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反應不少國內公司的管理問題,經理人並沒有學會「相信」管理邏輯。許多企業都相信只要有好的技術、新的產品,就可以決定企業競爭力,對於管理的態度往往是「Nice to have」(有最好,沒有也沒關係),等到企業長大了,再來好好建構管理。這種因機會而成長的企業,等到企業茁壯後,就會覺得自己沒做什麼管理也會成功,便因此更加不相信管理有什麼用。然而,由於沒有重視管理系絡的建構,經理人的管理能力不易發展,接下來的成長便會出現瓶頸。簡單的說,企業要先相信管理邏輯,才能得到管理的好處。為什麼多數的國際企業都這麼重視管理?主要是因為它們做事情,相信「系統」的力量,再加上大部分經理人都有MBA的訓練,管理語言較為整齊、管理溝通成本因而較低。另一方面,這些公司深知人才是成長的最大挑戰,所以,必然會要求經理人將「People Building」(培養人才與打造團隊)視為重要職能與績效項目,而非只是期望經理人以個人高超的能耐、日以繼夜地完成使命而已。
事實上,所有分析師都緊盯著鴻海的每一季毛利率、稅後淨利、ROE(Return on Equity,股東權益報酬率)等數字變化,鴻海的毛利率從2000年的22%一下掉到了2003年的13%,但是卻極少有分析師調降鴻海的投資評等,主要原因就是鴻海大幅跨進3C組裝領域,雖然毛利率降低了,但是營收獲利規模愈來愈大,而且在同時間內(2000-2003年),鴻海的淨利由台幣103億成長到228億,幅度超過一倍以上,更有利於鴻海未來在全球級競爭上占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