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全球品味的制定者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全球品味的制定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426535
程芸
財信出版
2008年7月24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LIFE系列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LIFE系列


飲食 >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是當代最具影響力,也最具爭議性的酒評家,過去二十五年主導了葡萄酒市場的全球化,賦與美國品味的桂冠美稱。本書描繪一位在可口可樂工作的美國律師,如何影響了全球葡萄酒產業的製作、銷售與評比。

  對於派克的擁護者而言,他是美食家蔡爾德與消費者運動之父奈德,熱情的感官主義者和理性的消費主義運動家的化身;對反對者來說,派克為自我觀點所驅使,將葡萄酒文化的珍貴內涵轉換為規格化的簡單數字。

  羅伯.派克的成功代表著美國傳統精神的勝利:勤奮工作、勇往直前與誠實正直,一些無法撼動的絕對自我,以及對於堪稱藝術精品的優值佳釀的瘋狂執著。他的《葡萄酒代言人》風行三十七國,超過四萬五千名的忠實訂戶,形塑了美洲、歐洲以及遠東地區購買葡萄酒的流行風尚與消費熱潮,從而影響了從法國到澳洲,世界各地葡萄酒的釀造方式。

  派克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報章雜誌,出版的十二本書在美國本土與海外都是暢銷書。誠然,世界各地的湧入掌聲不斷,羅伯.派克卻一直是爭議焦點:珍視葡萄酒甚於一切的派克,是造就葡萄酒產業革命的第一人?抑或破壞了數百年傳統,慢性謀殺了葡萄酒文化的珍貴內涵?《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探討了許多圍繞著派克爭議不休的問題,他如何贏得桂冠,被喻為擁有完美的味覺;卻又備受指責,以個人偏好闡釋葡萄酒風味,將葡萄酒產業簡化為單面向市場,造成價格狂飆。

作者簡介

艾倫.麥考伊(Elin McCoy)

  浸淫葡萄酒世界長達三十年。《彭博市場》葡萄酒專欄作家,《美食與美酒》資深撰述。身為一位屢獲獎項的記者,麥考伊關於葡萄酒、美食、旅遊與社會議題的文章見於《紐約時報》《居家與花園》有機風格》等雜誌;著有四本童書、一本親子照顧書籍以及一本旅遊書,亦是《葡萄酒觀點》的作者之一。她經常往返各地演講並擔任全球葡萄酒的評審。

  艾倫.麥考伊在一九八一年認識羅伯.派克,成為他的雜誌編輯,從此以後跟隨派克,親眼目睹他的一路爬升。麥考伊以局內人的角度描述派克的人格特質、招惹的苦澀議論、備受爭議的作風、不減的熱情與不婓的成就,同時揭露葡萄酒世界的秘密,告訴讀者如何打造優值佳釀的聲譽、酒評家判斷美酒的方法與原因,並大膽探討當前葡萄酒的評鑑、促銷、釀造與販售的內幕。

  麥考伊透過這位當代文化巨人的精采傳記,看待葡萄酒文化的變遷,從貴族仕紳的轄下治域與特意炫耀的誇富消費,到今日的中產階級生活風尚,進而創造出全球新奢華產業,更重要的是,派克如何造就了當代葡萄酒產業的嶄新面貌。

譯者簡介

程芸

  1968年生,美國紐約大學餐飲管理碩士,對美食和烹飪,有著擇善固執的堅持與完美主義,現專心從事翻譯工作,譯有《葡萄酒的故事》。


幕起
第一章 美國品味的形成
第二章 葡萄酒榮景以及其他
第三章 葡萄酒改革運動家
第四章 一九八二年的波爾多
第五章 一年一萬瓶
第六章 品酒之路的危機
第七章 王者的進步
第八章 為派克釀造葡萄酒
第九章 派克的輝煌紀錄
名詞解釋



推薦序一

葡萄酒君王之路 / 楊子葆

  很久很久以前,古埃及的尼羅河定期氾濫,滾滾河水淹沒大片土地,為了能在災後重測田域、劃定疆界,幾何學於焉產生,而將這種從實際需求衍生之科學整理成一種知識體系的,就是赫赫有名亞歷山卓的歐幾里德(Euchid of Alexandria, 323-285 B. C.),而他編成的十三卷《幾何學原理》則是最權威的幾何教科書。

  據說埃及國王普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367-283 B. C.)曾邀請歐幾里德進宮講授幾何學,國王苦於艱澀龐雜的內容,因此問道:「除了您的《幾何學原理》之外,有沒有其他理解幾何的速成捷徑?」

  歐幾里德的答覆既簡潔又經典:「幾何學內無君王之路!」(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Geometry.)

