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品人錄

品人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996535
易中天
馥林文化
2007年10月29日
100.00  元
HK$ 90  







* 叢書系列:史味
* 規格:平裝 / 37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史味


[ 尚未分類 ]









人真的很難瞭解。這是一生的功課。
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鑑賞價值的。
品酒,品茶,品畫,品詩,但何如品人?

易式新旋風.吹動職場品人學
中國富比世五十大名人榜唯一作家

  如果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那麼,人物就是一幅展開的畫,誰都可以鑑賞品評。但是,正如讀城的觀點在於讀,品人的關鍵也在於品。讀,要讀出品位;品,要品出滋味。

  易中天在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裡,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挖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品人錄》勾沉史實,從文化角度品評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獨具隻眼,新穎的評說、生動的文筆將我們帶入一個嶄新的人物內心世界。

同行批評 :作為學者講歷史,不該像周星馳那樣插科打諢!
易中天回應:不能像八股文那樣死板的面對歷史。

  易中天長期從事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於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均有涉獵。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看上面的介紹,會覺得易中天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大學教授。但在中國網上的百度貼吧裡有個『易中天吧』,易中天的擁躉們可是多到不行吶。2006年,易中天與央視《百家講壇》合作,在電視上講了一年的三國。在《百家講壇》上的歷史上,一個人一講就是一年,這對電視史上來說還是首次經驗。

  易中天不是科班出身,不受歷史研究套路的束縛,過去的生活經歷讓他更明白老百姓需要什麼、想看什麼。所以他想用盡可能直白的文字、現場感的表演講歷史。

女孩子嫁人的理想條件
易中天妙語連珠的說史風格,讓他擁有一批忠實的擁躉,更有好事者總結出易中天的精彩語錄,冠以超級教授的名號。易中天在各種文化論壇流傳,他講演時聲情並茂、舉手投足間透出自信,俘虜了無數人的心。女孩還發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號。

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
在中國火紅的易中天,最火的”品”系列處處可見盜版猖獗,品字系列甚至出現了《易中天品性感內衣》!近期的易中天關懷農村改革,以學者的身分實地進行採訪,一貫以人物和故事的式呈現。

易中天語錄:
我不反對埋頭苦幹只做一件事,人與人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到處竄。我是流寇主義。

  很多研究歷史的人,把歷史當作一具屍體,放在解剖臺上,用解剖刀一點一點地切割,取出腎臟、肝臟、心臟來研究。這也許是一種方法,但我不太喜歡。我是學文學出身的,我覺得面對歷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談得上研究。

  真實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實,因此要有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從來不使用普及這個詞,普及是只要把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實上絕非這麼簡單。

  有時無厘頭是必要的,這就像燒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調料一樣,能極大調動觀眾的聽講興趣。

作者簡介

易中天

  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長沙人,一九八一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帝國的惆悵》、《讀城記》、《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漢代風雲人物》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 《品人錄》。

  因在電視臺開講三國歷史而迅速走紅,成為中國人氣最旺的「親民學者」。



項 羽
一 貴族與流氓
二 項羽的毛病
三 韓信的錯誤
四 劉邦的長處
五 項羽之死

曹 操
一 做能臣,還是做奸雄
二 天才與蠢才
三 寬容與報復
四 幾樁謀殺案
五 無情未必真豪傑
六 可愛的奸雄

武則天
一 這個女人不尋常
二 大尾巴羊
三 血染的皇冠
四 左右開弓
五 進退兩難

海 瑞
一 屢被罷官的官
二 不合時宜的人
三 無法醫治之國
四 難以成功的事

雍 正
一 如此父子
二 如此兄弟
三 如此君臣
四 如此朋友
五 如此皇帝
六 如此帝國
七 誰是贏家
文化與人
後記
再版後記
推薦文:從《品人錄》看「組織改造」 李仁芳
推薦文:人是最大的謎題
名家點頭推薦



