外,還是什麼?脫下了辦公室的西裝與套裝後,你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對你周遭的人,也有怎樣的意義?
人,應該要思考。我在這個曾經待過的組織中,我留下了什麼?在曾帶領我的人,與我曾帶領的人心中,我又有怎樣的意義。
現在的我,一直在修正自己面對工作、面對夥伴、面對朋友、面對家人的態度。就像韓第教授寫的,當你的靈魂離開你的軀體時,希望看到自己的墓誌銘上,寫的是什麼?
即使自己是在大象身上的小跳蚤,還是能留下什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