  這個答覆理直氣壯、鏗鏘有聲,幾何學裡果然無君王之路。但是葡萄酒的世界裡卻有,事實上,這本關於葡萄酒評傳奇人物羅伯.派克的精采傳記,背後更深刻的主題正是「葡萄酒的君王之路」:由一目瞭然的權威分數與簡化了的獨裁品味所鋪陳的捷徑。

舊王駕崩,新王萬歲

  其實羅伯.派克並不是第一位葡萄酒世界的君王,他的前任,是法王拿破崙三世(1808-1873)。

  對於葡萄酒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欣賞葡萄酒、特別是欣賞法國葡萄酒,長期受到一項歷史事件的制約,就是著名的一八五五年波爾多評等:這一年在巴黎舉行萬國博覽會,拿破崙三世為能在博覽會上簡單明瞭地向外國人展現法國葡萄酒的優越,下令波爾多地區建立葡萄酒分級制度,主要的評鑑標準是依據品酒專家主觀的「風評」與酒商客觀的「價格」,當時認為這兩項標準直接與「品質」相關,最後分成五個等級總共選出六十座公認的高級酒莊,經歷一百五十餘年未再檢討。

  積習以來,人們總是依據傳統名單論資排輩,葡萄酒因此跳脫不了魔咒式的刻板印象:葡萄酒以法國最好,法國葡萄酒以波爾多最好,波爾多葡萄酒以一八五五年評等最好,一八五五年評等則以五大酒莊最好。彷彿只要看到酒標就可以逕下判斷,品味被淘空得只剩下標籤與傳統。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僵局的打破居然是因為一名來自新世界、喝可口可樂長大的美國人。

  有識之士已早一步看到這項趨勢。一九七六年,法國餐飲作家杜梅(Raymond Dumay)面對震撼整個世界的「巴黎品酒會」(Jugement de Paris)美國加州酒擊敗法國酒的結果,在當年出版的著作《葡萄酒之死》(La mort du vin)中即慨然做出預言:法國作為全世界生產最佳葡萄酒國度的時代就要結束,美國將取而代之,並發揮出前所未見的巨大影響力。兩年之後,羅伯.派克的第一期《葡萄酒代言人》酒評期刊問世,開始實現杜梅的預言,美國躍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市場,而所謂的美國口味也高據主導地位。

  新一代葡萄酒君王羅伯.派克的登基,反映的是從十八、十九世紀到二十、二十一世紀國際強權從歐洲舊大陸移轉到美國新大陸的事實,寶座上不可沒有王者,權力不能片刻真空,法蘭西王權時期在舊、新王交接的關鍵時刻,慣例由朝廷重臣迪塞斯公爵(Le Duc d’Uzes)大聲向世人宣佈的一句名言,倒可以作為這種不可避免權力輪替的註腳:「舊王駕崩,新王萬歲!」(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英國知名酒評家強生(Hugh Johnson)二OO六年出版名為《拔出瓶塞的人生》(A Life Uncorked)的自傳,書中近乎惡言相向地寫道:「帝國霸主在華盛頓,而品味獨裁者則在巴爾的摩。」(Imperial hegemony lives in Washington, ditector of taste in Baltimore.)??巴爾的摩正是羅伯.派克所居住的城市,強生的批評,不也彷彿像是前朝舊臣走出聚光燈圈時的哀嘆。

演藝之外,別無其他

  當然也有許多「傳統的」葡萄酒評論者夸夸反駁說,他們之所以嚴辭批判羅伯.派克,並非因為失去權力而心懷怨懟妒恨,而是反對在全球化浩浩蕩蕩、沛之莫能禦的浪潮裡,為擁有悠久的、所謂多樣化「風土」(terroir)傳統的葡萄酒文化,所帶來的一種味蕾、一套評分標準以及一個過度簡化的世界,有人甚至稱這種現象作「派克化」(Parkerisation),並與惡名昭彰、幾乎與缺乏品味同義的「麥當勞化」、「可口可樂化」相提並列。

