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龐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702068
麥思偉
如果出版社
2008年3月10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teller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eller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羅伯特的小說充滿懸疑,令人無法拒?」──奧斯卡金獎大導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如果你以為,自己在電影《特洛伊》的大火焚城,或是《明天過後》的冰涷世界中,已經目睹過所謂末日,你就錯了;「龐貝」的亂石崩雲、飛沙走塵、呼天嘯地、瞬息萬變之景,才叫真正的世界末日,那景象令人永遠難忘。」──李達翰(作家、影評人)
2008年第一本不讓你淚流成河,只讓你拍案讚歎的小說!
故事大綱:
一個埋藏在地下兩千年的故事,
揭露出一段城市滅亡的祕密。
公元79年8月24日,火山爆發,
一場驚天動地的災難毀滅了龐貝。
24 小時之內,一整座城市埋入地下,一個世界從此嘎然而止。
這座城市為何毀滅?為何這麼多人同時喪生?至今仍是令人不解的秘密……
極富正義感的年輕水利師艾提利最先發現了這個警告,
在潛藏的危機中,年輕水利師尋求米西諾海軍總司令、自然學者老普林尼的協助,但卻遭到利慾薰心政客的阻撓,操作這一切的是從奴隸身份解放出來的地產商人安普萊,危機使他致富,也使他被權力蒙蔽了雙眼。究竟,維蘇威火山爆發,將一座城市在數小時之內埋入地下,是自然的咆哮,還是來自上帝的天??這裡面蘊涵的是一樁陰謀,或是來自神明的警告?
死亡就在眼前,但權力仍是最大的慾望……
──無可逃避的宿命,一則腐敗、令人驚悚的故事。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在迄今保留的世界歷史遺產中,沒有誰可與龐貝再現的鮮活歷史媲美。
──維蘇威火山爆發倒數四天,結合人類的不誠實、謀殺、驚人的火山爆發和令人讚歎水利工程的鉅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英國泰晤士報暢銷排行榜
.英語國家銷售超過百萬本
.售出35國語言版權
.預計於2009年搬上大銀幕,投資金額高達一億三千萬美金,是足以必媲美《鐵達尼號》的陸上災難大片
作者簡介
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
英國最重量級暢銷小說家
1957年在英國諾丁罕出生,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新聞夜」和「全視野」記者、「觀察者報」政治編輯、「泰晤士週日報」和「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2003年時獲得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英國新聞獎公認為是英國新聞業的奧斯卡,是英國新聞業者的最高榮譽。
他自1993年開始小說創作,首次出版《祖國》(Fatherland)便登上超級暢銷書排行榜。之後的《大間諜》(Archangel)、《攔截密碼戰》(Enigma)都曾被改拍成電影,他本人也曾參與多部電影的編劇及製作,是英國最重量級的大眾小說家。
羅伯特.哈里斯的作品背景考證詳實,對權力及人性的糾葛刻畫入木三分,是其在歐美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對他的作品推崇備至。
他與妻子和四個孩子現在居住在伯克郡金德伯利。
譯者簡介
麥思偉。東海大學外文系畢。
目
錄
