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遊藝黑白(下):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遊藝黑白(下):世界鋼琴家訪問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31856
焦元溥
聯經出版公司
2007年8月15日
127.00  元
HK$ 107.95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家傳記/文集















  作者花費近五年的光陰,憑著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及知識,以及對音樂詮釋的好奇與探索,遍訪各地名家完成此一巨作。放眼當今閱讀世界,還沒有任何一本書能邀請到如此眾多的音樂家,在相近的時空中討論人生及藝術,並在訪問中透過藝術家自己的經驗來反映時代。本書搜羅五十五位頂尖鋼琴家,在五十萬字的篇幅中呈現跨越歐、美、亞洲的精采紀錄。訪問中不只關於音樂,更包括許多對於藝術、文化、歷史、社會、家庭以及人生的討論,適合所有讀者欣賞。

本書特色

  出版將分為2冊。18開本,黑白印刷。每位鋼琴家皆有精采照片,許多更為未曾公開的私人照片。

  當今國際鋼琴巨匠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20年來首度接受專訪;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將元溥專訪當成個人官方資料。眾多鋼琴家在元溥的專業及熱情引導下,暢所欲言,而<

本書七成以上鋼琴家訪問為中文世界首次訪問。
當今音樂世界第一本具如此形式及內容,其英文版出版計畫會在國際造成巨大迴響。

  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本書是直接與鋼琴家對話的最好工具;對演奏者,本書如同參加高級大師班,如國際名家親臨;對一般閱讀者,足以窺見當代文化巨匠對時代及文化的觀感及反省;對研究者,本書記錄鋼琴家與作曲家的合作,是探索偉大創作心靈的第一手資料。
請到文化評論家楊照作序推薦導讀,約5000字。

作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台北。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Tufts University)法律與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自十五歲起開始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民國87年度文學及藝術類雜誌金鼎獎)、《CD購買指南》、《表演藝術》、《MUZIK古典樂刊》、《聯合報》(副刊「音緣際會」專欄)、《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今周刊》、《亞洲週刊》、《香港明報月刊》、《講義》、《幼獅文藝》、《文訊》、《覺行》、《人民音樂雜誌》(北京)等平面媒體與刊物。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著有六十三萬餘字之樂評選集《經典CD縱橫觀》系列三書(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聯經,2005)、《莫札特音樂CD評鑑》(聯經,2006)、五十二萬餘字之《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聯經,2007)。

  文字創作之外,焦元溥也參與廣播節目製作、音樂會策劃與音樂創作,目前為台中古典音樂台節目主持人,近期有聲作品為康軒國中國文教學教材之朗讀/音樂/編曲/演奏配樂。自2007年十月起將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MPhil/PhD),研究鋼琴演奏風格變化與錄音對音樂詮釋之影響。



第一部份 法國鋼琴學派

導論「法國鋼琴學派在二十世紀的轉變」
布提 Roger Boutry
帕拉史基維斯柯 Th?odore Paraskivesco
胡米耶 Jacques Rouvier
柯拉德 Jean-Philippe Collard
拉貝克姐妹 Katia & Marielle Lab?que
海瑟 Jean-Fran?ois Heisser
貝洛夫 Michel B?roff
羅傑 Pascal Rog?
安潔黑 Brigitte Engerer
艾瑪德 Pierre-Laurent Aimard
穆拉洛 Roger Muraro
提鮑德 Jean-Yves Thibaudet
巴福傑 Jean-Efflam Bavouzet

第二部份 俄國鋼琴學派

導論「簡談俄國鋼琴學派」
史塔克曼 Naum Shtarkman
戴薇朵薇琪 Bella Davidovich
巴許基洛夫 Dmitri Bashkirov
阿胥肯那吉 Vladimir Ashkenazy
雅布隆絲卡雅 Oxana Yablonskaya
薇莎拉絲 Elisso Virsaladze
凱爾涅夫 Vladimir Krainev
蕾昂絲卡雅 Elisabeth Leonskaja
魯迪 Mikhail Rudy
齊柏絲坦 Lilya Zilberstein
紀新 Evgeny Kissin
盧岡斯基 Nikolai Lugansky

