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欺敵,勝者的王道:讓你活用中國兵法的戰略與奇謀

欺敵,勝者的王道:讓你活用中國兵法的戰略與奇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333284
蘇煬悟
大是文化
2008年1月28日
120.00  元
HK$ 102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hink


社會科學 > 軍事 > 概論









謀略專家 公孫策
策略學者 中山大學企管所蔡敦浩教授
中國武術專家 馬尚仁 推薦
(按姓氏筆畫順序)

一戰成就功業的人,都是以弱勝強、以寡擊眾,
他們個個善欺敵、用奇謀,才成就軍事與商界霸業。
從《孫子兵法》到《草廬經略》,作者綜觀千年兵法,
讓你領悟—
. 中共軍方為何突然開始重視三大兵書?
. 勝仗的真理為什麼只能在實踐中體會,光看書還不夠?
. 居劣勢的人,如何纏鬥、消耗、奇計、欺敵,一戰決勝?

  中國長遠的歷史,戰爭的年頭遠遠多過太平盛世,從孫子兵法以來,奇謀便是創造及善用技術上的不平衡,進而取勝強敵的手段。作者主張,中國古代戰略和今日全球競爭策略竟有驚人的相關性,應用在今日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也極為實用。中國正在崛起,成為該地區的強權,在軍事上發展已呈失衡地強勢,奇謀這種非主流的軍事思想將會日益成為主流思潮。

  本書蘊含自古以來一次又一次戰場鬥智、奇謀較勁的精彩故事,俯拾皆是可供今日策略思考家使用的案例。

田單的奇謀故事:你還記得火牛嗎?
中共正在用哪三本兵書,作為擴張勢力的教戰守策?
紙上談兵,為何會失敗?
老子跟孫子兩者的哲學思想竟然異曲同工?
你看過看三國演義,看得出誰的兵法高嗎?
伊尹是中國史上第一個情報頭子,他如何套取情報?

作者簡介

蘇煬悟Ralph D. Sawyer

  美國知名的中國軍事專家,和各大智庫及國防機構合作密切,過去十年來將心力專注於研究與寫作,但仍擔任若干跨國集團與政府部門的顧問。

  作者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修習哲學、科學史及電腦工程。其後於哈佛大學攻讀歷史與中國語文。作者曾於大學任教,曾獲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學者殊榮(Fulbright Fellow)。近三十年來巡迴各處演講,從事與中國相關之國際顧問工作。作者本身擁有堅強的科技與情報背景,鑽研中國傳統及現代戰術理論與實務。

  作者於完成哈佛大學學業之後,曾來台灣於史丹佛中心(Stanford Center)研修中文,結識夫人李梅君,並有許多台灣舊識,包括此次為他撰寫推薦的馬尚仁先生。蘇煬悟浸淫於中國古籍二十餘年,孜孜不倦埋首經卷之中,除了精通中文,也通曉日文、希臘文及法文。

  作者擔任軍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著作曾翻譯為中文、俄文在內多國文字,包括《奇謀與戰略》、《火戰與水攻》及《中國古諜史話》,並翻譯多本中國軍事經典,包括《孫子兵法》、《武經七書》、《孫臏兵法》、《百戰奇略》、《戰略總要》。

譯者簡介

晴天

  資深媒體人,現為專業譯者,譯著繁多,包括《所羅門王的智慧箴言》、《慈悲領導》,由大是文化出版的有《猶太人的思考技術》等。



(按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序1 謀略專家公孫策
推薦序2 中國武術大家馬尚仁
推薦序3 策略學者蔡敦浩教授

作者導讀──為何讀?怎麼讀?

第一部份
歷史經驗與戰術系統
第一章
亂世的曙光—戰略初現
第二章
春秋的奇謀—兵神的靈感來源
第三章
孫子兵法的精要
第四章
戰國奇謀──如何打一場決定性戰役
第五章
如何用兵如神 ──孫臏與六韜
第六章
漢朝──兵法的淋漓盡致實踐
第七章
三國兵法典範
第八章
南北朝──奇戰連連的亂世
第九章
隋唐—-攻略建盛世
第十章
三國與唐的兵法精要
第十一章
宋代戰爭思想
第十二章
明朝與之後
第十三章
傳統智慧重現
第十四章
現代的具體實踐與影響



作者序

為何讀?怎麼讀?

