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明朝那些事兒(貳)

明朝那些事兒(貳)
9789867480873
當年明月
大地
2008年3月01日
83.00  元
HK$ 70.55  






* 叢書系列:HISTORY
* 規格:平裝 / 44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HISTORY


[ 尚未分類 ]









今年文壇大黑馬.2007年網路一哥《當年明月》驚世之作
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興衰的全程解說
新浪Sina《當年明月》部落格,至今,每月點擊超過百萬的超強人氣巨著。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明朝那些事兒》,在第一冊朱元璋卷中,我們一直談到朱棣在驚濤駭浪中,終於排除萬難登上皇帝的寶座,史稱「靖難之役」,第二冊一開始的主角就是朱棣,也就是中國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永樂大帝。

  朱棣登基,一個輝煌絢麗的王朝就此揭開序幕,五度揮軍北上遠征蒙古,派鄭和下西洋足跡遠達非洲東岸,南下平定安南;編撰一部光耀史冊,留芳千古的偉大書籍──《永樂大典》,文治武功達到顛峰,明帝國進入空前盛世,朱棣後來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

  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近入一個動盪的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命喪土木堡,幸虧一代忠臣于謙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中被害身亡。 這一連串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可說是高潮迭起,讓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

  副研究員,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銷量過八百萬冊,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多次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最佳圖書,當當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等榮譽,位列全國2007——2009年度系列暢銷書第一名,該系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半熟英雄
/ 台灣台北
2009.09.09看半熟英雄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看完了第二本囉

本書介紹朱棣登基後到土木堡之變後的兄弟相爭為止

重點有:

1. 建文帝的下落
2. 永樂大典的完成
3. 鄭和下西洋
4. 仁宣之治
5. 王振之亂之土木堡事變
6. 救國英雄于謙的力挽狂瀾
7. 朱祁鎮,朱祁鈺的兄弟皇位之爭


一樣是不錯看

白話歷史當年明月確實寫得不錯

敘事中不失幽默

也加入了現代人的觀點

但是一樣令我不滿意的仍是對明朝皇帝

尤其是朱祁鎮(明英宗)有點溢美

一個能夠對王振此種人信之不疑釀成土木堡之變的昏庸皇帝

還是太過保護沒有嚴詞批判

對於這一點

我還是認同柏楊先生的看法

不過

大家都有自己的論點

見仁見智了
2.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6.08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第貳卷的時間從永樂大帝到土木堡之役,述說著明帝國的強盛到衰拜的轉折。

永樂大典:
本卷相當推崇永樂的第一個理由,作者當年明月大概是那種學文的公務員,所以會對這部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 等幾千來來中文書輯的操抄錄與重編、此書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書籍七、八餘種,共計一萬一千多冊,兩萬兩千八百多卷,三億七千萬字。幾千人耗盡數年修撰、搜集、抄寫…..

只是現在卻被掃瞄器與google給輕易取代了。但無論如何,永樂花大錢修這本大部頭百科全書,至少對繁體中文作了保藏的作用,時之今日只剩下台灣一小撮人努力地傳承這種文字,只是,文字一樣會被稀釋,和政治經濟一樣。

鄭和下西洋:
我認為這是本書唯一被扣分的地方,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我們似乎都是只從中國甚至於是大中國沙文主義的立場去檢視,如果我換一個從南洋南亞與中東這些被鄭和「宣威」的國家與人民的立場來看,又會是如何呢?我不喜歡作者濃濃的大中國思想,所以這段的描述,我很難採信,譬如他提到南洋有三個國家的國王跟著鄭和來到中國,卻想在中國長住深根,直到死後都還交待要把遺體葬在中國云云之類的神話…沒錯,這是史書上面記載著,但是我們用人性的角度來思考這些事情的合理性,恐怕就會破綻百出相當不合乎情理,寫史書的人只要是死無對證事情,絕對是盡其所能的討主子歡心,除了那幾個不小心客死異鄉的國王(我懷疑到底是國王還是佔地為王的海賊呢?)的家人以外,誰會在乎呢?

當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代表現代某種強勢政治正確下的經典,誰敢去細究其真實之一面與阿Q的一面,誰就會倒大楣,不是嗎?台灣是不是當年被中國宣威的南洋諸國之一呢?不管了,鄭和之艦隊不也被掏空者拿去命名嗎?

內閣制度:
朱元璋廢丞相以後將政權攬在皇權裡面,但是到了永樂時代,明朝帝國的規模人口經濟…等鉅細靡遺的政務太龐大了,皇帝已經無力一人承擔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加上永樂大帝喜歡上戰場親征一番,只好把許多政務的裁量權與決策權放給內閣的七人小組,從此奠定了後來四百年的中國中央政府的基本體制。

宦官與東廠:
作者在本書書系中描寫的最絲絲入扣就是這個部份了,明朝從中期(明英宗)開始以降,宦官便一麻帶一麻帶地粉墨登場,在筆者下第一個出現的便是王振,筆者把他形容成「影響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然而以我的另類想法,宦官本來就是人人厭惡的行業,稱得上是人類夢魘的典型反面代表,所以會不會把政經軍事與國政的衰敗通通歸罪於宦官,這樣整個政府與國家機器就可以推卸許多責任,一如這世界有許多文明都有女巫的傳說,凡天災惡疾饑餓死亡…通通歸罪給女巫,而誰是女巫的定義就由強勢者來定義,就像宦官,我真的很懷疑中國的宦官是不是背了太多擾亂國政與皇室的黑鍋呢?

反正歷史永遠是主流、勝者與強勢的一方在詮釋。

雖然我喜歡這本書,但是面對歷史,我有兩個主要角度,一是看不懂的就一律懷疑,二是太容易懂的更是要一律懷疑。

王振在歷史上要替明朝最大的恥辱-土木堡之變負責,明朝的皇帝被北方營民族瓦剌擄走,明英宗被抓走數年,而整個明帝國卻不把這種事情當一回事,反正流著姓朱的血統的人多的是要幹皇帝這位置,中國從來沒有「找不到接班人」的問題,多的是「接班人過多」的窘態,舊皇帝被抓,從來不缺新人來頂替,而這檔醜事就讓宦官去頂罪吧,最妙的是,九年之間沒人聞問被逮到蒙古沙漠的明英宗,連瓦剌都納悶著抓到中國皇帝這檔買賣竟然這樣不值錢,殺也不是放也不是,如燙手山芋般,所以中國文化之厚顏與無情從這裡可以看出,要怪,就通通怪到宦官上面就好了。


于謙:
作者用石破天驚的文字來鋪排于謙的出場,可見這傢伙在作者心中的份量還真是高啊!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英雄。」
「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群心懷畏懼的人,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
「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英雄的起點,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困難,也無法戰勝困難。」

寫的很好!和投資一樣,懂得害怕與懂的風險才是投資的能手,害怕風險才能讓一個投資人更強大,而不顧一切往前衝的傻瓜根本不是股市之英雄,他只是砲灰。

如果我把于謙的出場詞改為:
「在股市出現波動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大撈特撈,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大師。」你想到的絕對不是于謙吧!

卷二的後面三分之一的篇幅重點都放在于謙的身上,與北方的戰鬥、朝政的惡鬥、皇位的爭奪、以及明朝第一場宮廷內的政變,也見證了明朝的盛世已經隕歿,後面的兩百年只是一個龐大無法動彈的老舊帝國了。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