古羅馬人把每週七天天依照星體命名:
各為Moon(月曜日)、Mars(火曜日)、Mercury(水曜日)、 Jupiter(木曜日)、Venus(金曜日)、Saturn(土曜日)、Sun(日曜日)。
龐貝這個故事發生為期四天。
西元後七十九年八月的第四星期,拿波里灣的日出時間大約為6:20。
火曜日 8/22 火山爆發前兩天
水曜日 8/23 火山爆發前一天
木曜日 8/24 爆發當日
金曜日 8/25 爆發最後一天
序
導讀
驚悚的災難景像,準確的歷史描寫能力,讓你宛如回到千年前的龐貝現場,重新經歷毀滅前的最後四日,所有愛恨情仇、權力慾望,都要在此一次了結。
親愛的朋友:
謝謝你加入我們的這場《龐貝》之旅。
《龐貝》是一本風格與眾不同的小說,它也許不會讓你淚流滿面,但一定會讓你拍案叫絕、大呼過癮。
這本小說的作者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在西方文壇以充滿想像力又符合史實的小說作品聞名,他最擅長描寫人性在錯綜複雜的權力、金錢、慾望場合中的種種遭遇。在他看來,事實或許是單純的,但人性總喜歡把它複雜化,好讓一切曖昧不明,並讓自己伺機從中得到好處。而曖昧不明的情況就成為人與人暗中較量高下的最好戰場。
因此,我們不妨把這位作者看成西方的高陽或者二月河。
龐貝是一個掩埋了二千年之久的祕密。
它於西元七十九年毀於火山爆發,整座城市被噴發出來的數百萬噸火山灰所淹沒,幾乎所有人都死於非命,這個故事背景大家都非常熟悉。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火山爆炸前,整整兩週跡象不斷,而且附近不遠的西西里島在過去已有火山爆發造成嚴重傷亡的記錄,為何這裡的人在面對種種火山爆發的自然警告仍無動於衷?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當時維蘇威火山爆發所淹沒的城市有三座,但以龐貝的傷亡最為慘重,這是什麼原因呢?龐貝的人在留戀什麼呢?事實上,這個千年謎題並未隨著龐貝遺址的不斷挖掘而得到解答,反而在各種新奇驚聳的出土文物中,逐漸被淡忘。
真正的謎題,引導我們看到事實真相與意義,但這通常是由小說家提出並加以解答,而歷史學家只負責搭建說故事時所需要的場景。羅伯特.哈里斯便是在這樣的追問下,寫出《龐貝》這本小說。
小說的故事從一位來自羅馬的水利工程師說起,他奉帝國水利部門之命,到這裡調查並維修斷裂的水渠。在這之前,原先派駐在此地的工程師已經離奇失蹤,而且沒有人願意談起這位失蹤的工程師,大家似乎怕談起他而惹禍上身。不過,離奇的事件不止這一樁,一群珍貴的紅魚突然在水池中暴斃,一位奴隸被投入海鰻池中當作這些凶猛魚類的食物,強度逐漸加大的地震每天都要發生好幾次,一位美麗的少女突然向這位年輕的水利師求助,一位中年的妓女竟然跟失蹤的前水利師有秘密的約定,緊接著這位新水利師也讓自己處於不知何時將被謀殺的危機,而蓄水池即將乾涸的消息眼看即將造成居民的恐慌與暴亂。這些情節慢慢引出整座城市背後其實有一隻幽暗的巨手在操控著,無論好事或壞事,這隻手都想把它導向對某些人有利的事。正因這城裡掌握最大財富的人,引誘著城裡最有權力的官員,才讓龐貝居民的命運一步步走進無法回頭的大災難。最後火山爆發,印證了「即使死亡就在眼前,權力仍然是最大的誘惑」這句話。
小說不僅人性刻畫入木三分,羅伯特還是一個極注重歷史細節的人,他筆下描述出來的羅馬帝國及龐貝景象,都是那麼真實,讀小說的同時,腦海中幾乎可以浮現HBO《羅馬的榮耀》一劇的場景來。我們還曾查證相當多關於龐貝的資料及史實,與羅伯特筆下的龐貝相印證,幾乎都若合符節,令人對這個作者的敬佩又提高了一層。
奧斯卡金獎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非常喜愛這個作者的作品,2007年即準備以一億五千萬美金把這個故事改拍成電影,前期宣傳中將此片比喻成媲美《鐵達尼號》的陸上災難大片。只是因為好萊塢的罷工事件影響,此片無法如期在今年夏天開拍,不過,大導演心中的龐貝到底是什麼樣子,真的頗讓人好奇呢!