第三部份 歐洲鋼琴家

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桑多爾 Gy?rgy S?ndor
瓦薩里 Tam?s V?s?ry
歐匹茲 Gerhard Oppitz
弗格特 Lars Vogt
唐納修 Peter Donohoe
賀夫 Stephen Hough
安斯涅 Leif Ove Andsnes

第四部份 美洲鋼琴家

杜蕾克 Rosalyn Tureck
史蘭倩絲卡 Ruth Slenczynska
堅尼斯 Byron Janis
佛萊雪 Leon Fleisher
薛曼 Russell Sherman
康寧 Martin Canin
柯瓦契維奇 Stephen Kovacevich
列文 Robert Levin
歐爾頌 Garrick Ohlsson
歐蒂絲 Cristina Ortiz

第五部份 亞洲鋼琴家

傅聰 Fou Ts’ong
殷承宗 Yin Cheng-Zong
王青雲 Bobby Wang
白建宇 Kun Woo Paik
陳必先 Pi-Hsien Chen
鄧泰山 Dang Thai Son
陳毓襄 Gwhyneth Chen
安寧 Ning An
簡佩盈 Gloria Chien
嚴俊傑 Chun-Chieh Yen

附錄:

受訪鋼琴家「Top Three CD推薦」
鋼琴家訪問記錄表



奇蹟之書
──序焦元溥《遊藝黑白》
文/楊照

  如果不考慮超越性、靈異性的神鬼因素,純粹用「發生機率低於近乎不可能、不應該出現的事物」來定義「奇蹟」的話,那麼你們即將要翻閱、展讀的這本《遊藝黑白》,是本不折不扣的「奇蹟之書」。

  就像一個人連續兩期中樂透頭彩,或是像一個人從十五樓陽台失足跌落,卻毫髮無傷抵達地面,這類的事,道理上有可能存在,但一般正常、理性的人,絕對不會期待自己真會遇到。

  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放過任何機會向焦元溥詢問、催逼這本鋼琴家訪談錄的進度。不曉得焦元溥是否感受到了,我的態度其實主要出自於一種等待奇蹟實現前的焦慮,甚至是恐慌。

  再試舉一個比擬吧!2007年5月6日,洋基隊出戰水手隊,王建民投完七又三分之一局,沒有失分,也沒有讓任何一位打者擊出安打,甚至沒有讓任何一名對手站上一壘。只差五個出局數,王建民就投出了大聯盟比賽裡最困難的夢幻奇蹟──投手的「完全比賽」。在那個節骨眼上,洋基隊隊友沒人敢講一句話或吐一口大氣,就連越洋守在電視機前的球迷,也都提著一顆幾乎要從嘴巴裡跳出來的心,惶惶不安地等待。

  愈接近奇蹟出現,我們愈害怕奇蹟會如陽光下的七彩水泡,倏忽破滅。愈接近奇蹟出現,我們愈瞭解完成奇蹟的條件,何等苛刻。任何一點點變化,都可以破壞前面七局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半完美」。在那一瞬間,球迷腦海裡浮現出種種數字,包括:大聯盟百餘年漫長歷史中,數不清幾十萬場比賽紀錄,只有過十五次「完美比賽」;多少名人堂裡叱吒風雲的偉大投手,從來不曾戴上「完全比賽」的至上桂冠……

  愈是熱情球迷,愈是瞭解美國職棒、瞭解大聯盟記錄與歷史,愈是興奮期待看到「完全比賽」,同時卻也就愈是焦慮擔心「完全比賽」的機會,在王建民投球的任何瞬間,都可能消失一去不返。安打、觸身球、四壞球,隊友失誤,甚至不死三振還是投手不小心在動作中犯規,都將葬送掉所有希望,讓所有等待付諸流水。

  基於對音樂、音樂演奏與音樂家的一點點理解,我在等待《遊藝黑白》成書的過程中,整理了這樣一本書出現必須具備的因緣條件,並藉以整理了自己的焦慮。

  有這樣一本書,先要有願意付出心力、資源去訪問、去整理的人。這個人,必定要對古典音樂抱持驚人、近乎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熱情,而且他還要真正投入於鋼琴演奏與鋼琴樂曲,這些是支持他會想要接觸鋼琴家,跟鋼琴家對話的根本。

  安排訪問是不容易的事,安排訪問在一個領域中成「家」的人,是更艱難的事。尤其如果是以台灣人的身份,不代表任何媒體,也沒有組織機構做後盾,卻設定訪問的對象,是世界級的專家,那簡直是癡人夢話。

