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錢進印度:全球基金經理人新目標市場

錢進印度:全球基金經理人新目標市場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8334229
張維娟
知識流
2007年8月22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經濟新思潮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經濟新思潮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全球經濟









  國際權威雜誌《經濟學人》、《新聞週刊》、《財星》封面故事!新經濟強國印度已崛起,每年經濟成長率達到8%,印度已成為「世界的辦公室」與「西方延長出來的實驗室」。

  歐洲第一大企業管理軟體思愛普(SAP)的發展研究員工,有四分之一都是印度人,愈來愈多的服務業與研究領域轉移到印度。

  印度股市報酬率三年高達300% 臺灣的印度基金平均過去三年的投資報酬,都超過兩倍以上!

  英國金融時報、英商寶源投顧副總裁陳詩舜 、知名經濟學教授吳惠林、歐洲第一大企業管理軟體思愛普(SAP)印度分公司總裁諾伊曼、德國國家廣播電台等一致強力推薦!

作者簡介

奧力佛.米勒(Oliver Muller)

  是德國商報駐派南亞與東南亞的資深記者,自2003年派駐印度新德里至今,已有五年的時間,是一位嫻熟東亞事務的財經專業記者。他在本書中,全面性分析印度的淘金熱現象,是全球第一本實地觀察印度的傑出經濟投資分析暢銷好書。



推薦序 來去印度淘金吧!吳惠林
推薦序 這一世代的最後投資戰場  陳詩舜

前言
由玩蛇藝人轉為科技大國 /印度超越經濟強權的秘訣 / 印度將面臨的挑戰與優勢

第一章 印度淘金熱

為何經濟繁榮不是曇花一現 / 競爭激烈的閃耀之星 / 資本主義取代種姓制度
積極樂觀的印度中產階級 / 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第二章 知識革命──印度成為世界延伸的辦公室 

全球研究中心轉移至印度 / 西方的知識壟斷被打破 / 印度創新的服務業模式

第三章 服務業的創新:「境外外包」

改寫服務業規則的印度「境外外包」浪潮 / 西方工作正加速流失中
境外委外帶動印度經濟起飛

第四章 成功的秘訣一一精英教育

金字塔頂端的印度菁英 / 歷史悠久的印度科學

第五章 知識浪潮洶湧而來:印度遲來的工業革命

印度企業挑戰「世界出口冠軍」/ 在地優勢孕育出全球玩家
印度獨一無二的發展路線 / 高科技的成本優勢讓印度工業復甦

第六章 印度成為高科技製造重心

智慧財產保護的趨勢 / 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 德國僅存的附加價值

第七章 外國投資者如何成功搶進印度市場

印度獨特的生意模式 / 大批外資湧入印度 / 歐洲與未來市場擦身而過

第八章 征服世界的印度企業家

印度掀起創業熱潮 / 印度群雄競逐全球 /「自由化」讓印度浴火重生
鋼鐵大王米塔爾帶來的文化震撼

第九章 躍居全球政治的玩家

一個柔性霸主的誕生 / 印度是否能與鄰邦共創繁榮 / 歐洲能否接受印度的經濟革命

第十章 過去的陰影籠罩未來一一經濟回顧

印度面臨的嚴峻考驗 / 工業化精神解放種姓制度 / 計畫經濟的束縛
/ 社會主義把印度推向毀滅之路

第十一章 印度脆弱的基礎結構及解決方法

急迫的教育改革 / 農業危機阻撓國家發展 / 農業將是下一個金礦
全球化的觸角伸及村莊 / 未受管制的「非組織化部門」
大量失業一一定時炸彈倒數計時 / 經濟發展的三大阻礙:官僚制度、基礎建設、勞工法
/ 期待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十二章 印度的巡禮一一巨型都市的繁榮與崩潰

經濟中心的重生一一孟買 / 班加羅爾一全球化的視窗 / 新加爾各答的誕生
貧民窟的「首府德里」/ 殖民地城市的興起與衰敗

第十三章 政治與社會的民主冒險

印度民主制度的極限 / 中產階層的覺醒 / 以印度預告歐洲的未來
印度的「軟性力量」風靡全球 / 印度和平的制度 / 民主的優勢

第十四章 世界經濟秩序的重新調整

改變國際權力平衡狀態 / 亞洲兩大巨人角逐競賽 / 民主印度能否超越中國

結語 印度崛起所帶來的挑戰
附錄 能源恐慌與環境危機



推薦序 來去印度淘金吧!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我在2005年4月21 日,發表了〈前進印度不失為一條明路〉這篇文章,擬藉箸代籌為台商對外投資找出路,明白點出「印度」是不錯的選擇,我是這樣分析的:

脫胎換骨的印度已綻放出光芒

  這陣子台灣輿論悄悄刮起的「印度風」,的確是能慎重考慮,而且是很不錯的一條路。

  在世人印象中,印度是「種姓」制度、階級劃分極為明確的嚴格國度,而生活水準的低落,也曾讓觀光客嘆為觀止。全球知名的華裔經濟學家張五常,早年擔心中國經改會會走向「分類管制」的印度之路,也可證明當時的印度制度是不利經濟發展。

  然而,現今的印度已經脫胎換骨,中國卻真的不幸走入「舊印度」之路,貪污舞弊呈全面制度化之際,印度已悄悄躍升為「新興市場中的一顆明珠」。最重要的是,印度的民主政治才是真正的自由經濟;而印度更是佛教的發源地,其人民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反映出其人民的善良及敬天精神,再加上印度全球數一數二的高科技人才,且高達十億的人口,更是一個潛力雄厚的大市場。徬徨的台商們,趕緊走往印度一探究竟吧!

  之所以引用這篇文章的內容,乃因過了近兩年半後的今天,再看此文,竟然不覺得過時,反有種「歷久彌新」之感。為何會有這種感覺?除了兩年半以來,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實際情況可證明外,這本米勒(Oliver Muller)所撰寫的《錢進印度──全球基金經理人新目標市場》,更是鮮明地燭照出「英雄所見略同」。

  不可否認的,這幾年的台灣掀起一波「印度熱」,赴印度考察者絡繹不絕,對於印度的報導、研究報告和書籍也都多了起來,但似乎都只是走馬看花,浮面報導一些統計數據而已,深入內涵的體制面和政治面則相對缺乏;這本書正好適時地填補這個重要的缺口;畢竟作者是嫻熟東亞事務的財經記者,且其從2003年至今,都住在印度德里,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是德國商報駐派南亞與東南亞的記者。

歐洲經濟記者具深厚功力

  記得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Buchanan),在《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Tomorrow, Capitalism)這本書的英譯版序文中,比較了歐洲和美國的記者,他說:「這本書一方面顯示出作者對經濟理論的深切了解,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這個經濟理論具有現代政治哲學的含義。至於美國的記者,我擔心他們會在理論的叢林中迷失方向,同時又擺脫不了以往的經濟學教育所灌輸的觀點,頑固地抱著一些陳腔濫調,而不去追究在哲學層面上,有無內在矛盾。……我們的記者大都缺乏一些必要的正確觀念,而我們的學人又大都缺乏文字表達的技巧。現在我們很高興遇到李甫基這樣一位經濟記者,既具備冷靜精深的經濟學與合乎邏輯的政治哲學知識,又有表達這些知識給廣大讀者的能力。」布坎南對該位法國記者的這項推崇話語,也可原封不動地加在本書作者的身上。

  本書站在全球化的宏觀角度,審視印度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既不諱言印度的諸種缺失,也清楚地指出,看好印度未來的諸種證據,而且客觀比較當今炙手可熱的中國,得到「印度的經濟繁榮不是曇花一現」之結論。作者強調「自由民主體制」、開放社會、信神、包容各種宗教信仰、「以和諧替代衝突」,認為印度揚棄社會主義、保護主義,是與共產中國的最大差別所在。

自由民主體制是關鍵

  個人覺得本書作者的確抓到重點,如今中國的「放權讓利」已走到死胡同,由於緊抱一黨專政的極權政治體制,如今即將盛極而衰,各種隱藏的弊病已逐漸曝光,耗費寶貴資源、系統性貪瀆、有毒物品全球化、奴工、反人權,以及龐大游資醞釀成的金錢泡沫投機遊戲正在形成「經濟海嘯」,「後發劣勢」已明顯可見,除非「民主中國」快速來到,否則害己害人的下場已可預見。反觀印度,自1991年大力自由開放以來,短短十多年已成為閃閃發光的明珠 在民主法治下,不但可長可久,世人也顯現出「分工合作」的「分享」正面貢獻。難怪本書作者會呼籲德國上下趕緊將關愛眼神移往印度!

