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黃石任務

黃石任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414327
張明玲
凱特文化
2008年3月12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愛小說
* 規格: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愛小說


[ 尚未分類 ]









  喬治.霍格出生在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就在一流的學府接受完善且正統的教育,在校也是風雲人物,可以想見前途一片光明;然而,難以扭轉的時代力量卻將他送往了另一個不可知的方向。

  就像南美洲革命英雄切.格瓦拉一樣,充滿對世界進行全新探索熱情的喬治,離開學校後也曾在類似的動機驅使下,在美國進行了一場屬於自己的長征。然後他到達正值戰亂的中國,憑著滿腔的熱血和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記者專業,將一篇篇記錄中國狀況的文稿,送到他鄉,送回故鄉,送回他的父母手上。

  直到歐洲也蒙上二次大戰的陰影,直到他自己都身陷中國這塊神祕的亞洲大陸,卻還是不顧危險帶領著六十餘名的學生翻山越嶺逃離戰火的範圍,一心只想為他們找一個能安心長大的地方……

本書特色

  直到許多許多年後的現在,他的故事才從無數的報導、書信中被整理、挖掘出來,讓我們看見一個人如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下,單單憑著一股良善的信念,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

  本書?發自真實的故事,講述一個年輕的英國記者喬治.霍格,在日本佔領中國的一九三○年代,帶領六十個孤兒院裡的男孩,克服重重困難,穿越白雪靄靄的高山,經過蒙古沙漠的邊緣,跋涉一千英哩,找到得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並從此一過程中,學會勇氣與生命的真諦。喬治.霍格的故事原本早已被時間的煙晨所掩蓋,然而就像那些被辛德勒所拯救的猶太人並未將他忘記一般,那些曾在喬治的羽翼之下成功逃離戰地的孩子們,即使現今已垂垂老矣,仍然未曾忘記曾有一個年輕的外國人,是那樣的親切、善良、博學、充滿對世界的熱情,並且願意自我犧牲只為了那些僅是浮生相遇的,孩童時期的自己。所以,他們為他設立銅像紀念,為他平反歷史謬誤的污名,為了他而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充滿價值。而也是這樣深刻的情感,讓我們現在得以看見這本書,讀到一個偉大的人物  。

  同名電影四月三日全亞洲同步上映,喬納森.雷斯梅爾(愛情決勝點)、周潤發(神鬼奇航Ⅲ)、楊紫瓊(明日帝國)、蕾妲.米契(沉默之丘)主演。

作者簡介

詹姆斯.麥克曼紐司(James Macmanus),英國新聞集團國際公司董事。

  因致力於挖掘與整理喬治.霍格的生平事蹟而著名,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中國歷史的守門員。身為新聞工作者的他,因有感於彼時在人人自危的戰亂時代,喬治.霍格卻能挺身而出自我犧牲,只為報導真相、拯救無辜者的性命,遂以專業詳實且一絲不苟的筆觸記錄下喬治.霍格的傳記,從此聲名大噪。本書並改編成同名電影「黃石任務」。



序曲
第一章:前往中國
第二章:上海
第三章:漢口
第四章:漢口淪陷
第五章:工合!
第六章:洋祕書
第七章:旅途
第八章:校長
第九章:翻山越嶺的旅程
第十章:山丹
終曲
謝辭
附註
資料來源
索引



  二○○年年春天,在一間高朋滿座的北京餐廳,一位中國老人站了起來,唱起一首他在孩提時代學的歌,令在場與他一同用餐的人鴉雀無聲:

三隻瞎老鼠,三隻瞎老鼠,
看牠們往哪跑?看牠們往哪跑?
牠們全都追著農夫太太跑,
她拿出餐刀砍斷牠們的尾巴,
三隻瞎老鼠,三隻瞎老鼠。

  倪廣漢已經七十五歲了,但他唱起男高音卻中氣十足,對餐廳裡疑惑的眾人眼光置之不理,他一口氣唱了許多首其他的英國童謠,最後以一曲活潑的歌曲做結尾:

倫敦大火燒,
倫敦大火燒,
失火了!失火了!