  而法裔美籍導演諾西特(Jonathan Nossiter)二OO四年所編導、曾被提名當年金棕櫚獎與凱薩獎的紀錄片《葡萄酒的世界》(Mondovino),更直接批判葡萄酒生產全球化所造成的衝擊,並嘗試揭露羅伯.派克與法國釀酒顧問米歇爾.羅朗(Michel Rolland)兩人互為夥伴,攜手定義葡萄酒「國際主義風格」的一套改變人們口味、類似亨利.福特「一貫作業」模式但更為深沉的商業經營手法。

  二OO七年,同時具有品酒師身分的諾西特另再以《品味與權力》(Le gout et le pouvoir)為題出版新書,剖析「派克化」的時代特徵與全世界的葡萄酒風格大一統的趨勢,並抒發自己對於葡萄酒的種種情感與觀點。書一出版隨即獲頒法國美食書籍大獎的最佳酒類書籍獎以及酒類文學獎,而《品味與權力》的得獎與其說是對於諾西特分析力的肯定,毋寧更是對於羅伯.派克無遠弗界影響力不得不的刮目重視。

  平心而論,不管「傳統」對於羅伯.派克所創立的百分制乃至於新葡萄酒帝國刮目相看或撇頭忽視,都必須承認一項事實:葡萄酒世界的基本價值已經全盤改寫,品味不見得倚賴世襲,也可以透過學習與實踐來強化感受力與敏銳度而取得;「盲目品酒」(blind tasting, degustation a l’aveugle),也就是將酒標遮住,在對酒莊、產區、年分等客觀資訊毫無所悉的情況之下,專注地以自己的視覺、嗅覺、味覺以及自己的想法面對葡萄酒成為一種潮流,也是檢驗「事實」的唯一辦法;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是一種天賦人權,而從真實生活發展出來的品味遠勝於矯揉造作的姿態;科學化的數據遠比煞有其事、咬文嚼字的酒評更值得信賴,不是有一句美國俗諺這麼說:「我們相信上主,其他人請準備好數據。」(In God we trust. Everyone else bring data.)羅伯.派克這個人,以及他自信滿滿、不理會他人看法、數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的提出評酒分數的獨行俠做法,正是這種新價值最佳的典範,一種迷戀數字與酖溺比較的管理典範,以及一種可滿足人們向上流動期待與慾望的成功典範。

  美國知名媒體顧問麥可.沃夫(Michael Wolf)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娛樂經濟學》(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書裡說的一針見血,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除了演藝事業,別無其他事業。」(All Business is Show Business.)美國是一個充滿夢想與刺激的應許之地,而以一人之力獨撐《葡萄酒代言人》期刊,建立了消費者對他(或者他的分數)的依附情緒,羅伯.派克建立了一種行銷學稱為「高級觀念」(high concept)的品牌,無疑地,這種品牌非常美國式,如同迪士尼不是指卡通影片或主題樂園,而是家庭;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不是指報紙專欄、雜誌或電視節目,而是舉手可及的魅力與品味;彭博(Bloomberg)不只是交易桌上閃爍數字的電腦螢幕,同時也是財經資訊與分析;看NBA,不只是盯著高個子球員神準地投籃得分,更是欣賞速度、城市與街頭的生活風格,以及所有炫目迷人的表演。而羅伯.派克則帶給我們「葡萄酒的君王之路」,一條理解繁複葡萄酒的速成捷徑,以及與君王同等品味、或至少等同享受的可能性。

無從複製的派克模式

  一九四七年出生的羅伯.派克還沒有到蓋棺論定的地步,但他已經註定是一樁傳奇,值得反覆傳頌的傳奇故事。

  本書作者在結尾說得斬釘截鐵:「雖然不是不可能,但是要繼承派克的衣缽相當困難,他的聲譽根植於本身特殊的理念,神奇又獨一無二的品酒能力。後繼者想必有之。不過他改變的葡萄酒世界,他加持的特殊環境永遠也無法複製。」
當然,不可能再有一位羅伯.派克,但是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裡,保持開放的心靈與無限的想像力可能是最好的態度,誰曉得下一位君王何時降臨?以什麼樣的姿態登基?

