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716904
詹雅惠
三采
2008年10月01日
87.00 元
HK$ 73.9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Mind Map
* 規格:平裝 / 286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ind Map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本書由倫敦經濟學院的日籍教授金澤智和華盛頓大學的亞倫.米勒兩位演化心理學家合著,用淺顯易懂的問答方式,為人類的種種行為提出解釋:男人跟女人究竟算不算同一種「人」?為何生兒子會降低離婚機率?為什麼暴力罪犯幾乎全是男性?為何家庭對女人比對男人重要?為何男性政客拼了老命也要搞婚外情?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手好閒的爸爸,卻很少有遊手好閒的媽媽?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不斷進化的物種,其實從演化學的角度來講,不論我們戀愛、吵架、去結婚,都是依照人類早在一萬年前便已停止演進的天性而行,《為何美女總是生女兒》依照性別、交配、婚姻、家庭、犯罪、政經地位不均和宗教等主題,逐一戳破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動機,保證推翻你對人性的看法。
本書特色
1. 第一本給一般讀者看的「人類演化學」書籍,內容輕鬆易懂。
2. 金澤教授於倫敦經濟學院主持相關研究計畫,文章散見於各大國際報章雜誌與媒體,為演化心理學的國際級巨擘。
3. 本書廣泛討論性別、交配、婚姻、家庭、犯罪、政經地位與宗教等演化所形成的問題,帶領讀者了解演化心理學內容,認識基因繁衍在人類行為的重要性,保證推翻讀者對人性的看法。
作者簡介
亞倫.米勒(Alan J. Miller)
二○○三年一月過世,得年四十四歲,生前於日本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行為科學系社會心理學(sosical psychology)擔任教授;北海道大學為日本演化心理學領域的領導系所。
米勒教授曾在多種同儕評核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超過二十五篇論文,研究主題涵蓋犯罪與偏差行為、宗教、跨文化社會心理學。
金澤智(音譯 Satoshi Kanazawa)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管理與研究方法高級講師,是首位將演化心理學導入社會學領域的社會學家,其關於演化心理學的著作已刊登在所有社會科學領域(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以及經同儕評核的科學期刊中,其中也包括生物學,出版超過六十篇論文及篇章,著作廣受各國媒體矚目,曾接受訪問的媒體包括BBC World Service、BBC Radio 4、National Public Radio’s All Things Considered,以及其他電視及廣播節目。
序
《推薦序》
好色、愛貪、反貪,都是適應質!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徐嘉宏
哈!終於看到社會科學領域的社會學家試圖用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思索社會現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藩籬,崩解有望!
滿足人類的虛榮心,總認為人是異於禽獸、是萬物之靈。沒錯,人是異於禽獸,但是,蟑螂也是異於禽獸!每一種動物都異於他種動物!或曰,人有文化,其他動物有乎?至少,日本獼猴的研究顯示,獼猴也有文化!(也許,沒人類文化那樣多采多姿。)
社會科學家常認為,文化可以傳播、傳代;人生下來如同一張白紙,白紙後來會呈現啥圖樣,都由文化決定。不過,某種文化最初是如何產生的?曾問過一位社會學家,有沒有人關心過這個問題?答案是沒有!對社會科學家而言,只要證明文化對行為有影響,就可推論,在人類,基因的影響力幾乎不存在──所以,人是異於禽獸!
以性開放這種文化為例。時下台灣年輕人的性開放程度,媲美三、四十年前的美國。如果性態度是由文化決定的,四十年前台灣的性文化是保守的,因為當年的父母親是保守的,所以傳承出保守的一代。但是,保守的文化下為何會教導出性開放的一代?台灣的保守文化無法解答這個問題。於是,就用輸入的文化來解答這個問題。如果說,性開放的文化是由美國輸入的,同樣也可以問,在美國獨立建國的那個時代,也沒有性開放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如何冒出來的?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方便的避孕技術與新闢的女性職場機會,性開放的文化可以產生與延續。人類當然有創新的能力。但是創新的東西能否形成「文化」,還是要看它是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文化也是經過選擇淘汰後才存在的。然而,人又憑啥決定接不接受?演化心理學提供了判準之心理機制。
演化心理學的立論基礎仍是演化論。演化的三要件是變異、選擇及遺傳。生物在某種特質上(如,蛾翅之顏色)自然會有各種變異(如,紅、藍、白、灰、黑等等;以下以黑、白兩種變異來繼續說明)。哪一種變異在特定環境下較適應(即,被選擇出來繼續存在)?若蛾生存的環境偏黑,則白蛾較易被鳥偵測到而被吃掉,黑蛾較不易被吃掉;這就是選擇,自然界進行的選擇叫自然淘汰或天擇。而特定的變異會遺傳。白翅的蛾被吃掉,白翅的變異就無法遺傳;黑翅的蛾沒被吃掉,就可以生小蛾,黑翅的變異,透過遺傳,就繼續存在。也就是說,幾代之後,黑翅蛾的數量就會遠遠大於白翅蛾;因此,在黑色環境之下,一算下去,都是黑蛾!
