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國之盾(下)
|
|
|
|
|
|
9789571036168 | |
|
|
|
陳惠莉 | |
|
|
|
尖端 | |
|
|
|
2007年8月08日
| |
|
|
|
133.00 元
| |
|
|
|
HK$ 113.0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叢書系列:逆思流
* 規格:平裝 / 48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逆思流
|
|
分 類
|
文學小說 > 懸疑/推理小說 > 日本懸疑/推理小說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1999年 第三名
「週刊文春推理小說Best」1999年 第三名
第2屆大藪春彥獎第18屆日本冒險小說協會大獎第53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電影「亡國神盾艦」小說原著日本熱賣一百五十萬本,登場人物超過三十五人以上的冒險大作。
一本節奏明快、充滿動作感的心理懸疑小說。江戶川亂步賞得獎作家 福井晴敏 感動全日本的憂國代表作。
「目前本艦的所有飛彈準星皆設定於東京首都圈內,彈頭非比尋常。再次提醒,本艦所有之飛彈彈頭非比尋常。以上。」 順從自己宿命,在十五歲那年手刃父親的少年。因為獨生子遭到國家殘忍殺害,拋棄人生而化為鬼的男人。對祖國感到絕望而露出叛逆之牙,孤獨的北朝鮮工作員。 背負著不同宿命的男人集結在暴走的「疾風」之中,這艘搭載最新系統的護衛艦,正朝著東京灣前進……擁有一億兩千萬人民的日本,卻沒辦法阻止邁向毀滅的結局…… 以壓倒性筆力所描寫,痛哭的靈魂航路。讓讀者手心冒汗、情緒激動,欲罷不能的閱讀感動!
作者簡介
福井晴敏(Fukui Harutoshi)
1968年出生於東京都。私立千葉商科大學肆業。98年以《Twelve Y.O.》獲得第44屆江戶川亂步獎,正式出道。99年發行的《亡國之盾》獲得第2屆大藪春彥獎、第18屆日本冒險小說協會大獎、第53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三項大獎。另以《終戰的羅雷萊》獲得第24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第21屆日本冒險小說協會大獎。後以原著作者的身分參加電影「羅雷萊」「亡國神盾艦」「戰國自衛隊1549」的拍攝。有憂國作家之稱,甫出道作品即不斷改編成電影、漫畫,甚至讓日本政府動員自衛隊幫忙宣傳,為日本近年最受矚目的超大型新銳作家。
|
|
序
|
解說《亡國之盾》:「日本人重生」 切通理作(文化評論家)
筆者雖然以評論為業,但是「解說」卻是我最頭痛的領域。許多作品中常會出現的「解說」往往都會鉅細糜遺地寫出故事的細節。重新解釋刊載在同一本書中的故事有多少意義呢?以長篇小說而言,「解說」或許具有即便是從中途閱讀,也可以掌握故事內容的優點吧?但是,還沒有閱讀作品之前就先看這篇解說的人在事前就知道出場人物或事件等的小說內的要素──〈有這種人做這種事〉,趣味性會因而減半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本書《亡國之盾》是一部重點在於讓讀者享受從一開始就提到的要素是如何構成的作品。事件整個明朗化之後花了很多的篇幅才進入如何處理的階段。此外出場人物的經歷並不只是單純的情報,而是深根於故事當中。
所以,筆者希望以不探討小說的梗概(雖然文庫的封面已經有某種程度的說明)、也不觸及出場人物的名字和經歷的形式來寫這篇解說。 人們經常批評,日本政府在外交上沒有主體性。(雖為軍隊卻又非軍隊)的自衛隊的曖昧定位常被視為具代表性的現象。進而更有人追究,戰後所擬定的和平憲法是否是日本人自己所選擇的問題。本書中也針對日本人的主體存在方式進行探討。不只是政治和軍事上,甚至也被視為根植於每一個出場人物的經歷和家庭環境的問題而重新拿出來討論。而故事中被描寫的三個主要的出場人物事實上也不僅指日本人。
故事雖然牽扯到美國和北韓,然而出現在本書當中的人物們最後背負的並不是國家的責任,而是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堅強不逃避,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神盾艦《疾風》被描寫成一個像是讓人們重生的子宮一樣的角色。小說中雖然描寫事件(≠戰爭)在一個以上的地方同時發生,但是選擇戰艦為故事的場所卻能有效地將人的生存場所歸整為一。在海上很難有逃生之路。 讀者中一定有很多習慣閱讀、愛好戰術模擬或軍事政治虛構故事的人。這類作品當中以川口開治的漫畫《沉默的艦隊》(單行本共三十二本)賣出二千五百萬本為最風光,就看過的讀者人數而言是排名第一的作品。然而筆者對這方面卻是非常不擅長的。叛亂軍的領導人和政府方面的指揮者都被描寫成莫名地英勇,這讓筆者甚至覺得很不舒服。儘管筆者想出於好意地去解讀,作者是為了從這些人的理想形態中反映出日本的現狀並非如此而大膽地以極端的方式去描寫,然而始終讓人覺得與事實有些距離。不,與其說覺得有距離,不如說是覺得自己那期待擁有這種英勇特質的心靈的脆弱就這樣被棄置於不顧,宛如變成了木雕一般,讀著讀著,情感越是受到淨化,就越覺得很不舒服。關於這一點,在《亡國之盾》中所描寫的人物像則都是曖昧不明的。每個人都想釐清事實,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然而卻總是被「可是……」這樣的情感所影響。儘管希望擁有身為軍人的主體性,接受所謂的戰爭就是殺人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然而親眼目睹剛剛還活蹦亂跳的人變成了一具屍體和受了瀕死的重傷的人時,卻又無可抑遏地會感到畏縮。而這些人就如字面上所描述的,心情不斷地擺盪,痛哭、滿地打滾,這些景象才是這本小說淨化人心的重點所在,筆者對這一點寄予深度的信賴。接下來的說法或許多少會洩了一些故事的底,不過故事的發展也已經到了最後階段了,出場人物雖然流了不少血,但是卻遲遲沒有死亡。讀者不得不一起度過一段在瀕死的狀態下仍然活下去的宛如懸在半空中的時間。而艦艇在最後雖然沉沒了,然而小說卻仍然繼續發展著。當中充滿了作者「努力活著」的意志。
福井晴敏先生出生於一九六八年。筆者長他四歲,但是同樣都是經歷過大規模的「未來大戰」的年輕人熱潮的學生運動的世代。筆者認為,這個世代的人在變得熱情,天真無邪地向世人提出異議之前,就有著成長為大人的感覺。所以,進入青年期,開始真正懂得分辨事理之後,會有一種想回頭審視自己的立場的衝動。
《亡國之盾》裡面的出場人物已經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無辜百姓」了。而是一群玷污自己的手,學會控制感情衝動的人們。就因為如此,他們的重生必然地是在把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推向彼方,化為最危險的凶器的場所中進行。想要把已經成為大人的人拉回小孩的世界就必須斷絕其與之前的一切事物的關係,將他趕回原來的世界。人成長為大人是一件好事吧?可是,我們真的成長為大人了嗎?我們不是只是敷衍了一些重要的事情而走到現在的嗎?這種(已經不是青春時代的人們的青春偶像劇)在自衛隊這個清一色是男人的世界,還有日本社會的黑暗領域裡工作的人們之間反覆上演著。對大多數的讀者而言,那種場所並非我們日常生活營運的場所,所以才能讓我們下定決心面對自己一直隱藏的真正聲音。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