  模仿麥可.沃夫的話語:人類的天性永遠為偉大的傳奇吸引,不管是在新石器時代的獵人們的營火邊,或是在大尺寸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螢幕上,故事的開頭我們都耳熟能詳,很久很久以前……。

推薦序二

誰能,為葡萄酒打分數? / 葉怡蘭

  戀上葡萄酒、寫作葡萄酒多年,理所當然,早早就聽聞羅伯.派克的如雷貫耳大名,也對他的百分評分方式以及各種相關言論並不陌生。

然而我,一直以來,卻始終與這些分數種種,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事實上,維持這樣的避而遠之姿態並不容易。因為,在葡萄酒領域裡,這位「葡萄酒教父」(真是太貼切的稱呼了!)的身影,真箇是無所不在:酒商們定期寄來的展售清單裡,表格上除了羅列了產地、酒名、年份、價格,最後一格,從不遺漏的,必然是派克以及《葡萄酒代言人》雜誌的分數,若能幸運榮獲90分以上,還得加粗體甚至打星號洋洋得意標示一下……

  代理商發表新品牌新酒款,精美圖片與洋洋灑灑的酒莊酒款介紹之下,當然,派克以及《葡萄酒代言人》雜誌的分數評價也定然是不可少的重要文宣要素。

  品酒會上持杯暢飲之際,大夥兒聊酒講酒,只要聊上一會兒,派克打幾分、派克怎麼怎麼說,時不時,總要突地迸出來個幾次……

  獲邀參觀朋友的朋友新落成的「豪華」酒窖,除了波爾多五大+Roman?e-Conti+Chateau Petrus+Opus One各年份整整齊齊全數到齊外,「這箱95分、那箱98分……」主人一臉得色地一一指點著,手指劃過之處彷彿施了魔法般,微暗的酒窖瞬間閃閃生光。

  而最早,初初接觸到這種種的我,著實是困惑大於一切的。

  一如我總是很難為任何一家餐廳、任何一位主廚任何一道菜色,以至任何一樣食材(一支西班牙伊比利火腿?一串高雄大樹玉荷包荔枝?一枚台南麻豆老欉文旦?一袋花蓮富里有機新米?一杯印度大吉嶺春摘新茶?)打分數算星星一樣;——當然我可以說出我比較喜歡或不喜歡,甚至更進一步,指出在哪些評量標準之下,也許今年比起去年如何如何,這莊園比那莊園如何如何……

  然而,也許是我算數比較不好或是邏輯能力較差吧,我從來無法以量化的數據論斷其中高下,決定誰該輸誰幾分贏誰幾分。

  因為我知道,麻豆鎮北的老欉文旦之所以如此清雅細膩滋味秀逸深深打動我心,是來自高齡老樹與黏土地的育成;鎮南砂質壤土地上的文旦樹,雖說先天不足,但在細心呵護下,結出的文旦碩大多汁香氣直率奔放,兩種截然不同風格,各具魅力,也各有其背景原因。最重要是價格與稀有度二者天差地別,若硬要一個給97 分、一個給79分,說真的委實心有不忍也不甘。我對葡萄酒的看法,也是一樣。

  尤其,開始一國度一國度、一產區一產區,走訪了不少釀酒國度、釀酒之鄉後,我越來越瞭然,葡萄酒與產區產地的自然風土人文的緊密聯繫:每一種葡萄酒的生成絕非憑空,而是由來自什麼樣的地理條件:山坡怎樣起伏、河水如何蜿蜒、土壤裡的礫石是多是少……,什麼樣的氣候:風從哪兒吹來、日頭從哪方照射、雨水在何時降下、何時開出第一朵春花……;還有,什麼樣的葡萄、用什麼樣的方式被種下和採下,用什麼樣的方法釀造、幾百年來搭配的都是什麼樣的當地食物……

  於是,在我來說,飲葡萄酒,就像是一趟迷人的旅行;小小一只瓶,將產區當地的歷史、人文、地貌、水土、風物,該年氣候、雨水,甚至釀酒師的氣質脾性、當地的生活方式均悉數封存在內……。

  我曾為頂級的布根地夜丘Vosne- Roman?e的La T?che紅酒那宛如絲綢般柔滑柔膩如脂的口感與深沈深厚的韻致深深震懾沈醉;然回過頭來,一杯平易近人、清新爽口酸度宜人的義大利Veneto Procecco白酒卻總能一次一次喚醒我,在那地方的許多小酒館吧台邊,一口白酒、一口生火腿或Bruchetta,吃得喝得大呼過癮的暢快美味回憶。

