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科索沃海明威讀書俱樂部

科索沃海明威讀書俱樂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178633
黃建功
允晨文化
2008年5月05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生活美學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美學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2008年最撼動人心的作品,真人真事 ,感人肺腑

《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新聞日報》、《舊金山紀事報》、《波士頓環球報》、《圖書館月刊》、《書單雜誌》等各大媒體,好評如潮。

看一位美國教師如何以愛與勇氣激勵異國的學生;
看科索沃的青年如何在硝煙廢墟中追尋光明的未來。
世界遺忘的角落,科索沃,無畏地躍上世界的舞台。

  這本書是意外之作。

  我和我的丈夫,艾德(Ed),志願到戰爭結束後的科索沃居住和工作。他投入了為科索沃創建現代司法體系的工作,而我則在那裡擔任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的教師。在那八個月裡,我寫了日記,有時候以電子郵件把部份日記寄給我的朋友和家人看。當我返回美國時,我發現我的日記竟已透過電郵廣為流傳,引起了許多甚至連我都不認識的美國人的興趣和想像。很快的,叫人吃驚的事來了,竟然有出版商請我出書。 (by寶拉.韓特莉)

  韓特莉在偶然的機緣下跟隨夫婿到科索沃從事當地司法重建的工作。為了打發在科索沃的時光並融入當地生活,她應徵了當地語言教師的工作,所面對的學生,每個人都的背後都一段令人悲痛的故事。

  韓特莉以日記寫下每日的所見所聞與生活體驗,並透過e-mail與美國的親友分享,想不到竟意外在網路流傳,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也意外促成這本書的誕生。透過這本意外之作,讓我們看到一幕幕廢棄的村落,頹敗的市容以及許多破碎家庭的悲歡離合,但也讓我們感受到人們在苦難的?望中,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與奮發向上的勇氣,並為科索沃的民族血淚史留下一頁見證。

作者簡介

寶拉.包林.韓特莉(Paula Bowlin Huntely)

  美國阿肯色州人,林登伍德(Lindenwood)大學學士,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歷史學碩士。職業生涯初期,她曾在高中和大學教書。許多年來,她在阿肯色州協助發展、推動環境與歷史保存計劃和藝術計劃。1979年搬到加州後,她向數家雜誌社和國家性基金籌募組織提供行銷顧問服務。她從科索沃返國後,便一直積極投入為科索沃青年籌募獎學基金的工作。她有一個兒子和二個繼子,一個新生不久的孫女,她現在跟她的丈夫艾德.維爾莫爾(Ed Villmoare)一起居住在加州北部的海岸邊。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3,共有3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leeyishu
/ 台灣高雄
2008.06.14看leeyishu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如果說,閱讀一本書能拓展人的視野及世界觀,並能從世界上被遺忘的角落發掘出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科索沃海明威讀書俱樂部」這本書無疑地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因為丈夫艾德投入為科索沃創建現代司法體系的工作,作者寶拉•韓特莉跟隨艾德到戰爭結束後的科索沃居住,也意外地在當地重拾教鞭,擔任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師,開啟了與科索沃的居民及學生們一段奇妙又動人的緣份。寶拉在科索沃居住八個月期間,為了記錄與學生互動及在當地生活的感觸,以平實的筆觸寫下日記,無意中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就因為這是真實的日記本,讀起來感覺非常地順暢,沒有艱深的文字及複雜的情節,很快地就能進入寶拉每天在科索沃的生活及感受到的人情世故。

科索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併入了由義大利所控制的阿爾巴尼亞。1998年3月,南斯拉夫軍隊協助塞爾維亞警察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致使二十萬阿族人在軍事行動中流離失所,淪為難民。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開始轟炸塞爾維亞,科索沃戰爭又造成數十萬阿族人及塞族人逃離家園。長期以來在科索沃的阿族與塞族之間彼此仇視,在戰爭期間親眼目睹家人朋友被姦淫擄掠、施暴殺害的人每每皆是。這本書寶拉的日記本,記錄著在戰爭過後、2000年的科索沃,透過寶拉的眼睛看見科索沃經歷戰火的苦難、種族的衝突以及爭取獨立的艱難。從寶拉的日記中看見學生們面對戰爭所來的痛楚,讀來令人唏噓不已。科索沃的處境讓我想到了台灣,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長在一個免於戰爭威脅與恐懼的時代,而我們目前在台灣所擁有一切自由與平靜的生活,是多麼地得來不易,是多麼值得珍惜。