  這群中國老人在幼年時全都背誦過這些歌,還有其他的歌曲。他們聚在一起共同回憶著教他們唱英文童謠的人。這個人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在一九四○年代中日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刻,這名年輕的英國人成了他們的校長和他們的義父。

  他的名字就叫做喬治.艾爾溫.霍格,在中國三邊戰爭的短暫數年間,他在中國西北方搏得了傳奇人物的名聲。霍格在一九四五年七月過世之前,曾在中國短暫地工作數年,這段時間,他遇見了一群孩子並照顧他們,雖然他在家鄉沒沒無聞,但是他卻被這群孩子深愛、惦記著。

  我第一次偶然發現霍格的故事是在一九八四年,當時我人在中國,為倫敦的《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工作,在報社駐北京辦事處輪假日班。那時我正在尋找好的故事題材,搜尋數日毫無斬獲,於是我到英國大使館俱樂部一個人靜靜地喝啤酒。在那裡,我無意中聽到外交官發牢騷說他必須飛到中國西北方偏遠的山丹鎮,因為中國官方在那座小鎮建造了一尊英國人的半身像。

  就在此時,北京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毛澤東於一九七六年辭世,讓鄧小平得以翻身並展開自由經濟,使得中國走上今天市場經濟萌芽的道路。同時,第一家麥當勞在北京開張營業。在首都的街道上,汽車開始與成千上百萬量的腳踏車爭道。在國際機場,每一班飛機都有西方的商務人士抵達中國。縱然如此,中國會以豎立半身像的方式來紀念一名英國人,這個構想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但後來證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那年八月,好幾位八十歲的老紳士聚集在山丹,與當地官員以及許多來自北京的貴賓一起見證學校與圖書館的重新啟用典禮。在鏗鏘有力的演說中說明了為何要重建在一九六○年代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紅衛兵毀壞的墳墓與墓碑。墓園上堆滿鮮花與花環。銅像一揭幕,老人們個個流下眼淚。

  一九四五年,這位留給後人無限追思的英國人,就在中國這處偏遠地區,結束了一趟史詩般的旅程,而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喬治.霍克在一九四○年代為中國合作運動而努力,之後還在收容烽火孤兒的學校擔任校長,使他成為中國的英雄人物。一九八四年夏天這群從外地來到山丹的老人們都是霍格的「老」孩子。

  遺憾的是,我沒有時間連搭兩班國內班機然後接著開十六個小時的車跟他們一同參加墓園旁的典禮。《每日電訊報》縮減了我在中國工作的時間,他們以一貫唐突的指示要我去香港。我在前往北京機場之前,時間只夠發出這則關於紀念一位不知名英國人的新聞故事。

  回到倫敦,我深入研究喬治.霍格這個人,發現到他所做的遠多於在中國戰時擔任一位英勇的私校校長。在他的一本書、信件和日記中,留下了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五年間戰時中國以及中日之戰的記錄。農民、學校老師、基層官員以及鄉村各地的婦女與兒童都遭受到野蠻暴行。他透過這些人的眼睛,記述了這場戰事衝突。

  沒有人逼迫喬治.霍格到中國去,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讓他在一個不平凡的時代來到上海。這八年間,憑藉著好運氣,他在中國西部翻山越嶺,利用各種想像得到的交通工具,歷經各種重症、無數死裡逃生的恐怖旅程,安然存活了下來。因著年輕、自信與勇敢,他甘願冒險犯難。但是他的確透露說:「開著老爺卡車從結冰的山路一路滑行比午夜時分溜過日軍的警戒區還令人膽顫心驚。」

  他的日記和定期寄回的家書中記錄了一個年輕人奮力要與戰爭的殘酷周旋的決心。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這場戰爭大約有一千五百萬人喪生。他親眼目睹無防衛能力的人民一再地遭到暴行施虐。一九三七到一九三八兩年間發生的南京大屠殺,有二十六萬名中國人被日軍殺害。雖然這並不是獨特的戰爭暴罪,但是在一般擊垮民眾抵抗的戰略恐怖行動中,日軍是極端的例子,日本計畫將中國變成被奴役的受保護國。

  偶爾(通常是在一些被炸毀的村莊裡,當身上被泥漿和鮮血濺污時),霍格也會思念他所捨棄的好日子——在牛津大學夢幻般的世界以及在家鄉中產階級安逸的生活。但是他從未失去在中國工作的熱忱。在他心中,他知道他再也不會回到家鄉。