  至於作者是如何傳遞關於印度發展的「善的」信息,就有勞讀者們在書中發掘囉!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啊!!

這一世代的最後投資戰場
英商寶源投顧副總裁陳詩舜

  最近幾年,從國外來的基金經理人及分析師人數都增加許多,他們大多是為了亞洲兩大新興經濟強權中國及印度,而順道拜訪對這兩個市場相當熱衷的臺灣。因此和這些外國訪客最熱門的small talk不外乎兩個話題:一是比較印度與中國,誰比較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界經濟強權?另一個讓外國人有興趣的話題,則是這兩大新興經濟強權,以近乎台灣過去的發展模式崛起,台灣將如何因應?

  這兩個問題的思考相當嚴肅,可以說是臺灣這個世代的中產階級,必須認真了解、思考並進一步行動的問題,在個人資本財的投資和職涯規劃皆是如此。如果往後有人告訴我,台灣有些暢銷書叫:「印度人如何搶走了我的飯碗」或「我如何在印度成為世界鉅富」我都不會意外,台灣普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雖多,但真的進一步去瞭解研究的人就不多了;我遇見的大多數客戶,最想知道的是短線股市還能不能進場。除了這兩個市場的成長幅度,快到來不及去瞭解外,新興市場資訊流通慢,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書作為瞭解印度經濟的基本材料,在相對介紹較多中國市場的書籍中,就更能顯其價值與可貴。

  我對於新興市場其實一直都有相當程度的關注,但也普遍缺乏較全面性的經濟基本材料。所以當本書作者,以嫻熟東亞事務的財經記者身份,被德國商報駐派南亞與東南亞,並以住在印度新德里長達五年的深入採訪觀察中,全面性論述印度的新經濟現象,為一本傑出的印度經濟專書。

  書中敘述過去經濟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的印度,在這十五年來,突然創造出新的經濟奇蹟,印度人不再是以宗師或玩蛇藝人形象,登上報章雜誌的頭條新聞,取而代之的是與歐洲競爭高價值工作的科技國形象;印度繼中國之後,將成為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快速成長經濟體;這一點也可從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明顯可見,印度的孟買證交所指數在過去四年成長了五倍,市值更成長到了19.94兆印度盧比(約美金4,919億),全球投資者正紛紛轉向印度,投資銀行也爭相提供印度企業購買德國製藥廠、美國汽車配件供應商的機會,各國總統也極力拉攏這個繼中國之後崛起的「世界工廠」、「世界的辦公室」與「西方延長出來的實驗室」;同時也因為有這個強大競爭者的價格低廉之競爭優勢,而感到憂心。

  印度和中國的崛起,讓世界各國企業都遭逢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亞洲國家在國際投資人眼中,過去都只是附屬的投資組合,而這種不受重視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為二十一世紀之後,印度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其經濟成長力至今也只有中國超越它;現在全世界都興致盎然地關注著這個亞洲第二大國的覺醒;其經濟貢獻占世界的五?%,而吸引的資金卻只有五分之一的不對稱情況,正在急速改變當中,即使在臺灣,過去短短的三年裡也引發了一股印度的投資熱潮,雖然臺灣的印度基金只有七家公司的十二檔基金,但平均過去三年的投資回報,都有超過兩倍以上。

  而這股投資熱潮將延續到何時呢?相信是許多還未來得及投入的投資人,更急切想知道的答案,其實在這本書裡,投資人絕對可以找到印度致富的關鍵線索,其每年七%?八%的成長率,不但使印度成為世界經濟的「發電廠」,亦有機會成為富裕國家,且具有投資潛力;然而不同於一般開發中國家,先發展勞力密集型輕工業的模式;印度是直接跳到知識密集型製造產業,成功的秘訣,是以高附加價值取代大量勞工,最後才進行農業現代化,其經濟發展之路乃是獨一無二。

  印度有越來越多人達到富裕之道,例如印度共同基金協會(AMFI)日前公佈,由於印度股市不斷上揚,以及基金公司推出更多產品,印度共同基金總資產首次突破4兆盧比大關;這使得有錢人變的更富有了,但整個印度卻仍有三分之一、超過三億的人口,每日生活是在一美元以下的低水平。印度能否克服結構性問題,都是不確定的,但本書作者所提出的看法及資料,相信是所有關心印度的投資人迫切想得到的答案。