另外,由於物資匱乏及資訊短缺,學生們能得到的教育資源非常有限,於是,寶拉與學生們成立了海明威讀書俱樂部。他們必須影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因為那可能是科索沃境內唯一的一本;為了考試,他們非常不容易地才能找到一本參考書…,這是生活在資源充足、能自由地閱讀著的我們很難想像的。但是,寶拉所教導的這些學生們,儘管他們背後都有許多的災難及傷慟,但他們不斷地努力著,在讀書會裡拿著影印的「老人與海」閱讀著,討論著,他們欣喜與感恩,期待透過語言的學習,有朝一日可以到美國或其他國家賺更多錢,好讓父母、家人過更好的生活,他們的樂觀、進取、懷抱著希望與夢想,永不放棄的態度,著實令人動容,實在很難想像他們是怎麼可以做到的。海明威筆下「老人與海」堅持不放棄的勇氣與精神,正是寶拉的學生們最佳的寫照。

科索沃學生們所展現的韌性、對親人的愛以及學習的熱忱,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生活過得平順安逸,但我們的心靈卻顯得枯竭匱乏。我們提供給下一代的教育,究竟教給他們的是什麼?我們是否給了他們太多物資上的享受,卻少了傳統美德與品格的涵養?

寶拉及艾德為科索沃所做的一切,在日記本中雖看似平淡無奇,但字裡行間卻讓人充份感受到他們對科索沃既深厚又真摯的情感,艾德會說:「一定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寶拉絕對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教師,她為學生們所做的,已不止是「傳道、授業、解惑」,她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對學生們的善良與誠懇,讓她所見盡是人性之真善美。

這是本日記,作者寶拉真誠的分享,以及在讀書會中與學生們的許多問答,都非常地發人深省。至於寶拉及艾德離開科索沃之後,海明威讀書俱樂部的學生們都怎麼了呢?他們的生活有改善嗎?他們真的能在希望中展開新生活嗎?科索沃海明威讀書俱樂部,不該被遺忘。這是個發生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的故事,值得你親自翻閱,閱讀他們真實的人生。

「一定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我也這麼相信著…。

2.
瑪莉
/ 台灣台北
2008.05.08看瑪莉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科索沃是1979年拿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德雷莎修女的出生地
長期處於戰亂、饑荒的艱苦狀態
也使得這塊土地有著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

作者在一次機緣之下
和丈夫一同前往戰後的科索沃任教職
在科索沃任教的八個月中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為她與學生開啟了一扇互動的窗
也藉由作者的記錄筆記中
我們得以看到並了解到戰爭下的殘酷與無情
人性的掙扎與歷煉

人性即使有再多的良善存在
處在一個毫無安全感又不確定的世代下
人心的醜陋面輕易地給激發了出來
以他人的痛苦來平撫自我心理的壓力
以他人的苦難來換取自我本身的價值
戰爭為的究竟是什麼
在看多了戰事連連的幾本書之後
我免不了深思起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爭得究竟是什麼•••

海明威曾說,他在這本書裡什麼象徵也沒有放─海就是海•魚就是魚─
但是我們全都在閱讀過程中,把我們自身的生命帶入了書裡。
無可避免地,我們都在搜尋象徵來幫助我們解釋自身的經驗•••《節自書中片段內文》

書中這段話給了我極高的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在讀一本書的同時
我們就常會將自身的經歷放入書中相比較或對照
讀書會,或現今網路上任何的閱讀分享群組
都讓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跟許多閱讀過同一本書的人
一起討論並訴說各自的經驗與看法
或許也藉由一本書的討論
潛移莫化中也達到了自我療癒的效果也說不定

作者韓特莉女士在她置身科索沃的這八個月時間
藉由一本海明威的書所開啟的讀書會
跟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一起分享這八個月中的所聽所聞
真實開啟了我們對科索沃戰事的認知以外
更讓我們體會與細索一切關於人性、關於情感、關於和平的定義所在

