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庫存=4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782350
陳阿月
心靈工坊
2008年8月15日
67.00 元
HK$ 53.6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16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aster
分
類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同
類
書
推
薦
訓練大腦,讓自己更強大: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靈魂謀殺:亂倫與權勢性侵的創傷治療之路》
練習不孤單:臨床心理師教你5個陪伴元素,讓低潮時刻產生安定力量【限量親簽版】
練習不孤單:臨床心理師教你5個陪伴元素,讓低潮時刻產生安定力量
【英國生命線陪伴套書】(二冊):《陪傷心的人聊聊》+《陪每天的自己聊聊》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家庭與伴侶評估:四步模式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敘事從家庭開始:敘事治療的實踐歷程
內
容
簡
介
透過故事,理解並經歷我們的生命
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經驗許多事件,如何將某些事件串連起來,並賦予意義,決定了我們如何發展自己的生命故事。
當一個人決定找治療師諮商時,通常是因為正經歷某個創傷或難題。此時,往往會將自己與困境緊緊纏繞,如同藤纏樹,樹纏藤。敘事治療是藉由讓人和問題分開,外化提供空間,探究人和問題之間的關係。當我們記得人和問題之間存在著特別的關係,就會打開重寫對話的可能性,在新的故事中活出新的自我形象,開創新的關係與未來。
什麼是敘事治療?本書以鮮活的案例詳述敘事治療的概念、提供敘事對話的種種可能性與技巧,並涵蓋敘事實務工作的廣泛範圍,包括外化、重新入會、治療的信件書寫、儀式、聯盟、迴響團隊的使用等等。
一般讀者可以藉由這些工具和知識找回新的力量,從問題故事中出走,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專家。如果你是一位治療師、心理衛生工作者或是相關領域的助人者,想要嘗試應用敘事治療,這本書絕對是最佳選擇。
作者簡介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
在澳洲墨爾本執業的敘事取向的家族治療師,也是杜維曲中心(Dulwich Center)的講師之一,在澳洲及國外提供敘事治療訓練工作坊與課程。
目前從事於為經歷家庭暴力的女性及兒童的諮商工作。她出版了許多關於她的工作的文章,是《Once upon a Time…Narra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1999)的編輯,並和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合著《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心靈工坊,2008)。在從事兒童及其家庭的諮商與教學和寫作的工作中,敘事一直是啟發她的最佳酵素。
序
譯者序
敘事之愛 文=陳阿月
阿嬤是我生命中第一位「諮商師」,而且現在看來,她是位有「敘事精神」的諮商師。
從小黏著阿嬤的我,每當有了委曲或不愉快的事,第一個想要找的訴苦對象就是阿嬤。我忿忿不平、哽咽落淚說出心事,慈愛的阿嬤總是專心聆聽,讓我叨叨絮絮說下去。常常我說到傷心處,阿嬤也陪著我掉淚,從不笑我孩子氣。阿嬤的眼神很疼惜、聲音輕柔,而且不管我有理沒理,阿嬤從沒說過責怪我的話。
回想這些和阿嬤或是挽著手散步或是縮在被窩裡烘著火籠聊心事的時光,真真懷念又感激有這麼一位疼惜我、愛我的阿嬤。她貼心的關愛方式,影響我成為今天的我。
在我那濱海小村的家鄉,緊鄰大廟旁的我家一直是村裡的聚會所。每天都有一堆村裡人從天光起到夜色垂降都在我家出出入入。創啥?討海回來的阿叔、阿伯們,顧家煮三頓兼曬魚的阿嬸、阿姑們閒暇時話頭長,聚攏開講。
從小我就很愛旁聽村裡這些海海人生的故事。其中有許多太心酸的故事,還有些浪蕩人生的情節,實在說,是兒童不宜的。但是沒人趕我走,我也就不離開這個故事角落。
搬個小板凳,我依著阿母或阿嬤就定位,謹守「囝仔人有耳無嘴」的教示,聽入無數的生命故事。故事細節現今已淡忘,但依然深刻記得阿母、阿嬤聽到傷心處,陪著一把鼻涕一把淚。但是,一堆傷心查某人不全是唱哭調,其中也有破涕為笑、講得眉飛色舞的時刻,不管怎麼樣,聽與說的人都很投入,到了該煮飯的時間就準時散場,決不拖棚。就這樣從幾十年前至今,我家這個故事角落還由阿母主持中。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在埔里經歷驚心動魄的天搖地動,震後參與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重建工作。廢墟處處、餘震不斷,工作伙伴暫時同住於一處安全的房子,沒日沒夜投入心力進行重建工作。每每到了深夜討論完工作事項後,大伙總是心有餘悸,需要說說地震當晚的逃生歷程還有災後重創的所見所聞,因為這樣,彼此得到支撐,滿懷的憂慮不安也有所抒發。
生命中的這些記憶,會被我撿選珍藏,不是偶然的。我的生命因重重的故事而豐富,生命故事是我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管道,也是我和自己、他人連結的橋樑,如同作者在本書中所言:「透過故事生活,理解我們的生命。」對我而言,以生命故事為核心的敘事工作方式不只是諮商室內的治療。敘事是一種愛;敘事是人和人之間願意看見彼此的一種對待。只是這種愛和對待也需要學習。這是翻譯此書的一個小小心願,希望我們的社會中有更多人學習敘事的對待方式,不只是諮商、輔導領域的工作者。
此書翻譯的誕生,要感謝愛芝、慧秋初期的連繫;友人L.J.帶著跨領域的好奇心閱讀譯文初稿與衍生的對話,讓我得到第一位讀者的迴響。香君老師在課堂、生活中亦師亦友的啟發與陪伴、還有我們為此書的討論,讓我得到支持也不忘帶著省思。感謝美國友人Aline Johnson為我在確定英文字義上提供協助,普林斯頓下著雪的冬日中,我們喝著熱熱的apple cider,因討論此書的英文延伸到彼此生命故事的對話,是一段珍貴的相遇。謝謝兒子阿寬和寬爸作為家人的支持,正如同我也支持他們一樣。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