如果出版總編輯 王思迅上
推薦序
來看看真正的末日景象-小說「龐貝」
-李達翰(作家、影評人)
一開始會對「龐貝」這小說產生興趣,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準備將之搬上銀幕的消息。
很容易就聯想到「達文西密碼」一類的暢銷小說改編計畫。畢竟「龐貝」受到波蘭斯基的青睞,也是因為它在歐美締造的熱銷記錄,加上故事具有傳奇的歷史背景,據聞又帶有探險、懸疑、刺激的色彩;綜合以上元素,確實是具有進一步電影化、具像化的本錢。吸引書迷或非書迷購票入場,應該不難。
但電影「達文西密碼」是典型的商業片(原著是否本具濃厚商業色彩,我未拜讀,無法置評),波蘭斯基卻非商業片導演;相反的,他是一名成功的、極受尊重的藝術片導演,他不是史匹柏、朗霍華之流,小說「龐貝」吸引他的,會是大場面、懸疑、動作、激情這些元素,想要將其搬上銀幕的動機,會是企圖打造一部華麗的暑期或聖誕假期賣座鉅片,我完全無法相信。
波蘭斯基與李安相同,是當代世界影壇名導中,極少數能做到真正雅俗共賞,作品在好萊塢的奧斯卡與歐洲的三大影展中都能得到大獎肯定者(2002年憑「戰地琴人」,獲頒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與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因此,我相信,他在「龐貝」的商業元素外,必然發現了其他東西。
讀完小說後,我的判斷得到證實。
「龐貝」這故事的商業性確實不乏。男主人翁一步步循線追索事件真相的過程,給了讀者隨之往下跟看的基礎;每個單一事件,含帶的或血腥、或情色、或暴力、或感傷的內容,則刺激了讀者的想像。最重要的,男女主角的體態容貌,根據作者的描述,皆為典型的、青春的俊男美女,彼此間還帶有若即若離的情愫,這在方便電影導演不費吹灰之力即能找來形象討好的演員參演之餘,還有調劑劇情調性走向、使之剛柔並濟的空間。
不過,我想:光憑以上內容,不至於吸引波蘭斯基的目光;我甚至亦認為:作者羅伯特哈里斯志不僅在此──只為寫個討喜的懸疑浪漫故事。真正令波蘭斯基心動的,正是哈里斯在「龐貝」中真正戮力用文字獻給讀者的東西:古羅馬帝國的風土民情、社會實況,與龐貝末日降臨前那教人驚心動魄的過程景象。
我對古羅馬沒有研究,無從判斷作者描述的霸權帝國是否與史實完全相符;但毫無疑問的,他在《龐貝》中構造的古羅馬社會,輪廓是豐滿而完整的。壯闊的港灣、盛大的艦隊軍容、堅實的城廓、熱鬧的市集、荒涼的郊野,還有富人的別墅、窮人的陋巷、奢華的澡堂、綿長的水渠……,哈里斯為讀者繪製的羅馬帝國畫像,在污暗斑駁與明亮華美並存中,顯得是那樣精緻、炫目而瑰麗。風土之外,他也致力於人情的描寫;從社會最底層的妓女、奴隸,到統治階級的貴族、政客,哈里斯都有所著墨。他寫奴隸力求翻身的不擇手段、也寫貴族自甘墮落的莫可奈何;對於古羅馬帝國存在的特殊狀況: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戀行為,他也屢次觸及,似乎有意藉此反射當時權貴糜爛的生活與精神狀態。
「龐貝」的另一個表現重點,也是我認為這本小說最出色的成就,就是作者對龐貝覆滅過程的描述:從男主角領艦隊循海路前往救援時,在入港前遭逢的險阻,到男女主角試圖逃出龐貝時,火山灰瞬間將全城掩埋的慘況;記者出身的哈里斯,以猶如現場實況報導的方式,做了細膩而生動的摹寫。如果你以為,自己在電影《特洛伊》的大火焚城,或是《明天過後》的冰涷世界中,已經目睹過所謂末日,你就錯了;《龐貝》的亂石崩雲、飛沙走塵、呼天嘯地、瞬息萬變之景,才叫真正的世界末日,那景象令人永遠難忘。
所以,我想:波蘭斯基最終因美國編劇罷工事件,放棄拍攝《龐貝》的計畫,也是好的。他從來不是什麼締造破億美金票房的導演,而若要忠實、完整地將「龐貝」的內容還原於銀幕,美金破億怕只是製作花費的最基本而已;既然如此,波蘭斯基顯然不是執導《龐貝》的最佳人選。高齡七十多的這位藝術大師,相信有更適合的計畫供他發揮;至於《龐貝》,在迎來最適合的人選將它具體化前,讓一切停留在讀者腦海,任憑自由想像,該是最好的。
記得詹姆士喀麥隆在拍攝自編自導之作《鐵達尼號》的過程中,電影公司對投錢參與這項計畫的最大疑問是:到底有多少人會花錢看一部長達三小時、並且早就知道結局(沈船)的電影。喀麥隆最後用十一座奧斯卡與全球十億美金的票房,證明了他的成功。以同樣標準來看,羅伯特哈里斯這總計三百頁、結局亦無人不曉的故事,無疑,已憑藉出色的評論與銷售數字,同樣證明了屬於他的成功。至於,論及故事真正的結局:鐵達尼的男女主角,有人生還、有人罹難,那《龐貝》呢?