推薦文

從《品人錄》看「組織改造」 /李仁芳


  我是從組織與管理的角度來理解《品人錄》。
  中華帝國這麼龐大複雜的組織,張居正當國時,大明王朝共有一千一百多個縣,各級文官兩萬多人,就只算在京的也有兩千官員。這樣龐大的郡縣科層組織,如何能有效管理?
  像海瑞這樣的清官與硬漢,企圖以精明能幹來澄清吏治,提昇帝國組織的治理效能。但海瑞和張居正的失敗,都在於他們試圖讓整個帝國納入自己設計的政治規範中。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作風和作法,卻既與帝國的根本國策相違,又為當時官場的傳統習氣所不容。
  大明帝國從洪武皇帝開國之日起,帝國的組織目標優先項目就從來不是如何使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帝國所有政治經濟制度的著眼點和出發點,都是王朝的穩定和改權的鞏固,尤其首要目標是要保證皇權的地位不被動搖,大權不致旁落。因此,帝國生產力就必須維持小農經濟的低水平。相對應的,政府組織的管理也應該簡單、粗放,太過精密敏利的行政效率與控制稽核體系反而是不適配的,會使基層驚惶而使幹部組織動盪不安。
  海瑞整頓吏治的作為,正是現代管理理論所稱的「組織變革」。但是當時帝國的生命靠中央集權和官僚主義來維繫。要維繫中央集權,就要維護官僚主義;而要維護官僚主義,就得維持現狀,保護文官集團。帝國的政治目標原本不高,只要百姓不飢不寒,官員不吵不鬧,就是天下太平。像海瑞那麼強的能力、那麼高的效率,要雷厲風行政治、要公平認真考績,只會給文官集團帶來恐懼和不安。
  在帝國那樣的制度條件與文化條件下,即使像海瑞這樣的硬漢與能吏,也是失敗了。海瑞的失敗問題不在他自己,而是他生錯了時代,錯估了時代的條件。
  如果海瑞身處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或是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像他這樣的幹才,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
  雍正的「組織變革」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康熙末年的的國庫儲銀不過八百萬兩,經過雍正僅僅五年的勵精圖治,儲銀一下跳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整個帝國的社會風氣改變了,號稱「雍正一朝無官不清」。
  雍正的成就當然在於他精明勤政,殫精竭慮,十三年幹了別個皇帝三十年都幹不完的事。每天嘔心瀝血,勤批奏章,僅朱批每天就平均要寫七、八千字。中華帝國歷史上,大概沒有第二個皇帝如此勤奮治國。
  但是更重要的,是雍正突破中國長久以來,仰賴德治與禮治的政治形式。明清以前歷代王朝的統治作法,基本上通過意識型態(漢武帝獨尊儒術)和倫理道德治國(隋唐建立科舉制度)。雍正則把他父祖順治、康熙年間始用,但並不廣泛的「密折」,發展成一種普遍使用的政治工具,並形成了所謂的「密折制度」和「密折政治」。
  雍正一朝,有密奏權的文官大大超過康熙時代(大約十倍)。雍正成為帝國統治情報網的輻輳中心,全國重要經濟、政治、軍事、財政、吏治、公共建設等重要情報都向他匯報。他可以「兼聽」、「分析」、「判斷」並作成貼近事實的有效決策,大大提昇組織統治的效能。
  對重大議題,京官、地方官與各種利益代表都可以對他各抒己見,意見具申時不用考慮各種面子顧慮、苦衷,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比起召開御前會議,公開進行討論,更能就事論事,照見事情真相。
  雍正的這種「密折制度」,完全符合管理學中「知識權、管理權、財產權三權相合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的三權理論。
  對於處事用人,雍正也極欣賞其大臣鄂爾泰的一句話:
  「事有緩急難易,人有強柔短長。」
  任事會抓重點,用人則懂得用其長處(staffing from strength),說雍正是一精明能君的確是公平的評價。
  《品人錄》不只月旦人物,更能從其中體會許多組織治理的智慧。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jflee@nccu.edu.tw
www.wetrch.com.tw/blog/jflee


人是最大的謎題 /高永謀 專欄作家

  品茶不易,百種茶有百般滋味,品酒更難,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但品史、品人最易也最難,最易在從不必擔心阮囊羞澀,但獨排眾議難,不以古非今難,不自我投射難,品後能以史為鑒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更是難上加難。
  品茶、品酒,目的在追求美味,品史、品人所為者何,以心理學、人類學來回答,為的是找尋人類的各種「原型」。希臘神話之所以不斷被詮釋引用,乃因宙斯、阿波羅、戴奧尼索斯等希臘諸神,被視為西方人的原型,在中國典籍中,《三國演義》的地位頗為相似,華人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彷彿都可對應到這本歷史小說中某個角色。
  不管《品人錄》的作者易中天,熟不熟悉榮格(Carl Jung)的「原型理論」,但他所有的作品在重新鉤沉歷史時,添增了中國人原型的多樣性,而他在此書所選取的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也都是蓋棺論不定的爭議人物,唯一的定論是,漫漫歷史長河沒有他們興風作浪,就只是一攤死水。
  易中天的論點,對台灣讀者相當新鮮,在中國則非如此;《品人錄》繼承著紅色中國「批孔揚秦」的傳統,過去背負罵名的曹操、武則天、雍正,都像秦始皇般獲得「平反」,而易中天品評項羽等五人的品辭,大多不脫歷史唯物論的範疇,也充斥著中國古典文人大頭大腦漫談的毛病。
  即便如此,易中天的文字仍充滿渲染力。原因在於,品人有時是夫子自道,易中天這輩的中國人,能夠重讀歷史不一定能改變現狀,處境其實與曹操等人相去不遠,夾在群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人治政治與法理政治、封閉鎖國與開放社會的夾縫中,所以才能獲得如此廣大的共鳴。
  在群體主義、人治政治的古老鎖國裡,每個人都活得很累,愈秀異者活得愈累,即便才情出眾如曹雪芹,也只能感嘆,「世事洞明」與「人情練達」無法得兼,而曹操等則是少數成功對抗超穩定文化結構的人傑,但等到個人主義、法理政治的開放社會到來後,道德與價值不一定於一統,萬千如曹操、被壓抑許久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或許有讀者會認為,易中天的文字雖如行雲流水,但前言後語卻常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易中天難能可貴之處,職因他筆下的五個人,原本就複雜難以一之。複雜與矛盾,原是人性,人是萬物的尺度,但唯一無法以繩墨規矩測量的,就是人本身,如同希臘神話中人面獅身斯芬克斯的問題所隱喻的,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謎題。
  品史如品酒,愈品愈是滋味萬千,品人如品茶,甘甜苦澀唯己自知。然而,品酒、品茶、品古人與名人之後,大可分享心得,把朋友、家人給品透了,也許也得把答案放在心中,因為把答案說出來,不一定會得到幸福,解答斯芬克斯謎底的伊底帕斯,便以悲劇告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