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

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
9789866759031
賴聲川、丁乃竺
天下雜誌
2007年8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靈成長


心理勵志 > 快樂學















快樂可以學習,精神可以改變
《僧侶與哲學家》作者最新力作!
沈潛三十年領悟出的幸福心得,助你掌握改變人生的關鍵技巧。

「在我們自身之外找尋快樂,就像在面北的洞口等待陽光一樣。」
───西藏諺語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想像和達成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我們害怕悲慘,卻奔向它。我們想要快樂,卻遠離它。這樣的誤判是如何產生的?

  從生物學博士轉為藏傳佛教喇嘛的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經過在印度潛心研修三十五年之後,提出結合最新科學理論的《快樂學》。他從親身經歷出發,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環境,而是一種能力,一種生存的態度,我們必須學習。

  繼《僧侶與哲學家》、《僧侶與科學家》之後,李卡德這本最新著作,是他近年來與許多腦神經科學家和認知科學家,以及佛教僧侶如達賴喇嘛等,一起對「心的轉化」進行大量研究的結果。他們以科學的方法研究禪修者多年修心後的效果,發現長年禪修者,會在腦部造成永久的變化,左前額葉外皮區的活動會明顯增加,帶來正面情緒,例如喜悅和熱情。

  李卡德主張,每一個生命都具有完美圓滿的潛能,就像每一粒芝麻都含滿了油一樣。當我們走向心靈道路,開始精進地修行,過了數月或數年之後,會達到關鍵性的轉折點,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也會對別人的快樂有所貢獻。

專文推薦

  「在《快樂學》中,李卡德巧妙地結合他所熟悉的科學、哲學和佛學智慧,以既實用又富有啟發性的洞見,提出一個完善的路徑圖,引導我們切實修練真正的幸福。」
───丹尼爾.高曼,暢銷書《EQ》作者

作者簡介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生於1946年。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

  1972年,放棄科學家生涯成為僧侶,開始過心靈的生活,因此就在喜馬拉雅山區定居下來,跟著西藏大師學習,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已有三十餘年。
  
出家前曾寫過一本鳥類遷移的著作,另著有《頓悟之旅》、《僧侶與哲學家》、《僧侶與科學家》、《量子和蓮花》,其中《僧侶與哲學家》是他與享譽法國的哲學家父親──尚˙方斯華˙何維爾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在法國熱銷了 30萬冊。

譯者簡介

賴聲川

  創意源源不絕的創作人。一九五四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

  他二十九歲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舞台劇二十七部(包括轟動亞洲的七小時史詩《如夢之夢》)、電影二部(包括享譽國際的《暗戀桃花源》)、電視影集三百集(包括家喻戶曉的《我們一家都是人》),另有劇場導演作品二十二部(包括莫札特歌劇三部)等。更重要的是,他是市場的創造者。先後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劇場影音市場(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始)、即興時事電視市場(《我們一家都是人》)等。賴聲川被全球媒體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曾兩度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

  除了是劇場創作人,也是位專業翻譯,曾譯《頂果欽哲法王傳》、《僧侶與哲學家》…等書,最新的個人著作為《賴聲川的創意學》。



推薦



自序
1.快樂是什麼──談到快樂
2.快樂是生命的目的嗎?
3.雙面鏡:向內看,又向外看
4. 假朋友
5.快樂真的可能嗎?
6.痛苦的煉金術
7.我執的面紗
8.當意念成為自己最大敵人時
9.情緒的河流
10. 對治干擾性情緒
11.慾望
12.仇恨
13.忌妒
14.躍向自由的一大步
15.快樂的社會學
16.實驗室中的快樂
17.快樂與利他主義
18.快樂與謙虛
19.樂觀主義、悲觀主義,以及天真
20.黃金時間、累贅時間、被浪費的時間
21.與時間的順流同在
22.快樂科學的倫理學
23.面對死亡的快樂
24.一條道路

top

快樂的藝術

  回想20歲的自己,我很清楚自己不要什麼,我不要沒有意義的人生,然而當時的我,並不清楚自己要什麼。1967年,我開始在巴斯特學院(Institut Pateur)工作,追隨剛獲頒諾貝爾醫學獎的法藍斯瓦.雅各布(Francois Jacob),在他領導的細胞基因實驗室中學習。在那裡,我與當代最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共事,包括賈克.莫諾(Jacque Monod,因發現基因轉譯的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獎)和安得列.勞夫(Andre Lwoff ,法國的諾貝爾獎得主,1965年生理醫學獎桂冠)。

  我也熱愛天文學、滑雪、帆船,和鳥類學;二十歲的時候出版了一本關於動物遷徙的書。我向一位職業野生動物攝影師學習攝影,在週末時到馬鞍濕地(Sologne)和大西洋海邊捕捉野鴨和水鴨的影像。冬天,總是到我故鄉的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滑雪,夏天跟舅舅的朋友們在海上駕船。這種生活是很精彩,但總覺得缺少了什麼重要的東西。1972年,26歲那一年,我對巴黎的生活徹底厭倦。我決定遠離,到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山腳下,去向一位西藏大師學習。