  我們的原始構想,是針對當代軍事戰略家、歷史學者、以及對中國具有一般興趣,甚或有意將中國核心軍事構想應用於商戰的人,就中國兵家高深莫測的奇戰之術,寫一本簡短的小冊,而不是一本詳盡註腳、印量有限的學術論文。

  但經過我們將重點材料向各式讀者出示,原先寫小書的構想迅速打消。我們整合中國歷代有關出奇制勝的理論,有的極為簡單,有的玄妙高深,但從而導致的戰略論述,不斷反映的,仍是最早先的基本假定(了解中國的戰略並應用於商戰)。同樣重要的是,傳統上,在大家心目中,中國有幾場相關戰役一直就是奇戰經典之作。

  沒有一本兵書,沒有一場戰役,能適當表現奇戰的概念,或作為這種概念的縮影,即使擲地有聲如《孫子兵法》者也不例外,自也不足為奇。不過,若能廣泛閱讀各種兵書,熟知無數關鍵戰役,必能為沉思與領悟提供適當基礎。此外,為創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軍事學,中國各式軍事與政治智庫仍在全面積極審視所有這些材料。在大眾傳媒感染下,這類軍事概念至少有一部份,已經深植許多中國人心目之中,影響了中國人民的戰略心態。

  目前為止,中國軍事傳統的理論或歷史性材料,譯成英文者極少。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公司雖曾在幾十年前展開行動,以羅卜經典圖書館(Loeb Classical Library)的風格,為西方讀者提供中國基本著述,但響應這項號召的中國問題專家似乎寥寥無幾。有鑒於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就這類題材作較全面的介紹。

  因此,本書詳納中國龐大的軍事著述典籍中,幾乎所有經確認、屬於奇戰戰術的理論與戰役。由於戰略理論常以古早作品為依據,而且大體而言,往往回歸《孫子兵法》或其他一些早期兵書,若干(偶而出現許多)贅述在所難免。

  但在處理每一時代的思想時,我們的作法不是刻意予以抽象化,之後散置於書中各處結論,而是將所有過去的作品,與歷代史料加以整合,完整呈現,供讀者審視、思考。視各人興趣,讀者可以詳讀全書,可以分別就理論性或歷史性篇章進行研讀,或單獨研討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材料。(在閱讀「現代理論與衝擊」部份的兩章以前,若能首先細讀第三章「孫子兵法的要義」,第六章「漢朝──兵法的淋漓盡致實踐」,第十一章「宋代戰爭思想」諸章,應能就傳統奇戰思惟對當代中國戰略思想的影響與衝擊,有全面性的掌握。)

  光是根據事件主角或歷史學者所謂的非正統構想或執行方式,分朝代另舉例證,這本書的篇幅可以輕易倍增。但這麼做,除了使這本已經厚重的書更加難讀以外,這類敘述無論在中國軍事理論,或整體武學意識中,並不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主要為求保持全書本質研究的基調,它們就像我們視為實踐典型的許多材料一樣,未經納入書中。

  我們本著初衷,原打算以古歷史事件為背景,檢討中國奇戰戰略構想的源起與改革;在各種理論著述中追蹤它千百年來的行跡,在每一部份納入著述中引述的戰役;最後加上額外材料的個案紀錄。但或許由於西方人對編年分類與漸進敘事的執著,一些西方讀者對於中國人在史料檢驗作法上的偏好「罔顧史實」,頗感困惑(例如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儘管李荃、葉夢熊、與茅元儀等戰略家,並非不了解政治發展,對千百年來軍事科技的變化也絕非無動於衷,但他們的軍事構想與戰術原則思考,卻總是渾然天成、吞吐自如,不受年代的侷限。基於這項理由,或者可說出於無奈,我們雖然無意呈現一部中國軍事通史,卻仍在提出相關理論的討論以前,摘要列舉所有相關戰役,並以朝代編年方式安排。