  雖然近期印度的股市,似乎有漲多後的盤整修正跡象,但是外資的投入卻沒有停下腳步,大型的金融機構、投資銀行及退休基金等國際性投資,也都十分青睞印度投資契機;一些研究機構如寶源投資、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等都看好印度市場。根據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最新的數據顯示,國外機構投資者投入印度市場的資金,已達百億美元,遠大於過去平均一年的79.9億美元。

  這些唯利是圖的國際資金,促成印度股市近期表現良好,不外是看好本書所提及的幾個長期關鍵因素:首先,印度的製造業大幅復甦、出口爆增,帶動了經濟快速發展。其次,印度人口結構非常年輕,成為推動經濟的關鍵動力。此外,印度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資本市場法律體系,也讓外資投資人比較有信心。

  記得十年前筆者任職怡富時,就已經開始接觸印度市場,當時臺灣的投資人並不多,但倒是有一位大學教授常打電話到公司問:「為什麼印度今天又休市了?」詢問後的答案通常是:宗教性假日,由此可見其社會習性不同於其他亞洲國家。

  除了經濟發展令人注目,個人自由和社會多元性,也增強了印度的「柔性力量」,使其文化能夠向外擴展。展望未來印度及亞洲的崛起,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之間,差距將愈來愈大,面對印度加入全球化運動,所造成的機會與風險,身為新興經濟體領先地位的臺灣,將無法避免此競爭問題,許多這一世代的世界公民,都面臨著失去舊有的保障及安逸;我們將更頻繁地調換工作崗位,自發性地加強進修、學習新的職業技能,而且必須學習如何加入這一波的投資巨浪;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提供未來的思考方向。

前言 由玩蛇藝人轉為科技大國

  繼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後,印度也成為「世界的辦公室」與「西方延長出來的實驗室」,愈來愈多的服務業與研究領域轉移到印度, 歐洲最大的管理軟體公司思愛普(SAP),其研究發展的員工有四分之一都是印度人。印度和中國的崛起,讓全球企業遭逢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印度長久不受重視的時代已經過去,二十一世紀後,其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至今也只有中國超越它。現在全世界都興致盎然地關注著印度這個亞洲第二大國的覺醒。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印度的光明希望」為封面故事,並在同一期做了有關「德國沒落」的報導;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在封面上,讚譽印度為「科技革命、新興的中產階級和炙手可熱的經濟」;而美國《新聞周刊》也介紹了「新興的印度」,並將其喻為「亞洲第二『發電廠』」。

  每年七%?八%的成長率,不但使印度成為世界經濟的「發電廠」,也彰顯出長久以來它被西方忽略的成就。一般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模式,是先發展勞力密集型輕工業,而印度卻直接跳到知識密集型製造產業,成功的秘訣,是以高附加價值取代大量勞工,最後才進行農業現代化;其他的亞洲國家,則是以農業開啟經濟發展。印度的經濟發展之路乃是獨一無二,雖然迥異於其他地區的成功模式,但歷經一長段歧路之後,也找到了通往富裕之道。

  長久以來,經濟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的印度,在這十五年來,突然創造出新的經濟奇蹟。

  印度不再是以宗師或玩蛇藝人,登上報章雜誌的頭條新聞,取而代之的是與歐洲競爭高價值工作的科技國形象。繼中國之後,印度成為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快速成長經濟體。全球投資者正紛紛轉向印度,投資銀行也爭相提供印度企業,購買德國製藥廠、美國汽車配件供應商等機會以拉攏之,各國總統也極力與這個崛起中的國家聯盟。唯有軟體程式設計業,因為冒出印度這個價格低廉的競爭者而感到憂心。

印度如何成為經濟強權

  本書旨在闡述印度如何崛起,以及成為經濟強權後對世界的影響,而且開宗明義就點出,目前印度的經濟繁榮景象絕不是曇花一現,和她未來將持續大幅成長的原因。

  由於印度懂得利用全球化,具有強大消費力的龐大中產階級因而形成,經濟突然被解放,讓競爭力活化了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僵化的社會制度也得以鬆動。此外,印度的年輕人口結構中,有五億人低於二十五歲,年輕人使印度對轉變抱持開放的態度,且有助於平衡西方國家的人口老化。民主制度亦使其經濟繁榮穩定,尤其是開放的社會,能讓自由經濟市場的運作更優於中國。本書概述中印兩國發展競賽的模式,以及基於兩國經濟能力增強,世界即將面臨的挑戰。為何印度能發展新興工業國家所沒有的知識型工業,主要關鍵在於其頂尖大學及精英學生──自古以來,印度的文化便十分重視自然科學。