我怎麼可能現在就剝奪大家自行發掘的樂趣!
內
容
試
閱
*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 推薦人數:4,共有4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disthere
/ 台灣台北
2008.09.13看disthere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2顆星
看完這本書後,坦白說很失望。
maybe是書籍介紹寫的太精采,結果內容給人相反的感覺吧!
當初是以預購方式購買此書,就是被書籍介紹所吸引。結果,緊張驚悚?沒看到;扣人心弦?沒感覺到;人性的自私、貪婪?描寫的也就一般吧!沒特別感受。
整本書感覺就是平淡,一點也沒有高潮迭起之處。
所以若期待看到精采絕倫的歷史故事,本人不推薦此書啦
2.
瑋玲
/ 台灣台中
2008.05.21看瑋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姑且不論這故事的真實性,畢竟這只是一本小說,懸疑小說
在乎研究的結果就去看百科全書好了
我看完的感想是:我真的感受不到緊張的情緒....
情節只有短短的4天,卻不緊湊
雖以"人性的貪婪慾望"為主線
但筆者的描繪卻感受不到那些因權力慾望而蒙蔽雙眼的人到底有多喪盡天良
再者,又是一推主角的可憐經歷,無關情節痛癢
懸疑??感受不到主角分秒必爭地要拯救世人的感覺
又是一本讓我失望的小說
又再度被那些所謂的"名人的推薦"給騙了
真不能太相信那些"暢銷書排行榜"
3.
林偉宗
/ 台灣台北
2008.03.05看林偉宗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2顆星
今天收到博客來的廣告信,廣告詞上說" ...這座城市為何毀滅?為何這麼多人同時喪生?至今仍是令人不解的秘密....",第一個想法是有點奇怪,經過學者研究,這城市為何毀滅? 因為火山爆發。謂何這麼多人喪生? 也是因為火山爆發,好幾天的災難,而且這不是小爆發,是大爆發(強風、烈焰、落塵、地震、地裂、建築物...)。至於至今令人不解... 這不是研究出來了嗎? BBC 也都拍成影片了,也有博物館說明當時情況 (和周圍地區情況),雖然當地幾乎已經看不到當初的景象,但是以上的問題都已經有解答了阿,怎麼這本書會有如此多問號? 所以在無法親自翻閱的情況下(不在台灣),等真正看過書的朋友寫書評吧!...wei
4.
瑪莉
/ 台灣台北
2008.02.27看瑪莉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對於龐貝這個城市的興趣
應該要說是起源於 2006 年 9 月
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所參觀的
『龐貝的一天』古文明特展
面對這座和我們有著二千年之隔的城市
其實我心裡對它有著不小的憧憬與敬畏
假如說您也曾去看過那個特展
或者也曾研究過古羅馬文明亦或是龐貝歷史
相信應該也會對我的感覺深表贊同吧
細想二千年前的古文明
居然在在顯露著和我們現今相距不遠的水準
怎能不教人用以尊敬與讚佩的目光相視
這本小說雖然是以歷史的史事為景
在龐貝面臨維蘇威火山爆發的那一天
處於死亡面前的恐懼與無助
商賈的權利薰心、貪婪無知等等
在災難之中往往脫困不了的
其實正是那些捨不得拋下的權力與財富
因而導致擁抱著這些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的虛空喪命
真是教人不禁感到唏噓啊
小說裡雖見不到龐貝大城的雄偉與壯麗
感受不了古羅馬時期的雕樑棟畫
不過作者在人性的描寫上很是道地
讀過之後再反思自身其左右
會有很引人暇思的空間存在
很不錯的一本小說
改拍成電影時
我已經開始想像那種磅礡氣勢
那種面對世界末日般地恐懼與無助心情
災難片的最後那幾個橋段總是最為精彩感人的
所以,這個故事的結尾也一定不讓人失望的
想像著一整座城市
火山爆發後消失在地底下的場景
試著去感受那些人的驚慌與恐懼•••
我看著手中字裡行間所描述的一切
腦子裡浮現的卻是那一年在展覽會場裡觀賞的影片
才發現那份悸動居人還深刻地震撼著我
我不免要感嘆:
末日到來時,終究能帶走什麼•••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