  一兩位讀過本書部份手稿的歷史專家,果然對我們這種作法提出批判,認為這麼只擷取與戰爭有關的史料,在若干程度上,會使重要說明材料喪失完整性。不過,對中國有專業認識的讀者可以輕易參照原始資料,所有事件都以原始討論的精簡版形式呈現,理論來源也在相關的註解中載明。(許多戰役只在理論討論中以精簡形式出現,想知道詳情的讀者,必須自行研讀歷史文件。)若干軍事論述,如《武經總要》,也有一些敘事性篇章,專談戰役實錄,它們的作法也是如此。

  為方便不熟悉中國人名與歷史的讀者,運用書中知識,我們採取三個步驟。首先,在處理歷史性敘述時,我們往往去其枝節,省略人名,特別是那些無關於核心故事的名銜。軍事論述常犯有一些人物與文字方面的訛誤,《武經總要》尤其如此。除了對照各種版本,並在必要時進行修訂(我們並不一一指出這類修訂,因為本書主要對象並非中國問題專家)之外,我們在引述歷史事件時,主要以分代史原出處為本,而以《資治通鑑》與類似著作的整理性紀事為輔。我們也為歷史陳述提供某種程度的背景資訊,但目的僅止於協助讀者了解文中所論原則,不作贅述。

  雖說我們通常都會將歷史與當代作品進行區隔,而且很少就現代中國軍事議題發表論述,但由於傳統軍事文獻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與作戰理論演成的重要性,我們已改變這種慣例。二○○六年五月,我應邀在軍事與戰略研究中心(Centre for Military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辦的一次會議中,發表一篇名為「洲際防衛:政策、威脅、與組織結構」(Continental Defense: Policies, Threats and Architecture)的演說。在這篇演說準備工作的進一步激勵下,我們決定在書中加入某些當代議題。本書最後一章,納入演說隨附文件「中國戰略力量:神秘、意旨、與投射(Chinese Strategic Power: Myths, Intent, and Projections)」的片段。這份文件詳見於軍事與戰略研究中心線上刊物《軍事與戰略研究雜誌(Journal of Military and Strategic Studies)》二○○六年九月號。

  最後,就像我們過去幾本著作一樣,書中有關歷史內容,撰稿,軍事文字,理論推論,與結論等等,由我負責。梅君(編按,作者夫人)則與我一起篩檢各種歷史紀錄,特別是當代材料,貢獻之鉅難以細數。為本書封面題字的,仍是李挺榮先生。

蘇煬悟 Ralph D. Sawyer
識於軍事與戰略研究中心
二○○六年春


導讀

從傳統尋找經營的謀略 作者蔡敦浩教授

  兩軍對陣,如何運用謀略,戰勝對方。不但是軍事將領所關心的議題,也是目前商業社會許多企業領袖關心的重點。中國歷代以來,一直有許多關於如何用兵的論述,最有名的當然是孫子兵法,此外尚有孫臏兵法、六韜…… 等。而歷代也有許多有名的戰役,這些戰役甚至變成成語,例如圍魏救趙、暗渡陳倉……等,成為日常生活思考表達的一部份。本書的貢獻在將史(實務)和理論結合在一起,整理了春秋到明清的戰爭史,與歷代討論戰爭科學(兵學)的重要論述,相互印證。理論的演繹可從戰史印證,戰史的成敗也有理論的詮釋,有助於讀者更深入的理解傳統的謀略學說,特別是兩軍對陣如何出奇致勝之謀略。

  所謂「奇兵作戰」是指兩軍對陣時,如何運用對手料想不到的戰略或戰術,制服敵人。我方的謀略會因對手的謀略而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對陣雙方互相猜測,互相影響,變化無窮。六韜說「勢因敵之動,變生於兩陣之間,奇正勝於無窮之源。」而孫子兵法也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在這樣的情勢下,善用兵者一方面不要讓對手知道企圖,或甚至誤導對方的判斷。所以孫子兵法的始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六韜則說「至事不語,用兵不語」。更積極來看,將領還要能判斷對手的策略,找出其漏洞,孫臏兵法說「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錯勝也,如以水勝火,形以應利,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這些理論,在中國時代戰爭史上的應證是不勝枚舉的。例如,孫臏用「減?」方式,讓龐涓誤以為齊軍官已半數逃亡,誤判局勢,孤騎深入而敗亡於馬陵道上。

  而有名的赤壁之戰,曹操雖然在數量上有絕對的優勢(八十萬大軍對孫權劉備的五萬聯軍),但卻因北軍不適南方行船顛簸,不得不將百餘戰船釘在一起,慘遭火攻。這就是南方孫劉聯軍能看出「敵之所長,則知其短」,而以火攻之。

