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聖經五十畫像

聖經五十畫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0030086374
林崇慧
光啟文化
2006年6月30日
97.00  元
HK$ 82.45  







* 叢書系列:聖經
* 規格:平裝 / 291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聖經


[ 尚未分類 ]









  本書是廿世紀最偉大的聖經神學家尚士則神父(Paul Beauchamp)第一本中文翻譯作品。
  本書乍看之下,純粹在介紹聖經舊約人物。獨特處在於作者的筆調和描繪手法,讓每一個人物,曾被看見與未曾被看見的性格特質和生命情調,在描述的語言和語言間的空隙中,婆娑搖曳,煥發誘人光彩。

  使人不禁讚嘆,是怎樣的慧心,使作者能讓聖經這千古文本重新發言且如此有力?著名的詮釋學家保羅?利克(Paul Ricoeur)向尚士則致敬意時,寫道:「這位探索者,努力深思聖經。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熱情之中認識:聖經作者們的信心,也同樣指引著我們,他們與希臘人的想法迥異,也就是說他們的非思辨性文章、法律、預言、頌歌、智慧箴言和末世表達方式都和後者大不相同。」事實上,聖經也是一種思想,關於人類現狀,關於歷史,關於人與上帝的思想。尚士則的風格正幫助我們細細品味這份不同。

  本書除了作、譯者優美精確的文字、笨篤風格獨特的畫作外、在書中,特別並列天主教和基督教不同的人名、地名翻譯,以利基督宗教各界朋友的閱讀。光啟文化以無比興高采烈的榮幸,向讀者推薦這本展現聖經迷人風貌的經典好書!

  不論是神父牧者或是讀經小組,任何對聖經有興趣的人,相信都能從這本精湛的書籍中,得到智慧的珍寶和喜悅!

作者簡介

尚士則(Paul Beauchamp,1924-2001)
法國人,耶穌會士。廿世紀最偉大的聖經神學家之一。

譯者簡介

林崇慧
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四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文化大學法國文學系。
譯有 : 《法國電影工業》、《耶穌的「回憶錄」: 死海卷軸的手稿》、《蘇格拉底的「雅典手記」》、《給法官的一封信》、《另一張面孔》。

繪者簡介

笨篤,魏明德神父(Benoit Vermander)
利氏學社學術主任,《人賴論辨月刊》總編輯。



尚士則(Paul Beauchamp)素像

  在一篇一篇品味《聖經五十畫像》之前,先稍微了解一下作者本身側像,不是應該的嗎?何況他,尚士則(Paul Beauchamp),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聖經神學家之一。

  描寫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我來說也許更不容易,因為尚士則是我的導師兼朋友。是他引導我入門研究神學和聖經,一直到最終,他都不斷鼓勵我、照顧我。寫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他專注眼神裡的光芒,有時它們也流露著些憂心,他稍稍嘶啞的聲音,彼此交談時的細心專注及他特有的表達方式,他會在斟酌一番字句後,以卓越的言詞闡述重點思想。

  尚士則(西元1924?2001)很年輕就進入耶穌會(西元1941)。他對中國十分感興趣,於是在那兒待了三年(1948?1951),稍後被驅逐出上海。他常說,在中國的時日讓他開始熱愛聖經,熱切想了解聖經對所有文化和所有人種的見解。西元1954年成為正式神職人員,他曾於耶路撒冷和羅馬的聖經研究院進修。他專門研究釋經學,於羅馬獲得博士學位,一生致力奉獻於教學、研討會、著書及鑽研學問。他特別喜愛指導聖經研讀的活動,小組成員每個月聚會一次,活動有時會持續好幾年。他是位嚴格開放的導師,會留心注意某人的特別性格或某個特別的求知慾望,也期望學生們能持續努力研究。他是位受人愛戴的導師,因為他不只傳授技術,更耐心助人觀察與傾聽,是位人道主義的導師。

  他的個性從何而來,如此的風格,如此獨到的方式?來自他的出身?還是來自他深入研究的中國?一直到去逝前他都還珍藏著他的書法本。套用他朋友羅蘭.瑁內(Roland Meynet)的話,我會說:「他獨特風格的祕密,當從聖經內尋找,因顯化與隱藏同時並存於其中」。閱讀尚士則必須用閱讀聖經的態度來面對:即所謂「對愛之肯定的感動」(L’un et l’autre Testament I,p.727)。想要立刻完全了解,肯定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無法攫取真正的知識,只能接受它,讓它進入我們,而且必須平靜地了解,一開始能懂的有限:這就已經很多了。

尚士則的「方式」

  如何描述尚士則的風格特徵呢?「用手指」指著書,一字一字仔細閱讀每一篇文章,但不忘卻整體性,也就是從《創世紀》到《默示錄》整體的「全部述事」──尚士則這麼說。他唯一的目的是為「聖經神學」奠定一個基礎,即所謂關於整部聖經的神學研究。大部分的人尚未準備好認同此論點,也不認為聖經文獻裡的多元性令人驚奇,他們覺得這是可捨棄的。這也是為什麼尚士則的主要著作名為《兩部聖約書》(L’un et l’autre Testament),聖約書一字他特別使用單數。他畢生致力研究兩部聖約書之間的神祕連結,研究如何將之連結為一部書。

