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信心之父 亞巴郎─肥沃月彎和平之可能

信心之父
9780030086374
鄭明萱
光啟文化
2004年6月30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聖經
* 規格:平裝 / 307頁 / 15* 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聖經


[ 尚未分類 ]









  亞巴郎,這位《希伯來聖經》裡的遠祖,《新約聖經》的靈性始祖,《古蘭經》的神聖建造者。全世界一千兩百萬猶太人、廿億基督徒、十億穆斯林,都奉他為父。他的一生原本平凡無奇,卻從七十五歲聽而信從上帝的話語:「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開啟了新頁。他拋棄所有,只依附於神,神回應給他和其後裔綿延無盡的生命祝福。然而這由萬民共享的祝福,到了猶太教、基督宗教及伊斯蘭的脈絡裡,卻成為彼此紛爭不斷的原因。本書作者以其猶太裔之背景,以一宗教人的身分,在「九一一」衝擊之後,深入戰區,對宗教間的紛爭與和平,進行溯源的考察和研究。本書不僅將縱橫千年的宗教歷史與詮釋過程,以輕鬆易讀的方式清楚呈現;並以宗教對談的可能,為僵持不下的恐怖危機,打開了新的希望。更難能可貴的,是其真實表露一個信仰者面對宗教間的殺戮與仇恨,矛盾糾結的反省。《亞巴郎》不只是人性與神性糾葛的精彩故事;更是教人以信心處混亂世局的千年智慧。

作者簡介

布魯斯.費勒(Bruce Feiler)

  生於喬治亞州的美籍猶太人。自幼受有正統猶太教育,耶魯大學學士、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個性風趣,對知識追求嚴謹,其研究觸角投注於宗教、日本文化、馬戲團、鄉村音樂等領域,足跡遍佈五大洲六十餘國。現為記者,並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撰寫鄉村音樂專欄,亦是《美食雜誌》(Gourment)的撰稿人。著有多種得獎書刊,為《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其中Walking the Bible已譯為近二十種語言,現定居於紐約。


導讀
推薦


體例說明(代譯序)
地圖
亞巴郎之石

亞巴郎之神
出生
呼召
亞巴郎之嗣
依市瑪耳
依撒格
亞巴郎之民
猶太人
基督徒
穆斯林
亞巴郎之血
遺響遺業
參閱資料
祝謝
對話討論提要
經文節錄
天主教與基督教聖經人名對照
天主教與基督教聖經地名對照

top

導讀

對話與和平的起點

政大宗教研究所所長

  發生於二○○一年紐約的「九一一」攻擊事件,無疑地是我們新世紀最具爆炸性的世界共同議題,它的深遠影響,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種族、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仍然在廣泛地散布當中。在此事件之後,不少有心之士開始反省宗教的本質和功能問題,學者之間也激起了熱烈的論辯和反思,特別對於伊斯蘭的重新認識,以及此教與猶太、基督兩大宗教之間的關係,更是三年來論辯和反思的焦點。《亞巴郎》正是這種用腦力與心思激盪的結果之一,也是讓我們人心振奮,彷彿乍見曙光的必讀佳作。

  本書作者費勒(Bruce Feiler)生活於紐約,是一位宗教領域的作家和記者,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當時,目睹世貿大樓轟然崩潰,在震驚與傷痛之餘,開始進行一連串的追索,希望為這個世界上極為棘手的歷史與宗教議題,理出一個頭緒來。這裡所謂的「追索」,確實有其深層的含意,因為它代表作者個人的心靈與精神追尋,反映他在宗教暴力與死亡環伺的當下環境,一種冀望得著解脫與力量的心願,也指涉他為了這個心願,不辭勞苦地閱讀經典文獻,也花了半年時間,走訪美國和巴勒斯坦各地,深入訪談三教的學者、領導人、信眾等之種種努力。誠如作者自己的陳述,他所追索的終極問題是:這些進行攻擊行動的人是誰?他們為什麼如此憎恨西方世界?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三者有可能和平共處嗎?