  是的,要有癡人的傻勁,才可能告訴自己、告訴別人,「我要遍訪五十位國際一流鋼琴家,留下他們的談話記錄!」

  稍微聰明一點的人,稍微現實一點的人,馬上會有的,是剎車反應:「不可能吧!這種事。別浪費時間浪費力氣了,把時間力氣省下來做別的事吧!」

  照理說,金牛座的焦元溥,個性中不應該缺乏現實考慮的成份才對呀!換句話說,一定是比常人更豐沛、超乎常理的內在渴求與內在慾望,才沖破了金牛座向來會有的現實謹慎,讓焦元溥去做這種癡人大夢吧!

  去實現夢境,需要傻勁,可是要訪問大鋼琴家,當訪問者的人,卻千萬不能傻。只考慮一個因素就好:訪問音樂家、鋼琴家不比訪問政客、演員,甚至不比訪問文學家。政客每天的工作就是說話、說話、說話,從自己相信的說到自己不相信的,從自己懂的說到自己不懂的,要訪問他們讓他人說話,唉,太容易了。演員習慣照劇本表演,接受訪問之前,他們通常會設定套上自己想呈現的角色,用那樣的自我形象侃侃而談,不會太為難訪問者。文學家不斷在思索語言、文字,以語言、文字反覆自我表達,當然也能隨時講出一番番的話來。

  可是音樂家、演奏家,他們是專業用音樂來表達、用音樂來和別人溝通的,誰能保證他們說得出什麼來?

  要訪問鋼琴家,至少得聰明到能掌握:什麼是鋼琴家,願意打開話匣子來說話,而且還能言之有物的題材;而且還要聰明到能夠聽懂鋼琴家講的語言,並在整理過程中自覺地扮演起翻譯的角色,把音樂、演奏的專業詞彙表達,轉譯成大眾讀者讀得懂讀得下去的內容。

  這裡,奇蹟條件出現了。我們需要一個精明聰明的傻子;我們需要一個同樣自在於理解並轉譯音樂語意與日常文字的人。

  一般夠聰明夠精明到能讓大師願意跟他講話的人,就不會笨到想要克服所有麻煩困難,去拜託去安排那麼多鋼琴家的訪談。一般能精確精彩使用文字的人,就不會耗費那麼多心力去擁抱、鑽研音樂了!

  焦元溥憑什麼說服這些鋼琴家,在忙碌的演奏日程表裡,挪出時間回答他的問題?憑他的誠懇與耐心,當然。但光靠誠懇與耐心絕對不夠。比誠懇、耐心更重要的,其實是靠他展現出的能力,讓這些已經是大師級、至少準大師級的人,尊重他的音樂能力,不敢輕忽他,甚至不願輕忽錯過和他談話的機會。

  華裔鋼琴家安寧來台灣演出,演出結束後在《自由時報》中看見一篇千把字的短評,文章雖然不長,卻絕不泛泛,裡面明確列舉了安寧對於演奏樂曲的特別詮釋與音色意念,並以此為基礎,評斷其成功與失敗之處。

  安寧立刻找了朋友問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誰?還有誰?就是焦元溥。焦元溥因此認識了安寧,安寧也成為他最早訪問的鋼琴家之一。

  安寧會拒絕焦元溥的採訪嗎?當然不會,因為安寧知道,這是一個有充分能力瞭解他演奏的樂曲、進而瞭解他演奏動機的人,這是個值得一聊的人。

  焦元溥就靠他長期累積的鋼琴樂曲與錄音深厚知識,一個個征服這些鋼琴家。就憑這個。

  我最早留意到焦元溥這個名字,是幾年前逛書店,發現聯經公司竟然出版了三本一套,厚重地不合時宜的音樂書,內容全是評論鋼琴樂曲及其演奏版本的。還沒有細讀任何一篇任何一段,先翻到申學庸老師寫的序,裡面描寫她如何多次在音樂廳裡遇見一位會帶著樂譜、總譜來聽音樂會的少年學生。

  我心中一震,突然之間,我自己少年時期的回憶湧上心頭。當年教我小提琴的老師,嚴格堅持在聽任何樂曲之前,一定得先讀樂譜。就連在老師家,一堂恐怖且辛苦的課程上完,老師難得放鬆心情在架上尋找唱片,他也必然同時找出樂譜來。我得先依樂譜瞭解了樂曲的結構與道理,才能開始聽音樂。