  也因此,出乎這樣的心情,我總是下意識地逃避著,不願看、不捨聽那些酒評們為葡萄酒打的分數。(——清淡的Procecco,如果真的拿來評的話,分數應該會淒涼到不行吧……)也對於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全世界新舊產區這許多紅酒們,怎麼搞的大家越長越相像、一個勁兒越來越豐滿肥厚的現象,一面慌張著,一面不敢正面追究背後緣由……於是,就這樣一路躲著羅伯.派克到如今。

  但雖說如此,心知肚明他的確實權傾一時,我終究還是說服自己,翻開厚厚書稿,一點一點讀完了這本《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而此刻,我著實無比慶幸,能夠讀到這本書。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全然不是如我原先所臆測的,一本對羅伯.派克一面倒歌功頌德式的偉人傳記。

  作者艾倫.麥考伊雖然因寫作此書緣故,地毯式地對派克本人及其周遭親友同事一一都做了詳細而深入的訪談;然卻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清楚記述了派克的個人特質、奮鬥與成功過程、彪炳功勳,與世人、以及作者自己,對於派克驚人影響力的功過褒貶兩向不同評價。

  更重要的是,藉由派克的故事,艾倫.麥考伊更完整勾勒了,一個自一九七0年代起,和派克的崛起同時間成形,領土漸漸擴及全世界的「葡萄酒朝代」的全面來臨。

  (而是的!明明距離葡萄酒原鄉歐洲足有千山萬水之遙,卻仍舊成為葡萄酒俘虜的你我,都是這王朝的忠誠臣民……)就在這短短數十年間,伴隨著美國的迅速富強而來的,大批新一代消費者對於飲食品味與樂趣的熱烈追求與購買欲望,促使葡萄酒從一種歐洲在地常日飲食項目,一轉而成行銷全球的飲料,甚至是,品味與財富、身份、地位的誇耀工具。

  這些「新富階級」,不管是上世紀的美國抑或這世紀的新興世界國家,急切需要的是簡明易懂,可立即攫取、跟隨、同時琅琅上「口」的速成「知識」,(在這裡意即「明星酒款」與「分數」);於是,無可避免地,葡萄酒之今時面貌,也自然而然從既往的單純反映在地風土人文生活,而不得不轉而被這全新的消費巨輪、以及擁有推動這巨輪的無上權力的少數人所左右。

  然雖說如此,在此同時,稍可安慰的是,我卻也可以點滴感受到,一些相對不同的反省:渴望在這龐大的全球化消費洪流裡,重頭尋覓個別不同的在地個性與風味的聲音,也正逐漸地,在世界各地新舊世界各酒鄉裡,漸漸出現。

  而我想,《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或者可成為這反省時刻的一本絕佳參考讀物。至於我,不能不承認的是,這本書,讓我對羅伯.派克的認識和好感度,竟然反而頗有加分。我欣賞他對葡萄酒數十年來如一日的火般熱情與一往無前的付出,還有他那非常美式的正直正義,以及期許為平民發聲,天真相信藉由自己之手能夠改造世界、讓明天更好(即使這「好」顯然是由他自己的角度來看……)的使命感。

  也能夠比較寬容著理解,今日這許多加諸於他的批評和責難,不管是葡萄酒風貌的日趨單一、消費市場的隨之盲目與傾斜……,並不能完全只歸罪於一二人;更多其實來自於整個時代的造就。所以,接下來,雖說我仍將一如既往,不看不聽不在意任何有關葡萄酒的分數;然而,當我再喝到一瓶,遠遠出乎我對該產區既有印象之外、飽滿厚重肥碩濃郁果香四溢的所謂「合乎派克喜好」的紅酒時,我想,比起以前,我會少些驚訝少些慌張,而是微笑著接受同時細細玩味,這葡萄酒的「時代風格」吧!

推薦序三

當寄生蟲成為皇帝 / 林裕森

  葡萄酒作家,一個被Jancis Robinson女士稱為葡萄酒業寄生蟲的行業,如何可以成為葡萄酒業的皇帝,讓其寄主臣服其權力之下呢?