  的確,宗教之間的互相了解與和平共處是現今宗教界共同努力的目標,尤其在「地球村」早已形成,網際網路無遠弗屆,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等各領域環環相扣的當今世界,這個目標更顯得真實而急迫。自「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在一九六二?六五年召開以來,「宗教對話」或「宗教交談」(inter-religious dialogue)已成為宗教界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因為大家在幾十年來越發感受到,「地球村」的諸多問題千頭萬緒,非藉由耐心與智慧是不易覓得答案的。殊為遺憾的是,現實的生存需求往往逼使激進分子走向極端,試圖以暴力和血腥手段做即時而簡單的解決,可是也因此造成更多、更激烈的對立與衝突,如此惡性循環,最後極可能把全世界推向毀滅的邊緣。唯有各宗教之間,在體認休戚與共的前提之下,冷靜地坐下來交談,傾聽對方的聲音,尋找彼此的信仰共識,或分享生命經驗,或思考解決共同問題之道,如此方能共築一個安全、永續的「地球村」。

  宗教的對話與和平的追求,往往需要從參與者的共同基礎出發。費勒選擇亞巴郎(新教《聖經》翻譯為亞伯拉罕)作為彼此的共同出發點,無疑的是一個極有洞見、極具創意之舉。亞巴郎對於三教的信徒而言,皆是耳熟能詳的鼎鼎大名。猶太教徒認為亞巴郎是他們的祖先,不但是他們的第一代族長(patriarch),也是一個蒙上主青睞與祝福,並與祂訂立永約的聖賢人物。猶太人因為亞巴郎方才成為「選民」,也源自他而凝塑了兩千五百年來,流浪四方卻信仰堅強的民族個性。基督徒承續猶太教傳統,藉由使徒保祿(保羅)的神學詮釋,視亞巴郎為「信仰之父」。如果絕對的信心是信仰的極致,亞巴郎則應當之無愧,可以成為所有基督徒仰望與效法的最佳榜樣。《古蘭經》裡有多處記載亞巴郎(中文譯為易卜拉欣),第十四章即以這位偉大的先祖為篇名。在穆斯林眼中,他是四大先知之一,是正直與順服的典範,特別他自幼即知拒拜偶像,獨尊真主,應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穆斯林。因此,同屬「亞巴郎傳統」的世界三大「經典宗教」(Religions of the Book),皆瞻仰同一位上古人物,以他為榮,也以他為信仰的終極參照指標。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個別的千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不同宗教的信徒將亞巴郎形塑成他們最心儀的模樣,使得他的面目,逐漸脫離近東上古時期的原形,代之以我們較為熟悉的猶太教徒、基督徒、伊斯蘭教徒等出現。同樣一位亞巴郎,在宗教的「私有化」之後,變成多種敘述、多元傳統、多種面貌。不過,根據作者細心的追索,這些「多」的變化,原本根源於「一」,而在變化的過程當中,三教其實相互擷取他方的「亞巴郎傳統」,藉以豐富自家的宗教。作者的用意就在於此,他不但要證明這三教彼此交融與相互虧欠的歷史事實,更主張透過追本溯源的反省工夫,希望三教信徒都能夠以亞巴郎為典範,學習他的謙虛、和平、愛人,在共同領受這個精神泉源之後,朝正面的方向邁進。

  毋庸置疑地,絕大多數的宗教皆講求道德涵養,皆勸人為善,並以和平為信仰的追求目標。不過很弔詭的是,為了維持己身社群的「純潔性」,或者為了爭奪現實的利益,宗教團體往往拋棄了這些理念,經常代之以排他、仇恨、流血與殺戮。證之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彼此的交流歷史,可說是班班可考,顯示了人類軟弱與醜惡的一面。費勒的《亞巴郎》即是要提醒我們,三教的歷史縱然有其陰暗面,就是如今以、巴衝突依舊持續未歇,但是亞巴郎仍然是這三教的希望,彷彿一盞明燈,在黑暗的世界照出一條可行與應行的康莊坦途。依此視之,本書確實為宗教對話,提供一個極具建設性的起點,也是我們在暴力與衝突環伺之際,殷切需要的解困良方。

  我們對於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之間的對立衝突,在過去多仰仗特定作者或電視與平面媒體的報導,也由此得出許多不實的刻板印象,例如視代表基督教的西方為理性、開放、進步,而伊斯蘭世界則為頑固、封閉、落伍等,即是最常見者。杭廷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的發行,加以「九一一」悲劇的發生,更是落實了一般的流行偏見。費勒的《亞巴郎》摒除了這些偏見,改以參與和同情的態度,從三教信仰者的具體生活經驗出發,娓娓報導他的見聞,也與我們分享了他內心的感觸與理想。雖然作者本身不是嚴格意義的學者,但是藉由所蒐集的豐富資料,在整理爬梳之後,透過他深刻而理路清晰的呈現,加上生動的筆觸,把讀者引入了複雜卻瑰麗的三教世界。我們樂見此書中文版的面世,也期待中文讀者能自此書得著知識的啟迪與精神的滿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