  我怎麼會走到這個關口來?之前有緣遇見的這些出色人才,個個都有特殊才能令人羨慕。我也願意像顧爾德(Glenn Gould)彈得一手好琴、棋藝精湛如費許(Bobby Fisher),斐然成章如波特萊爾(Baudelaire),但這些人,以人的層次來說,並沒有任何令我羨慕,或啟發我要努力成為他們之處。雖然他們在藝術、科學、知識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如果說到其他特質,好比利他、開闊性、決心,及生之喜悅(joie de vivre)等能力,與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後來一切改變了。我見到幾位不可思議的人,並在他們身上見證到人生潛能完全發揮後會是什麼樣子。如何形容我第一次遇見康久仁波切?那是1967年6月,在離大吉嶺幾公里外的一間小木屋裡。他端坐著,背靠窗,全身散發出一種內在的善。窗外是一片雲海,雄偉的喜馬拉雅山穿過雲海,聳立在兩萬四千英尺的高度。言語無法形容他所散發的深度、寧靜,和慈悲心。接著三個星期我就端坐在他對面。我當時雖然不懂,但覺得自己正在做別人所謂的靜坐 ,換句話說,就是努力在他面前收拾我自己,試圖看到念頭面紗的背後是什麼。

  從印度回家以後,我也在巴斯特學院工作滿一年,我才真正了解那次見康久仁波切是多麼重要的。我發現自己找到了一種真實的啟發,讓我的人生有確切的方向和意義。之後,1967 到1972,我每年暑假都會回印度,發現只要一到大吉嶺就會忘記歐洲的一切。回歐洲之後,即便人在巴斯特學院,我的思緒總是飛向喜馬拉雅山。我的老師康久仁波切,勸我完成博士學業,所以我當時並不急,一直等了幾年才下決心定居在我想住的地方,這決定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我父親當然很失望,因為他覺得我的前景一片光明,要放棄這樣的事業太可惜。身為堅定的無神論者的他,並沒有太把佛法當一回事。他說,「我也沒什麼好反對它,因為在諸多宗教之中,佛教不折不扣的態度讓它在最嚴謹的西方哲學家眼中也贏得了一定地位。」之後我們就很少見面了。但他曾經來大吉嶺看我,後來也到了不丹看我。

  我們的關係一直很親近。後來當媒體問起,他說︰「我們頭上唯一飄過的烏雲,是亞洲梅雨季帶來的雲。」

  我所發現的這條道路,從不主張盲從。我所發現的是,一個既實際又豐富的心靈科學,一種利他的生活藝術,一個有意義的哲學,一個可以真正改造內在的心靈修行。這35年來,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所為和科學精神相違背。科學精神就是用實證的方式尋找真相。這些年,我也遇見許多人,他們常存喜樂。其實已經超過我們一般所謂的快樂。他們充滿一種深度的覺察力,能透視真相和心的本性,他們充滿對他人的善。我也漸漸了解,雖然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快樂,但他們的快樂是脆弱、不完整的。如果要得到長久的快樂,成為一種人生態度,這是一個必須學習的能力。需要長期訓練自己的心,培養一套人格特質,如內心的平靜、正念,和無私的愛。

  我在印度和不丹過著簡樸的生活。幾個月才會收到一封外面的信。1979年,頂果法王決定在尼泊爾建寺廟來保存西藏傳統,之後雪謙寺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大學者、禪修者、慈善家等。頂果法王於1991年圓寂,之後我多數時間住在雪謙寺,協助寺廟主持,也就是法王的孫子冉將仁波切,完成上師的種種計畫。

  有一天我接到來自法國的電話,問我願不願意和我父親做一個對談,然後出版成書?我沒太當一回事,當時回答說︰「我沒問題,父親答應就好。」我以為這事就此為止,我想父親這麼一位無神論者怎麼會願意出版一本與佛法僧侶之間的對話?就算對話對象是自己兒子也不會願意吧。我錯了。原來出版商請我父親吃中飯,父親當時的注意力全在那頓美食上。到了吃甜點的時候,出版商提出對話的方式,父親停住了,沈默了幾秒鐘之後回答︰「這我無法拒絕。」於是我安靜、沒沒無聞的生活宣告結束。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4,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賴君陽
/ 台灣台北
2009.12.29看賴君陽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針對負面情緒,提供了有效的應對方法,讓讀者練習調適回復平靜。
有時會覺得練習初步很難,但本人發覺配合百憂解「服用」效果更加顯著!
像是更容易覺察心緒的流動,然後能控制內心平靜。
和普遍販賣「正向思考」的空洞書籍稍有差異,不是單純地只靠較文雅的文字和切實的比喻鼓動大眾精神。(例:柯維和羅賓)
2.
vivian
/ 台灣台北
2009.05.07看vivia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本書在我最低潮時從書店買回
裡面的觀點與文字直到現在都是穩定內心的重要力量
書中沒有艱澀的文字
有的只是源源不絕的力量
它教你
當痛苦無可避免時,就將他轉化成為自己人格與心靈進步的力量
我們都在痛苦中才能學到更多
我感謝譯者將這本書帶來台灣
3.
silenus
/ 臺灣高雄市
2008.02.29看silenus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快樂,多令人迷惑的字眼!!似乎越費盡心思追求,快樂似乎離得越遠~~這本快樂學更深層地剖析探究快樂的意涵,無論從科學,哲學,心理學的角度,都給了我更深層的理解與思考空間,更重要的作者認為快樂是種可以經由學習修煉得到的能力 狀態,而不僅僅是某些特定情境下的附帶產物,換言之,快樂是主體而非客體,它發自於內在,而非外在的事物,自心方是尋求快樂 擁有快樂之道,一昧的追求外物,倒因為果,可能落得"快樂在哪裏?"的深深嗟嘆!!