  全球葡萄酒業中,下巴抬得最高的,首推那群波爾多頂級酒莊主們,但是,在美國酒評家羅伯.派克的波爾多新年份葡萄酒評分報告公佈之前,這些葡萄酒界的貴族們甚至會不知如何為新酒訂出他們自認為合理的價格。他們知道,派克多給一分,他們每一瓶酒就可以多賣幾歐元,有時甚至是幾十歐元,對一家年產數十萬瓶葡萄酒的城堡酒莊,那等於多出一筆天文數字的進帳。自1990年代至今,這樣的戲碼每年春末夏初都要重複上演一回。

  無論是派克一百分滿分葡萄酒的追隨者、將派克視為造成葡萄酒口味全球化元兇的反對者,或甚至對於派克的美式品味嗤之以鼻的英國葡萄酒精英,沒有人會否認羅伯.派克是過去20年來,葡萄酒世界裡擁有最多權力的人。羅伯.派克對葡萄酒所評定的分數,改變了整個葡萄酒世界的生態。不管派克是否有意造成這些變動,但酒莊的釀酒風格因其而改變,被打了高分的葡萄酒瞬間價格飛漲,甚至,在高價酒的市場裡,眾家酒商們與其說是在賣葡萄酒不如說是在賣羅伯.派克的分數,一瓶難求與滯礙難銷全部都由他的分數所決定。

  但羅伯.派克強大的影響力,卻也引來最多的爭議,如果他不是一個美國人,或者,他的影響力小一些,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批評,但是,派克得以擁有此無上權力也許正因為他來自美國,全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市場,以及淺顯易懂的美式口味與百分評分方式,也許還得加上善惡兩分,競賽比出高下的美國價值。

  是救星還是毒蛇猛獸?無論帶著什麼樣的定見,自1980年代之後任何跟葡萄酒有上一點關係的人,不管是否出於自願,都逃不過他的影響,因為葡萄酒世界已經因他而改變,而這正是這本派克的傳記如此值得一讀的原因,不管你有多漠視、多恨或多愛他。

  葡萄酒評作家成為傳記書的主題極為少見,本書作者艾倫.麥考伊(Elin McCoy)亦為美國的資深葡萄酒專欄作家,她將20多年來對派克的觀察,用頗為客觀全面,但亦相當貼近的方式描述了派克的崛起,雖然派克本人最後否認對這本傳記的授權,也許也因此讓艾倫.麥考伊對他的批評讀起來更真實可信與發人深省。全書雖然沒有極戲劇性的情節,但是以葡萄酒世界為舞臺的背景,世界酒界的重要人物一一上場,卻也頗能吸引讀者。特別是艾倫.麥考伊也描寫了多件關於派克的懸案如與布根地酒商Faiveley的毀謗官司和Geens集團顧問費醜聞等等,在這本書中都得到解答,甚至也包括了酒界八卦傳聞之一的波爾多白馬堡(Ch. Cheval Blanc)放狗咬人事件。

  派克「王朝」建基於美國市場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發展,葡萄酒從僅為西方人所獨愛成為今日全球性的飲品,不斷地有生活於不同文化圈的人加入葡萄酒飲者的行列,同時,在全球葡萄酒貿易的快速發展下,人們不再只喝本國出產的葡萄酒,而產區的分化擴張讓葡萄酒世界暴增了無數的新產區與新酒莊,葡萄酒的選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樣,但選擇葡萄酒也因此成為一項越來越困難的事。派克和他的酒評以及分明的分數正好回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酒迷們站在葡萄酒貨架前的焦慮與需求。

  艾倫.麥考伊認為派克崛起的環境已然改變,世界上不可能再有另一位像派克這樣的「葡萄酒皇帝」繼位。但如果1970年代末沒有派克出現,也許一樣還是會有另一個美國人佔據這個位置,最後成為葡萄酒口味全球化的罪人。歷史無法回復,派克現象已經是我們這一代所有參與葡萄酒業與熱愛葡萄酒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認識與瞭解派克的興起之道,也許能為將來後派克時代的來臨提供一些指引。




其 他 著 作
1. 老人當家:二十一世紀的老人、健康與信仰
2. 咖哩群像——印度料理文化誌
3. 《咖哩群像》+NHK《咖哩紀行》書加DVD套組
4. 葡萄酒的故事
5. 餐桌禮儀與布置
6. 紅葡萄酒
7. 白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