  當霍格在一家新聞機構擔任特派記者期間,他抽空寫了一本書,《我看見一個新中國》(I See a New China),一九四四年由紐約的小布朗(Little, Brown)出版社發行。隔年,倫敦的葛藍茲(Gollancz)出版社也發行此書。雖然有一位評論家批評作者用「稚嫩的筆觸」來書寫中日戰爭的曲折、變化以及無窮盡的暴行,但是這本書在大西洋兩岸還是獲得不錯的評價。

  然而那或許正是喬治.霍格的特點所在。他滿懷熱忱與天真地走出牛津大學之門,三年的頂尖大學教育讓這位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充滿自信心。他從小就被教導去思索人們最好的一面,並盡他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他待在中國的整整八年期間,他的信都充滿朝氣蓬勃的色彩,他相信人性本善,不因相反的事證而感到垂頭喪氣。

  他在中國的西北方四處奔波期間,都是輕裝便服,從一個戰場遷移到另一個戰場。但是無論是徒步、騎馬或是坐在老爺卡車的車頂上,他總是能找到地方安放他的打字機。霍格從未停止寫作,他寫的東西包含書信、短篇故事、新聞故事以及特別報導。他寫的一篇關於發展中國工業合作運動(一九三八年發起,目的是要取代中國已頹圮的製造業基礎)的報導讓他得到一份改變他一生的工作。他在一九四一年加入這個運動,擔任宣傳主任,頭銜是「洋秘書」。這個職銜反映出中文常用「海洋」這個字來指涉國外的事物,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外國人都被叫做「洋鬼子」。這個職務後來讓他在一九四二年當上一所位於偏遠山區小鎮——雙石舖合作訓練學校的校長。就在這裡,在陝西省中北部的秦嶺交通要道上,喬治.霍格找到了他的使命。

  我在二○○七年到中國訪問他的老孩子們以及他曾愛過且論及婚嫁的女人。我清楚地瞭解到在霍格擔任校長的期間,就像是命定好的,一個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刻,出現在正確的地方了!在北京與西安,有四個老孩子訴說著他們仍然感受得到這位義父及校長的愛。回憶過去,他們發現當他們年幼時在最危急的時刻,就這麼碰巧,一位沒沒無聞的英國人竟然會出現並成為他們的拯救者。

  因為「霍格」並不是容易用中文發音的名字,所以孩子們都用中文諧音「何克」叫他。聶廣淳是霍格最大的孩子,我們見面時,他已經七十九歲。他說道:「何克非常和藹可親。我們歷屆其他的校長都是中國人,全都會體罰孩子。但是何克不會。他很嚴格,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朋友。他跟我們一起做事。他教我們唱英文歌、中文解放歌、傳統歌謠;他喜歡唱歌。當我們跟著他翻山越嶺時,雖然因為年紀太小,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我們就是跟著他,我們從沒見過像他這樣的人。而且再也見不到了。」霍格的工作與名聲在文化大革命那幾年遭到詆毀。他的墓地被紅衛兵搗毀,他之前的學生被追查,還被迫攻訐他們的老校長。但是在一九七○年代末「北京之春」期間,鄧小平譴責文化大革命,並親自指示恢復喬治.霍格的聲譽。在一場演講中,他表示霍格應該被稱為「永垂不朽的偉大國際鬥士」。他的墳地在山丹被重建,在中國的大報《人民日報》上還刊登了一長篇紀念他的悼詞,裡頭滿是他的同僚與學生對其成就所表達的敬意。如同《人民日報》所指出,對喬治.霍格真正的懷念並非在偏遠的中國小鎮墓園裡,而是在他所拯救的孩子的生命裡,代代相傳。

  在團圓午餐會上,聶廣涵說道:「喬治救了我們許多人的命。我想如果他沒有帶著我們翻山越嶺的話,我們許多人早就小命不保了。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有將來的世世代代都會感謝並緬懷這位來自英國的恩人。如果沒有他,我們今天也沒辦法站在這裡。」

  這位英國人於一九四○年代在中國偏遠小鎮所教導的這群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激起他們如此多的愛與敬意呢?他做了什麼事,讓一位帶領中國走出混亂、殘酷的毛澤東時代的領導人,獨獨挑中他,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