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蔣介石父子1949危機檔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571428
王丰
商周出版
2008年9月26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漫遊歷史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漫遊歷史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總統與我:政壇奇緣實錄(增訂版)
不廢江河萬古流:林清?回憶錄
川島芳子:男裝麗人的時代悲歌(全新修訂版)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
臺灣原住民口述史:泰雅族和夫與日本妻子綠
內
容
簡
介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歷經了最大的考驗與挫敗。
從接收到退守台灣的關鍵時刻,蔣介石、蔣經國如何處理四面圍攻而來的危機?
本書呈現蔣介石父子不一樣的面向,深入他們在危及存亡之秋的父子深情。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那時的中華民國雖然算是「戰勝國」,但長期的戰爭讓國家百廢待舉,讓共產黨有機可乘,不僅國共內戰蜂起,國民黨內派系之爭也沒少過。就在國共內戰、國軍在各個戰場接連失利,惡性通貨膨脹及金融亂局危如累卵之際,身為國民政府領導人的蔣介石,他要如何因應?為什麼最後他決定以台灣作為負隅頑抗的「復興基地」?
本書呈現1945 ~ 1949年蔣介石處理政治危機的過程,從安排兒子蔣經國當接班人,讓蔣經國歷經政治的試煉,並處理金融亂局、上海打老虎,最後,終於還是在1949年,帶著故宮國寶與黃金等等,全面播遷來台的故事。
作者簡介
王丰,湖北省公安縣人,1956年生於台灣。
碩士、博士。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八年,歷任台灣多家報社採訪記者;時報周刊採訪記者、採訪主任、執行副總編輯;商業周刊、TVBS周刊、新新聞周報等雜誌總編輯。曾任大學大眾傳播系、新聞系兼任講師。
著作:《我在蔣介石身邊的日子》、《宋美齡的美麗與哀愁》、《蔣家恩仇錄》、《蔣經國愛情檔案》、《蔣介石健康長壽一百招》、《蔣介石死亡之謎》等。
現為SOHO族(即:自由工作者),傳記作家,電視歷史話題及時事評論員。並為《亞洲週刊》、《鳳凰週刊》、《海峽導報》、《南方人物週刊》、《世界新聞報》、《台海月刊》、《同舟共進》等月刊、周刊撰稿。
鳳凰網博客《王丰的蔣學博客》博主,網址blog.ifeng.com/1250347.html
目
錄
壹、接班風雲
一、接班前奏曲:贛南初啼
1太子歸來
2溪口讀書
3贛南小蘇聯
二、接班序曲:進入情報系統
1青年軍
2特種監察網
三、二探接班之挫敗:與CC派的鬥爭
1 CC派
2政大學潮事件
貳、危機處理
一、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
二、管制經濟
三、上海打老虎
1吳國楨的不滿
2陶啟明案
3楊子公司案
?、決定撤退
一、勸遷台
二、運黃金
1搶運黃金
2為什麼是俞鴻鈞?
3運了多少黃金來台?
三、運國寶
1決定國寶命運
2分批運國寶
3清點國寶
四、招滬商
1香江招滬商來台
2杜月笙不來了
序
從蔣氏父子家書
管窺民國三十八年國府大潰敗內幕
蔣介石恐怕連做夢都沒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六個寒暑,會在台灣這蕞爾小島度過,從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他一步都不曾離開過台、澎、金、馬,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在台北士林官邸嚥下最後一口氣。
蔣介石風光了半輩子,從北伐初期黃埔軍官學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主席,一路做到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在大陸當權的二十三年間,縱使神州大地遍地烽火,但是,他幾乎等於是當代中國一呼百諾的皇帝。人們會說,他之所以會從大陸敗退台灣,這完全是天命,天命不可違。蔣介石敗退台灣或許正應驗了天命,然而,他會選擇台灣作日後安身立命之所,確實是一個神來之筆的抉擇。
蔣介石為什麼會擇定台灣島做為他與共產黨鬥法的「復興基地」,人們可以想出這樣那樣各種理由及說法,但在蔣介石父子的往來函電中找到了答案,於是,順著這些函電一路追蹤下去,許多原本莫衷一是的疑惑,在這些堆積如山的函牘中,發現了真正的原因,許多原本曖昧難明的問題,在這裡尋找到了解答。
是的,蔣介石為什麼會選擇台灣做為負隅頑抗的「復興基地」?答案就是蔣經國呈給父親的一封家書裡邊。蔣經國於民國三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發出的那封信,是這樣寫著的:
★父親大人膝下:
敬稟者,最近二星期以來,兒曾與滬杭等地之負責官員,深談國事,并私訪民間,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難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經過日夜之考慮,兒不得不忍痛直呈大人者,即多數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確已面臨空前之危機,且有崩潰之可能,除設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後退之準備。兒決非因消極或悲觀而出此言,即所謂退者,亦即以退為進之意也。有廣東,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勝利。而今後萬一遭受失敗,則非台灣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無形中從速密籌有關南遷之計畫與準備。兒對此考慮或有過分之處,但以目前局勢之演變而論,軍事與經濟並非無崩潰之可能,實不可不作必要之防備也。為兒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於大人之前也。★蔣經國這封沉痛告白,想必觸動了蔣介石內心深處。這封信必定是蔣介石展開秘密南遷計畫的一大觸媒。蔣經國勸告他的父親「從速密籌有關南遷之計畫與準備」,蔣介石心知肚明國府之大勢已去,深知以國府當時的客觀條件,打不過共產黨。國共內戰國軍在各個戰場接連失利,惡性通貨膨脹及金融亂局危如累卵,一如蔣經國所言,「軍事與經濟並非無崩潰之可能」。正因這封信觸動了蔣介石的靈魂深處,蔣先生從各個方面預為布置,台灣,成為兩蔣父子亟思東山再起之地。從蔣經國早歲歸國以後,和父親之間長年通信及往來函電當中,我們可以觀察蔣氏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父子親情與愛國情懷交織其間,家事與國事盤根錯節,相互糾纏之下,一個故事脈絡就像是一條時光大河,從浙江、江西、四川、南京、上海、廣東、台灣,一路蜿蜒而下,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書信、函電,原來也可以編綴成一首生命組曲。筆者父母均來自祖國大陸,他們生長於中國最艱難的憂患歲月,對領導國人外禦國侮、浴血抗戰的蔣介石父子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影響所及,耳濡目染,筆者亦對兩蔣感懷不已,這種感情,至今不滅。無奈,歷史工作者必須秉筆直書,基於職責,吾人必須面對歷史,尊重事實,如有造次,情非得已。個人學術修為有限,書中謬誤在所難免,尚請各界方家斧正,為盼。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