  我還記得,在我中止學音樂三、四年後,第一次一個人買票到國父紀念館聽演奏會,很自然地兩天前就先搭車到大陸書店買了演奏曲目──荀白克的鋼琴曲──的樂譜,反覆讀過,又很自然地將樂譜揣在書包中到演奏會場,卻赫然發現自己想像的場景不復存在。全場只有我一個人帶著樂譜去聽陳必先的演奏,而且當我將樂譜在膝上攤開時,左右鄰座的人都投注過來好奇驚訝的眼光。

  原來,還有人用當年老師教我的方法,認真聽音樂。這是我對焦元溥的第一項好奇。原來,還有人不唸音樂系不是音樂科班出身,卻用當年老師教我的方法,認真讀音樂,這是第二項好奇。

  焦元溥讀譜的細膩認真程度,超過我十倍百倍,但我很慶幸,自己至少還能分享他對樂譜的那份嚴謹尊敬。有一回,去聽法國鋼琴家巴福傑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焦元溥剛好坐在我旁邊,就著演出前漸暗了的燈光,元溥翻開帶來的「巴爾托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總譜,指出一段比螞蟻還小還密的音符,形容那樂曲近乎不可演奏的困難,我深受感動,我也同時瞭解了被他訪問的鋼琴家會如何感動。

  而這正是另一項奇蹟條件浮現之處。讓我直說吧!擁有對鋼琴音樂這樣的熱情、對鋼琴音符那麼敏銳的聽覺,還有對於樂曲樂譜如此敬謹的研究與領悟,焦元溥怎麼可能沒成為一位鋼琴演奏者呢?

  和他一樣擁有同樣優秀資質的人,順理成章的發展,一定是成長為一位鋼琴家,不會停留在作為一個業餘的鋼琴音樂愛好者。

  焦元溥能讓鋼琴家、鋼琴大師看重尊重,因為他們很快就會在他身上辨識出「同類氣質」。跟焦元溥說話,不像跟記者談話,甚至也不像跟音樂學者談話,反而像是面對一位闖遍江湖、看盡世間風波的老鋼琴藝師。

  他對演奏如此熟悉,他對演奏者與樂曲與觀眾間的一般關係永遠感到興味盎然。他知道每位演奏者的偏好、怪癖,他們和經典作曲家樂曲間的情結。

  他總是能問到讓演奏者心悸或心驚的問題,內在大打一個問號:「你怎麼會知道?」靠著貼近演奏者的經驗,焦元溥讓鋼琴家無法拒絕他,不願拒絕他。

因為焦元溥內在包藏著一顆不折不扣鋼琴演奏家的靈魂。

  如果焦元溥沒有那麼愛鋼琴,那麼愛鋼琴演奏,對不起,今天不會有《遊藝黑白》這本書。然而,如果焦元溥在鋼琴演奏上所受的啟發訓練,再多一點再積極一點,那對不起,今天也不會有《遊藝黑白》這本書。因為那樣的話,焦元溥將成為眾多掙扎在演出與教琴間的本土鋼琴家中的一個吧!

  多麼神奇幽微的分際,焦元溥沒有成為鋼琴家,卻又放不下捨不下對於鋼琴演奏的熱愛與渴求,他必須找到某種形式釋放這幽微分際製造的龐大落差,於是他每天用別人琢磨演奏的態度,研究錄音唱片;接著,他又用別人拿來開展演奏生涯的毅力,飛遍全球訪問鋼琴家。

  我相信接受訪問的這些鋼琴家,一定有人剛開始抱持著輕鬆、甚至輕忽的態度,對待不知從什麼地方冒出來,即使穿上西裝仍難掩其年輕青澀的焦元溥。然而幾個問題問下來,輕鬆、輕忽,想要輕易打發的態度,通常就飛走了。他們會明白:眼前這傢伙,是玩真的!