  印度的加工業,不是因流水線工人而蓬勃發展,而是能夠研發出低成本的產品、並監督自動化生產線的專業人士,西方國家也因此多了一個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外移機會;在生產領域上,印度企業協助西方企業掌握全球化趨勢;德國、美國、日本因其研發和生產優勢,將它擴建為全球市場的出口樞紐,且發現它可取代中國,歐洲的工業基礎,也因此將迅速消失了。

  中國的一黨獨大,對於政策方向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使得中國經濟能夠蓬勃發展;而印度的發展模式是由下往上改變市場,其自由且富創造力的企業家是經濟奇蹟的推動力。自從印度脫離社會主義的束縛後,便掀起了一股創業熱潮,新一代嚮往成功的企業家在國內發跡,進而占領世界市場;他們成長於困苦的時代,因而被磨練的堅強且具有彈性;此外印度僵化的經濟體系也迫使企業家擁有想像力,這對企業家攻擊歐洲停頓不前的結構,裨益良多。

  印度企業家是創造性的毀滅者,他們將全部產業改為利己的遊戲規則;其企業在全世界的汽車零配件、製藥、化學、機械和資訊產業上,都有不錯的占有率;同時也以併吞國外企業的方式,獲取國外的現代化科技、嶄新的行銷管道,以及建立知名品牌,全球冠軍因而誕生。

  除了以低成本競爭之外,印度聰明的生意模式,也讓競爭者吃驚不已。未來許多歐洲人將要為新主管工作,因為他們的雇主將被印度人取代,歐洲人必須準備應付這樣的文化震撼。

印度將面臨的挑戰與優勢

  印度是否能克服結構性問題,都是不確定的;但其未來發展可期,因為國家失敗之處將逐漸由市場取代以解決之。印度人的企業精神和旺盛的意志力,足以彌補許多政治缺失,如全球化蔓延至村莊和貧民窟後,教育改革興起、私人努力辦學;未來去管制化與投資,將使農業成為新的金礦,此外也有人贊成遵循中國大量製造的模式。而附錄則探討能源需求急速上升、水資源匱乏和環保等問題,將為印度帶來何種危機,且為其他國家造成何種後果。

  印度的民主雖然淵源於英國西敏寺模式,兩者雖相似,但其民主運作方式是基於不同的規則,而該規則是由社會差距所造成的。印度擁有二十二種官方語言,是世界所有宗教的發源地,受飢餓之苦的小孩比整個非洲還多,有三分一的選民是文盲;此種特殊的社會條件,產生一種獨特的「國民統治」,且助長了民粹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發展,亦加重經濟政策推動的困難度,但也創造了民主奇蹟,使得一個由多種族組成的機構,易於管理並穩定成長。

  個人自由和社會多元性,增強了印度的「柔性力量」,使其文化能夠向外擴展。邦加音樂、寶萊塢、瑜珈和「阿蘇吠陀」草藥療法等,成為西方大眾流行文化,為其建立了正面形象,且開闢文化產品的外銷市場。

  同時印度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也不斷地增長,伴隨著內部轉變而來的,是外交上所產生的優勢,及地緣政治角色的提升;印度這個從不結盟運動的締造者,在外交政策上也改走實用路線,欲藉此改善長期以來和鄰邦中國、巴基斯坦緊張的外交關係,並成為全球的領導國;和中國一樣,印度崛起將建立一個多極世界體系,世界的經濟政治重心將逐漸移往亞洲。

  印度所經歷的「紀元斷裂」,吸引了更多的外國企業,他們認為印度是未來市場,是生產高品質產品及節省研發經費的重鎮。印度提供在家鄉找不到人才的企業,不少的年輕儲備人力,成為西方企業的重要經濟伙伴。本書分析全球在印度成功經營的範例、進入市場後常犯的錯誤,以及印度在全球競爭下如何暗自幫助國內大集團和中產階級。

  展望未來印度及亞洲的崛起,將使歐洲面臨挑戰,未來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之間的差距,也勢必愈來愈大。




其 他 著 作
1. 靠股票狠賺一億:歐洲股神的投資賺錢智慧
2. IKEA賺錢的11個秘訣:世界首富坎普拉致富傳奇
3. 管理大師的孫子兵法
4. 吟遊一遍荷馬
5. 三十六計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