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日接到出版社編輯的電子信件,邀我為這本《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The End of Poverty: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in Our Lifetime)中文譯書寫導讀,雖然手邊堆了不少稿債,也有待讀的書及雜務,但我幾乎不假思索立即回函接受。
第二個原因是本書的主題非常吸引人,「貧窮」這個自有人類以來就如影隨形的災難課題,薩克斯竟然認為可以「終結」,而且還肯定的明指「我們有生之年」,也就是我們這一代就能做到,他還提供了「解決之道」呢!究竟是什麼妙方,我當然急於一窺全貌。
我是唸經濟的,而經濟學的誕生一般都說始自1776年,那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的《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較為國人熟悉的譯名是《國富論》)這本經典書出版年。該書被公認是第一本經濟學教本,從此開展了當代經濟學。不過,這本書的原名是《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顧名思義旨在探討「財富」的「本質」和「起源」,簡單的說就是探索如何增進人類的財富,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卻有被「窄化」成「國家的財富」,甚至於衍化成「國家間經濟爭戰」的錯誤方向。所以,正統的經濟學關切的是財富的本質及其如何增長,終極目標在於增進人類福祉,其中隱含「沒有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