突變會自然產生。突變種也是一種變異。突變出來的新變異,同樣接受環境的選擇。一般說來,新變異較不受原有環境的青睞而被淘汰;但是,一旦新變異比原有的變異更適應原有的環境,則原有的變異會被淘汰掉,新變異就在原環境中獨領風騷。或者,新變異雖然不適應於原環境,但移居新環境後,卻適應該環境,則新品種就在地球上立足。
演化論的「證據」,熟知的都是結構性的(如,馬足由五趾變成四趾、三趾,最後成單趾)。其實,達爾文也提出不少行為上的證據。在卄世紀中葉,一批歐陸動物學家對動物行為的演化有興趣,創立「動物行為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研究,成果豐碩,但也浮現一些理論上的問題。譬如說,工蟻忙碌一生,卻無法生殖;那麼,「忙碌勤奮」的變異是如何遺傳給下一代?而每一代的工蟻都很勤奮!工蟻為何要如此勤奮?
這個問題到1964年由哈密爾頓(Hamilton)提出解答。他說,生物的一生,最終目的是要繁衍、複製自己的基因。各色各樣的行為,只要有利於自己基因的複製,相關的行為就會經得起天擇的淘汰歷程而繼續存在。工蟻所照顧的幼蟲,是蟻后所生,而蟻后是工蟻的姊妹,所以,幼蟲含有工蟻的基因,工蟻是為了「與己相同的基因」而努力!很多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都有母愛。母愛圖的是啥?因為她的兒女都含有她百分之五十的基因,母親是為了自己的基因才付出母愛!
七、八年後,崔弗斯(Trivers)再將哈密爾頓的觀點延伸,提出「親職投資」的學說。生與育,都需要成本。個體的資源有限,決定了生育子女的數量與偏愛。由此,可推論出雌雄生殖策略的性別差異。本書對此申論很多。
社會性的動物,包括人類,除了會照顧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後代之外,也會幫助無血緣關係的個體,即,利他行為的確存在。利他,是提供自己的資源來增加他人的資源,結局是會減少養育自己後代的資源,增加他人生育後代的本錢,而使自己的基因繁衍不利!崔弗斯注意到這個問題,提出「互惠利他」的觀點,認為利他是以互惠為立足點。當自己的資源有餘的時候,幫助他人;而在自己資源不足的時候,得到他人的幫助,這就對己有利了。想想看,你有沒有不知感恩圖報的朋友?
哈密爾頓與崔弗斯將演化論的解釋力擴展到社會行為,形成「社會生物學」,將生物學的解釋力伸到社會學的領地!領土被侵犯,社會生物學引發社會科學領域的反彈,也很「正常」。領土被侵犯,意味著資源被搶奪;除非,它帶來互惠的利益。
社會生物學的解析,是以群體為單位。群體是由個體所組成。以社會生物學為立足點來探討個體的心理機制,造就了演化心理學。從唯物論的觀點,心理機制等於神經機制。神經機制由神經細胞的連結形式與功能所決定,所以,它也是「結構」。腳踩到釘子立即縮腿,是由一個感覺細胞、一個中介細胞、及一個運動細胞連結而成的反射弧的結構而有的「心理機制」──意識不到的。地上有尖銳的東西,代代都有。無此機制,導致遍體鱗傷,還能生兒育女?無痛覺的變異,很容易被自然淘汰掉!所以,痛覺的神經機制是適應的產物,是一種「適應質」(adaptation;本書譯為適應性。因為它是實質的「東西」,譯成「質」較妥)。有利於複製基因的適應質當然不只反射而已,演化心理學家嘗試用演化的觀點來解釋各式各樣的行為與「心理」,本書對此多有闡釋,在此不贅。
本書對互惠利他的觀點,詮釋嫌少。茲以貪污現象為例來彰顯演化心理學的解釋力。當官的會貪污,史不絕書,更是放諸四海而皆有。這顯示,貪是「人性」,是適應質。為何要貪?貪得的資源,有利於子孫的繁衍,即,有利於自己基因的複製。這是貪污現象之一。另一個現象是「痛恨貪污」。為何會痛恨?會讓你當官,本來是基於社會分工,可讓「被統治者」獲益(複製基因的機率)增加。當當官的貪污,而「被統治者」無法獲益時,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互惠利他」這個適應質在作祟!進而形諸於道德、法律!
所以,以貪污為例,貪污文化之所以能形成與傳承,是因為對自己的基因有利。反貪文化之所以能形成與傳承,是因為貪污會不利於自己的基因;反貪,有利於自己的基因。
書
評
其 他 著 作