翻開這本書
一起加入科索沃海明威讀書俱樂部
發現的不只是他人的痛與苦
我想,
德雷莎修女一生的所見所聞與犧牲奉獻之精神所在
證嚴上人的所訴所求與慈濟精神之所在
在這本書中應該不難得到更深的體認吧•••
3.
丁學蓮
/ 台灣台北
2008.05.05看丁學蓮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二OOO年,一位當時五十六歲的美國婦人寶拉韓特莉,跟隨她的丈夫到科索沃從事所謂的教育與建設工作,
在當地居住了八個月,此書就是由她那八個月的日記集結而成。

或許為了出版的需要,我們所能讀到的日記內容極少涉及隱私,幾乎都是對於科索沃生活的感受與描述。
所以我告訴自己這是一份經過剪裁的日記,能讓更多人認識科索沃,並藉由作者極力保持客觀的描寫中,看見科索沃的國際情勢與處境。

在科索沃居住期間,作者於科索沃的劍橋大學教授英語課程,這也是「海明威讀書俱樂部」成立的契機。用海明威作為讀書會的名稱,
是因為他們的指定讀物為海明威【老人與海】。
根據作者的說法,這本書的內容與主旨對這些學生而言,深具意義,例如海明威藉著書裡老人之口說:「人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擊敗」,
所謂勇者的精神,也引發學生們熱烈的討論。

班上的學生有十幾歲的青少年,也有已經身為教授的老先生。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阿族(阿爾巴尼亞)人。
因此作者得以在課堂或課後的討論與對話間,得知阿族人對塞族(塞爾維亞)人的恐懼有多深。
「就算是好萊塢最好的製作人,也拍不出如此可怕的場面。在那裡(位於科索沃與馬其頓之間,名叫Bllaca的地方),所有的人,
全都變成窮苦人了。這些人本來是知識份子、藝術家、商人等等,現在只不過是為了一塊麵包而奔走的窮苦人了。」
這是曾在科索沃的「種族清洗」期間,被塞族人拿槍逼著擠上足以令人窒息的火車,最後被棄置在Bllaca的一名學生餘悸猶存的敘述。
無數的阿族人在戰爭期間受到塞族軍隊的迫害,遠離家園,運氣好的流亡海外、投靠親友,貧苦百姓則經歷燒殺擄虐,無一倖免。
作者提到她最大的遺憾是那段期間沒有真正與塞族人接觸,因此總是得到阿族單方面的說詞,
雖然她總是用委婉的方式希望讓她的學生們了解並不是所有的塞族人都那麼可怕,卻缺乏佐證,也缺乏說服力。

我不知道科索沃的現況是否已經改善許多,書中海明威讀書俱樂部的年輕學生們幾乎都想到美國或西德留學,那讓我想起早期的台灣
(其實現在的台灣亦然),這些注重家庭與傳統的科索沃青年認為,努力讀書、到國外學成之後,能夠歸國提供一己之力,
光耀門楣就是對家裡最大的貢獻。
除了教育與經濟的落後,科索沃的阿族人普遍來說亦有重男輕女的傾向,也像許多伊斯蘭國家一樣有著女性嚴重受到歧視以及病態重視貞操的問題。

即使科索沃看來是個問題重重的地方,我卻從書中那些阿族人身上感受到非常強韌的生命力。

會不會我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呢?
說不定對於體內流著好戰血液的人來說,平穩安逸的生活反而是無法適應的?

如同作者在讀書會與學生們的對話:「我覺得,要是海明威在1998年和1999年還在人世的話,我很確定,他一定會到科索沃來的。」
學生們聽到這個想法都眉開眼笑,作者問:「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大家沉默了一會兒,一面思索這個問題。然後一位學生提出了他的看法:
「因為,他會欣賞我們的奮鬥。」另外一位接著說:「因為海明威喜愛戰鬥,而這裡有戰事正在進行。」
最後,作者下了個結論:「海明威很清楚,戰爭是很糟糕的東西。但他也很清楚,有時候人非得戰鬥不可。
我想,海明威也會贊同在科索沃戰鬥是必要的吧。而且,我想他也會敬佩你們的精神。他會敬重你們永不放棄希望的精神,即使情況看起來很絕望。」

我很好奇,如果當初作者選的是馬克吐溫的作品,會有現在這本書的誕生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很適合拿來作為讀書會選書。有太多值得討論的了!





其 他 著 作
1. 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