  他不斷探索,積極地找尋前部書如何於後部書中「完滿」。他的著作裡有許多文章,甚或一整個章節完全在討論「聖約書完滿」的研究,逾越節神蹟和基督的十字架皆能為其佐證。他想重新恢復類型學研究,或象徵研究,這是教會教父們採行的研究方式,他們視基督為舊約中所有人物的圓滿完成。但他也指出,我們只能從全新的基點出發。由此基點必須能夠建立象徵研究法,此基點事實上極為單純又富新意:這顯示出研究方法並非為新約獨有,舊約裡它早已開始運作,「完滿」於初始就已彰顯,從聖經的第一頁。因此,比如亞當的兒子加音/該隱和依撒格/以撒的兒子雅各伯/雅各分別出現於《創世紀》前、後部分,閱讀時自然會將兩者做一連結:前者因為嫉妒殺死了兄弟,後者也因為嫉妒象徵式的殺死了兄弟,但故事最後他們都受到寬恕。人物編列的方式目的在讓人能一併討論他們。這兩位《創世紀》裡的人物,稍後不斷以不同方式被傳頌,特別是《聖詠》廿二的「祈禱像」和以色列的「僕人」,後者穿越死亡重新給予他的劊子手們生命:這些人物,於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中達到完滿。

  在一本小書《談聖經》(Seuil, Paris 1987)的七個短篇裡,前五篇為1978年在巴黎聖伊那斯教堂所做的公開演講,尚士則說了以下這些話:這些會談的目的不是在解釋聖經,而是在表達對整部聖經的看法 ……事實上,問題不在發現聖經而是在進入聖經。它有外裡之分。位於之外和位於之內,全依內在轉化而定(P.11)。

  另一本書《夜與日詩篇》(Seuil, Paris, 1980),令人愛不釋手。透過《聖詠》,以色列的祈禱和天主教徒的祈禱,事實上讀者被帶領進入「聖經的語言」,進入聖經的世界裡。兩種主要的祈禱方式,懇求與讚美(第2、3章)同時於此書中展現,而〈允諾〉(第4章)為其補充,第5章〈聖詠與世界〉回應第一章〈聖詠與我們〉。此書以一關於《聖詠》廿二的極美評論為結語,瑪竇和馬爾谷讓十字架上的耶穌口中說出:「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為什麼捨棄了我?」── 而我們則被《聖詠》深深吸引住。

  《從一座山到另一座,上主的律法》(Seuil, Paris, 1999),對想要閱讀兩部聖約書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有用且迷人的書。第一部關於「十誡」,上主於西乃山上賜予梅瑟以色列之子的誡律;第二部分首先介紹「耶穌」,於山的另一邊,為所有人發出誓言,接著是「保祿」。由此安排我們可以了解尚士則的主要觀點,他邀請我們一起閱讀兩部聖約書。

  現在你們正在閱讀的這本書,《聖經五十畫像》,就像是一本家庭畫像,舊約的最佳導讀,風味絕佳內容豐富。透過各種人物各種「肖像」來介紹舊約,同時也引介整部聖經內容,因為目光總朝著終點,朝耶穌基督仰望。閱讀這四本書的其中一本,都可以讓讀者更充足準備繼續進入主要傑作,《兩部聖約書》。雖然它看來艱澀難懂,但若因為困難而放棄那就太可惜了!因智慧首先會引人踏上蜿蜒的路徑,招來恐懼和顫抖,用苦難折磨人,直到它覺得可以信任人,考驗已達到它的要求為止。接著它就會帶人回正道,愉悅他,讓他知曉祕密(德四17?18)。

逝者如何傳達訊息

  「釋經者最大的問題是要知道,逝者能否說話」,他幽默地說。逝者透過文章說話,只要我們知道如何解讀。所以必須學習怎麼閱讀……從1969年人們就注意到他,因為他對《創世紀》第一章有新的見解:創造和分裂。

  因為文化知識豐富,所以他的聖經解讀同時具備方法嚴謹和自由創意兩種優點。對語言科學十分注意的他,知道如何結合文學之美和聖經神學。我們必須強調:尚士則是位文學愛好者,也是位媲美偉大文評家的評論者。他重新解讀聖經的方式,不只對天主教徒來說極富靈思,對所有想認識人類最偉大的文章,認識它的微妙,它的神祕,它無盡的富饒和不斷的新意之人來說也十分具有靈思。尚士則知道研究應該跨越領域,像他本身和許多學門都合作過,例如:耶穌會的心理分析師丹尼斯.瓦沙(Denis Vasse)。他的聖經詮釋,不只取材自現代文化,更加入其他各種研究方式,自由使用且操作自如。

思考聖經

  保羅.利克(Paul Ricoeur)向尚士則致敬意時,寫道:「這位探索者,努力深思聖經。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熱情之中認識:聖經作者們的信心,也同樣指引著我們,他們與希臘人的想法迥異,也就是說他們的非思辨性文章、法律、預言、頌歌、智慧箴言和末世表達方式都和後者大不相同。」

  事實上,聖經也是一種思想,關於人類現狀,關於歷史,關於人與上帝的思想。尚士則的風格正是將上述想法融入過程的方式。於此要感謝譯者林崇慧以文學的感性方式進入此思想,運用中文素材展現原文思緒之細膩與光彩,進而走入聖經文章的中心。中文譯本的讀者,肯定也能夠分享思考聖經的經驗。

  最後讓尚士則自己作結尾:「許多人尋找充滿沉默的話語和充滿話語的沉默」他在一場演講中這麼說。他遺留給我們的著作裡正滿溢了如斯的沉默和話語,兩者生生不息,於人心中留下雙重滋味。

  魏明德
  耶穌會神父
利氏學社學術主任
  《人籟論辨月刊》總編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