  焦元溥的本事,也是他的策略吧,是將人家的來歷底細準備得詳盡清楚。從看來平淡無奇:「請談談您早年的學習」開始,等人家提到那個老師那個學派,他就不客氣地切入,細問學派特色和幾個老師之間的異同。還有,他會在適當的時機上,提出關於鋼琴家某首曲子某次錄音精確的問題 ──「在第二樂章第十八小節,你為什麼捨棄踏瓣不用?」──使得鋼琴家不得不打起精神來,認真思考認真對付。

  每一個被焦元溥訪問的鋼琴家,到後來一定感受得到這年輕人看似溫和外表底下,強悍的意志。而這意志,竟然不是從別的地方,是從和鋼琴家一樣專注看重演奏而來的。他和鋼琴家一樣專注看重樂曲樂譜、詮釋表現;他和鋼琴家一樣,甚至比鋼琴家更專注看重,鋼琴家的經歷、演出與錄音。

  那意志,是敬意也是挑戰。這樣強悍的意志溢在眼前,感受這年輕人對自己音樂演出展現的高度興趣與高度敬意,很少有鋼琴家不為之動容,進而召喚起自己個性與身體裡,同樣強大強悍的意志,迎接焦元溥的挑戰。

  意志與意志的碰撞,在表面上看來平和的訪談中,激出了驚人的火花。這樣一本訪談錄,在鋼琴音樂上涵蓋的廣度,勝過一般的百科全書,幾乎沒有任何一位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書中缺席。而且每位作曲家每首重要作品,幾乎都有鋼琴家為之說出了卓越洞見。

  我不曾在任何談音樂的書中,看過這麼多對法國作曲家佛瑞、梅湘反覆討論的內容。我也不曾在任何音樂書中,讀過那麼多比較德布西與拉威爾鋼琴句法風格異同的精彩評論。這些意見,都是靠在指尖下幾十年琢磨樂譜、變幻音樂之後,才有辦法形成的。

  為了和焦元溥的知識、意志相抗衡,鋼琴家拿出他們最精彩的見地來,豐富了這本書。而焦元溥又靠著訪談鋼琴家得來的見地,培養起更高的品味與能力,可以在下一場訪談裡催逼出更多東西來。

  這裡,還有一項奇蹟條件必須一提:能夠刺激出強烈反應的人格,往往帶著一定程度的隨性機靈,也就往往不那麼擅長於條理與結構。我們大可以預期,東奔西跑衝撞出種種火花的這本訪談錄,應該有著自由鬆散、甚至錯亂的形式,不時跑跑野馬、不時變換焦距。

  不,焦元溥又沒那麼隨性自由。一次閒聊中,不意看見焦元溥訪問列文後做的整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小冊子上,寫滿了密密麻麻蠅頭小字,分成許多整齊排列的方塊,而且還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各塊內容彼此關係。那是焦元溥的工作實錄,他對於條理、秩序,邏輯,有著頑固的直覺與堅持。

  我們看到的這本書,是焦元溥一邊逼著鋼琴家吐露其終極洞見,一邊又將這些洞見進行了仔細邏輯排比後,才得來的內容。洞見可能都是鋼琴家的,但串連洞見形成的雄辯說服能力,卻無疑有一部份來自焦元溥。

  雄辯說服到什麼程度?到書中討論許多我從來沒聽過的樂曲的內容,都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彷彿可以想像那樂曲中所含藏的曲折奧妙。我有理由相信,其他讀者會有跟我一樣的感受。別被書中提及的大量樂曲給嚇到了,沒聽過沒關係,大可以讀了再去聽,因為讀了而有機會聽到更多原本聽不到的底蘊。

  有一段時間,焦元溥厚厚的書稿一直放在我車後的行李箱中。倒不是我忙到沒有別的時間讀書稿,而是沒有比這樣一本書更適合抵抗開車塞車停紅燈無趣無聊的時光。聽過或沒聽過的鋼琴樂曲,樂曲背後的思索,突然取代窗外的車流,淹滿了我的生命存在。紅燈停下來,拿起書稿讀一段,再起步時,覺得自己正駛進一個不同的世界裡,一個藉由此書證明細膩音樂探索永不止息,音樂繼續在那麼多優秀心靈與精巧手指下躍動的世界;一個就算王建民沒能投出「完全比賽」,我們卻依然能繼續期待奇蹟,甚至依賴奇蹟為我們打開視界看見神奇事物的世界。




其 他 著 作
1. 樂來樂想
2. 遊藝黑白(上):世界鋼琴家訪問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