  這些林林總總的故事、歷史,經由傳統戲劇,稗官野史,已內化成為華人生活中的一部份,也構成華人的文化內涵。因此本書作者在序言中即指出,這本書撰寫的基本設定是「了解中國的戰略並應用於商戰」,換句話說這本書目的是希望讓讀者從中國古人的智慧中尋找能應用於商場之謀略。

  在應用之前,我們應先瞭解商場與戰場的差異。雖說「商場如戰場」,但兩者畢竟有所不同。首先,戰場的爭鬥往往是零和競賽,非要拼到你死我活方休。但商場的彈性更大,對抗只是諸多手段的一環。所以,戰鬥目標的決定是商場應用上先要設想清楚的。其次,戰場上所面對的無非是山河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應用,但商場所面對的卻都是人為的條件。消費者有限的注意力,使高知名度品牌有如以逸待勞的守方,因此構成阻隔的條件可能是對手的高知名度、或昂貴的大量行銷管道。但新媒體的出現例如網路科技的推陳出新,又像武器的推陳出新,讓戰鬥條件不斷改變。因此商戰決策者所面對的變異更大,需要更豐富的知識來源。
但無論如何,從本書提供的知識看來,有幾件事是應用奇戰之道於商戰時必須注意的:

  第一、要有效應用奇戰之道,主事者要能不執著己見,清楚認清局勢,才能知己知彼,也才能百戰百勝。歷代著名的謀略家,無論孫臏、韓信、諸葛亮都能克服內心的執著,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有名的空城計,諸葛亮就是能夠臨危不亂,才會讓司馬懿誤以為空城是一種欺敵,而不敢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

  第二、奇正是相生的,並不能明確界定何者為奇,何者為正。在李靖兵法中有言『若非正兵變為奇,奇兵變為正,則安能勝戰?』而唐太宗也補充說『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斯所謂形人者歟?』,韓信在攻打趙國時,就故意採背水紮營,其目的在讓部隊置之死地而後生。趙國主將陳餘過份迂腐、執著正軍之戰,輕視韓信的陣仗,過份輕敵。韓信的軍隊一面因背水一戰而能與趙軍死戰,另一方面卻另有一隊突擊趙軍關內,使趙軍驚慌失措而大敗。這都是奇、正相生道理,因為趙軍不知變通,韓信就能以奇兵達到以寡擊眾目標。如果趙軍換另一種守法,則韓信必然會展開另外作法。

  第三、兩軍對陣除了事先的佈陣、謀略的設定,還要考慮部隊的士氣,對抗的時機,使我方在決戰點時能夠具備較強的動能,這些在兵法上綜合以「氣」名之。在尉繚子上有言「將亡所以我者民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鬥,氣奪則走。」孫子兵法上也說「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在戰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曹劊論戰的故事。魯國統帥莊公準備出兵時,謀士曹劊要求伴隨出戰。莊公要曹劊與他同乘一輛戎車,來到長勺戰場。在莊公準下令部隊擊鼓進兵時,曹劊對他說,『時候未到,再等一下。』等到齊軍擊鼓三通已畢,曹劊方下令魯軍擊鼓與齊軍接戰,果然重創齊軍。莊公問曹劊何以拖延擊鼓進兵的時間。曹劊答道,「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但要有效運用奇兵,無論是快速運動,創造奇襲效果,或掌握時機,善用氣,都需要訓練精良部隊,指揮官才能有效貫徹其意志。所以晚清左宗棠也有所評論,「當你運用奇兵進行游擊戰時,能夠像旋風一樣倏忽來去、迅速投入戰鬥,是一項優勢。若不是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精銳部隊,若沒有精明幹練、能夠臨機應變的帶兵將領,一旦投入死地,想保全部隊很難。這絕對不能輕言嘗試。」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典籍蘊涵豐富的兵學知識,這些知識如果能夠從現代商戰角度賦予意義,將能夠啟發許多經營謀略。本書作者雖為西方人士,但難能可貴的是確能將戰史的知識和兵學典籍相互呼應,有助於現代人從咀嚼典籍的深意中啟發新的知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