人生苦短,快樂不該只是鏡花水月般的膚淺表象,好好培養鍛鍊快樂的能力吧,讓我們都成為快樂黑帶高手,嘿嘿嘿!!
4.
楊黛瑩
/ 台灣台北
2008.01.14看楊黛瑩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從快樂學中學快樂】
快樂,也是要學的?

沒錯,這世上很多事情都要學,不能光憑想像、單純感受、或依樣畫葫蘆-這不是學習,充其量只是「模仿」-沒有紮實而厚積薄發的經驗值為後盾、加上全心投入與潛心領略的學習,是不可能達到想攀登上的高境的。

快樂本身就是一門無止境的人生必修課,世上任憑誰都想時時刻刻達到快樂、最好是始終放身溺於快樂境地賴著走不開,但總令人徒呼負負的現實是,幾乎每個世間人常常是不得其門而入、相反地與此境地背道而馳,不斷為此發惱抓狂,焦躁疲累,然後就是在反覆且不曾消逝的嘆恨中,積壓著「快樂難得」的遺憾,終究,生命與快樂在滾滾的現實紅塵中漸行漸遠,真正的快樂,在好多人心目中,竟不得不成為人生最大的一場痴人說夢。

於是,一位高僧教人快樂,這個「外國的和尚」:讀到分子生物學博士、但放棄成為科學家選擇出家長住喜馬拉雅山區過著修行學佛生活的法國人Matthieu Ricard,在我心中,好像是真的比較會念經呢-他念的是一種名喚「快樂學」(Plaidoyer Pour le Bonheur、英文版譯名-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的經。

經過嚴密科學領域之學術訓練的Matthieu,選擇了一條諸多凡人不會輕易踏上的路-追隨佛的腳步,遁入空門出家,這是學佛最大破大立的嚴峻途徑,三十年的一心沈潛修持,就為開闢尋覓一條目標是快樂的光明正道。也正因為它的科學背景,他以科學的角度、加上咀嚼領悟來自佛家的諸多明澈智慧,要告訴總以為快樂難得的困苦人們,不受外在影響的喜悅力,其實是可以透過人自身對腦部神經的改變得到的,也就是說,快樂不單純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能力」,就像語言能力或是任何一種專業的工作技能,需要透過想要學習的堅持、以及反覆的自我訓練鞭策,就可以熟能生巧、駕輕就熟的一種能力…

Matthieu在書裡的自序提到「…如果要得到長久的快樂,成為一種人生態度,這是一個必須學習的能力。」書中24個章節,象徵著「快樂學」這門學問的 24堂必修課,第一課,他帶領「學生們」(也就是看這本書的你我),先從快樂的本質探索:想要達到快樂、得先知道快樂是甚麼?自己以為想要的快樂是真快樂嗎?假設自己以為的快樂並不能讓自己真正快樂,那真正的快樂、又會是甚麼?

再來就是一連串的心理建設,包含向內觀照自己心境與思考模式、同時向外看影響自己心境與思考模式的必要與技巧;中間當然很學術性地穿插對這樣地學快樂的質疑…不同於坊間太多只是用華麗甜蜜詞藻一味地唱高調呼口號式的勵志書,Matthieu選擇以「科學V.S.佛法」的方式去一邊領略一邊驗證而得的「道」,每字每句不單是來自參照佛法而自得的快樂心得,也是向科學與哲學等專家取經研討甚至做醫學實驗之後的報告。

很多如醍醐灌頂的癒療性的箴言躍然於書頁,我想我們何其有幸,沒有Matthieu的資質與條件去受那麼高階而完整的科學教育、也不太可能有機緣與決意去完全出家別紅塵;但卻可以向他學「快樂」。

很多好話與好觀念,只能靠自己逐頁細讀體會,並時時學習與訓練,我也還在邊讀邊學,這是一門停不下來的功課。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